瓜州古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54
颗粒名称: 瓜州古城
分类号: K878.3
页数: 10
页码: 51-60
摘要: 瓜州县古城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共发现历代古城遗址达55座,其种类之多、形制之全、形式之丰富在全国少有,成为全国保存古城遗址最多的县之一。在已发现的古城遗址中,有汉唐城址28座,清代城址27座,从县城、乡城,一直到规模最大的州城,种类十分丰富,对研究当地古代行政、军事、文化等极具价值。锁阳城古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锁阳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西夏古城之一,在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安西老城位于瓜州县西湖镇中沟村七组北侧100米处,距离瓜州县城1.5公里,北邻疏勒河南岸大湾。2016年6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古城

内容

瓜州县古城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共发现历代古城遗址达55座,其种类之多、形制之全、形式之丰富在全国少有,成为全国保存古城遗址最多的县之一。在已发现的古城遗址中,有汉唐城址28座,清代城址27座,从县城、乡城,一直到规模最大的州城,种类十分丰富,对研究当地古代行政、军事、文化等极具价值。
  锁阳城古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亦称“瓜州古城”“苦峪城”,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该城始建于汉代,在唐代为河西重镇一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大历十一年(776年)陷于吐蕃。宋景佑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此地。元灭西夏,城废;明代更名苦峪城,曾缮治其城,明末城废。锁阳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西夏古城之一,在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锁阳城遗址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古墓群、古渠道、古垦区等多种遗迹,集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国内少有,尤其是保存基本完整的大量灌溉系统,显示了这一地区古代灌溉农业的发达及其以后沙漠化的进程。
  安西老城位于瓜州县西湖镇中沟村七组北侧100米处,距离瓜州县城1.5公里,北邻疏勒河南岸大湾。城址分布面积96万平方米,底基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980米。城四面正中筑有城门和瓮城,双重城楼,城门洞用大青砖券砌,城墙顶有垛墙。东城门瓮城被毁,北城门瓮城残存部分及轮廓;东南、西南角角墩倒塌消失,西北、东北角角墩尚存,墩体表面风蚀倒塌严重护。由于水灾、风灾、沙漠化等自然因素和人们生产生活活动以及不合理利用、年久失修等人为因素,造成城址损毁。荒芜处散落大量青砖块、兽头瓦当、青花瓷、红花瓷片、褐釉陶缸片等。该城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内涵深厚,对研究安西历史沿革和清代城堡建筑形制具有重要价值。1989年被安西县(瓜州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岔大坑古城遗址位于锁阳古城东北4.5公里处,古城基本方形,规模较大,实测其东垣长560米,北垣550米,西垣535米,南垣525米,是迄今所见除敦煌古城和锁阳城古城之外,这一带最大的古城遗址。整个城内地面低洼平坦,多为洪水侵入面淤积的红胶泥层覆盖。城内地面低于周围原始地表3.5米许,所谓“南岔大坑”,即指此城内之洼地。城内城周暴露较多汉代灰陶片、红陶片、碎砖块等物。与锁阳城同样,南岔大坑古城亦位处昌马河(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西部边缘的古绿洲沙漠化地带,城周荒弃的农田阡陌、渠堤历历在目,一望无垠。
  六工城古遗址位于瓜州县南岔镇。六工城遗址由城和障两部分组成。大城东西长362米,南北宽304米,面积110048平方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门及瓮城,城墙呈直线,唯东城墙连续四次内折,南、西、北墙保存相对较好,外城东墙倒塌严重。’大城东北连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设门,东西长76米,南北宽82米,面积6232平方米。六工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上两汉以来一处重要的城址,初步考证大城当为“宜禾县”,小城当为“昆仑障”之故址。始建于汉代,城外有农田水利遗迹,证实当时宜禾城既是军事要塞,又是农业屯垦区,为研究丝绸之路发展和各民族交往有重要的价值。该遗址最早在1926年被著录,1944年正式开始考古调查。
  破城子古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常乐村。俗称“破城子”“常乐城”。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50.6米,东西宽144.7米,面积36000余平方米。城墙夯筑,四角筑角墩,门向北,门外筑瓮城。东、西二垣各设马面3座,每座间隔约70米,马面顶宽8米。城内上层为唐代文化层,内含水波纹白陶、灰陶片、花纹砖及“开元通宝”钱币等;下层为汉代文化层,内含绳纹、水波纹灰陶片、夹砂红、褐陶片和烧骨。北墙外有南北18米、东西宽15米的大型夯土台,俗称“望月台”。东墙外有汉代砖室墓,出土绳纹灰陶罐、瓮、灶、纺轮、铜做、铁器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西汉唐史有重要价值。
  桥湾城古遗址位于疏勒河北岸,西距瓜州县城85公里。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墙垣用粘土夯筑,保存基本完整,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22米,残高5米至8米。南北二垣各开一门,留有瓮城,城楼残迹,四角筑方形角墩,据说在城西南角的疏勒河上,原有一座天然土桥,横跨河流南北两岸,桥下流过河水,观之正好是一河湾故名桥湾。
  清安西柳沟卫城该城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其位于今三道沟镇四道沟村,夯土版筑,平面呈正方形,长宽皆190米,面积3610平方米。开南门,四角有角墩,四面有马面8个,因该地天然水沟居多且遍生柳树,俗名柳沟,该城亦曰柳沟城,即清柳沟卫城。
  布隆吉古城该城于雍正元年(1723)建成,位于今布隆吉乡政府东1公里,呈长方形,东西长1090米,南北宽91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该城初为厅治,为兵备道驻扎。城内有鼓楼,为四达之区。镇署与道署东、西并峙,城北为安西卫治所,城守都司、衙署分布于城西北。东关厢及城内大街为贸易区。城西有风神庙等建筑。该城初无土著,居民多为陆续招集或流落而来。乾隆年间,相继为安西州、府治所,是清代中前期控扼西北地区重镇。居民有回、汉等族。
  安西大湾城位于瓜州县城北1.5公里,东西874米,南北921米,面积804954平方米。四面均有城门和瓮城。《重修肃州志》记载:“本朝经历安西,始建于今大湾地方”。清廷委派吏部郞中马尔泰、光禄少卿汪隆、临洮知府白讷监造。城有双重城楼,始建于雍正五年(1727), 告竣于雍正六年(1728) 。
  清踏实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人民政府东北150米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71.6米,南北宽241.1米,城墙夯土版筑,夯层20厘米,墙体底宽5.1米,顶宽3.6米,残高6.4米。城外东北侧、东南侧各有一处建筑台基。据《肃州新志》记载,该城址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9),民国三十年(1941)废弃。城址原建有门楼、角楼、角墩等设施,属典型的清代早期堡迅城址,对研究古城建筑形制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价值。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为生产生活对踏实城遗址的影响较大,城址东、南、西、北墙均遭不同程度的损毁,但城址基本轮廓较为清晰。
  双塔堡遗址该城建于雍正六年(1728),在布隆吉清城西30里许,现已被双塔水库淹没。其地清人曾描述回路东西,河水湾环,林木葱茜。
  百齐堡遗址位于广至乡卓尼村西700米处的风蚀台地当中,遗址平面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长154米,南北宽149米,墙体夯土版筑。四角筑外圆内方角墩,南侧开城门,门外筑有瓮城。遗址南、西、北墙、瓮城及东南、西南、西北角墩保存较为完好。
  据《肃州志》中记载,该城址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主要用来屯兵屯粮,后因此地缺水,而被废弃。遗址对研究清代兵营讯堡制度及堡讯建筑形制具有重要价值。1989年被安西县(瓜州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冥安县城遗址冥安县城遗址属规模较大的汉代古城,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东南6公里的南岔大坑,四周为风蚀台地,地势较底,西南距锁阳城遗址4.3公里。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夯土版筑,边长560米,城址西北角遗存方形小城一座。该古城是瓜州县现存规模较大,时代较早的汉代故城之一,其在河西史地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3年7月15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悬泉置遗址位于瓜州县与敦煌市行政区域交界处吊吊水沟口西侧,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南临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与疏勒河流域汉长城烽燧遥望。1990年,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悬泉置遗址是继居延遗址之后简牍出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遗址,该遗址的科学发掘,对研究汉晋驿站的结构、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与之相联系的大量简牍及其它各类遗物为我们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它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汉代至唐代丝绸之路上具有接待、中转作用的驿站,是丝绸之路上接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驿站,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晋昌郡城址位于瓜州县沙河乡人民政府东侧。有东西二城,东城位于萧家地南500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5米,面积5600余平方米。门南向,门外有瓮城,城四周有壕沟。西城位于萧家地东北,距东城150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3米,南北宽103米,面积14700余平方米。东墙开门,门宽4.2米。南墙保存较好,其余三面城墙残垣断续。周围散见大量垂帐纹灰陶片及黑砂陶片。对研究城建史和河西晋唐史有重要价值。
  旱湖脑城遗址位于双塔镇新华村东南1.5公里处,该城由相连的南、北两城组成,南城东、西墙北端与北城相接。两城平面均为长方形。南城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墙体多被流沙掩埋。北城东西长220米,南北宽160米,城墙夯筑。四角有角墩,门向东开,宽4.85米。城内外地表散见绳纹、弦纹、水波纹灰陶片。同时,城址周围墓葬分布较为密集。该城为汉、晋古城,时代较早,・46・且周围墓葬、窑址分布密集,有一定的考古研究价值。
  巴州古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南岔镇。古城东、西墙各长296米,南墙长285米,北墙长294米,残高1.2一3.0米。南、西、北墙各有2个马面,西北角有角墩,城门西开。城内有一处较大的院落遗存,坐北向南,东西70米,南北50米,房屋呈“凹”字形分布,有大小房址约20间,墙基残高0.8一2.9米;其堆积层约厚2.5米,地面遍布灰色、红色、褐色陶片以及石杵等物,时代较早。城南、北、西墙内侧分布有陶窑共14座,其中较大者长4.9米,宽2.7米。该城保存完整,地面遗迹丰富,未遭扰乱,是研究汉、晋古城建制布局的典型标本,也是研究河西史地的重要遗存。
  潘家庄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双塔镇。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70米,分布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残宽4一5米,残高1.2一1.8米,夯土版筑,夯层不清;四角筑有角墩,城南正中开一城门,门宽4.5米。该遗址西侧距潘家庄墓群500米,根据墓群的发掘情况和城址内散落的青砖,可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魏晋时期,是当时农耕区内的居民居住地,对研究早期城址构筑形制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兔葫芦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双塔镇的荒漠沙丘地带。遗址分居住区、制陶区、石器制造场、墓葬区四个区域,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居住区内地面分布有大面积房屋遗迹,房屋墙体已不存,但有柱洞和大面积圆形灰坑,灰坑内遗存红烧土、灰烬和兽骨,四周散落有大量石器、陶片;制陶区在遗址东侧,可见窑底多处,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石器制造场在遗址北边,地面散落有大量石器及成堆未加工的石料,石器有石镰、石斧、尖状器、刮削器等;墓葬区在遗址东北面,因长期遭受风沙侵蚀,墓底裸露地表,人骨、随葬器物大部分破碎,岀土有陶器、石器、铜器、骨珠,贝壳等。从遗址出土的器物说明,该遗址属于四坝文化遗址,对研究河西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老师兔古城位于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截山子南麓,东北距县城33公里。该城坐落在一处高仅数米的花岗岩剥蚀残丘上,平面呈矩形,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33米。墙垣用粘土夯筑而成,夯层很薄,墙体残留两排清晰的柱眼。四角筑有角墩,唯东北角墩特别高大,以兼作烽燧之用。当地村民们说,他们还曾在这里捡到过唐代开元钱币等物。老师兔城地处截山子南麓泉流汇集的一处洼地,泉眼多发,水草丰茂,绿树葱茏,与其周围干枯嶙峋的荒山秃岭和青石戈壁,恰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这里成为漫漫沙磧古道上的一处十分理想的中继站和补给地。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一书中对瓜州文物古迹、产业发展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建荣
责任者
王景普
责任者
俞正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瓜州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