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古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52
颗粒名称: 瓜州古文物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4
页码: 33-46
摘要: 瓜州古文物刘润钰瓜州县是全省的文物大县,依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瓜州县文物普查资料和甘肃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统计,我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465处,涵盖了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古石窟等。按保护级别划分为世界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4处。遗址起始于西晋,兴盛于隋唐,是西夏政权控制河西、雄视四方的军事、政治、指挥机关的所在。196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关键词: 文物古迹 古文物

内容

瓜州古文物刘润钰瓜州县是全省的文物大县,依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瓜州县文物普查资料和甘肃省早期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统计,我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465处,涵盖了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古石窟等。按保护级别划分为世界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4处。
  一、世界遗产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遗址起始于西晋,兴盛于隋唐,是西夏政权控制河西、雄视四方的军事、政治、指挥机关的所在。城址总面积达1平方公里,城墙总长度达6.4公里,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备选点,2014年6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位于锁阳城镇南侧26公里处的榆林河峡谷内,洞窟位于峡谷东西两崖上,现存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系统的保存了从唐代到清代1200余年间的壁画和彩塑。196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下洞子石窟又名小千佛洞石窟,位于锁阳城镇南14公里处的榆林河水峡口。洞窟开凿于峡谷东岸,现存13窟,总长250米,总面积226.8平方米,彩绘佛像图1128铺,彩塑造像11身。1963年同榆林窟一起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千佛洞石窟位于锁阳城镇东南28公里的长山子北麓,现存大小洞窟23个。石窟始建于北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形成规模较大的石窟群。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破城子遗址位于锁阳城镇,城址南北长250.6米,东西宽144.7米。城墙夯土版筑,底宽4.5-6米,顶宽3.2米,残高4.8-9.5米。四周墙垣均有马面,四角筑有角墩,城门北开,门外筑有瓮城。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工城遗址位于南岔镇六工村西南2公里处,南北宽280米,东西长360米,大城为曹魏时期的宜禾县城。199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锁阳城墓群遗址位于锁阳城遗址以南的长山子北坡及冲积扇上,分锁阳城东墓群、锁阳城西墓群、黑水墓群三个墓区,分布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共分布有汉代至唐代墓葬1924座。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实墓群遗址位于锁阳城镇农丰村南戈壁,分布面积180平方公里,地面可见有封土的墓葬1456座。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晋昌郡东城遗址位于沙河乡民和村一组东北侧200米处,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5米,分布面积5640平方米。
  晋昌郡西城遗址位于沙河乡民和村一组东100米处,东西长140米,南北宽100米,分布面积14000平方米。
  冥安城遗址位于锁阳城镇南坝村东南6.12公里处,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60米。2003年7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巴州古城遗址位于广至乡岷县村芦草沟北9.5公里处的风蚀台地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为295米,分布面积87025平方米。200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家庄古城遗址位于双塔镇月牙墩村西300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10米,东西宽170米,分布面积35700平方米。
  2011年12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兔葫芦遗址位于双塔镇福泉村西侧150米处的荒漠沙丘地带,遗址分居住区、制陶区、石器制造场、墓葬区四个区域,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属于四坝文化类型。
  浪柴沟窑遗址位于锁阳城镇东巴兔村东北8公里的浪柴沟两条交岔的沟谷台地上,分布区域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240000平方米。1989年8月被安西县(瓜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旱湖垴故城遗址位于双塔镇新华村东南1.5公里处,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南墙长340米,北墙、东墙、西墙长均为306米,分布面积104040平方米。200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岭墓群遗址位于锁阳城镇北桥子村长沙岭东侧12公里处的砾石戈壁当中,分布面积18平方公里,地表可见有封土的墓葬780座。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冥水墓群遗址位于锁阳城镇南坝村冥安县城遗址东南6公里处的砾石戈壁当中,墓葬分布于冥水古河道两岸,分布面积16平方公里,地面可见有封土的墓葬1286座。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湾城城址位于河东镇双泉村桥湾博物馆南侧200米处,疏勒河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22米,面积39040平方米。据《肃州志》桥湾条记记载桥湾城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主要用来屯兵屯粮,同治四年(1865)五月,因战乱,城址被毁,遭废弃。
  百齐堡城遗址位于广至乡卓尼村西700米处的风蚀台地当中,遗址平面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长154米,南北宽149米。据《肃州志》中记载,该城址建于清雍正十二年,主要用来屯兵屯粮,后因此地缺水,而被废弃。
  鹰窝树遗址位于锁阳城镇北桥子村东北10公里处的荒漠沙丘地带,因遗址西南1公里处有成片胡杨林,树上有老鹰窝,故名鹰窝树遗址。遗址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个区域,总面积30万平方米。1986年安西县文化馆会同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清理墓葬3座,岀土了金耳环、四耳彩陶罐、双耳彩陶罐等多件文物。该遗址是河西走廊西端现存位数极少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属四坝文化类型。
  四、市级文护单位舍利塔遗址位于锁阳城镇常乐村二组南1公里处,北距破城子遗址1公里。塔体呈圆形,覆钵式密檐结构,土坯构筑,建筑台基平面呈长方形。该塔建于唐代,是我县现存较早的古塔遗址,对研究早期宗教文化及寺院建筑风格具有重要价值。
  五、瓜州县馆藏文物目前,我县博物馆收藏国家一级文物13件,国家二级文物54件,国家三级文物96件,馆藏文物数量已达到2064件(套),实际数量4835件。
  西晋羊图画像砖一级文物,1997年在踏实墓群发掘入馆收藏。青砖,呈长方形块状,长30.5厘米,宽15.3厘米,厚4.7厘米,砖体完整,图案清晰,以白色为底,以红、黑两色彩绘一只羊,四边用红色勾画边框。该藏品为魏晋时期墓葬中的画像砖。
  西晋兔图画像砖一级文物,1997年在踏实墓群发掘入馆收藏。青砖,呈长方形块状,长31厘米,宽15.5厘米,厚5.3厘米,砖体完整,图案清晰,以白色为底,以红、黑、黄三色彩绘一只兔子,四边用红色勾画边框。该藏品为魏晋时期墓葬中的画像砖。
  西晋飞鸭画像砖一级文物,1997年在踏实墓群发掘入馆收藏。青砖,呈长方形块状,长31.6厘米,宽15.6厘米,厚5厘米,砖体完整,图案清晰,以白色为底,以红、黑两色彩绘一只鸭子,四边用红色勾画边框。该藏品为魏晋时期墓葬中的画像砖。
  元八吉祥纹铜盂一级文物,1980年征集入馆。器形完好,黄铜质地,口径14.6厘米,底径7.3厘米,高14.2厘米,口沿向内平折,鼓肩,腹弧收,凹底,从罐坯上打制出凸凹不平的纹饰,口至肩部饰一周覆瓣莲花纹,腹部饰有双鱼、宝瓶、法轮、莲花等八宝图案和缠枝莲花蔓纹,肩腹交接处有接缝,为二次加工成型。该藏品为元代时期的宗教礼器。
  清木雕八仙拐杖一级文物,1985年,在东千佛洞采集入馆。该藏品为清代的手工木质雕品,长118厘米,直径2.1厘米,从上到下浮雕老寿星、八仙人物故事,同时利用木质结疤雕成桃、石榴、花枝等点缀其中。
  东汉“永平十四年九月十二日”木简一级文物,1987年西湖汉长城1号烽燧采集入馆。竹简,残长8.9厘米,宽0.85厘米,厚0.2厘米,呈长条形片状,上墨书“永平十四年九月十二日……。” 该藏品虽然残缺,但有明确纪年,是对汉代历史的佐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汉“司御自言书”木简一级文物,1988年在悬泉驿采集入馆。木简,简体完整,长7.9厘米,宽3.7厘米,厚0.4厘米,木简,上部呈尖状,下部呈长方形片状,上尖部墨绘有网格纹,三角形边框,下部墨书“司御自言書”。该藏品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汉“有越塞出入”木简一级文物,1997年九墩湾烽燧采集入馆。竹简,呈长条形状,长21.9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 上墨书内容为“有越塞出入□□□乃言而笛一日以故□□□”。
  汉日历简一级文物,木质,呈长条形,长23.2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上端用毛墨书“晋日立春”下划线写:甲子、甲午等12个日历,共24个字,字体为汉隶书体。字迹清楚,保存较好。在我国同类简牍中保存较为完好。
  五代千手千眼观音绢画一级文物,1982年本馆工作人员在东千佛洞7窟发现后入馆收藏。局部残缺,画面主体保存较完整清晰,上下长76厘米,左右宽60厘米。画面中间为观音站于莲花台上,莲台浮于水面,观音戴花蔓冠、项圈,着长裙,佩臂钏和腕钏,共有十八条手臂,最上方左右侧两手,一手托太阳,一首托月亮,其余手中分持莲花、金刚杵、提梁宝罐、提梁宝瓶、树状物、经书等,手眼分六圈,分布于背光之中,菩萨左右侧各有一俗人和念奴尊,下面左右两角各绘回鹘装束供养人,右上角残存五佛。西夏印本经版画一级文物,1987年在东千佛洞采集入馆。
  残损严重,长26.5厘米,宽15厘米,纸质刻版印刷品,版印三佛、六观音、西夏文字,纸质泛黄。
  革命战争时期红西路军使用的檀木电台外壳一级文物,1988年由瓜州县文化馆移交,保存完好,长65厘米,宽28厘米,重800克,该藏品为1937年4月红西路军左支队在瓜州征战时的遗物。
  牵马图画像砖二级文物,1997年在踏实墓群发掘入馆收藏。青砖,呈长方形块状,长31.5厘米,宽15.4厘米,厚5.2厘米,砖体经修复后完整,画面色彩有剥落,以白色为底,以红、黑两色彩绘一人物手拿马鞭牵一匹红马,四边用红色勾画边框。该藏品为魏晋时期墓葬中的画像砖。
  西晋飞鸟画像砖二级文物,1997年在踏实墓群发掘入馆收藏。青砖,呈长方形块状,长31.4厘米,宽15.8厘米,厚4.5厘米,砖体完整,图案清晰,以白色为底,以红、黑两色彩绘一只飞鸟,四边用红色勾画边框。该藏品为魏晋时期墓葬中的画像砖。
  新石器时代火烧沟文化双耳夹砂灰陶罐二级文物,1991年在兔葫芦遗址采集入馆。灰陶,轮制,敞口圆唇,长束颈,溜肩,鼓腹,平底,有对称双耳,口径7.9厘米,底径6.6厘米,高17.6厘米。该藏品为新石器时期人们用来盛储东西的生活用品。
  新石器时代四坝文化四耳彩陶罐二级文物,1986年在鹰窝树遗址采集入馆。夹砂红陶,敞口,尖三角唇,溜肩,鼓腹,平底,肩颈部及下腹部分别堆塑两耳,口径12.7厘米,腹径7厘米,高17.8厘米。该藏品为新石器时期人们用来盛储东西的生活用品。
  汉“酒”字灰陶罐二级文物,1989年移交入馆。灰陶,敞口,三角唇,沿微卷,溜肩,鼓腹,底内凹。肩部墨书汉隶“酒”字。口径11.6厘米,腹径25.5厘米,底径12.7厘米,高24.4厘米。该藏品为汉代用来酿酒的生活用品。
  魏晋“饭”字灰陶罐二级文物,1989年移交入馆。灰陶,敞口,三角唇,沿微卷,短束颈,溜肩,鼓腹弧收为平底,腹部饰有绳纹,墨书“飯”字;口径13.4厘米,底径10.2厘米,高22厘米。该藏品为汉代用来盛储粮食的生活用品。
  魏晋“食餅斂”陶奁二级文物,1989年移交入馆。灰陶,子口,折肩,直壁,平底,壁上墨书“食餅斂”,口径19厘米,底径21.4厘米,高12.6厘米。该藏品为汉代丧葬用品。
  魏晋“食飯舉”陶奁二级文物,1988年六工城遗址采集入馆。灰陶,子口,折肩,直壁,腹微鼓,平底,壁上墨书“食飯舉”,口径17.9厘米,底径20.7厘米,高13.7厘米。该藏品为汉代丧葬用品。(照片号:016)新石器时代火烧沟文化双耳网纹彩陶罐二级文物,2002年移交入馆。红陶,施黑彩,口微敞,颈短微束,圆折肩,下腹微内曲,平底,肩部饰有对称双耳,口径14.7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8.6厘米,高14.2厘米,口沿内壁饰黑色宽带纹,外壁饰菱形网纹,肩腹饰复线大折线纹和长方形网纹,口沿内侧双耳上部•29•和肩部皆有戳刺的对称圆点纹。该藏品为新石器时期的丧葬用品。
  新石器时代火烧沟文化麦穗纹彩陶罐二级文物,2002年移交入馆。红陶,饰黑彩,直口,溜肩,圆折腹,下腹微内曲,平底, 口径8.3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7.1厘米,高14.6厘米,肩部饰有对称双耳,口内壁饰两道黑线纹,外壁饰一圈三角纹,肩和上腹饰麦穗纹,一圈虚线纹,斜竖向复线文、三角纹、烧制颜色不均。该藏品为新石器时期人们用来盛储东西的生活用品。
  唐忍冬莲花纹方砖二级文物,1991年在锁阳城墓中发掘入馆收藏。青砖,呈正方形状,长37.5厘米,宽37.5厘米,厚6.5厘米。上面模印有花纹,砖体完整,图案清晰。该藏品为唐代墓室地砖。
  东汉青铜马二级文物,2000年潘家庄汉墓发掘,后移交入馆。器形完好,青铜质地,长25.5厘米,高37.3厘米,马呈站立状,昂首向前做嘶鸣状,马鞍上有8个铸孔,马尾部有一孔。
  该藏品为东汉时期的陪葬用品。
  魏晋龙头长柄铜熏炉二级文物,2005年在瓜州县踏实墓发掘。长42厘米,炉径16.5厘米,高10厘米。长柄,柄端处雕刻成龙头形,保存完好。该藏品为魏晋时期生活用品。
  魏晋“多贺国家”铭文铜镜二级文物,1986年小宛魏晋墓群发掘后入馆。器形完好,青铜质地,直径13.6厘米,厚0.6厘米,呈圆饼形,半球钮,钮外一圈有三条龙形图案,其外围铸隶书文字一圈,共有35字,“多贺国家人民定胡虏残威□下便风雨时节五郭长保二□王力宁羊原竞四夷日艮”,其外侧为两圈锯齿纹间饰一圈双折线纹,素缘。该藏品为魏晋时期日常生活用品。
  汉“尹延寿”铜印二级文物,1992年在汉长城桥湾54号烽燧采集后入馆。青铜质地,器形完好,长L9厘米,宽1.9厘米,高1.9厘米,呈正方体状,桥形钮,阴刻篆书“尹延寿印”四字,字为红色。该藏品为汉代时期的印章,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魏晋青铜盆二级文物,2005年在瓜州县锁阳城镇踏实墓发掘。直径35.6厘米,高8.4厘米,盆体内外饰有花草纹。整体保存完好。该藏品为魏晋时期生活用品。
  清鎏金国师铜像二级文物,1986年征集入馆。器形完好,高11.5厘米,重350克,铜胎,表面鎏金,头戴三山帽,着通肩袈裟,披帔风,双手下垂于膝盖,结跏趺坐于仰覆瓣莲台上。该藏品为清代藏传佛教用品。
  清鎏金鸟兽底座二级文物,1986年征集入馆。铜质,表面鎏金,四身造像并排而卧,左边两菩萨折腰而卧,右边一卧像为象首人身,另一卧像残缺,形态不明,卧像皆为人身,手臂弯曲,双臂相叠,做支撑状,腿弯曲,脚并排,脚心向上,每尊卧像两侧各有一只神鸟,共八只。该藏品为藏传佛教用品。
  清铜菩萨坐像二级文物,1986年征集入馆。黄铜质地,宽10.1厘米,高15.4厘米,桃形相套背光、头光,头戴三蔓冠,饰球形耳饰,左手拿金刚杵,右手置钵,怀抱宝伞,结跏趺坐于覆瓣莲花座上。该藏品为清代藏传佛教用品。
  清鎏金三面六臂观音铜像二级文物,1989年移交入馆。铜质,宽7.2厘米,高11.8厘米,鎏金,菩萨为三面六臂,每面三眼,高葫芦髻,每面饰三瓣花蔓冠,戴耳环,披嘤珞,饰腕钏,袒上身,下身着裙,结跏趺坐于仰覆瓣莲台上,前面两臂交叉于胸前,左手持金刚铃,后右手持金刚杵,其余手中法器缺失。该藏品为藏传佛教用品。
  明鎏金双身铜佛二级文物,1987年民间征集入馆。铜质,鎏金,宽6.3厘米,高7.6厘米,佛像为双身拥抱佛教形象,明妃双腿盘绕在金刚腰间,一手抱金刚的颈部,一手上举,金刚呈马步状,双手交叉拥抱明妃背部,脚踩于两个小人身上,小人仰面躺于莲台之上。该藏品为藏传佛教用品。
  新石器时代金耳环二级文物,1986年在鹰窝树遗址发掘入馆。呈圆环形,两端结合处略为粗大,有钝头,直径2.15厘米,重1.9克。该藏品为新石器时期的装饰用品。
  汉胡杨木盆二级文物,1996年在汉长城烽燧采集入馆。该藏品利用原木形状掏挖成椭圆形敞口圆底木盆,长59.5厘米,宽39厘米,高14厘米,盆地残留有白色面粉和三块盐面混合物。它是汉代时人们的生活用品。
  汉“便郡斩”木简二级文物,1997年九墩湾烽燧采集入馆。竹简,呈长条形状,长11.7厘米,宽1.4厘米,厚0.25厘米,上墨书“便郡斬虜隧□日□柱”,下端残缺。
  西夏文佛经残页二级文物,1987年在东千佛洞采集入馆。残缺,长18.8厘米,宽9厘米,纸质印刷品,印有西夏文字。该藏品为西夏时期佛经残片。
  清版印《奇门遁甲》二级文物,1991年征集入馆。有卷册和封皮组成,共4函19册,每5册为一函,每函用硬皮包裹,封皮为硬纸表面粘贴蓝色绵衣做成,为洪武四年版线装印刷本。内容涉及行兵布阵、星相占卜、二十四节气、九宫八卦、五行占卜吉凶祸福等。
  墨书元藏文圣行愿王经二级文物,1987年东千佛洞采集入馆。残存8页,呈长方形,长14.4厘米,宽10.7厘米,横向墨书藏文,每页10一11行,间有红色行线相隔。该藏品为元代写经,2010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西夏文佛经残片二级文物,1987年在东千佛洞采集入馆。呈长方形,长20.3厘米,宽17厘米,黄色纸质,用墨笔画长方形边框,在其间墨书12行西夏文字,中间用两条墨线隔开。该藏品为手写西夏文佛经残片,2013年入选第二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西夏文佛经残片二级文物,1987年在东千佛洞采集入馆。残缺,呈长方形,长18.6厘米,宽11.8厘米,正面墨书西夏文八行,背面墨书汉文楷书繁体字九行。该藏品为西夏时期佛经残片。2013年入选第二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明相轮铜塔二级文物,1987年捐赠入馆。红铜质地,底径11.1厘米,高29.3厘米,底座为仰覆瓣莲花式塔座,座上为圆柱形覆钵丘,上有十三节相轮,莲花瓣纹塔盖,上有日月莲花塔刹。该藏品为明代时期的宗教法器。
  清人皮鼓二级文物,清雍正十年(1732)建桥湾永宁寺,制人皮鼓藏于该寺。同治四年桥湾城被毁,此物流落民间,直至民国年间征集收藏于民众教育馆,1949年9月,安西解放,移交文化馆,1954年移交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6年移交甘肃省博物馆,同年在兰州五泉山公园首次展出,1989年9月回归安西。该藏品为藏传佛教法器,用两半人的头盖骨反扣相对粘接形成骨架,中间镶嵌有白银雕制的二龙戏珠,鼓面用人皮蒙制而成,并用黑彩绘莲瓣纹,直径13.5厘米, 高12.5厘米。
  1865)五月,回民叛乱,永宁寺、(作者系瓜州县文物局干部)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一书中对瓜州文物古迹、产业发展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润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瓜州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