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48
颗粒名称: 发展成就
分类号: F123
页数: 18
页码: 13-30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瓜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综述张青山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世界风电之都、中国蜜瓜之乡、能源战略通道、西北文化重镇、陇上药材基地”的战略定位,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发展成就

内容

改革开放40年瓜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综述张青山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世界风电之都、中国蜜瓜之乡、能源战略通道、西北文化重镇、陇上药材基地”的战略定位,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40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瓜州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瓜州县地区生产总值72.41亿元,是1978年的277.9倍,年均增长15.5%。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改革开放40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的347元增加到2017年的48401元,是1978年的138倍,年均增长13.5%。通过全县人民40年的艰苦奋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财政收入及增速。
  二、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运行规模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瓜州县委、县政府持续深化财税制度与金融体制改革,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支出不断优化,金融业务稳步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201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7.24亿元,是1978年的319倍,年均增长15.5%。2017年全县财政总支岀12.75亿元,是1978年的776倍,年均增长18.1%o其中文教科医卫支出达4.2亿元,是1978年的460倍,年均增长16.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5亿元,是1978年的3117倍,年均增长22.2%。金融运行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1.86亿元,是1978年的385倍,年均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104.95亿元,是1978年的147倍,年均增长13.3%。
  三、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改革开放后,全县农村改革围绕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铺开,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新时期。1996年,经省、市验收,瓜州县农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小康。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3.93亿元,比1978年增长134.14倍,年均递增13%;农业增加值达到9.75亿元。粮、经和其他作物结构由1978年的34.5:4.5:1,调整为2017年的2.4:4.2:1,经济作物已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优势日趋凸显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只有49户,工业总产值1978年仅有201.38万元,几乎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建成的风机塔筒加工、三新硅业、常乐火电厂等一批风光电新能源工业企业。2017年,全县工业企业204户,从业人员2565人,工业总产值达到47.1亿元,比1978年增长2338倍,年均增长21.4%;全部工业增加值13.8亿元,比1978年增长4200倍,年均增长23.2%;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3%,上升到2017年的19%,提高17.7个百分点。
  五、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瓜州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1978年全县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值的71%o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8:17:25调整到2017年的16:44:40,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1.9%提高到2017年的88%。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六、投资规模迅猛扩大,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瓜州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固定资产投资,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扩张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03亿元,比1978年增长6288.5倍,年均增长24.5%O尤其是2003至2007年间,全县投资总额达36.66亿元,是前24年总和的354倍。投资结构逐步趋向优化,不断为全县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发展后劲。1978年,第一产业投资97.43万元,到2017年第一产业达到了13.3亿元,是1978年的1365倍,年均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79.03万元,2017年达到了64.2亿元,是1978年的8123改革开放4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倍,年均增长50.6%;第三产业投资21.55万元,2017年达到了25.5亿元,是1978年的11833倍,年均增长27.2%。1978年瓜州县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49.2:39.9:10.9,第一产业占比最高,农村人居环境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2017年瓜州县投资结构调整到12.9:62.3:24.8,第二产业投资总量逐年提高。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瓜州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实质性的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
  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发展方面,瓜州县有序推进“双创”工作,不断争取财政支持力度,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 “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县”等称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教育工作方面,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普通高中毛入学率95.5%,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网络逐步建立。文化事业方面,歌咏比赛、艺术展览、专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了广泛普及,《瓜乡萍踪》《七月的火》《瓜州民间故事》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作品先后岀版,极大地促进了瓜州文化事业的活跃繁荣。另外,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卫生健康发展方面,全县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1个(不包括个体门诊部、所),床位675张,比1978年增加580张,增长6.1倍;卫生技术人员741人(不含临聘人员),比1978年增加600人,增长4.2倍。每千人拥有床位由1978年的1.3张增加到2017年的4.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由1.9人增加到5人,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5.8岁以上。(作者系瓜州县统计局原局长、瓜州县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8•脱贫攻坚摘穷帽步履铿锵奔小康——瓜州县精准扶贫纪实马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岀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此后的多次考察和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2015年6月8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瓜州县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把最强精力放在精准脱贫上、最优干部选配到脱贫主战场、最大财力集中到脱贫攻坚上,充分发扬“忠诚奉献、实干担当、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瓜州扶贫精神,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直面现实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瓜州县历届县委、政府积极响应省委“兴•9•河西之利,济东部之贫”号召,以脆弱的生态资源承接“两西”、疏勒河、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非自愿移民三大项目移民和外来租地农民18131户825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5%,农村人口的79.7%。全县13个农村乡镇中,成建制移民乡镇6个,33个移民村中贫困村就有28个,超过本县原住户人口总量的移民的大批迁入,不仅使瓜州成为全省最大的移民县,也使瓜州成为酒泉市最大的贫困县,瓜州从此戴上了甘肃插花型贫困县的帽子。
  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移民群众吃粮靠救济,生活靠低保,生产靠贷款,极度薄弱的农业设施,严重板结盐渍的土地,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增收产业。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欠账、群众生活困难、脱贫信心不足成为横亘在瓜州面前的拦路虎。过大的贫富差距不仅影响移民乡村的稳定,而且加剧了城乡、区域矛盾,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自2008年以来,瓜州县按照先温饱、后脱贫、再致富“三步走”的思路,围绕移民群众迁入初期“居住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十大难问题,教给移民干、干给移民看、带着移民干,通过深入实施一系列扶贫项目工程,大力培育增收致富产业,不断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积极引导贫困群众生产自救,使全县新建乡村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顺利实现了 “脱贫摘帽”目标。
  奋力脱贫攻坚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县上先后安排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3000余人深入全县农村乡镇村组,逐村逐户调查产业状况、致贫原因、收入现状等情况,按照省、市“五步一公示”(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乡审核、县审定,公开公示)的工作程序,经“一次确认、反复识别、动态调整”,2014年将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的农户全部列为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8346户32766人,分布于全县13个农村乡镇75个行政村,其中:7个老乡镇1605户3876人,6个移民乡镇6741户28890人;因病致贫871户3916人,因学致贫209户763人,因残致贫207户639人,缺乏劳动力致贫841户2326人,缺资金3026户9048人,缺技术3068户14726人,其它121户1348人。面对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貌的殷殷期盼,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要求,2015年7月,按照省、市委统一部署,全县脱贫攻坚动员大会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集结号,酒泉市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役就此打响,瓜州大地涌动起了拔穷根、摘贫帽、奔小康的春潮。
  领导方法实行三集中在决策部署上,县委着眼产业培育、生态治理、社会和谐、乡风文明协调推进,把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列入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自下而上分层制定2015年—2020年脱贫攻坚规划,分年度确定脱贫目标,层层签订“军令状”,重大项目、资金一律向贫困乡村倾斜和集中。通过逐户把脉、专家论证、差异开方,把基层首创、顶层设计落实到了产业培育、住房改造、环境整治、厕所革命、风貌提升同频推进中,构建起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在力量调配上,坚持精兵强将向脱贫攻坚主战场集中。县、乡镇党委书记分别担任两级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优秀干部交流移民乡镇任职;从县直机关选派39名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挂职担任移民乡党委副书记、村副书记或副主任。做到移民不脱贫、干部不脱钩,问题不解决、干部不撤回,任务没完成的进行问责和组织处理。激励广大帮扶干部奋勇争先,在脱贫攻坚战场展现新作为。
  在配套措施安排上,树立“帮扶”就是“主业”的工作导向。按照“县级领导包村、科级单位包组、帮扶干部包户”原则,动员216个市县帮扶单位、16名市级领导、近千名县(处)级干部和3000多名帮扶干部联系贫困户6318户。抽调市县乡327名帮扶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74个,帮助乡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方案、培育增收产业、宣传政策法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按照户均5000元的标准,落实市县帮扶单位产业帮扶资金1879万元。积极开展民族进步宣传月帮扶活动,帮扶项目、资金达8500多万元。组织县内63家非公企业与33个移民村结成帮扶对子,落实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扶贫攻坚期间,市县各级帮扶单位共落实项目资金2.7亿元、帮办实事2250余件。形成了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格局。
  攻坚路径实现三突破把产业革命作为根本,着力突破传统产业。深入推进“321” 富民产业工程,县上每年财政专项预算4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引导和扶持脱贫群众大力发展以枸杞、甘草、日光温室、畜牧养殖为主的特色富民产业,稳步推进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产业新业态,全县形成了以种养业为主导,光伏扶贫、劳务输转、资产收益为补充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261户剩余贫困户、2555户已脱贫户量身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巩固提升计划,将争取到位的6694万元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用于“一户一策”效提升了我县农产品质量水平。
  项目需求,通过引导扩种高效田、发展家庭养殖、庭院林果、手工制作,组织劳务输出,增加经营收入。县上列支1500万元,在移民村建设枸杞烘干加工厂33个,有把狠抓农业项目设施建设作为基础,着力突破基础制约。以整组推进为路径,整合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一事一议”、库区后扶等项目资金10.6亿元,实施土地改良、危房改造、农田水利、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413项,改良盐碱板结地11.4万亩,改造危旧住房10176户,康居移民户达到100%;新修渠道838公里,安全饮水户达到100%;铺筑乡村道路561公里,通村组黑色路面铺筑率达到98.8%;栽植农田防护林2.4万亩,建设绿色通道481.2公里,移民乡农田林网配套率达到67%,道路绿化率达到80%,移民乡森林覆盖率达到3.5%,夯实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把加快推进乡村公益事业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着力突破建设短板。加大民生保障资金整合投放力度,按照人均40元的标准专列县级财政扶贫资金,积极实施教育、医疗、司法、保险等社会公益项目。在教育扶贫上,巩固义务教育入学率,适龄人口无一人辍学,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在卫生扶贫上,构筑新农合、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避免了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在文化扶贫上,实现乡乡有舞台、村村有中心、月月有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保障兜底上,将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人口全部纳人低保范围,发放低保金3500万;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补强贫困村“短板”,实现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邮政通信、广播电视、文化服务中心、便民金融网点全覆盖。昔日的戈壁盐碱滩变成了宜居宜业新家园。
  扶贫举措推进三改革改进方式,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针对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少、脱贫信心缺、情绪不稳定、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坚持治贫治本、扶贫扶志,强化对贫困群众的艰苦创业引导、政策法规教育、劳动技能培训、致富典型宣讲和致富目标激励,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两后生”等培训工程,分区域、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60场次,培训劳动力12.6万人次,培育产业工人1.7万人;输转劳动力9.5万人次,实现收入12.4亿元,使移民群众由“站着看、等着扶” 向“主动干、忙致富”转变。
  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引领贫困群众勇创市场。针对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缺资金、增收致富无技能、销售产品无门路、闯荡市场无信心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贫困户土地入股,让贫困户在集约化经营产业链条延伸中获得更多的红利。全面落实“1+17”脱贫攻坚方案,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19亿元。率先在全省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412户贫困户的644座日光温室获得《日光温室产权证》,协调发放产权抵押贷款1200多万元。引导建立146个产业协会,128个资金互助、劳务互助和技术互助组织。积极发展“互联网+“模式,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74个,特色农产品运营服务中心7处,扶持贫困户开办网店26家。大胆探索“三变改革”新路径,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立了“产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企业或合作社、收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归乡镇政府”的“四权分置”的扶贫资金入股资产折股量化收益分配管理长效机制,开辟了村集体资产“保底收益+入股分红”促农增收新渠道。整合扶贫优惠政策、涉农资金、人力资源、行业扶持等各方资源,打造南岔镇蔬菜扶贫产业示范园、广至乡设施农业综合服务园、梁湖有机枸杞产业示范园、沙河乡枸杞产销示范园4个,探索实施“合作社+产业+贫困户”“基地+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支撑,“一核户+电商”等扶贫模式,进一步促进扶贫方式由政府补助向企业带动转变,扶贫效果由单一增收向综合覆盖转变。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注重发挥党支部的先锋引领作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引导乡村积极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条,普遍建起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多元”扶贫组织体系。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打造先锋富民基地189个,组建产业党支部17个、产业党小组89个,培树党员先锋示范户796户,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日光温室、钢架大棚1万多亩,特色产业面积20余万亩,累计修建日光温室1687座,暖棚圈舍5537座,累计向贫困户调引投放基础母羊7.3万只、奶牛300头、肉牛1000头,使移民乡牛羊饲养量达到35万只,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积极推行光伏+扶贫模式,整合资金1650万元,在移民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成地面集中式、村级联建式、户用分布式、异地带贫式光伏电站209个,带贫收益贫困户2263户,每户年收益3000元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光伏扶贫指标份额,实施行政村•16•各新建35-50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1个,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实现全县75个行政村村级光伏电站全覆盖, 彻底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
  顺利脱贫摘帽在省市各级组织的倾力帮扶和全县上下的艰辛努力下,截止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实现减贫8134户33194人,其中:2014年减贫1748户7099人,2015年减贫1909户6760人,2016年减贫1850户8028人,2017年减贫2529户10449人。2018年减贫209户792人。五年来,全县贫困人口累计动态增加1315人,减少1493人,剔除49户191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09年的66.8%降低到0.23%,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00元以上。贫困县脱贫摘帽7项指标全部达标。全县剩余贫困户59户228人,全部实行了政策兜底。
  2018年8月17日至20日,省委、省政府确定由兰州大学进行第三方评估验收,按照《甘肃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采取召开县级对接大会,座谈访谈,根据抽村抽户情况,分四个组实地开展抽查等方式对我县进行评估检查。同时省上派出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督导组,对评估检查工作全程督导检查。
  2018年10月10日,甘肃省举行2017年度贫困县脱贫退出情况新闻发布会通告:按照中央和甘肃省脱贫评估验收的有关规定,经县级自评、市级初审、省级核查验收、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 批准瓜州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9年1月,瓜州县代表甘肃省顺利通过国家抽检。是月,全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经验交流大会庄严宣告,脱贫攻坚初战告捷,瓜州县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扶贫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社会性事业。瓜州五年脱贫攻坚之路是一首创业诗、一曲交响乐、一部群英谱,是酒泉市特困移民区乃至全省贫困移民集中安置区扶贫开发事业的缩影,为全省移民扶贫开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切也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系瓜州县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 第八辑》

《瓜州文史》一书中对瓜州文物古迹、产业发展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瓜州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