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抗击非典纪实。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于典型肺炎而言的。非典型肺炎主要为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炎。非典型肺炎是指细菌以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其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和贝式立克次体、病毒或其它不明原因引起肺炎的病原体。其主要症状是以发热大于38摄氏度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并持续1、2周以上,偶有畏寒,伴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伴有头疼、关节酸疼、全身酸疼乏力、腹泻等。严重者呼吸加速、气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非典型肺炎潜伏期一般为2、12天,多数病人在4天左右发病,死亡率非常高。
2002年11月16日,我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例SARS的病例。2003年2月3日至14日,广东进入发病高峰,200多人感染非典病毒,医护人员大量感染。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疫情,改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即非典型肺炎。
2003年的春天,肆虐的非典病魔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蔓延,面对这场灾难,全国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职工到普通百姓,从城111・瓜州女史第7緝镇到乡村,从医护人员到各行各业,都广泛动员起来,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抗击非典的攻坚战中。
2003年4月,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非典防控工作的安排要求,积极动员部署。4月23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非典防控工作,会后成立了由县长戴超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宋丽文、政府副县长张鸿任副组长,卫生、计生、药监、旅游、教育、财政、公安、交通、工商、民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西县非典防控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各乡镇随后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
全县各部门根据县协调领导小组要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刷品、板报等宣传手段,大张旗鼓的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意识,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倡导广大群众做到勤洗手、勤洗脸、勤通风、勤喝水,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全县上下组织开展以预防非典为主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督促相关部门集中开展整治工作,严格落实消毒杀菌措施。在各大饭店全面实行分餐制,取消婚丧、喜庆等聚集性就餐活动,为有效防止非典疫情奠定了基础。
5月1日,县政府成立了非典防控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宋丽文任总指挥,副县长张鸿及卫生、渊泉镇主要领导任副指挥,并在卫生局下设办公室,从卫生、计生等单位抽调人员充实办公室工作力量,具体负责落实各项工作的安排和协调,及时、准确掌握本县及周边县市的非典疫情发生及传播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外出返安人员及外来人员的行踪动向,及时、准确地向省、市和县非典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反映非典疫情动向,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以控制病源输入为重点,5月1日在全县设立柳园五公里、十工、北大桥、桥湾、布隆吉、三道沟东大桥、小宛农场、西湖等8个临时检疫站和柳园火车站、疏勒河火车站、安西汽车站等3个留验站,从公安、卫生以及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实行12人三班轮换24小时值班制度,对入境车辆和人员进行严格登记检查和消毒,对下火车和下长途汽车的人员一律进行登记测量体温,尤其对从疫区进入县境的人员全部实行留观检查制度。加大对外出务工、上学等返回人员详细排查摸底登记工作,鼓励广大群众监督举报,确保非典疫情不流入县内。同时,加强对学校、车站、施工现场、宾馆、娱乐场所和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确保达到一有疫情就能及时控制的目的。
为确保非典工作有序进行,全县全面实行县级领导包乡、乡镇领设置疫情监测点进行监测导包村、村级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户主包家庭成员及部门单位自保的“五包一保”责任制度。如渊泉镇8名领导干部分别包8个居委会,8名居委会主任分别包抓各自居民小组,全镇154个居民小组共包抓居民户6952户,18520人。社区、单位人员走访、观察,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形成分兵把守、严防死守的局面。同时,县上组织专门督检组,对非典防控工作进行多次督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瓜州夂史第7辑整改,确保非典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如发现和报告发热病例,卫生防疫部门第一时间处理隔离,落实措施,确保防控非典工作万无一失。各乡镇、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驻安单位,也分别成立强有力的“防非”领导机构,在全县形成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相互配合、责任明确的“防非”领导体系,对疫情防控报告、监控等方面的工作及时沟通相互配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从5月份开始,在非典疫情中,除正常的疫情报告按要求及时报告外,全县各乡镇建立乡(镇)、村、组及联防小组,非典疫情报告的疫情监视网络,每天都向各自主管部门按时准确报告疫情。全县以卫生系统和计划生育网络机构及县、乡、村三级预防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四级非典防控网络系统,全面实行非典防控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每天早上9点以前各乡镇、单位将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和疫情动态报告县防非办。县防非办将全县所有非典防控机构及人员的手机、座机电话号码全部以文件形式下发有关部门和单位,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在卫生局、防疫站分别设立专线电话和举报电话,规定24小时专人值班,随时掌握各方面疫情信息动态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疫情动态,确保信息畅通。对疫情报告制度的上报落实情况,由县防非办负责每天进行通报,督促所有单位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上报疫情,杜绝了缓报、瞒报和漏报现象。
5月5日,根据周边地区疫情态势和我县的实际,县上对可能岀现的紧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县政府制定下发了非典应急处理预案。县委、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调拨40万元专款用于非典防控工作,首先配齐了8个检疫站的车辆,8个帐篷,20多个喷雾器等检疫站基本工作用具,购置配齐了防护服、手套、口罩眼罩、防护帽等用品,确保了各检疫站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县医院东街分院和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14个发热门诊和隔离留验室,按照消毒规范进行定期消毒,满足了落实隔离消毒制度的需求。为了做到有备无患,县上在原环城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非典收治定点医院,改建了病区,新建了生活区,定点进行收治留观来自疫区的人员。对各检疫站、留验门诊、隔离病房及相关单位制定下发了消毒程序,严格按规范开展消毒工作。各留验站都制定了严格的留验制度,对所有进行医学观察的留验人员,各留验站都能按照留验制度开展认真细致的工作,每天按时进行体温测量,做好各项检查记录,对观察室进行定时消毒、通风换气。
县卫生局或防疫站做为全县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的前沿阵地,全体工作人员实行了目标分工负责制,组建了疫情报告组、疫情应急处理组、定点医疗单位消毒隔离保护和污物处理及隔离病房监测检查组、教育宣传组、公共卫生监督检查组、后勤保障及消毒组,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工作人员各尽其责,24小时内随叫随到,及时快速地处理各方面报来的疫情,为县防非指挥部,防非办公室及时准确的提供了疫情资料。
各乡镇卫生院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7.8万元,购置了必要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保证了医学观察人群的需要。县乡两级共筹措资金3.9万元用于公共场所消毒预防。教育部门投入6万元资金,用于学校的消毒、防护及学生的晨检,各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晨检制度。工商、物价、质量、药监部门加大对集市贸易、市场、药品销售等重点单位的疫情监测和价格检查力度,督促其每天定期消毒,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消毒。建筑部门加强了各施工单位民工管理和消毒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文化系统在全国疫情紧张时期,紧急关闭了52家公共娱乐场所,公安部门积极协助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不愿进行隔离观察或治疗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强制隔离观察和治疗。县上建立了人人都是预防主体的防治机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党政统一领导的责任机制、以卫生局为主的协调运转机制、以县人民医院为主的治疗机制、以医药公司为主的药品供应机制、每天以单位为主的“零”报告机制,把好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公共娱乐场所,学校家庭等人群聚集场所和医疗单位输入性及传染性五个关口为主的控制机制0全县社会各界、团体及个人积极为抗击“非典”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持抗击“非典”斗争。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之际,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岀资5000多元,购置毛巾被、饮料、方便食品等,对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检疫、警务人员以及医学流管人员进行问候;5月13日县财险公司15名职工自发捐赠现金2000元慰问“非典”防治指挥部人员;双塔灌区管理处职工自发为全县抗击“非典”捐款5760元;县移动公司为非典指挥部捐赠手机、电话各10部,话费5000元,电信公司为县医院捐赠电脑2台、宽带网2000元,个体户崔建斌为防控一线人员捐赠牛肉面600碗,贾建文、石金梅夫妇向“非典”防治指挥部捐款500元等等。全县先后有126个单位、3216名个人共捐款捐物307296元,其中,现金200371元,实物折价106925元。
6月中旬,共对12610名过往人员进行了检查登记,对21177辆过往车辆进行了消毒,全县发热门诊检查4987人,对237名来自疫区的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对86名来自疫区的人员进行了留观,全县未出现一例疫情或疑似病例。
7月、8月安西县非典防控工作根据省、市的安排要求,在全民预防的基础上向科学、有效、有重点的防控转段,所设立的各临时检疫站、留验站陆续撤销,各乡镇设立的发热门诊、隔离观察点业务全部集中到县定点医院,各行业的工作恢复正常,非典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办公室暂时保留,非典防控后续工作主要由卫生系统负责,继续做好对建筑施工人员、务工经商人员、季节性劳务输入人员、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外来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监控管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查补在消毒、隔离、传染病报告等方面的漏洞,进一步夯实传染病报告系统,健全机制,确保各项疫情报告防治措施长效落实。继续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为防控各类传染疾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到9月底,县非典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办公室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行解散,办公室所抽调的30名人员陆续返回各自单位,非典防控工作胜利结束。
瓜州县“6.5”抗洪抢险救灾记。
2012年6月5日由于受新疆低槽东移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瓜州县南片山区、榆林窟、榆林河水库及东片乡镇等局部地方出现大到暴雨,降雨持续长达16小时,降水量最高达81毫米。由于降水时间长、雨量集中,形成聚集洪水,引发60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致使锁阳城镇等11个乡镇、1个农场、45个村258个村民小组5733户28533人受灾;灾害造成246户、1917间农户住房倒塌,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1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109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090.4公顷,533公顷农田被冲毁或泥沙掩埋造成农作物绝收;200座塑料大棚、130座日光温室严重受损或倒塌;21800头(只)牛、羊、猪等畜禽死亡。洪水冲毁县、乡、村、企业、工矿交通道路304公里、桥涵42座,县、乡、村交通受到严重影响;冲毁农田渠道172公里、桥涵67座、防洪坝86公里、机井23眼。洪涝灾害还造成榆林窟、锁阳城、东千佛洞、破城子、蘑菇台等文物古迹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部分企业经济损失严重。经调查统计,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744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718万元,工矿企业损失526万元,基础设施损失9300万元, 公益设施损失1000万元,家庭财产损失2200万元。这是瓜州近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给全县农业经济、工矿企业、水、电、交通基础设施、文化古迹公益设施及受灾居民造成严重经济洪水淹没农田、村庄,居民住房倒塌、企业、交通道路损毁严重损失和巨大心理创伤。
抗洪救灾。抗洪救灾民政部门首当其冲,2012年6月5日凌晨1点左右,局领导电话紧急通知:“锁阳城镇因强降雨出现险情,马上准备一下,10分钟后局里集合去锁阳城镇”。大家赶到局里后,一起从小库房向应急救灾车里装上平时早已储存准备好的雨衣、雨靴、应急灯等物品后立即向锁阳城镇南坝村赶去。
凌晨3点左右,首批人员克服通行不畅等困难,按照县应急办要求,到达锁阳城镇南坝村与先前到达的副县长杜新红等政府办、水务、锁阳城镇负责人会合。因降雨量大、雨水汇聚,南坝村防洪堤坝水位上涨已经岀现漫堤,洪水进入村庄居民区,房屋和街道积水,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各部门立即按照《预案》要求,分别进行疏散、转移险情区域人员和采取分洪泄洪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凌晨7点左右,因南坝村部分房屋地处低洼地带,长时间积水造成1户居民房屋出现倒塌,但通过采取分洪泄洪措施后,积水明显下降。同时,也得到最新消息,小宛农场十队和农丰村槽子沿组因上游大量来水,被洪水侵入,长时间的积水,房屋也开始出现倒塌。面对出现的各种险情,副县长杜新红安排在南坝村参加抗洪救灾的民政、公安、水务、锁阳城镇等单位人员兵分三路,一路由他带队前往小宛农场十队和农丰村槽子沿组指挥抗洪救灾;一路前往堡子村实地查看灾情,视情况随时做好群众转移安置,确保堡子村居民生命安全;锁阳城镇相关领导、工作人员继续驻守南坝村,防止险情扩散和加重。
上午9时,县委书记马世林、县长方学贵、县委副书记李润元、人大副主任王耀、县人武部部长樊敬信等县上领导赶赴灾区,及时召开了有政府办、发改、财政、公安、水务、民政、住建、农牧、交通、国土、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安排部署抗洪救灾工作, 一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战役打响了。
在堡子村六组,大量农田被洪水淹没,洪水翻过乡村道路进入村庄,村民、牲畜、羊只被困房屋、圈舍,形势十分危急。“赶快转移群众”,民政局郑国华局长对村组干部大声说道。经过半个多小时紧张有序转移,在临时集结地,组长挨家逐户清点,所有人员全部安全转出,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在小宛农场十队,肆虐的洪水借着南高北低的地势,不断向场部、村庄涌入,40户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包抓领导立刻下令快速转移群众,并同时采取分洪措施。在齐膝深的泥水中,由共产党员和包村干部组成突击队员护送老人、妇女、孩子向安全地带转移,年轻力壮的村民则拿着铁锹开挖泄洪口。铲车、拖拉机也集中编排起来,或是运送村民或是加固防洪堤坝,但在肆紧急转移群众虐洪水面前,这些都显得苍白无力,顷刻间,农场、村庄四处都流淌着浑浊的泥水,并逐渐加深。已经转移到高处的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被洪水淹没的民房不时冒着尘土、一间间倒塌。
在榆林河水库,水位也随着洪峰一次次到来超过水库警戒水位线,工作人员主动实行24小时驻库不间断巡查,巡查情况每小时向指挥部报告一次,确保堤坝安全。6月6日下午,县防汛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榆林河上游石包城乡突降暴雨,洪峰即将来临。6月7日凌晨1点,榆林河水管所报告:“洪峰最大流量已达每秒520立方米,水库泄洪闸已全部打开,泄洪量每秒350立方米,水库水位已严重超过警戒线”。榆林河水库面临1973年建库以来最大洪峰考验。县委、县政府果断下令:“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守一线,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水库安全,必须立即转移下游村组居民,不惜一切代价确保群众生命安全”。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转移,干部和群众心连心、手挽手与时间赛跑,40多分钟时间内,下游千余名群众被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榆林河水库也在党员干部坚守之下经受住考验,下游万亩良田灌溉用水得到保证。
6月6日是高考前一天,洪水冲毁锁阳城通往县城的道路,13名高考学生被困,无法赶赴考场。指挥部得知消息后,立即采取措施,铺垫临时通道,保证学生按时赶到县城参加高考。
6月12日,在已是一片废墟的农丰村槽子沿组,村民和民兵应急分队正在清理被掩埋的物品。村民指着倒塌的房屋说:“那天清晨,要不是村组干部及时通知,我们压根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大的洪水,如果不是党员干部、民警及时组织转移,那后果真是不敢想象,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后怕”。
在这场60年不遇的洪灾中,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团结一致、快速反应,冲锋在前、奋不顾身,措施得力、英勇战斗,在洪灾中转移出千余名群众,夺取了无一人伤亡的战绩。
灾民救助。由于“6.5洪灾”灾情严重,灾区房屋大量倒塌,灾民基本生活用品多被掩埋,生活物资出现短缺。针对这种情况,在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的同时,县有关部门及时作出救灾物资调配计划,在灾害发生的当天中午紧急调运受灾群众安置必需的帐篷、棉被、雨衣、雨靴和方便面、矿泉水、大饼等方便食品,分别运送至受灾最为严重的小宛农场十队、锁阳城镇堡子村和农丰村槽子沿组,及时将方便食品分发到灾民手中。并针对灾害造成房屋倒塌损毁量大、受灾转移群众过渡性安置难的问题,提出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安置办法,采取投亲靠友、租用邻近农户房屋、暂借闲置房屋以及搭建帐篷等办法,有效解决转移群众安置问题。同时紧急调运面粉、食用油分发到转移安置群众手中,确保受灾群众在24小时内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在灾害应急期间,相关部门累计投入救灾物资折价96.87万元,其中:紧急调运帐篷150顶、棉被800床、床板200张、雨衣300件、雨靴400双、橡胶手套400双、矿泉水1200件、方便面等可即吃食品4200件(个)、面粉29750斤、清油1950斤,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6.5洪灾”发生后,全县各级组织、城乡居民及相邻县市单位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通过集中捐款、定向捐资、一对一帮扶等方式,积极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累计216.35万元,其中:县民政局接收捐款133.05万元,锁阳城镇接收捐款83.3万元,有力支持灾区人民抗灾自救。
为解决灾害过渡期间灾民基本生活,县政府及时研究下发《关于“6.5洪涝”灾害转移安置困难群众的补助意见》,从6月5日起,在两个月恢复期,向每位灾民按照10元/天标准发放生活救济补助费;对转移安置农户每户每月发放200元租房补助,补助期为5个月。灾害过渡期间,共计发放灾民生活补助费27.96万元,发放灾民租房补贴5.52万元,有效保证灾民在灾害过渡期基本生活。
恢复重建。“6.5洪灾”造成全县部分农房倒塌损毁、损坏,特别是锁阳城镇和小宛农场十队,倒塌房屋相对集中,农田被淹、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
为加快灾区恢复重建,县民政局主要领导在6月11日和6月21日两次赴省民政厅专题汇报灾情,争取到省级自然灾害补助资金170万元,并根据恢复重建工作进度,与“6.5洪灾”期间接收的133.05万元捐款全部下拨锁阳城镇,有力支持了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同时,锁阳城镇人民政府会同县有关部门制定《锁阳城镇“6.5洪灾”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并报请县政府批准实施。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在灾区恢复重建期间,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灾区,督促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县分管领导人大副主任王耀、政府副县长杜新红、县民政局局长郑国华等领导长期驻守重建任务较重的锁阳城镇,随时解决恢复重建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度。止2012年10月底,受灾的246户房屋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受灾农户全部搬入新居,开始崭新的生活。
在“6.5洪灾”中,从抢险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受灾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各级领导心,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等多次到灾区,或是一线指挥抢险救灾、转移群众、查看灾情,或是安慰灾民、给受灾群众树立自救信心,或是捐款捐物、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武威市委常务、凉州区委书记李世英同志亲自带队,深入灾区,给受灾群众捐款捐物,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也用真情赢得灾区群众的衷心爱戴。
瓜州县“8.26”重大交通事故抢救纪实。
014年8月26日中午12时20分,一俩从新疆米泉出发由西向东到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的新疆四平商贸有限公司大客车(牌照为新A99290),在连霍高速G302616公里+300米处冲破隔离带,与由东向西相向行驶的半挂大货车(牌照为冀A-MR08) 相撞,造成15人死亡和48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
伤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瓜州县人民医院接到救援报警后,立即启动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向县政府报告,县委、政府马世林、王金生、靳巧荣等领导第一时间来医院指挥救治工作,医院成立以院长张晓勇为组长,党支部书记胡志明为副组长,外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等科室为成员的救治小组,保证会诊、检查、抢救“一条龙”及“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组织专家、医护人员,出动救护车6辆赶赴事故现场抢救伤者,并立即从外科、内科腾出36张床位,保证伤员入院后有床住。同时立即通知全院在家领导、医、药、护、技专业人员,以最快速度回院参与抢救工作。
13时07分,瓜州县人民医院第一辆救护车辆赶到事故现场,随行医护人员立即开展预检分诊,在现场安全空闲地带对危重患者进行急救。
13时30分左右,派往事故现场的第一辆救护车回到县医院,随着一声声让人心碎的警报声响起,一个个伤员被120急救车接送回来。急救车还未停稳,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医护人员就纷纷上前,他们用担架把6名优先抢救出来的伤员紧急送往急诊室,进行医疗抢救,并在后续救治过程中确保每一名患者的检查均有医护人员陪同。
18时30分许,受市委、市政府委派的酒泉市熊云、高发旺等17名医疗救护专家赶到瓜州县医院,县医院当即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初步确定救治方案。27日凌晨1时20分,省上陈天立、骆文远等7名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ICU专家抵达县医院,并成立由省市县专家组成的神经外科组、骨科组、胸外科组等专家组,对受伤人员进行集中会诊,经过专家组会诊,对全部伤员进行排查,确定伤员伤情,成立由省市县三级医疗专家组成神经外科、骨科一、二、三和胸外科五个治疗组,对病情较重的6名伤员进行一对一治疗,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为了确保对危重患者的及时救治,确定方案后,县医院立即安排手术,27日12时开始,省市县专家组对危重伤员马文刚(诊断重度颅脑损伤并呼吸衰竭),进行手术治疗。在8月26日特大交通事故中,全体医务人员凝心聚力、反应迅速参与抢救工作,出色完成突发交通事故的抢救任务,挽救48名乘客生命,住院患者15天内无一例转诊,无一例死亡,彰显县医院过硬的突发应急救援能力,得到省、市、县领导高度评价。
在紧张救治过程中,县医院医护人员不顾烈日炎炎,纷纷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在发生事故的第一时间赶往自己工作岗位抢救伤员。特别是“120”急救中心陈彪等工作人员,他们在医院组织下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克服现场条件差和施救困难等不利因素,将一个个伤员背、抱出来,他们的手破了、全身脏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顾及这些。“120”共计岀车14台次,接送入院伤患48人,急诊科出诊医师从救治工作开始一直到清理完现场,救出最后一个伤员才疲惫不堪离开现场,还未来得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回到医院后又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
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更是担负着本次所有伤员救治工作,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在医院组织下,大家放弃休息,也第一时间赶往医院坚守岗位,当伤员送到病房时,全体医护人员更是拼命奔跑着为伤者做各种救治工作。她们一会儿为伤员输液,一会儿又目不转睛地关注着生命监护仪,一会儿又不时地为伤员擦洗伤口,在病床间穿梭着、忙碌着,汗水不停地往下掉,也顾不上擦,腿跑酸了揉揉再跑,就这样一直持续各自的救治工作,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尽自己的所能救治伤员。护理人员蔡艳怀抱着年仅一岁的伤者冶小君,脸上洋溢着母爱的光辉,一会给热奶,一会抱着在病房内转,看冶小君睡着了,又忙着配合同事护理其他伤者,一夜未眠,第二天都继续带着疲惫的身体和全体医护人员一道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瓜州县人民医院党员干部振臂而起,在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站出来、冲上去,一切为了受伤群众,全力以赴救治伤情,真正做到党性在一线体现,行动在一线落实,间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探索,典型在一线发现,素质在一线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受伤小孩提高,作风在一线转变,成效在一线检验。每一位党员医护人员都在用自己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模范风采。 由于事发突然所有伤员均无亲属看护,医院组织医护人员每天按照伤员民族习惯定时将购置的饮食送至床头,并为伤员提供崭新病号服,购置洗漱用品和拖鞋,就像亲人一样照顾着这些伤员,换下伤员身上沾满血渍的衣衫,同时护理人员还用自己特有的耐心和方法对伤员进行语言抚慰,稳定情绪,去安慰这些刚刚经历灾劫、受到创伤的心灵,伊斯兰教协会成员马杏花,也抽出时间走入病房给予劫后余生的伤者们予以安慰,帮忙稳定伤者情绪,使得他们早日走出伤痛阴影,安心住院治疗。
在“8.26”重大交通事故抢救中,瓜州县人民医院各科室配合密切,并在极短时间里形成强大的医疗救护体系,出色完成突发交通事故抢救任务,挽救48名乘客生命,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在患者家属均不知情的情况下,县医院所有医务人员“视伤者如亲人”,给予细致入微的关怀,再一次体现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职业道德,县医院医护人员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了白衣天使的使命。
瓜州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综述。
2010年瓜州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扎实工作,顺利完成机构组建、宣传发动、业务培训、电子地图绘制、清查摸底、入户登记、非专项编码、复查验收、质量抽查、普查短表光电录入等阶段性工作任务。
人口普查工作开展。根据国务院和省、市人普办要求,瓜州县政府于2009年12月10日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瓜政发〔2009〕183号),成立普查领导小组,有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李润元同志任组长,政府办、财政局、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局的主要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统计局副局长赵延明兼任。同时抽调工作人员17人,根据工作需要,分成综合协调宣传及后勤保障组、普查业务组、监督检查组、户口整顿组和数据处理组五个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按照工作要求,制定办公室工作制度,明确细划各组工作职责。全县15个乡镇、1个农场均于2009年底前成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乡镇级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机构16个,村(居)委会、社区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81个。各普查机构领导小组组长均由乡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乡镇长担任,为顺利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
县人普办制定《瓜州县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各种会议、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人口普查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入户登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普查方案要求,结合瓜州县人口规模及普查工作量大小,县人普办按照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厉行节约原则,从严从紧认真编制普查经费预算。精心编制全县人口普查经费预算书,县政府拨付普查经费15万元。
县人普办在普查工作会议上专门就“两员”选任条件、配备原则等作岀规定,并形成文件下发各乡镇、农场。对各乡镇、农场选聘“两员”作岀严格要求,并对各乡镇、农场选聘岀“两员”进行严格把关。经审核全县选聘到“两员”1265人,其中,普查指导员299人,普查员966人。
根据市人普办安排部署,县乡两级人普办20多名业务骨干于2010年9月份参加全市举办的人口普查综合业务培训会。10月8日至10日,瓜州县结合实际情况,举办各乡镇、农场全体普查指导员、中心城区单位普查员参加的综合业务培训会,全面系统讲解小区图绘制、入户摸底、户主姓名底册填制、长表抽样、长短表、死亡表、境外人员表填写、普查表审核入户登记、快速汇总,入户登记交谈技巧等一系列业务知识,大家认真听讲,通过做题、入户登记练习、讨论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10月11日至14日,由县人普办工作人员,在乡镇、农场人普办配合下,分组到各乡镇、农场对全体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培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更细致的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训普查工作具体操作技能,了解普查工作难度,确保普查工作质量,为11月1日至10日正式入户登记提供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普查队伍。
根据各乡镇、农场划分的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各乡镇、农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实地勘察普查区、普查小区边界,特别走访居住人少容易遗漏的死角,区与区、小区与小区边界交叉地等,明确各自负责区域范围,根据各普查小区情况,按照小区图标要求绘制普查小区地图,确保普查时不重不漏。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较大,人们对各自的私人空间比较注重,对陌生人比较冷淡,对个人隐私保护比较强,所以积极开展人口普查宣传活动入户难,脸难看,不配合等问题在所难免,针对这种预料中的情况,要求普查员要穿戴整齐,佩戴普查员证,请普查小区熟人或者是同楼的人引导入户。同时要求普查员时刻面带微笑,注重礼貌用语,对脾气不好的居民要有耐心;根据小区图和建筑物编号,要切实入户到位,做到不多登一户也不漏登一户;对普查小区的空挂户和全家外出情况要和公安部门户籍资料一一比对,向左邻右舍或户主问清楚家庭成员状况。经过十五天努力,全县顺利完成摸底调查工作,各普查员按要求填制了《户主姓名底册》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入户登记,全县上千名普查员从这天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完成人口普查源头数据采集任务。1日至10日为人口普查入户登记时间,期间各级政府、普查机构的领导同志深入普查第一线,慰问和看望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和普查登记对象,指导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工作。登记工作严格按照方案操作,努力做到四不漏:即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为取得准确人口数据,全县人口普查实行百分之百入户登记,百分之百签字,切实把人口普查工作做细做实。在整个人口普查登记期间,各级普查机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自始至终都围绕普查质量中心,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建普查人员入户登记立起从上到下质量监控体系,层层健全数据质量监控制度,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把质量关,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全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甘肃省政府、酒泉市政府和瓜州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人口普查登记任务。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如下:全县常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为148798人。
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9778户,家庭户人口为13737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7人,增加0.28人。
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9419人,占53.37%;女性人口为69379人,占46.63%。人口性别比114.47(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5.61,下降1.14个百分点。
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6169人,占17.59%;15、64岁人口为112988人,占75.93%;65岁及以上人口为9641人,占6.4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0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0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01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8736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为15750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为45784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为5032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30人上升为587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607人下降为1058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934人上升为3076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2796人上升为33819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846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增加7761人,文盲率由11.21%上升为12.41%,增长1.2个百分点。
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瓜州县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县统计局和布隆吉乡人民政府被评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省级先进集体,梁玉忠、何茜、王建辉、白振林、裴旻、刘英、聂建国、刘光忠8名同志被评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省级先进个人;渊泉镇、柳园镇、河东乡、西湖乡、南岔镇、锁阳城镇、沙河回族乡、瓜州乡8个单位被评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市级先进集体,谢振江、赵延明、朱学珍、鲁萍、罗晓龙、杨清华、刘兴伟、王静、郭海峰、梁海波、曹慧、袁永军、王晓东、潘冬、邓世平、刘志武、蒋军、常应溪、石金龙、王克文等20名同志被评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市级先进个人。
安西地膜覆盖推广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包产到户责任制后,如何从单一种植粮食(小麦、玉米)向多种经营(经济作物)转变,是摆在各级组织和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当时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原则下,广大农民也在开始摸索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路子,试探着种植大田棉花和蜜瓜等经济作物,这也是安西农民进行的第一次种植业结构的初步调整。
安西虽然是棉花适宜种植区,但不是最佳种植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温、积温、地温、无霜期短等因素影响,早春气温、地温回升慢,早霜冻来的早,造成棉花前期生长慢,后期遇霜冻,形成棉花开放率较低,产量不高、质量不好的结果。针对这些问题,县上领导和农技部门都在着力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982年春天,时地膜覆盖种植任安西县县长段生茂,在原环城乡组织召开乡村组三级干部会,采取以会代训方式,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讲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知识,同时安排县农技站先行开展试验示范工作。随后由县农技站在环城乡城北村试验站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棉花试验,试验面积4亩,应用宽度145厘米和70厘米两种规格塑料薄膜,采取人工铺设和人工点种方法,开展不同地膜规格的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生长情况、开花结桃、吐絮以及籽棉产量、棉花衣分、亩用膜量等棉花生长物候期观察记载及种植效果试验对比。在145厘米宽度地膜上种植4行、5行、6行试验,在70厘米宽度地膜上种植3行、4行试验。在全县开展地膜棉花种植试验过程中,环城、瓜州、南岔等乡村个别农户也试种地膜棉花,1982年全县地膜棉花种植只有42亩。
县农技部门试验结果表明,选择145厘米地膜种植一膜4行和一膜5行是最佳种植模式。地膜种植棉花表现出苗快、前期生长发育优势明显,植株生长层次分明,中后期开花均匀,结桃多、单桃重量增加,吐絮率提高,棉籽成熟,产量和衣分明显提高的特点, 为地膜种植棉花的大力推广提供良好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支撑条件。
安西地膜棉花推广种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3、5年间达到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的100%,从此掀起农业种植业的“白色革命”。在西半县区域地膜棉花推广种植的基础上,东半县区域推广种植地膜玉米套小麦吨粮田增产技术模式,使东半县地膜玉米套小麦大田地膜覆盖种植蜜瓜立体种植面积达到粮食播种面积的90%以上,也使东半县区域粮食亩产量大幅提高。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趋势下,地膜棉花种植成为安西种植业主导产业,也成为安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但由于棉花产量、质量、价格等受市场因素较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安西县各级又在积极探索新一轮调整结构的路子,在环城、瓜州、南岔等乡镇大力推广高垄旱塘铺膜种植西甜瓜技术模式,取得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同时在环城乡中沟村示范建造以夯土墙体、木架结构为主的一代塑料日光温室,当时也有少量铁架玻璃日光温室。中沟村一代塑料日光温室的建造与发展,为延长蔬菜生长期和供应期,实现蔬菜提前上市,供应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深度调整,一场以建造砖混结构墙体、钢架结构为主的二代塑料日光温室“革命”又一次打响,日光温室成片排列,塑料大棚成片发展,掀起以地膜覆盖种植和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生产为主的“盖地盖天”的“白色革命”热潮。从地膜棉花、地膜玉米,到地膜瓜类、地膜蔬菜,再到地膜茴香孜然、地膜甘草等。从温室、大棚种蔬菜,到温室、大棚、小拱棚种西甜瓜、葡萄、油桃等,全县“盖地盖天”面积达到播种面积的80%以上。形成农村一年四季白茫茫,白色下面是梦想的亮丽风景。
由于地膜覆盖栽培具有保温、保水、保肥功效,使作物前期出苗快、生长发育旺盛,达到增产提质效果。日光温室生产具有技术密集、无公害栽培、育苗移栽、延长栽培时间,实现四季供应产品特点,成为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质的转变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环节。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成熟和广大农民群众熟练的操作,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认可,特别是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暖棚圈舍等设施种植、养殖的发展,成为农民高效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一个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集约化经营、市场化导向、无害化需求的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将展示在人们面前,使现代农业发展呈现新天地,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