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项目移民工程建设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24
颗粒名称: 疏勒河项目移民工程建设始末
分类号: D632.4
页数: 3
页码: 98-99
摘要: 疏勒河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它源于祁连山,出昌马峡,甩头向西,穿越瓜州到达敦煌,渡玉门关继续西去,进入库姆塔格沙漠。
关键词: 移民安置 工程建设

内容

疏勒河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它源于祁连山,出昌马峡,甩头向西,穿越瓜州到达敦煌,渡玉门关继续西去,进入库姆塔格沙漠。
  疏勒河水系自东向西由白杨河、石油河、疏勒河干流、榆林河、党河、敦煌南湖4条泉水沟以及安南坝河等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修建了双塔水库、党河水库和榆林河水库。随着几个水库的拦截,疏勒河各支流大部分引入水库用于灌溉,流入疏勒河干流水量锐减,导致疏勒河内陆水系解体。
  1996年,为了治理疏勒河流域,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简称疏勒河项目)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实施。开发河西的水土资源,实行异地搬迁,安置甘肃省中部和南部临夏、和政、礼县、永靖、积石山、东乡、岷县、宕昌、武都、临潭、舟曲11个县的贫困农民。
  疏勒河项目是以水利灌排、农业开发、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工业供水为主,兼水力发电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项目于1996年开工,工期10年。项目总投资26.73亿元人民币,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项目开发之初, 旨在根据甘肃省提出的“兴西济中、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通过兴建水利工程,新开荒地,改造原有灌溉区,安疏勒河畔新移民置本省11个贫困县移民,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1997年,昌马水库枢纽工程开始建设,拉开疏勒河项目建设序幕。
  疏勒河项目初始规划总灌溉面积147.3万亩,安置本省中南部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山区移民20万人。由于疏勒河项目区属典型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年降雨量仅47毫米、63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流域内有大量风蚀、盐碱地貌,是沙尘暴高发区,疏勒河无疑是绿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疏勒河项目在开发之时建立环境监测与保护体系,但项目前期工程建设已造成一些生态问题。疏勒河上游修建水库后,造成古河道来水量减少,下游断流,地下水迅速下降。大规模移民开荒计划,必将进一步加剧用水矛盾,势必会影响流域内尤其是下游生态平衡,制约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情况下,2002年,省委、省政府重新审视疏勒河项目对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中期调整,将总灌溉面积由原设计147.3万亩调减为106.22万亩,其中新垦荒地总面积由原设计81.9万亩调减为40.82万亩;移民规模由原规划的20万人调减为7.5万人。水资源利用率由91.6%调减为67%,林地覆盖面积由11%提高到15%o疏勒河项目主要由甘肃省疏勒河流域管理局组织实施,设置玉门市和安西县两个项目区。在安西县项目区内开发建设双塔、七墩、小宛梁湖、七道沟农场四个规模集中项目开发区和向阳、扎花营两个项目开发点。
  疏勒河项目是甘肃实施的农业投资规模最大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从1996年至2009年工程结束,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设施配套程度显著提高,实际移民6.2万人,开垦土地29.9万亩。
  疏勒河项目到开发建设的2005年起,安西项目区开发建设和安置移民开始向当地政府进行分批移交工作,到2005年底,根据省市统一安排,将向阳、扎花营、七墩、双塔四个项目区正式移交瓜州县管理,移交土地12.13万亩,安置本省中东部贫困地区八县市移民4410户,21225人,其中少数民族1269户,6249人,占项目区总人口数的29.4%。按照建设规模,将双塔、七墩两个项目区设置为建制乡(其中七墩设置为回族东乡族乡),分别成立乡党委、政府。向阳、扎花营项目点设置为行政村(安康村、扎花营村、马家泉村),分别划归西湖乡和腰站子乡管理。2008年10月27日,省上将由国营小宛农场建设梁湖和七道沟农场项目区移民移交瓜州县,移交签字仪式在瓜州县城举行,移交土地72044.64亩,移交人数15624人,并配套移交农田水利工程、电力工程、道路工程、社区建设及配套工程和农林牧及配套工程,根据建设规模,成立梁湖乡和沙河回族乡。移交工作全部结束。至此,瓜州县接受安置疏勒河项目移民38129人,成立整建制移民乡镇4个,移民村23个。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七辑详细纪录了古洲地区地区建设纪实、移民纪实、事件追忆、文化撷萃、教育史综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石金龙
相关人物
张彦东
相关人物
甘肃省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瓜州县
相关地名
花营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