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纪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921
颗粒名称: 移民纪事
分类号: D632.4
页数: 45
页码: 75-119
摘要: 瓜州是一个移民大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县辖5镇10乡74个行政村、8个社区,其中整建制移民乡6个、移民村33个,全县总人口14.88万(移民人口8.2万)。
关键词: 移民安置 瓜州

内容

瓜州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纪实。
  瓜州是一个移民大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县辖5镇10乡74个行政村、8个社区,其中整建制移民乡6个、移民村33个,全县总人口14.88万(移民人口8.2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重是瓜州基本县情。201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这对瓜州而言,既是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的难得机遇,又是推动瓜州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2年2月26日,瓜州县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召开由300名领导干部参加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动员大会,拉开全县帮扶行动序幕。市、县、乡三级帮扶部门和单位338个、瓜州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动员大会帮扶干部4494名,联瓜讯丈史第7旃系15个乡镇、74个行政村、8个社区8494户3.69万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县15万干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围绕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县上先后制定出台《瓜州县关于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县委发〔2012〕16号),印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帮扶任务分配表》,确定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和驻瓜单位各联系1个村、1、2个组,经济管理部门、干部人数较多的单位侧重联系移民村。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乡镇、1个示范村和1个移民村,联系1、2个组,联系3、5户贫困户;科级干部每人联系2、3户贫困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联系1户贫困户。成立由县委书记马世林任组长,县长方学贵和县委各常委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县委组发〔2012〕21号),办公室主任由副县长杜新红同志担任。办公室设督查指导、综合协调、信息宣传等工作组统筹推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行动有序开展。
  瓜州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期间科技培训认真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计划。以实现“八个全覆盖”、兴办“五件实事”为抓手,找准行动着力点,创新帮联载体,按照“因村制宜、因户施策”要求,各帮扶单位、联户干部深入各自联系点调查研究,分析贫困症结,帮助制定扶贫解困、增收致富五年规划、三年计划和年度措施。积极为联系户出点子、谋思路、讲政策、送信息、引资金,建立和落实“一账、两卡、一手册”制度(联系部门建立联系工作台账,联系干部持民情“连心卡”,联系农户有“明白卡”、联系干部人手一本《联户手册》),积极搭建诉求平台,畅通社情民意。市县乡三级参联领导干部结合联系村户实际,逐年修订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两规划一计划一方案”。全面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逐村逐户建立扶贫台账,列清致贫原因、帮扶人员、致富措施、脱贫时限,进一步提高扶贫攻坚针对性和实效性。
  兴办惠民实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开展以来,在帮扶对象上,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全覆盖;在帮扶力量上,实现各级领导干部全覆盖,帮扶干部由行动最初的在职职工拓展到农村致富能人、民营企业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扶贫”活动,鼓励引导县内社会团体、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借助长江商学院等省外力量,积极争取63家非公企业与33个移民村结成对子,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省市县三级帮扶干部累计进村入户17万人次,开展座谈1.1万人次,围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提岀发展和增收建议3258条,帮扶项目750余件,提供各类物资6203万元,帮办实事677件,各级联村单位通过单位筹、项目扶、干部帮等形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4亿元,兴办一大批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惠民实事,集中解决全县移民群众在吃饭、出行、住房、就医、上学等方面许多老大难问题,贫困乡村面貌在短期内发生比较明显变化,有效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特别是移民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变。2015年,全县老乡镇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移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0元,较2012年增长215%。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实行“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开展以来,全县涉农金融机构结合县情,加强与扶贫、发改及农、林、牧等部门信息交流,围绕农村乡镇特别是移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培育等加大信贷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批准成立小额担保贷款公司6家,设立“三农”便民金融服务点15个,协调各类产业和支农惠农贷款14亿元,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亿,发放妇女小额贴息贷款1.4亿元。瓜州农商银行在全县13个农村乡镇设立23个分社网点,布放ATM机25台,POS机308个,安装三农自助服务终端17台,为群众创业致富提供有力支持。
  狠抓生产生活基础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开展以来,市县各帮扶单位积极投资投劳,完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项目实事。市县帮扶部门和领导干部协调争取落实专项及行业帮扶资金新建渠道520公里,铺筑村组黑色路面276.5公里,栽植防风林带1.2万亩,农田防护林26.1公里,改造危旧住房4490户,新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39个、农家书屋74个、文化广场80个,硬化居民点人行道18.7万平方米,移移民群众整修渠道民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活力。
  突出典型示范引领。以“精准扶贫”行动的示范村、示范户建设为载体,坚持“一线创经验、一线树典型、一线抓培养”的原则,注重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把党员致富户、产业富裕户、经济能人、协会带头人纳入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中,与“四包增收责任制”同步推进。全力实施“帮扶一批贫困村、推广一批典型户、锻炼一批联户干部”的“三个一”引领示范工程。培育特色产业示范乡9个,特色产业示范村6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4个。落实市级园区3个,县级园区11个,乡级示范点26个。充分发挥致富典型示范带动效应。全县累计改良土地5.3万亩,推广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枸杞、甘草、蜜瓜等高效特色产业面积8.1万亩;新建日光温室697座,新建暖棚圈舍4300座;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4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38万亩,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喜人。
  重视关爱弱势群体。依托民政、残联、群团组织项目活动,实施弱势群体一对一帮扶和定期看望的关怀机制,新农合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及时开展最低生活救助,2015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占全县总人口的30%,城市低保实行全额、差额补助,标准为387元/人月,平均补助水平338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2432元/人年,月人均补助水平最高275元,最低58元,平均补助水平123.3元/人月。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依托妇女之家、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留守妇女阳光家园、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等阵地,针对特困家庭妇女儿童、留守空巢老人、孤残儿童、贫困学生等不同群体,积极争取弱势群体劳务技能培训、妇女两癌救助、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关爱青少年成长等发展项目,捐赠图书8060本(册),落实项目资金405万元。2012年底,由省、市、县级发起实施消除0、3岁婴幼儿贫血行动项目,县、乡妇联瓜州女史第7稱负责具体摸底落实。到2015年底,全县免费发放64万元爱心营养包,受益婴幼儿5711人。截止2014年,县残联积极争取扶残助残资金1390万元,大力实施“七彩梦行动计划”“康复百千万工程”“彩票公益金项目”和“慈善光明行活动”,为278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为城乡2600名重度残疾人和特困残疾人发放了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发放各类器具一千多件,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61名。
  配套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至目前,全县各乡镇均成立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统一办公,方便广大群众;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卫生计生保障不断扩大;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村文化广场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电缆全面贯通;电管站、派出所、信用社等为农服务机构逐步健全,全县呈现岀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喜人局面。
  移民乡群众房屋的旧貌和通过双联帮扶后的新颜。
  “两西”建设移民开发。
  1983年,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帮助甘肃在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进行农业建设(以下简称“两西”建设)。安西列为“两西”建设的重点县,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坚持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商品粮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政策性大规模接收安置移民,“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县上确定“加强水电,发展林牧,开发结合,强化基础,科技兴农,共同致富”的主导思想,以搞好移民安置、加快移民脱贫步伐为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如榆林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腰站子移民基地建设等项目,不仅开发建设安西,还有利帮助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进行扶贫开发建设。
  在“两西”建设过程中,把移民开发建设做为重要内容,采取移民基地建设与小型移民基地、移民点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全县先后建起腰站子移民基地1个,小型移民基地4个,移民点6个,安置甘肃中部贫困地区榆中、定西、庄浪、静宁、会宁等13个干旱县移民5446户2292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4%。
  腰站子移民基地建设。“两西”农业建设开始后,随着省上“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战略措施的实施,省、地有关部门专家亲临安西对该区域实地勘察,层层论证。该区域以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被确定为移民安置基地。在此基础上,省、地利用国家专项投资扶持安西,对该区域进行重点开发建设。1986年,县政府从计委、水电局、农建办抽调人力组成调查规划队,对腰站子垦荒区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并将渠、路、林、田、电、井,居住点及乡、村站所、学校、邮电、医疗卫生、商业中心进行科学布局、综合规划。198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腰站子移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安政发字[1987]第056号),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基地建设和接收安置移民工作。
  昔日安置过度房今日安居住新房1987年,腰站子做为移民安置基地,拉开开发建设帷幕,当年省上列入“两西”建设计划投资100万元,批准衬砌支渠11.8公里。由于计划下达迟,当年只完成渠道衬砌任务5.8公里,其余转次年进行。在此后的17年中,先后开荒复垦耕地19294亩,架设农电线路44公里,修筑县乡道路26公里,七道沟至基地乡间道路9公里,新打机井23眼,修建水塔2座,衬砌渠道39.08公里,修建过水路面及山水河桥2座,新植防风林木2400亩。新建基地办公室房屋23间,面积1501平方米,中小学4所2420平方米,卫生院1所310平方米,农机站260平方米,农技农资服务中心100平方米,购置工作车、货用车各1辆。2000年完成村村通工程,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开办铜矿1个,煤矿1个。累计安置移民2138户8970人,完成总投资3100万元。
  腰站子移民基地从1986年开始筹建,到1996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乡政府,隶属原安西县管理。2006年9月,由省疏建委建设并安置移民的扎花营移民点移交该乡管理。2008年5月23日更名为腰站子东乡族乡。
  腰站子移民基地从1986年开始筹建到解决温饱又到实现脱贫致富走过近30年的历程。在上下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及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国家投入专项资金3500万元,完成建设项目近40项,使移民群众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生活得到很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脱贫又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2015年,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7元,较2010年增加了10倍。
  小型移民基地建设。在以腰站子基地为主进行开发建设大规模安置移民的同时,为确保省上下达移民安置任务完成,根据土地资源和水利灌溉条件状况,经报请省、地“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考察批准,从1992年开始,县上又选择河东乡南滩、布隆吉乡林场、瓜州乡农场、县城东石岗墩、城南等5处小型移民安置基地,列项上报省、地进行投资开发建设。至2004年,4个小型移民基地(石岗墩和城南为一个基地)累计修渠59.3公里,修路12.2公里,架设农电线路8.6公里,打井23眼,铺设人饮管道6公里,新开荒地1151亩,复垦耕地6105亩,调整耕地3617亩,栽植防风林带1100亩。在城郊、瓜州农场、河东南滩、布隆吉林场移民基地各建小学1所。
  移民点建设。在“两西”农业建设移民开发过程中,除新建腰站子基地和4个小型基地外,全县还在各乡镇相继开发建设,其中西湖乡农场、南岔乡九南村、环城乡向阳村、瓜州乡三工村、三道沟镇北滩村、踏实乡西渠村6个小规模移民点,争取省、地“两西”建设资金,进行移民安置。这些点规模小,投资少,耕地现成, 多为弃耕地,复垦容易,灌溉方便,易于开发建设。至2004年,6个点架设农电线路21公里,修渠45.7公里,修建桥涵闸74座,栽植防风林700亩,修路11公里,建水塔1座,打井7眼,铺设人饮管道10公里。
  零星移民安置。1983年以前,全县各乡镇通过投亲靠友零星接收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榆中、会宁、临洮、定西等县移民149户522人。这些移民分散落户居住在南岔、瓜州、西湖、踏实、布隆吉、河东、三道沟等乡镇,其中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有122户476人,未办理户口手续的27户76人。1984年11月10日,安西县农业建设指挥部根据省上的审查批复文件,将这些移民纳入“两西”移民计划数内,发给每人200元安家补助费,有429人享受补助政策,共发放补助费85800元。
  自1983年全省“两西”建设开始后,安西被省上确定为接收安置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移民的重点县之一,依托“两西”建设投资项目,进行开发性农业建设,创造条件进行移民安置,分年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政策性大规模移民。1984年10月21日,“两西”建设计划内迁移的第一批榆中县移民55户117人来到安西,被分散安置到南岔乡28户50人,瓜州乡18户41人,西湖乡9户26人,三乡为新到移民借销口粮5850公斤。
  “两西”建设移民安置布局结构。随着“两西”建设的不断发展,移民安置任务越来越重,安置方法由投亲靠友零星安置改为主要以集体组织迁移集中安置和与开发性建设项目挂钩带移民指标迁移安置,少部分继续采取分散插队和在农林场站安置。接收安置范围从开始确定的甘肃中部13个干旱县,1993年以后又增加宕昌、积石山2个高寒阴湿山区贫困县。1983年至2003年,安西县累计接收安置本省移民5446户22925人。
  在安置总数中,按原籍县区分:定西县125户478人,庄浪县218户990人,静宁县92户344人,秦安县93户381人,永靖县3808户15833人,东乡县180户839人,宕昌县131户570人,榆中县231户1013人,积石山县133户552人,古浪县59户306人,陇西县99户510人,会宁县101户416人,通渭县110户414人,临洮县66户279人。其中永靖县迁移人数最多,所占比例高达69%。按安置形式区分:移民基地集中安置3108户12978人,占移民安置总数的56.6%,具体为腰站子移民基地2138户8970人,从永靖县迁来的移民大部分安置在该基地;河东乡南滩移民基地236户993人;布隆吉乡林场移民基地117户506人;城郊移民基地(石岗墩、城南、城北)401户1614人;瓜州乡农场移民基承地209户883人。各移民点小规模集中安置484户2564人,具体为:西湖乡农场移民点117户600人,南岔乡九南移民点108户568人,环城乡向阳移民点82户435人,瓜州乡三工移民点32户160人,三道沟镇北滩移民点78户417人,踏实乡西渠移民点69户364人。分散安置在各乡镇及农林场站2338户9947人。
  两西”建设移民开发安置管理政策。从1983年起,安西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强移民安置和管理。
  【补助政策】198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政策,明确规定:凡是甘肃中部地区十八个干旱县农民自愿到安西安家落户的,按每户五口人,每人三亩(每户十五亩)基本农田规划,补助范围和标准一般为:开荒,每亩补助50元,每户750元;田间配套每亩补助22元,每户330元;有打井移民群众农家书屋学习忙事承条件的,每十户打一眼井,保灌150亩,户均补助1000元;临时住房,每户补助材料费300元;生产工具每户补助120元。
  1986年1月,庄浪县下拨移民口粮补助款15541元,重点补助由庄浪迁居安西的移民户,全家迁入的人均补助28元,只迁来劳动力的户,按实际人数人均补助19元。
  [扶持政策】1985年7月25日,县政府安政发〔1985〕第152号文件对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制定如下政策:县农建办设立移民安置股,各乡镇由一名副乡长主管并抽调专人具体负责;每个村民小组要新修两户过渡性移民住房(国家不给投资),以备移民初来临时居住,对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处理住房的,优先处理给移民。县上对完成过渡性住房修建好、按组平均安置移民多,并提前完成移民住房修建的前三个乡镇分别给予200元、150元、100元的奖励,对村组的奖励原则上每组100元,完成多的多奖,完成少的少奖,完不成的不奖;移民承包地从村民小组大包干时所留的机动地中解决,没有机动地的从当地农户所退土地或“农转非”户移交地中解决,不准调换好地留次地。原大包干时随地投放的牲畜、农具、籽种、饲料价款随地转移给移民,承包面积一般不能少于当地村民人均占有面积,并划给同等数量的宅基地和自留地;移民新建住房所需木材,除国家按计划分配给部分外,不足部分由村、组平价优惠解决;移民当年的籽种、口粮,不足部分村、组可动员当地村民调剂暂借,秋后偿还;对意外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一年以内由农建办视其困难程度,从移民经费中予以适当补助,一年以后民政部门和乡村应按困难户给予救济照顾。
  1986年4月9日,县企业局、农建办联合下文,从全县移民中经过审查、体检,吸收17名符合条件的移民青年到安西新建的化工厂做长期合同工,这是县上确定的一项从根本上扶持移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
  【减免政策】1985年10月6日,县政府安政发字〔1985〕第201号文件批转县农建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对移民安置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通知中规定:对于凡经过县农建指挥部办公室办理了正式移民手续,从规定的中部地区16个干旱县迁移来安西,第一年耕种承包地的移民户,减免当年应上交的集体提留资金和农业税,从开展劳动生产的第二年起,应完成各项集体提留和农业税的计征数额;对于当年迁移来的移民,一年之内可免参加集体公益事业的集资和集体活动,从开展生产的第二年起,履行和当地村民相同的公益义务;吊庄点移民的口粮、籽种,通过当地粮食部门暂借解决,口粮每人每月借给原粮25公斤,籽种每亩承包地借给25公斤,到次年秋收后由移民如数归还;给移民划给和当地村民同等标准的自留地、宅基地。1985年,县财政局为全县159户移民减免公粮26184公斤,折合农业税金额11594.89元。
  【救济政策】主要有民政部门救济和社会捐助救济两种形式。民政部门将移民特困户纳入全县社会救济范围,与当地困难群众一样对待,利用民政专项救济资金进行救济。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约有1000户移民享受过民政救济,救济金额达5万多元。社会捐助救济主要是单位职工、当地群众捐衣、捐物、捐款、捐粮油等,全县多次大规模发起过捐助活动。据统计,1983年至1992年期间,全县累计为移民捐助衣物1.8万件,油、肉、蔬菜1000多公斤,现金5000多元,借送口粮38万公斤,籽种19.23万公斤,赊销化肥2048.7吨,捐助柴禾37万公斤,木料377立方米,南岔乡曾动员全乡群众为移民建房捐献檩条20根,椽子100根,红砖4000块,水泥3吨,建起九南九组移民点文化室。
  【专项经费补助政策】1983年,“两西”建设开始初期,省上规定零星分散安置移民每人补助200元,吊庄点和移民基地集中安置移民每人补助250元。补助经费由各移民安置单位填报《移民安置补助经费发放登记卡》,县农建办审核上报省上,下拨资金到县上,由县农建办具体发放。1986年5月,根据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文件通知精神,从当年起,移民安置补助经费由过去农建办直接审核发放改为农建办负责审核《移民安置补助经费发放登记卡》,县财政局承办拨款业务。
  【移民接收安置政策】1983年,根据省上确定范围,安西接收安置移民的对象范围是定西、榆中、庄浪、秦安、静宁、永靖、陇西、通渭、临洮、会宁、靖远、古浪、永登等13个干旱县。1986年6月,省上进行安置对象调整,安西接收安置的对象,在原范围中取消靖远、古浪、永登三县,增加东乡、皋兰、华池、环县等4个县。凡不在上述范围的,一律不算移民,不按移民对待落实政策。在接收条件方面,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移民接收安置政策,规定在移民安置工作中,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接收安置,都要注重人口素质,呆、傻、聋、盲等残疾人不接收,超计划生育不接收,孤寡无劳力五保户不接收,不是自愿迁移的不接收。
  “两西”建设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及成效。“两西”建设30年来,安西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围绕商品粮基地建设,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培育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移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农、林、牧、水、电基本建设】以“两西”建设资金为支撑,自筹资金580万元,组织群众投工1000万个,采用混凝土衬砌办法,改建、新建干渠5条28公里,支渠63条274.96公里,斗渠14条33公里,修建桥、闸、函等建筑物2264座,田间配套2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8万亩,新增保灌面积4.5万亩,渠系水利用率由1982年的20%提高到60%。2001年,安西积极争取到榆林河除险加固暨移民安置工程项目,于2002年动工修建,总投资1528万元,新建240米泄洪排沙洞1条,改建长170米输水洞和232米溢洪道各1条,新建跨河公路桥1座,永久性管理房屋300平方米,生活用水蓄水池1座,并对大坝进行加固衬砌,挂钩安置移民3550人。双塔水库总干渠、北干渠、南干渠等重点水利设施在“两西”建设中得到有效改建,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起到决定性作用。
  “两西”建设时期,全县采取国家扶持和集体补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以防风治沙、增加植被、减少灾害、绿化家园为目标,完成人工造林8.595万亩,相当于1982年底以前全县人工造林面积的2.8倍。完成种草16.584万亩,戈壁围栏5.2万亩,在布隆吉、踏实等乡镇建立黄牛冻精点7个,在各乡镇建立饲草加工点35个,引进和选育西门达尔肉牛、小尾寒羊等良种畜禽4700头(只),对全县畜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983年以前,全县电力供应主要靠县城1000千伏安供电所、踏实630千伏安供电所及三道沟、桥湾、榆林河等小型水电站供给,自“两西”农业建设开始后,安西加快电力建设步伐,一手抓大电联网建设,一手抓县内输电线路配套建设。1985年立项进行玉门803厂至安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于1986年全面建成通电运行,架设110千伏输电线路1条,全长158.14公里,在县城西南侧修建110千伏变电所一座,与各小型水电站并网,装机总容量3万千瓦,实现了与大电网的联网,结束全县长期供电不足的历史,成为全县电力建设史上一大成就。此后,陆续进行电网配套建设,先后建成玉门镇至三道沟至布隆吉、县城至柳园、县城至西湖、踏实至桥子35千伏输电线路5条,全长232.5公里,架设6、10千伏农电线路9条,全长119.6公里。全县11个乡镇(按2004年机构改革撤乡建镇、合村并组后数计算)、42个村全部通电,通电户32104户。
  【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1985年1月2日,甘肃省农业厅甘农〔1985〕19号文批复投资37万元,县农技服务中心组织实施, 建起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楼一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锅炉房、餐厅等附属工程210平方米。
  [农技培训中心建设】1984年6月4日,酒泉地区农业建设指挥部、农牧业处酒地农字[1984〕第60号文件批复投资5万元,县农业局组织实施,工程于1984年7月动工,1985年8月完工,建起二层楼办公室及学员宿舍387平方米。
  【种子“四化一供”体系】1984年,甘肃省农业厅〔1984〕90号文件批复同意扩建县种子公司和三道沟、踏实两个供种站。工程于1984年6月23日开工,因批复晚、开工迟,所需材料供货不足,工程跨年度修建,于1985年9月完工。完成房屋建筑面积2455平方米,其中种子仓库1302平方米(县公司种子仓库959平方米,三道沟供种站库房239.5平方米,踏实供种站库房103.5平方米);办公室、营业室、检验室、陈列室、机械库、品种小库、职工宿舍等1085平方米(县公司建楼一栋,面积733平方米;三道沟供种站建办公室、营业室100平方米,踏实供种站建办公室、营业室95平方米),机械库157平方米(县公司103平方米,三道沟供种站54平方米),县公司、三道沟供种站、踏实供种站共建围墙、晒场、厕所2206平方米,县公司购置精选机一台、东风牌汽车一辆,工程完成总投资40.01万元。
  【畜牧服务中心建设】1986年、1991年,先后在县城、三道沟、河东、布隆吉、环城、瓜州、南岔、踏实、桥子等地建起畜牧服务中心9个,建筑规模大小不等,县城畜牧服务中心为楼房结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担负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牧工作技术指导、培训,畜禽疫病诊治防疫、良种推广等任务。各乡镇畜牧服务中心均为砖土木结构平房,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重点进行畜禽疫病诊治和防疫服务。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两西”建设期间,全县扶持兴办的乡镇企业主要有布隆吉砖厂、瓜州纸箱厂、桥子皮革厂、南岔金选厂等一批企业。这些企业,除布隆吉砖厂、南岔金选厂建成投产,收到较好效益外,其他企业均因原料不足,管理不善或工艺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而停办。
  【柳园小商品市场建设】1985年8月9日,省“两西”农业建设指挥部甘指发〔1985〕14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甘工商 〔1985〕073号文件批复,同意在安西县柳园镇建立小商品市场,省“两西”补助投资10万元,省工商局予以适当扶持。1985年年底按期建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科技推广、培训初见成效】“两西”建设期间,全县先后完成地方病防治2.8万人(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81台,在河东、南岔等乡镇建沼气池59个,改节柴省煤灶8775台。在全县开展农业科技推广80.14万亩次,科技培训人数78.01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7.148万人次,专项培训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389人次,修建移民接待站楼一座,建筑面积784平方米。
  “两西”建设移民开发安置及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年脱贫,五年迈上致富步伐”奋斗目标,全县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本,既“输血”,又“造血”。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发扬“动感情、动脑筋、动真的、做奉献”的“三动一奉献”精神,帮助移民群众开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产业培育,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扶贫工作,使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到2013年,“两西”建设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其中分散安置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21元,95%移民稳定脱贫,25%成为富裕户,为2018年提前同步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疏勒河项目移民工程建设始末。
  疏勒河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它源于祁连山,出昌马峡,甩头向西,穿越瓜州到达敦煌,渡玉门关继续西去,进入库姆塔格沙漠。
  疏勒河水系自东向西由白杨河、石油河、疏勒河干流、榆林河、党河、敦煌南湖4条泉水沟以及安南坝河等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修建了双塔水库、党河水库和榆林河水库。随着几个水库的拦截,疏勒河各支流大部分引入水库用于灌溉,流入疏勒河干流水量锐减,导致疏勒河内陆水系解体。
  1996年,为了治理疏勒河流域,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简称疏勒河项目)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实施。开发河西的水土资源,实行异地搬迁,安置甘肃省中部和南部临夏、和政、礼县、永靖、积石山、东乡、岷县、宕昌、武都、临潭、舟曲11个县的贫困农民。
  疏勒河项目是以水利灌排、农业开发、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工业供水为主,兼水力发电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项目于1996年开工,工期10年。项目总投资26.73亿元人民币,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
  火项目开发之初,旨在根据甘肃省提出的“兴西济中、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通过兴建水利工程,新开荒地,改造原有灌溉区,安疏勒河畔新移民置本省11个贫困县移民,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1997年,昌马水库枢纽工程开始建设,拉开疏勒河项目建设序幕。
  疏勒河项目初始规划总灌溉面积147.3万亩,安置本省中南部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山区移民20万人。由于疏勒河项目区属典型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年降雨量仅47毫米、63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流域内有大量风蚀、盐碱地貌,是沙尘暴高发区,疏勒河无疑是绿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疏勒河项目在开发之时建立环境监测与保护体系,但项目前期工程建设已造成一些生态问题。疏勒河上游修建水库后,造成古河道来水量减少,下游断流,地下水迅速下降。大规模移民开荒计划,必将进一步加剧用水矛盾,势必会影响流域内尤其是下游生态平衡,制约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情况下,2002年,省委、省政府重新审视疏勒河项目对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中期调整,将总灌溉面积由原设计147.3万亩调减为106.22万亩,其中新垦荒地总面积由原设计81.9万亩调减为40.82万亩;移民规模由原规划的20万人调减为7.5万人。水资源利用率由91.6%调减为67%,林地覆盖面积由11%提高到15%o疏勒河项目主要由甘肃省疏勒河流域管理局组织实施,设置玉门市和安西县两个项目区。在安西县项目区内开发建设双塔、七墩、小宛梁湖、七道沟农场四个规模集中项目开发区和向阳、扎花营两个项目开发点。
  疏勒河项目是甘肃实施的农业投资规模最大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从1996年至2009年工程结束,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设施配套程度显著提高,实际移民6.2万人,开垦土地29.9万亩。
  疏勒河项目到开发建设的2005年起,安西项目区开发建设和安置移民开始向当地政府进行分批移交工作,到2005年底,根据省市统一安排,将向阳、扎花营、七墩、双塔四个项目区正式移交瓜州县管理,移交土地12.13万亩,安置本省中东部贫困地区八县市移民4410户,21225人,其中少数民族1269户,6249人,占项目区总人口数的29.4%。按照建设规模,将双塔、七墩两个项目区设置为建制乡(其中七墩设置为回族东乡族乡),分别成立乡党委、政府。向阳、扎花营项目点设置为行政村(安康村、扎花营村、马家泉村),分别划归西湖乡和腰站子乡管理。2008年10月27日,省上将由国营小宛农场建设梁湖和七道沟农场项目区移民移交瓜州县,移交签字仪式在瓜州县城举行,移交土地72044.64亩,移交人数15624人,并配套移交农田水利工程、电力工程、道路工程、社区建设及配套工程和农林牧及配套工程,根据建设规模,成立梁湖乡和沙河回族乡。移交工作全部结束。至此,瓜州县接受安置疏勒河项目移民38129人,成立整建制移民乡镇4个,移民村23个。
  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纪实。
  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是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也是全省水利建设史上移民任务最重、规模最大的大型引水与发电相结合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中部地区11县、350万人饮水灌溉问题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扶贫工程。
  2005年8月,甘肃省政府将瓜州县白旗堡城区域确定为九甸峡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根据项目实施总体规划,项目区拟建一个整建制农业综合开发乡镇,安置甘南州临潭县、卓尼县,定西市岷县等库区非自愿移民1.2万人,规划新建乡政府、乡医院、乡初级中学各1所,村委会、村小学、村卫生所各6所,并配套建设部分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省政府安排,瓜州县成立九甸峡水电工程瓜州移民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九建办),张才善同志任主任。县上制定《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瓜州白旗堡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方案》。2006年11月15日,瓜州县召开“瓜州白旗堡移民安置区专用输水渠工程开工动员大会”,标志着甘肃省九甸峡水利移民工程在瓜州县正式动工建设。
  专用输水渠工程,是移民安置区的命脉工程,工程总投资2931万元,2006年11月15日开工,经过八个月紧张施工,衬砌渠道40.1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67座。
  支渠及田间配套工程,是安置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工程,总投资5634万元,2007年4月20日工程开工,经过六个月紧张施工,10月30日全部完工。支渠工程衬砌支渠4条26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48座。田间配套工程完成平田整地32918亩,衬砌斗渠64条71.3公里,开挖农渠917条412公里,修建量水堰51座,农口861座,桥涵397座。
  道路工程,是安置区内外沟通的纽带,工程项目总投资为748.63万元。2007年3月28日路基工程开工,7月28日完工,完成土方开挖71245立方米,土方夯填62848立方米,特殊路基清换土方3743立方米,修建桥涵4座,完成16.6公里基础工程。
  35千伏供电工程,是安置区的电源工程,工程总投资701.52万元,2007年3月11日开工,2007年6月顺利完工。完成线路架设20.8公里,杆塔组立102基,新建35千伏/10千伏,容量4000千伏安变电所一座,改扩建瓜州县城35千伏开关站预留的岀线间隔、系统增容配电装置,并完成开关站至项目区ADSS光纤通信。
  10千伏供电工程,总投资420.33万元。2007年7月1日开工,经过三个月紧张施工,完成线路架设26.6公里,安装成套变压器和多功能配电计量箱49台,各村提接点安装组合式分段断路器开关6台,开挖土方量1418立方米,回填土方1285立方米。
  移民住宅建设一期工程,2007年4月26日,酒泉市政府与甘南州、定西市政府签订委托建房协议,经过招标,省内13家建筑企业参与施工,修建移民住宅1427套13.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995万元。
  社区供水工程,新打人饮机井6眼,全部完成水质化验工作,符合人饮标准。配套工程2007年9月20日开工,开挖安装主管线4.17公里,开挖安装次管线30.4公里,砌筑检查井838口,修建变频房6座,均占计划的100%。
  村镇入户供电工程,架设380伏线路20.36公里,架设220伏线路231公里,入户线路安装完成1427户;修筑通村道路8.7公里;修筑村内道路主街道7.7公里,修筑次街道37.5公里;广播电视线路工程埋设光缆64.7公里,架空电缆44公里;通讯线路工程完成铁塔组立工作,完成光缆架设34公里,电缆架设27公里。
  项目区周边防风林带建设工程,完成东西两条防风林带46公里,2600亩。
  2007年8月广至藏族乡筹建领导小组成立。2008年2月,瓜州县九甸峡库区移民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九甸峡移民安置区项目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广至乡田间配套工程及供水、供电、通讯、广电工程、道路工程以及村委会、村卫生所建设工程全面开工建设,3月中旬完成工程量的50%,3月底要完成所有土地复整、大地改小、农渠整修、村内道路主次街道路基夯筑、修整、砂石铺垫等工作。3月中旬要将一期1427户住宅自来水、低压电、广播电视线路入户,各村主干通讯线路架设工程安装调试完毕,3月底验收并交付使用。二期住宅完工后1个月内完成全部自来水、低压电、广播电视线路入户工程。3月中旬完成6所村委会、村诊所招投标和开工建设工作,8月底完成对外道路路基整修、油面铺筑、通村道路、村内主次街道油面铺筑和一期住宅全部人行道硬化工程。
  2008年2月底一期1427户自来水、供电入户工程基本完成,村内道路工程,路基夯筑、砂砾石铺垫全部完成;广播电视入户安装和通讯线路架空线路及配套设施正在紧张施工;开垦防风林带46公里、2600亩,修整土地1.5万亩;完成6所村小学教室、教师办公室主体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保证了一期1427户移民群众迁入后有房住、有水吃、有电用、有电视看、能够正常通讯。乡政府及相关站所、卫生院、初级中学、村委会、村卫生所建设工程2008年3月15日招标,8月底完工。
  2008年4月3日中午,一批军车驶入瓜州县广至藏族乡5号村,首批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岷县非自愿移民73户、203人经过两天长途跋涉后顺利抵达移民安置区,第一批移民到广至乡从此拉开九甸峡库区非自愿移民搬迁安置序幕。
  在移民前期工作中,临潭、卓尼、岷县三县多次组织移民代表赴瓜州县实地考察移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情况。在充分征求广大移民意见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各项措施,协商签订移岀协议。为全面高质量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移民区指挥部设立综合协调与后勤保障、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医疗卫生、督查宣传、库底清理及房屋验收等7个工作组,全力保障协调移民搬迁过程中相关工作。抽调移民干部100名,每10户组成一个小组,由1名科级干部和2名一般干部负责思想动员、资金兑现、房屋拆除、组织装车、路途护送等工作。分两批组织输送外迁移民,动用货车534台次(其中:军车342辆次,地方车辆192辆次),客车56台次,每批搬迁确保至少有一名县级干部带队,公安、交警、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包户工作组全程护送。移民区指挥部主动与省交通厅协调,开设移民绿色通道,免缴高速公路过路费,给移民群众节省了搬迁费用。
  2008年9月18日,随着最后一批赴瓜州县移民车辆从岷县梅川镇山咀村缓缓驶出,九甸峡库区岷县移民搬迁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根据九甸峡库区移民接收安置计划,广至乡应接收安置九甸峡库区移民1948户9357人,实际接收安置移民1936户9193人,占计划搬迁移民总数的98%。其中:一期移民接收安置工作于2008年5月18日结束,安置甘南州卓尼、临潭,定西市岷县移民1653户7976人,占搬迁总数的87%;二期移民于9月18日结束,接收安置九甸峡库区岷县移民283户1217人,占搬迁总数的13%。移民迁入前,各项学生就学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小学生在到达后3日内全部到村小学上课,初高中学生在5日内全部到邻近乡镇中学和县城中学就读,所有学生全部及时入学就读,没有出现辍学情况。同时,在村小学调剂解决各村临时医疗点用房、设施设备,抽调防疫人员,对移民免疫接种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集中采购疫苗,为15岁以下移民子女免费进行麻疹、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疫苗接种。还针对夏秋季节,易发传染性疾病的实际,乡上及时购置喷雾器及灭蝇灭蚊药品,安排专人每天在各村厕所喷洒消毒灭蚊蝇,有效预防疾病传播。迁入移民户籍人口严格按照各迁出县移交的“外迁移民户口迁转花名册”进行逐户核查,并与移民户口本、搬迁明白卡、身份证、前期人户调查登记表、生育证明材料等证据资料进行对照调查,在各村及时公示迁出县移交的“外迁移民户口迁转花名册”、问题调查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入户核查工作在各级干部努力和群众配合下顺利完成,登记核实迁入移民人口1936户9193人。
  针对移民群众迁入后生活困难的实际,县上积极协调省上有关部门落实移民过渡期生产生活补助资金,并下拨救济款、米面油等,解决贫困户生活问题。在移民生产生活补助资金发放过程中,采取入户核实、实地查看的形式,督促各项补助及时足额发放, 做到补助资金专款专用。
  由于各级扎实细致的工作,移民安置实现“移得来、稳得住”目标,岷县维新乡上中寨村移民苏新平说:“这里啥都好着呢,自来水啥都有呢,瓜州的领导对我们移民都非常关怀,现在就要脚踏实地地把生产搞好”。岷县维新乡武旗村移民武福安说:“我在安置区看了看,在房前屋后走了走,还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我们在这里扎根,也没有什么顾虑了。”广至藏族乡是2007年经省民政厅批复成立的农业综合开发乡镇,自2008年4月3日首批九甸峡库区移民落户瓜州安置区,白旗堡这个千年的荒漠地区拉开了扶贫开发的序幕。从2008年4月到2016年5月,四年移民安置,四年扶贫开发,荒漠绿洲在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关注下逐步形成,为引洸工程和安置区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乡八年来,广至乡从土地分配、第一轮冬灌,到植树造林、土地改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逐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由乡上牵头,九建办、各移民工作站配合,组成土地分配工作小组,每个移民分配新开耕地3亩,总分配耕地2.76万亩。主要采取户主抓阄方式进行分配,实地确定并登记造册。由于是新开垦的荒地,群众不愿接受,分配土地难度较大。乡领导干部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工作理念,换取移民的理解与支持,聚集群众自主参与土地分配的力量,确保移民生产用地的顺利分配。
  广至乡由于土地贫瘠板结严重,分配移民的土地一部分当年耕种未收获,导致移民群众思想上产生很大波动。县上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这一关乎移民群众人心稳定、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广至乡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也引起省市领导高度关注。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广至乡了解移民生产生活情况,探寻移民脱贫致富办法。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多次现场踏勘、实地调查,请专家反复论证,决定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改良土壤与培肥地力相结合的办法,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对现有耕地进行改良。为了促进各项工程措施落实,项目办制定“广至乡土地整理与改良工程措施明白卡”,卡上明确各类别土地的改良措施,河沙、秸秆、熟土、有机肥料的用量和数量,将明白卡下发到每一个农户手中,让农户参与监督。到2015年12月,历时近八年的广至乡一期、二期土地整理与改良项目顺利完工,全乡2.76万亩耕地全部得到了适应性改良,土地产出效益逐年增加,赢得广至乡农民的一致赞誉。
  土地板结不长粮土地改良长满粮在八年扶贫开发工作中,移民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乡上通过水利、扶贫、农发、发改等项目资金衬砌农渠241.5公里,同时不断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对支斗渠进行加固维修和改扩建。在农业生产发展上,为解决来自旱作农业区移民群众缺生产技术、缺农业机械、缺发展信心的现实问题,县上抽调8名县级领导、32名县直部门科级干部和广至藏族乡乡村组干部一道,进村入户帮助指导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与邻近瓜州乡、南岔镇部分村组结成帮扶对子,组织春种生产互助组。通过全面帮扶,切实解决了移民群众的生产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向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争取村校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资金180万元,完成了三个村委会和三所村级小学场地硬化和绿化工作。铺筑油路27公里,建成农贸市场一处。在生态环境改善上,以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社区绿化为重点,发动干部群众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全乡累计新植绿色通道、通村道路、支斗渠旁防护林网1260亩,栽植杨树、沙枣、红柳等树木160万株。在特色产业培育上,全乡建成百亩枸杞示范点7个,百亩甘草示范点3个,建成日光温室377座。种植枸杞7400亩,人工种植甘草2535亩,特色产业占到全乡分配耕地面积的45%。在畜牧养殖业上,引导移民发展设施养殖,三年累计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1200座,羊只存栏量达到9500只。在民生政策落实上,给移民群众发放过渡期三年补助,也就是燃煤、照明、机耕费补助,人均5404元/年。2009年,争取将全乡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同时,及时开展扶贫济困慰问,给群众发放慰问金,面粉,大米,清油,燃煤等,使移民群众渡过比较艰难的时期,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安居乐业、摆脱贫困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市领导关心支持瓜州移民扶贫侧记。
  瓜州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接收安置国家“两西”移民、甘肃省疏勒河项目移民和九甸峡库区移民以及外来租地农民,建设整建制移民乡6个(民族乡4个)、移民村33个,移民人口达到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3%,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7%,占全市移民人口的52.4%,是酒泉乃至全省移民安置第一大县。
  实地调研查问题。自从移民安置以来,由于移民区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不足,土地板结严重,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移民“居住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购物难、灌溉难、土地改良难、增收难、生态治理难”等问题非常突出。以上问题引起省市高度重视。
  在2009年全省“两会”上,酒泉市政协向省政协提交《关于加大酒泉市贫困移民扶持力度,增加专项扶持资金的提案》和《关于加大酒泉移民安置区生态保护的提案》,引起省政协的高度重视,省政协主席陈学亨亲自包办这两个提案。2009年4月21日至24日,陈学亨主席来到酒泉市,深入10个移民乡镇20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提出具体意见和明确指示,同时将疏緝勒河项目移民问题向时任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做了专题汇报。
  2009年5月12日至13日,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带领省委调研组深入酒泉市重点移民乡镇进行调研,并于12日夜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移民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步骤。刘伟平先后来到瓜州县梁湖、双塔、沙河、七墩、腰站子乡和玉门市独山子乡移民点,看望慰问移民群众,实地了解群众吃饭、饮水、住房、看病、子女上学,以及土壤改良、田间配套、乡村道路、防风林带建设等情况。他指出,省委、省政府对河西移民工作十分重视,陆浩书记和徐守盛省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当前,这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十分困难,要把做好河西特困移民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他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抓紧制定河西特困移民脱贫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改善移民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培育能够稳定增加移民群众收入的产业和项目。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级明确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要加强移民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乡村两级班子。各有关方面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帮助移民区制定完善和实施好扶贫规划,帮助移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5月13日下午,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汇报会在酒泉市召开。省政协主席陈学亨,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出席并讲话。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华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春明,市委副书记詹吉有,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喜成,市委常委、市委承秘书长闫沛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普选及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协秘书长陈佰华出席会议。
  在认真听取汇报后,省政协主席陈学亨说,省市有关部门对办理政协关于移民生产生活后续扶持的提案非常重视。省委、省政府历来对河西移民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和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也多次到移民区进行调研,帮助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省上领导心系移民的情怀,是我们做好移民后续工作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情况看,移民生产生活方面问题很多、困难很大,需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心支持。陈学亨指出,要经过五年左右的艰苦努力,使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人均有2亩左右基本农田,人均有10平方米左右安全住房,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田、林、渠、路配套,乡村道路通达,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村镇建设初具规模,移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2009年4月省政协主席陈学亨在瓜州县移民乡调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具体工作,陈学亨强调,一要把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建设作为实现“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首要任务,作为近几年移民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确保每个移民拥有2亩左右的基本农田。这是关系16万移民近期与长远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没有这一基本前提,种养业发展、主导产业产品培育都无从谈起,上上下下要统一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下决心落实。二要把移民住房维修改造和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让移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方面,认认真真地抓紧抓好。要把村道硬化和人居环境改善作为首选,对原来规划的居住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调整,适当集中,有利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和资源集约利用。三要切实抓好移民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移民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需求、满足移民医疗卫生和基本保健需求、满足移民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移民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四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酒泉移民区扶贫脱困整体规划,制定加大扶持的政策措施和责任体系,坚持分期分批、分类分项、分轻重缓急,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配齐配强移民乡村两级领导班子。要把县级后备干部配备到移民乡,把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培养对象选调到移民村去。要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移民乡,县级领导联系移民村的考核机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兑现奖惩。要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帮扶移民群众尽快脱贫。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原有农民和移民的关系,在解决好移民问题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步伐也不能放慢,继续保持酒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省前列,力争率先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9年问月省政协主席陈学亨在广至乡调研移民土地种植及改良情况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在听取汇报后指出,要把做好河西特困移民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继续坚持省市抓指导、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继续实行扶贫开发责任、任务、资金、权力“四到县”制度。要抓紧制定河西特困移民脱贫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做好基本农田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和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工作,着力改善移民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基础,确保实现“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一份报告建议解难释惑。河西移民问题深深牵动着省政协主席陈学亨的心,回到兰州,这位曾在酒泉工作过的领导深深被酒泉市移民问题震撼了,为彻底解决河西移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在专门安排相关专家来酒泉市开展调研,摸清底数并找出解决酒泉移民贫困问题的工作方案,同时。积极组织人力形成报告,将调研结果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全文如下:关于酒泉地区移民后续生产生活扶持的几点建议陆书记、徐省长:为了进一步办理好委员提案,今年省政协10位主席、副主席每人都要负责督办四、五件提案。由我牵头督办的提案中,其中有两件是省九三学社、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移民群众喜领惠农政策补助款加大酒泉市贫困移民扶持力度增加专项扶持资金的提案》和《关于加大酒泉市移民安置区生态保护的提案》。四、五月间,我同提案委员会与承办单位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的负责同志以及省国土、水利、林业等方面的专家,两次深入酒泉就移民后续生产生活的扶持进行专题调研。期间,就有关情况向伟平副书记作了汇报,他非常重视,抽空专门利用两天时间到移民安置区实地调查,我们两人一块又在酒泉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回来后他还主持召开有关会议研究解决了一些事项。
  省委、省政府历来对移民工作十分重视,您二位多次到酒泉检查指导工作,尤其对移民后续生产生活的扶持十分关心,及时做出批示、给予支持。11个移民乡中,先期3乡已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00元左右。酒泉市委、市政府从全省工作大局考虑,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抓好移民区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积极做好移民安置、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受移民区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前期建设投入不足、标准较低,基础设施十分脆弱,建管用严重脱节的建设体制弊端以及迁入时间和扶持政策上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移民工作特别是疏勒河和九甸峡项目8个乡的移民在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从全省的角度进一步加大对酒泉市移民工作的扶持,下大力气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移民尽快摆脱贫困、稳定解决温饱。为此,我们建议:1、要把土壤改良改造作为移民安身立命的首要任务。移民区土地质量极差,半数左右不具有耕作价值,这是导致大多数移民贫困的直接原因。根据调查,疏勒河项目和九甸峡库区安置项目共8个移民乡、6.5万人,实际开垦的24.6万亩耕地中,适宜耕种的占三分之一;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盐碱化、板结化、沙化严重,需要4、5年或更长时间改良才能耕种,改良成本很高;近三分之一的耕地难以改良并已弃耕。由于缺少可耕地,农业生产收入微薄或基本没有收入,大量移民主要靠国家政策性补贴、低保和务工收入为生,缺少种植业和养殖业支撑。疏勒河项目移民2008年度人均纯收入仅为634元(低保每月48元,因项目在移交中,实际享受低保移民不到40%,人均20.6元,劳务收入464元,养殖业收入56元,第三产业收入30元,其它收入11元,种植业投入大于产出,实际收入为、133元);九甸峡移民人均纯收入1724元(库区移民补贴600元,九甸峡公司分三年补贴移民1000元,当年补贴为500元,迁出地和安置地给予移民粮油等生活实物折合人均296元,劳务收入328元)。来自种养业收入极低,脱贫任务非常艰巨。建议把土壤改良、改造作为解决移民生计的重中之重,在深入普查、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加快对“三化”(板结化、盐碱化和沙化)土地的改造。积极争取将移民区耕地土壤改良列入农业部“沃土工程”,列入全省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等项目规划,多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每个移民至少有1.5-2亩左右的基本农田。
  2、要把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作为改善生产条件的重中之重。移民区基础设施薄弱,渠路田林不配套,生态条件极差。根据调查,疏勒河项目和九甸峡安置项目农田水利设施设计标准低、质量差、缺陷多,其中疏勒河项目区渠系渗漏、破损、下陷严重,排碱设施不配套,九甸峡项目设计流量不足。移民区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道路为土路或砂石路,翻浆、泛碱严重。8个移民乡现己建设防风林2.02万亩,由于盐碱、板结严重,成活率低,还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无林网保护。加之移民区主要分布在绿洲边缘和风沙口沿线,植被稀疏,流动沙丘、沙化地分布广泛,土地盐碱化、沙化、荒漠化进一步加快了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极大地影响了移民区可持续发展。建议水利部门要加强移民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一些干支渠的立项修建,增加输水总量,解决花海盆地、瓜州中部灌溉用水困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破损渠道进行维修改造,结合盐碱地改造工程,抓好渠系配套和洗盐排碱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措施,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和扶持。林业部门要尽快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治理措施,加大对移民区生态项目的资金投入,防止移民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及早将移民区6万亩新建农田防护林和2万亩外围风沙治理项目列入“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有关部门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现有防护林灌溉,加快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坚决制止乱挖滥采植被行为。要进一步加快移民区公路和通村道路建设,发改委和交通部门在全省通达项目建设中要把酒泉11个移民乡的道路建设作为一个重点予以支持。
  3、要把移民住宅的维修改造和居住环境的整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酒泉市移民住房建设标准低、人居环境差,很多移民至今仍住在“碱土窝”里。疏勒河项目移民人均建房补助仅600元,住宅多为疏管局原建的移民住宅过渡房,不少举家住房面积不足30平方米。部分移民住宅为“砖包墙”,前墙与主体独立,互无拉铆卩,加之潮湿风化、碱化严重等因素,造成墙体倾斜、开裂,很多房屋用木头支撑顶墙,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根据调查,8个新建移民乡原建设住宅共12122套,现已成为危房的399()套,约占住房总数的33%。建议把移民住房维修改造、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全省农村危旧房屋改造项目,予以重点倾斜,先期解决。结合住房改造,对一些危旧房屋比较集中、选址和布局不合理的居住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整,适当集中。将移民区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与危旧房屋改造有机结合,改善移民区人居环境。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早日解决部分移民饮水困难。
  4、要切实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移民区项目设计之初,由于建设缺项、漏项多,公共设施十分薄弱,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有近45%的青壮年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学生辍学率高;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许多卫生院设施不完备、利用率低,部分卫生院由于用房紧张和卫技人员紧缺而将项目所投的B超、X光检测仪闲置,部分卫生院缺乏心电检测、生化实验、灭菌消毒、妇科接生等相关设备;农村文化科技服务配套设施缺乏,8个新建移民乡中有5个乡没有文化站,7个乡没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公安、司法等社会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法庭、信用社、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服务机构仍属空白。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对移民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移民区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满足移民对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的基本需求。教育部门应将玉门、瓜州需扩建的城区高中(因移民激增学校规模急需扩大)、职业学校、移民乡小学及寄宿制初中优先纳入校舍建设项目、校舍安全工程项目。省文化厅要对移民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予以关心和重视。省、市农业部门要帮助移民乡尽快建立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机构,配备相应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加大对移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将移民区劳动技能培训列入“阳光工程”等培训计划,在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省卫生厅要加大移民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加强农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房屋、设备等硬件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乡卫生院对口帮扶机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移民看病就医提供基本保障。
  5、要进一步重视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酒泉市现有移民15.47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5.88%,瓜州县已占农村人口的78%,加之移民区基础条件较差、移民生活困难,且部分移民人户不符、来去不定,加上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移民安置区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移民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县级后备干部配备到移民乡,把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培养对象选调到移民村,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团结和带领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要进一步强化对移民工作的领导,完善市、县领导包抓移民村的责任考核机制,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抓好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要进一步落实就近新农村、户之间相互帮扶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好过渡期内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具体困难。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整个农村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在解决好移民问题的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能放慢,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不能改变。
  陈学亨2009年6月19日这份报告得到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的重视,并立即做了重要批示:省委书记陆浩在省政协主席陈学亨《关于酒泉地区移民生产生活扶持的几点建议》上的批示:“学亨同志关于解决酒泉移民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建议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岀来的,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创造条件解决,请伟平同志阅研。”省长徐守盛在省政协主席陈学亨《关于酒泉地区移民生产生活扶持的几点建议》上的批示:“泽巴足省长、红民助理:陈主席的建议是在深入农村基层一线亲自调查研究、并在广泛征求专家与基层干群意见的基础上得出的,符合实际,很有针对性、指导性,请你们认真逐条研究,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把每一项措施都要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和具体操作的项目上,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经过几年奋斗,彻底改变移民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七辑详细纪录了古洲地区地区建设纪实、移民纪实、事件追忆、文化撷萃、教育史综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陈学亨
相关人物
陆浩
相关人物
徐守盛
相关人物
瓜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