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瓜州民歌传承人杨生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93
颗粒名称: 记瓜州民歌传承人杨生秀
分类号: J03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杨生秀老人清瘦矍砾,眼神清亮,年过花甲的她经常喜欢穿一件大红珠珠绣毛衫,全身流淌着让人见之不忘的精气神。随着对她了解的深入,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她就是为瓜州民歌而生的,她是当之无愧的瓜州民歌传承人。
关键词: 民间艺人 民歌 杨生秀

内容

杨生秀老人清瘦矍砾,眼神清亮,年过花甲的她经常喜欢穿一件大红珠珠绣毛衫,全身流淌着让人见之不忘的精气神。随着对她了解的深入,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她就是为瓜州民歌而生的, 她是当之无愧的瓜州民歌传承人。
  一、勇对苦难,放声歌唱,绚丽人生空间杨生秀的一生,乍听之下让人唏嘘不已。
  1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最小的妹妹被人从母亲的奶头上揪下来时刚刚一岁,两个弟弟,一个四岁,另一个七岁。父亲要上工养活一大家子,没有精力照顾几个孩子,很多人劝她退学,但成绩优异、校文艺宣传队骨干分子的她咬牙坚持着,没有放弃学业。每天放学之后,她争分夺秒地挑水、做饭、洗衣、喂猪,家里家外操持。妹妹太小,她只好背着去上学,上课时就把小妹挤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两年后,噩运再次降临,染病的父亲久治无效, 撒手人寰。至此,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一个十五岁花季少女稚嫩的肩膀上。
  过了一年多,十七岁的杨生秀经人介绍结婚了,无奈之下,只好忍痛把小妹送给了条件好一点的一户人家,两个弟弟也由村上安排暂时到县上办的孤儿院生活。
  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吃苦耐劳的杨生秀夫妇逐渐成了村里的冒尖户,她家是全村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也是全村第一个开着手扶拖拉机进行机械化生产劳动的人家,除此之外,他们夫妇依托桥子滩多草茂的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业,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他们夫妇成了包产到户后最先富起来的人。
  正当日子过的风生水起,噩运再次降临,不惑之年,18岁的大儿子触电身亡,悲痛的阴霾还没有从心头散去,相濡以沫的丈夫又遭遇车祸,撒手西去。她默默拭去泪水,艰辛地拉扯抚养着儿女,耕种几十亩土地,喂养近百头(只)的牛羊马骡。
  面对诸般打击,她哭过,伤心过,绝望过,但歌声从未停歇过, 她干活唱,走路唱,快乐时唱,悲痛时也唱。少年时的母死父丧之痛,中年痛失爱子丈夫之伤,似乎都被不息的歌声慢慢抚平了,淡化了,她说,“心里有再大的痛苦,一唱都没了”,唱歌成了她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她战胜苦难的法宝,唱歌也不断提升着她的生活品味,丰富着她的人生内涵。
  二、孜孜不倦,勤学不辍,打造瓜州民歌奇葩回荡在田间地埂的歌声杨生秀性格乐观开朗,极富文艺天赋,嗓音高亢甜美,扮相清新美丽,聪慧强记,小曲大戏只要听几遍,就能够完整唱下来。踏实桥子区域民俗文化因素密集深厚,很多老人对瓜州民歌演唱颇有积累和独到之处,任强老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受任老熏陶,杨生秀深深喜欢上了瓜州民歌,得空就缠着任强老人学唱歌。那时,她既要参加繁重的生产队集体劳动,还得做家务,拉扯子女,还要忙里偷闲照顾未成家的两个弟弟,•164•给他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从早到晚安排的满满当当,没有任何空闲,她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时,边干活边学唱,干活唱歌两不误。觉得不满意或者歌词不熟悉的地方,就利用中途在地埂上的休息空隙,向老人请教。见她如此好学,任强老人非常欣慰,从每一个唱腔,每一句歌词都对她悉心指导,把自己“肚子里的存货”倾其所有,全部都传授给了她。《扬燕麦情》、《马五哥》、《南桥担水》、《上南坡》、《阿伯子搞弟媳》这些优秀古老的瓜州民歌都是任强老人在田间地头教给她的,如今,随着老一代艺人相继过世,会唱这些古老瓜州民歌的人已寥若晨星了,杨生秀可以说是一部珍贵的、活生生的瓜州民歌大全,她说:“我会唱的瓜州民歌不下两百首”。
  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创新举家迁到县城之后,她参加了由蒲万海组织的自乐班。蒲万海以眉户和民歌见长,由于他曾常年辗转于全县各地当基层领导,收集了很多极富特色的瓜州民歌,这一点深深吸引着杨生秀,她如饥似渴地随同蒲老学习,汲取精华。现在已经搬上舞台的带有眉户风格的民歌剧《小放牛》、《下四川》、《钉缸》、《顶砖》、《闹书馆》等,都是如今已经谢世了的蒲老一字一句、一招一式教给她的,《顶砖》、《闹书馆》现在会唱的只有杨生秀和韩进科,所幸,杨生秀对每一部都烂熟于心,很好地抢救保存了即将失传的这部分宝贵的瓜州民歌。
  杨生秀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一年夏天,一个武威盲人在瓜州大街上拉着三弦卖唱,凄婉优美的唱腔一下子就吸引了路过的杨生秀,她立即驻足静听,发现盲艺人唱的《南桥担水》 歌词和瓜州的《南桥担水》基本相同,但曲调旋律区别很大。她当即把盲艺人请到自家居民区演唱,组织群众来听,并且请人为•165•盲艺人的唱段录音。此后,她反复播放录音磁带,揣摩学习,现在她演唱的就是糅合进了新东西的《南桥担水》,听她哼唱,果然既有瓜州民歌老古的味道,又更加柔婉动听,韵味十足。
  三、呕心沥血,多举并发,致力瓜州民歌传承巡回演出,推介瓜州民歌杨生秀的自乐班最初什么都没有,随便支块破砖就是凳子,没有器乐,就“打个盆盆,敲个棒棒”,当初蒲老在世时排演《闹书馆》,没有演出服装,蒲老扯来布匹,杨生秀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硬是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爱和一股子韧劲置办齐全了这部戏的全套行头,如今自乐班已经发展壮大为三十多人的演出团队,也是瓜州城乡群众最喜欢的自乐班之一,每一个演员也都有自己专用的衣物化妆箱。
  她经常带着自乐班应邀到各乡镇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馆流动舞台演出,每次演出,场场爆满。一次河东乡演出完毕返回途中,被七道沟的群众“拦截”请去,在一个大场院里演出,周边村队的群众闻讯都来观看,偌大的院落被挤得水泄不通,门外的摩托车、手扶子摆出长长的一溜,足有半里地。她们唱完预定的节目,观众一直热情鼓掌,无法谢幕,就只好抛开计划的节目内容,民歌一首接一首地唱,当地的艺人主动穿插进来即兴表演,台上台下,互动良好,气氛浓烈,一直到凌晨一点多钟演出才结束,好多演员的嗓子都唱哑了。许多老年人兴奋地说好多年都没有听到这么正宗的瓜州小曲了,一些年轻人也由衷赞叹说,想不到咱们瓜州还有这么好听的民歌。
  培育新人,挖掘瓜州民歌资源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有些民歌会唱的人越来越少,她担心有些东西随着自己有一天的老去而失传。一种发自内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催迫着她,激励着她,她•166・积极组织自乐班成员排演节目,留心发掘既对瓜州民歌感兴趣也有这方面天赋的人,择优授徒,收了四个徒弟(其中一个是她的女儿),精心培育。现在,这几个徒弟除了会演唱很多单首瓜州民歌之外,在她的指导下,也是《小放牛》、《下四川》、《钉缸》 等传统民歌剧目的主要演员。
  2007年,文化馆展开非遗普查,瓜州民歌是重点普查项目,杨生秀积极配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为《瓜州民歌》的征集、编纂付出了大量心血,做了很大贡献,她也被确立为省级非遗项目瓜州民歌的传承人。这几年,她排练演岀、教授学徒之余,一直勤奋执笔,整理民歌资料,根据记忆把一些民歌写下来,感觉不通顺或者有出入的地方就与田福(自乐班的胡琴师,对民歌也有积累)反复切磋,再一遍遍哼唱,修改,补充,日积月累,已经积攒下了厚厚一沓子手稿。她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把肚子里的东西,通通顺顺整理岀来,不要把这些老古的好东西丢了”。
  杨生秀是一位乐观开朗的老艺人,活得精彩,活得有味,可以这样说,她的一生总行走在歌声里,她生活在一个歌的世界里。
  •167•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晓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生秀
相关人物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