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瓜州木偶戏艺人赵成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88
颗粒名称: 记瓜州木偶戏艺人赵成元
分类号: J03
页数: 6
页码: 167-172
摘要: 提起赵成元,知道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那是一个能人,他既会耍皮影唱戏,还会绘制老房(棺材),经他描描涂涂,那龙啊凤的,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实,大家更为称道的还是他在木偶技艺方面的才能,那堪称精湛的木偶制作手艺和炉火纯青的木偶戏表演天才,让所有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关键词: 民间艺人 艺人 赵成元

内容

提起赵成元,知道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那是一个能人,他既会耍皮影唱戏,还会绘制老房(棺材),经他描描涂涂,那龙啊凤的,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实,大家更为称道的还是他在木偶技艺方面的才能,那堪称精湛的木偶制作手艺和炉火纯青的木偶戏表演天才,让所有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一、陇南深处的“赵家担担队”赵成元的老家在甘肃陇南礼县,那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非常丰厚之地,在那里,各种民间文化异彩纷呈,木偶戏就是其中最夺人眼球的一枝艺术之花。
  赵成元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对皮影和木偶戏表演很有研究,受到父亲的熏陶,赵成元从小就痴迷上了这些民间艺术。父亲演出时赵成元就前后张罗,帮着打下手,留心观察父亲和其他演员的操作,不懂就问,跃跃欲试,第一次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较为简单的木偶戏表演,唱、念、做、打都非常到位,展示出难得的木偶戏表演天赋。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他在戏场中不断历练、成长,循序渐进,表演技艺也不断走向成熟。
  文革中,很多宝贵的民间艺术都被作为“四旧”而遭遇没收和砸烂的命运,皮影和木偶艺术也没有逃脱这历史的噩运。这么多年的心血都要付诸东流,赵成元父子痛心疾首,他们更不忍珍贵的艺术品毁于一旦,于是,他们冒着被批斗的风险,从戏箱里抽出一部分东西,用油纸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埋在了地窖的深处。
  后来,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陇南深处也百花齐放。赵成元挖出那些东西,组成了一个皮影演岀团队,因为皮影道具体积小,当时埋藏的东西皮影道具多一些。虽然说这些民间艺术得以重见天日,但令赵成元纠结的是由于缺少头模等东西,木偶戏的演出实在无法正常进行。赵成元一面带领着成员进行皮影戏表演,一面抽空整理制作一些木偶戏的头饰、服装等,即使这样,要演出的话,戏箱子的缺口还是很大,而且好多器乐和头模自己是没有办法制作的,这让作为农民的他很苦恼,一筹莫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勤劳的赵成元依靠自己的努力,日子越过越好,他的心思又活了起来。1986年秋收后,赵成元利用农闲季节,怀揣省吃俭用的上千块钱,来到古城西安,购置了一批木偶戏的头具和锣鼓板胡等器乐道具,这极大地丰富充实了他的戏箱,他极为振奋,木偶戏终于可以开箱登台了。
  此后,农闲时节,总有人来请他的演出队去演出,只要有人约请,他都会乐呵呵地前去表演,由于缺少交通工具,加之礼县地处山区,很多地方都是羊肠小道,车辆不好通行,他就与其他演员用担子挑着幕布、道具等物品,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赵家担担队”。只要某地有“赵家担担队”的演出,四里八乡的百姓和木偶戏迷都会闻讯前来,一睹为快。“赵家担担队”成了陇•154•南大山深处最为美丽的一朵艺术之花。
  二、木偶艺术之花在瓜州大地浓烈开放随着疏勒河流域工程的推进,赵成元于2006年3月从礼县迁移到了瓜州县双塔乡,也把木偶戏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植根于瓜州这块沃土上。
  由于当地政府大力扶持,赵成元很快适应了瓜州的种植方式,在紧紧张张建设新家园的进程中,春节的脚步临近了,赵成元决定春节期间演出木偶戏,听到这一消息,双塔乡好多移民群众欢呼雀跃。说干就干,他立即行动起来,联系演员,整理戏箱,由于举家迁移,运送车辆承载有限,尽管他尽量减少携带之物,尽最大限度把木偶戏头具等打理着装了一个大木箱子,一路上还宝贝一样看护着,生怕磕碰损坏,演出的器乐和头饰仍然缺很多。但这难不倒信心满满的他,他知道徒弟包国有的女儿在西安上学,就连忙列岀需要重新购置的物品清单,寄给包国有的女儿,让她采购。
  板胡、二胡、鼓、锣等各种器乐终于齐全了,但戏服已经很旧了,压的皱皱巴巴,用这样的戏箱演岀怎么能够有好的效果呢? 他立即组织家人,大小人口全部上阵,戏服该洗的洗,能熨的熨,需要上色的就重新上色,还裁剪缝制了两套新服饰。帽子太旧,大多挤压变形,无法使用,他狠狠心,全部弃置一边,从第一道工序开始,着手重做。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把所有的木偶戏服全部翻新了一遍,仅制作帽子,就花了二十来天。
  春节到了,赵成元组织戏班子的演员(包国有、赵福禄、杜会明、仁慧英、赵社梅等)在古城村十字街中心临时搭建的台场正式开箱,进行木偶戏演出。第一声锣鼓还没有敲响,场地里已•155•经是人山人海,只看见挨挨挤挤的人头,不仅有双塔乡各村的群众, 还有临乡布隆吉的男男女女,他们开着四轮,骑着摩托,扶老携幼, 前来观看。整个演出盛况空前,3天4夜共演出七场,场场爆满,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僵硬的木偶在赵成元等演员的手里,或低首柔媚,或拳来脚去,唱腔或婉转清亮,或高亢铿锵,唱念做打,形态逼真,功夫到位。台上精彩不断,台下掌声雷动,喝彩阵阵,每一场演出都不断有观众上去为演员挂红(用一块红布或者红色绸缎献给自己喜爱的演员)。尽管夜晚天寒地冻,室外的戏场上依然热闹非凡,演出散场前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提前离开。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一首民谣:簇簇人群看出神,登台傀儡似活人。长笛锣鼓紧又密,抬头东方天已明。
  看到古城村的群众为演出捐钱,没有任何人吆喝,也没有任何人组织,其他观众都主动前去,十块五块,多少不等,自发投进钱箱;看到木偶戏活跃了百姓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双塔以及周边乡镇乡民们友好相处的亲和力、凝聚力,双塔乡政府拨款千元,予以鼓励和资助。赵成元等演员没有拿其中的一分钱,而是用这些钱为戏班子更换了幕布,购买添置了一些新的道具器乐,充实戏箱。以后每一年的春节,赵成元都要组织人员,进行木偶戏演出,他的木偶戏演出已经成了当地最为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成了瓜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三、老骥伏栃,力挺瓜州非遗瓜州非遗普查,赵成元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捐献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木偶精品,协助瓜州县非遗中心布置了展览大厅,他提供的木偶精品吸引着一个个前来参观的领导、专家,所有人都赞叹不已,因为这些木偶不是花钱购买的,而是赵成元手工制做的。
  •156•木偶服饰由于比真人小,如果用买来的布料裁剪,花样则看起来很假,不真实,所以,赵成元的木偶除过个别偶头之外,其他所有的服饰衣帽都是自己做的。说起这些,赵成元有很多心得,他说木偶戏服裁剪缝好之后,就考虑图案的样式和装饰的方法,一般来说,就是刺绣和描画,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主要看穿衣的人物身份以及图案的特点,旦角服饰上的牡丹和武士的盔甲一般用刺绣,而状元文官官袍的水云纹等则描画的效果更好。他根据布料以及人物性格特征,先在布料上用细铅笔精心勾勒出图案,然后再分色分层,用细密的针法绣岀花形,打上金线或者银线;如果不需要刺绣的,就调制专用色彩颜料,一笔一笔地着色描画,描画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对画技的要求很高,不允许有一次的败笔,否则整件服装就都废了。帽子做起来更费事,先得一层布一层浆糊,再一层布一层浆糊,反反复复,打成如同做鞋底的坡层,等坡层干透,用剪子根据偶头大小铰出形状,用立粉法粘合接缝,然后用帽楦子楦起来定型,等定好型就用丝绒进行包裹,包裹时一定得细心,要掌握好力度,要不然会不平展,不挺括。角色不同包裹的丝绒颜色也不同,一般有褐色、黑色、红色等,有褶皱和层阶的地方还需要用隐针法缝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帽子上安装准备好的帽饰,水钻、纱翅、抹额等帽饰上好, 一顶精致美观的帽子才最终成型。这些文官武旦、生末净丑等不同角色的木偶,配上老人一针一线缝制刺绣,一笔一笔精描细画的精美服饰,戴上老人亲手制作的帽饰,所有木偶神采焕发,栩栩如生,一个个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小生潇洒帅气,旦角漂亮可人, 武官英姿勃发,小丑诙谐滑稽,妙不可言。
  不善言辞的赵成元憨厚地搓着满是老茧的双手,有点遗憾地•157•说,木偶戏既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也而临着很多民间艺术一样的尴尬处境,热衷木偶戏表演和木偶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出现传承断层现象,虽然收了两个徒弟,都年龄偏大。目前他利用农闲节庆,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把我的这一身手艺” 传授给弟子,“可不能把这些好东西给丢了”,这是他的心声。
  •158•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晓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成元
相关人物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