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平头树耕读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86
颗粒名称: 我亲历的“平头树耕读小学”
分类号: G529
页数: 3
页码: 161-163
摘要: 60年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有“平头树”三个字,即现在的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一组。1964年3月“平头树耕读小学”就此诞生。这是我县唯一一所耕读小学,开创了本县生产队建立学校的先河1964年“平头树”全队有30户153人,7至12岁的学龄儿童24人。
关键词: 学校发展 文教史踪

内容

60年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有“平头树”三个字,即现在的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一组。1964年3月“平头树耕读小学”就此诞生。这是我县唯一一所耕读小学,开创了本县生产队建立学校的先河1964年“平头树”全队有30户153人,7至12岁的学龄儿童24人。时任生产队会计的柴生聪同志多次建议队长徐忠在本队建一所耕读小学,经生产队研究决定于1964年3月成立了 “平头树耕读小学”。柴生聪同志在担任生产队会计的同时兼任学校教师,他挨家挨户向农户和学龄儿童做思想宣传工作,动员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在家门口进校上学。开学的第一学期就招收了24名一年级新生,入学率达100%。从此,平头树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虽然学校办起来了,但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生产队的会议室,用草皮垈子垒成墙担上木板当学生课桌,学生坐的板凳部分是自己家的,部分是生产队会议室使用的长条板凳,还有的学生坐着草皮堡子。一室(会议室)三用,即白天学生上课,晚上生产队开会和成人扫盲教育用。开学的第一年,学生课本非常紧张,2至3人1套课本,学生不交任何学杂费和课本费,学校开支的一切费用均由学生和老师割笈笈、拾骨头、捡桃核等勤工俭学收入支出。冬天在黑板上写字没有粉笔,老师发动学生用泥土捏成粉笔状的泥棒棒代替粉笔,尽量不给生产队增加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都有新生入校,生产队的会议室完全不能适应当时教学用房,柴生聪老师多次向生产队长反映,强烈要求解决这一困难,生产队决定于1966年用草皮垈子新修建了两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室。在修建过程中,生产队只选派了几名大工(技术人员)和1辆畜力车(主要拉运垈子),其他都由学生和老师完成。1至3年级一间教室;4至5年级一间教室,教师始终是柴生聪同志。1个老师在两间教室5个班级之间来回轮流授课,这种复式教学法在“平头树耕读小学”持续了6年。就这样,我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于1970年元月从“平头树耕读小学”毕业。虽然1至5年级(当时小学是5年制)是1个老师,但学到的课程还不算少,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珠算和写字课都有。在6年(由于春、秋季招生的调整多了1年)的学业中,从未花1分钱的学杂费和课本费,一切开支均由学校承担,我们一边上课读书,一边耕地劳动,真正体现了耕读小学的特点。
  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时,学校5个年级共计72名学生,毕业生24名,在这24人中,由于年龄相差悬殊,参差不齐,最大的18岁,一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缺乏劳动力等因素未能上中学,既使如此,仍有10人走进踏实八一中学,笔者是其中之一。一个小生产队,一年内送走10个中学生,实属不易。
  1965年初,“平头树耕读小学”建校1年后,县文卫科的干•148•部在桥子公社堡子小学和北桥子小学调研工作时才得知平头树生产队还有一所耕读小学,带着一点意外和好奇前往该校了解情况,经了解该校学生成绩和办学方式等教学工作都很出色,引起了县文卫科的关注和重视,并经常鼓励和鞭策其学校工作。1970年春, 县委调派了1名公办教师到该校任教,大大缓解了教师紧张的状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平头树耕读小学”更名为“平头树小学” 。1978年底柴生聪老师在平头树小学工作了15年后,转为公办教师, 结束了生产队记工分参加分配劳酬的历史。他在15年教学工作中曾13次获地、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并多次在酒泉地区相关部门和县辖各学区汇报演讲“平头树耕读小学”的先进事迹,1979年2月柴生聪老师被组织调往北桥子小学任校长,1999年9月在桥子中学退休。
  为了适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平头树小学”于1990年撤并。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柴生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