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史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81
颗粒名称: 文教史踪
分类号: G529
页数: 17
页码: 147-163
摘要: 一本长21公分、宽15.5公分,皮子为硬板紫色暗花纹的旧式影集,已保存了整整50个春秋。它的首页上用毛笔蘸红漆工工整整地写着:“毕业纪念”四个大字,落款是“安西二中”,时间为“1961年7月16日”,在落款上盖着红颜色、规格为直径3.8公分的“甘肃省安西县第二中学”字样的公章。这本相册,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生产的,印刷质量差,纸张粗糙,经多年翻阅,装订线及背面已经破损。
关键词: 教育史 文教史踪

内容

一本长21公分、宽15.5公分,皮子为硬板紫色暗花纹的旧式影集,已保存了整整50个春秋。它的首页上用毛笔蘸红漆工工整整地写着:“毕业纪念”四个大字,落款是“安西二中”,时间为“1961年7月16日”,在落款上盖着红颜色、规格为直径3.8公分的“甘肃省安西县第二中学”字样的公章。这本相册,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生产的,印刷质量差,纸张粗糙,经多年翻阅,装订线及背面已经破损。它既是半个世纪前安西县创办过第二中学的一个见证,又是安西县第二中学培养输送了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的见证。
  安西解放以后,特别是农村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运动,彻底推翻了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制度,广大贫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翻身得解放的美好愿望,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基本的保障以后,迫切希望自己,特别是子女不再当“睁眼瞎”,上学识字学文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安西县委、县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大力普及初等教育的战略任务。因地制宜的发展着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兴办各级各类学校,识字班、扫盲班,小学教育初步普及。到1958年,全县小学生达到5138人,初中生达到368人。当时,安西县只有一所初级中学, 已无法满足高小毕业生继续升学就读的需要,就笔者所在的安西县四道沟小学,1958年7月16日六年级毕业生已有45人,加上三道沟和布隆吉两所完全小学当年的高年级学生,东半县的高小毕业生已达到120多名。由于安西县初级中学的办学规模有限,东半县的学生到县城中学上学路途远、交通不便,再加上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在安西东半县设立一所初级中学。
  1958年秋天,安西县初级中学易名为安西县第一中学。在东半县的四道沟乡政府(后为桥湾人民公社所辖)所在地建立了安西县第二中学。至此,安西县有了两所中学。
  设立安西县第二中学之始,校址临时设在四道沟小学,当时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只有一个教学班,后来确定了举办完全初中的规划方案,计划二中新校址选在四道沟大队第一生产队(后来分成一队和五队)西面刘家车院背后的空地上。当年夏天,社队派工倒土块10万余块,准备了部分木料、砖头、石沙,平整了建筑场地,秋后开始修建新校舍。但因这年冬天全县上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炼钢铁、大跃进运动,次年春天农村出现人缺口粮、地缺籽种、畜缺饲料的“三缺”情况,学生也被调去三道沟炼铁场劳动,计划修建二中校舍的事就暂停下来。学校只好用已经准备好的建筑材料,在四道沟小学院内东边修建了一栋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师办公室,在西操场上修建一栋三大间砖土木结构的平房做教室。至此,安西县第二中学正式有了校舍。
  安西县第二中学建立之初,经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初中统考,来自东半县高小毕业生,都参加三道沟小学考试,录取64名新生,•136•设立了一个教学班,因暂时没有教室,老师们带领学生把渠南菩萨庙的两间殿堂整理成教室和办公室。附近生产队又将大庙西边18亩耕地,无偿拨给学校作为勤工俭学基地种粮、种菜以补给教师、学生口粮的不足。二中建校之初的新学年开始时,县上派解荣、陈生俊、王福禄、施兴荣、张文江几位新老师任教,并由张文江老师专管学校后勤工作,临时指定比较熟悉当地情况和教育工作的四道沟小学校长樊志俊负责二中事务,此后,解荣被任命为二中校长。初中学制为三年,第一届为“61级”,秋季招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课程设有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卫生常识、体育、美术、音乐,每周为六天工作日,上课34课时,学生成绩分平时、期中、期末,记分办法为百分制。主课都由中学教师主讲,部分副课由四道沟小学教师承担。学生口粮由国家按初中生的定量标准供应,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都要求住校,早晚都上自习,学校各项制度健全,整个教学秩序井然,教师爱岗敬业、精心教书育人,学生勤奋好学、尊师爱校。
  1959年、1960年秋季,安西二中又在东半县分别招收了两届新生,每次招生约30余人。至此,二中共设三个教学班,有学生近百人。好景不长,由于二中建校正值国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特别是从1959年开始,师生口粮标准锐减,学生吃粮困难、饥饿难忍,尽管学校组织学生大搞勤工俭学,扩大学校学农基地规模,自带食物,但仍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缺粮问题,多半学生因生活困难、饥饿难忍而辍学,整个学校的形势每况愈下。到1961年7月,我所在的初三班学生由最初的64人流失为12人,完成了初中学业。这些学生分别是三道沟、四道沟、河东三个公社的。
  安西二中首届初中毕业(肄业)的学生中,有王尚明、冼菊花、魏光全、王生祥、杨光贤、孟香莲共6人,于1961年8月考入安西中学高中班继续就读。杨发贵、杨旺祥、王光瑞、杨生录、斛启昌、王一统,他们虽未继续上学,但因当时有文化的人员缺少, 回到公社,都找到了较理想的工作。
  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城镇、机关、学校都进行精简,安西县第二中学于1961年秋天宣布撤销。初一、初二两个班学生30多名,有的上了安西中学,有的上了玉门市一中,还有的回家务农。二中的校舍划归四道沟小学,其它财产分给有关学校,教职员工全部调离到其它学校。至此,甘肃省安西县第二中学的历史宣告结束o•138•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历史王培生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经甘肃省发改委、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面向甘肃省招生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位于瓜州县渊泉镇文化街,隶属于瓜州县人民政府,系财政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学校经过三十多年,一代又一代职教人的不懈努力,已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3336平方米,建筑面积13715平方米,固定资产约2200多万元。
  初创1975年8月,安西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安西县五.七红色专业学校”。学校成立之初,没有具体的校舍和办公地点,暂借县委党校房屋办公。首任校长徐兴文带领一班人白手起家,在1975年9月开始筹建,经过近一年多的建设,于1976年10月建成,校址在安西县渊泉镇东大街一号(现文化街)。
  1980年3月13日,根据改革开放的进展需要,中共安西县委决定撤销“红色专业学校”,成立安西县教师进修学校。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全县中小学教师的短期培训和小学教师的离职进修•139•工作。起初,县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局教研室是一套人马两重任务, 一手抓教研,一手抓培训。1980年5月县委任命高树滋为进修学校校长兼教研室主任。
  1983年,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正式"分家",教师进修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单位。其主要职责是:除教师培训外,还承担全县干部培训的任务。同年开始电大专科学历教育,开设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主要招收在职教师和行政干部,采取业余学习。1987年开始招收电视中专全日制脱产班,并开展职工业余高中学历教育。1985年8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安西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始招收两年制中师班学员,止1995年,共招收五期,小学教师学历教育任务基本完成。
  1991年,安西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安西工作站”(安政发字[1991]164号),和教师进修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至此,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更为广泛,除了承担全县教育系统教职工的培训任务外,学校任务重点转向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先后与甘肃电大、酒泉教育学院、省电视中专、酒泉职业中专等院校合作办学。开设电大大专学历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开设的电视中专班有:工业会计、计划统计、股份制会计、幼师、计算机应用、机电等,开设的职业中专班有财会、旅游服务等专业。至1995年秋季,中专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250人,电大大专学历业余教育学生达到74人,学校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1995年5月环城职业高中部与县教师进修学校合并(安西县•140•环城职业技术学校随之更名为“环城乡初级中学”),1997年正式成立安西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安西工作站、安西县教师进修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学校第一栋教学大楼也于1996年正式峻工投入使用。学校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先后开设机电、电算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幼师、艺术、文秘等专业,并与甘肃省联合中专合作招收计划内自费生。电大和教院系列先后开设财务与计算机管理、小学师资教育、财会、医疗、高护、金融、电算会计、汉语言文学、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等20余个专业。为弥补生源的不足,1999年开始招收初中特长班,主要开展艺术特长教育,4年共招收学生250多人。至2001年5月在校学生达到803人(其中中职学生250人、初中学生150人、电大学员400余人)。1998年,学校经甘肃省教委评估验收,安西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达到甘肃省(B级)职业高中办学标准。2001年,经甘肃省教育厅评估验收,达到甘肃省重点(A级)职业高中办学标准,被命名为“安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正式跨入了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
  近年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受普高热、职高冷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造成招生困难,办学出现了在徘徊中生存;另一方面,自1997年之后,学校为了与全国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同步发展,在经费来源不足的条件下,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投入过大,加之某些环节控制不严。这一阶段,虽经过争取扩招初中班、开办文化补习班、合作职业培训班,但仍未能摆脱困境,2000—2003年之间,学校债务已经累积达到480余万元(当时固定资产只有690万元),使学校发展陷入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的尴尬境地之中。
  2003年7月,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化解职教危机,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安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与安西县中学合并成立“安西中学”。新成立的安西中学成为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教师进修、成人学历教育为一体的新的办学实体。2003年8月学校新班子成立后,实行校长领导下的责任分工制。学校分为高中部、初中部、职教部三个分部。新成立的职教部由副校长李吉雄负责,职教部主任为薛永忠,具体负责职教部的全面工作。教学工作由教导处副主任王玉平负责。后又设立年级组,王超为年级组主任,负责职教部的政教工作。实践表明,实行职普一体的办学模式,并不能达到职普双赢的目的。
  “三位一体”的安西中学,主要工作都围绕着高考升学率和中考合格率这两个问题而开展,整个社会存在着重普轻职现象,一些骨干教师被调整到普通教育授课,一些不适应普通教育的教师被调整到职教部从事职业教育,43名教职工也只有16人从事职业教育,优秀师资流失,教师不愿意在职教部任教,职业教育被大大边缘化。在两校合并办学的三年半期间,师生整体由原校址迁入本部综合教学楼,校舍紧张,实训设施大多被腾到库房,实践教学陷入停顿,教学方式不自觉地向普高看齐,体现不出职教特色,短期培训基本停滞。尽管学校当时也提出职普一体化的一些好做法,诸如给职高学生办理双学籍,让普高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读职高等办法,但是在追求高考升学率的氛围环境中,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偏差更大,最终导致生源不断下降。2006年秋季,中职学生锐减至6个教学班165名学生,成人学历教育学生也随之减至65人。在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大环境下,安西县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只能在困境中艰难生存。
  2007年1月,新一届县委、政府做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设的重大决策,瓜州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并提出了创新办学理念,改变办学思路。于2007年4月与甘肃西脉公司、云南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达成办学协议,为西脉公司订单培养学生180名,打开了职业教育中职招生的局面。为巩固招生成果,积极探索“多时段入学、多平台毕业、多渠道就业、多层次升学”的招生就业模式。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为根本”的办学指导思想,2007年秋季招生再次岀现火爆,在校生人数突破了500人。在抓好中职招生的同时,学校对成人学历招生也不放松,至2008年春季,电大学员增至199人。
  为了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学校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学校竭尽全力,积极创造条件,于2007年6月启动了职业中专向普通中专改制的进程。2008年6月经甘肃省发改委、教育厅批准将“瓜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改制为“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与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电大瓜州工作站实行四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模式。成为一所集学历教育、教师进修、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风电专业学员实习在抓好中等职业教育、成人电大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同时,学校领导又积极创设条件,将已经停滞的短期培训抓在手里,放在心中。确立了 “无长(班)不稳、无短(班)不富”的思想,四处出击,多方联系,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事业单位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当年培训24场次,培训各类人员2500余人,被县委、政府授予“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2009年被甘肃省扶贫开发办、教育厅批准为“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甘肃省机电教育集团成员单位”。通过联合办学,订单招生、合同就业,先后与55家企业和用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变招生为招工,确保学生进口踊跃、岀口畅通。学校先后获得过“国家级体育锻炼先进单位”、“甘肃省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高中”、“省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省级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职学校文艺调演优秀组织奖”、“全市爱国歌曲大家唱三等奖”、“县级园林式学校”、“县级文明单位”、“县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花园式学校”、“市级抗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县级环卫先进学校”、“县级劳务输转工作先进集体”、“县级劳务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县级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县级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工58名,其中专任教师40名,实习指导教师14名。有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1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名,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至2012年,学校开设幼师、计算机应用、风电维修、风电运行、冶金、测绘、采矿、纺织、旅游艺术等骨干专业,共有教学班26个,中职在校生923人,电大业余学历教育学生1012人,全校各类在册学生总计1935人。
  截止2012年6月,学校累计培养6000余名各类毕业生,期中本专科生200多人,中师生164,中专、职高生3600多人,其中考上高职院校的8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举办多种类型培训班100期,受训学员达8000余人次。毕业生遍及全县十乡五镇,为本县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正在做出突出的贡献,他们中成为县级领导的4人,科级干部30余人,致富能手、发家专业户、个体户、小康路上的排头兵更是比比皆是,又被社会誉为“培养本土人才的摇篮”。
  附:瓜州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瓜州冶金中专)历任校长一览表1975年—1979年8月徐兴文同志任校长1979年8月—1980年5月成志立同志为负责人1980年5月一1981年10月高树滋同志为校长(兼)1981年10月—1982年9月孟世勇同志任校长1982年9月—1983年10月卢永年同志任校长1983年10月—1985年8月辛玉明同志为负责人1985年9月—1986年8月李俊文同志任负责人1986年9月一1988年5月李鸿英同志任校长•145•1988年5月—1989年8月成志立同志任校长1989年9月—1990年11月高述仑同志任校长1990年11月—1997年7月赵咸同志任校长1997年8月—2003年7月张由基同志任校长2003年8月一2007年1月李玉成同志任校长(兼)2007年1月一王培生同志任校长•146・我亲历的“平头树耕读小学”柴生胜60年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有“平头树”三个字,即现在的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一组。1964年3月“平头树耕读小学”就此诞生。这是我县唯一一所耕读小学,开创了本县生产队建立学校的先河1964年“平头树”全队有30户153人,7至12岁的学龄儿童24人。时任生产队会计的柴生聪同志多次建议队长徐忠在本队建一所耕读小学,经生产队研究决定于1964年3月成立了 “平头树耕读小学”。柴生聪同志在担任生产队会计的同时兼任学校教师,他挨家挨户向农户和学龄儿童做思想宣传工作,动员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在家门口进校上学。开学的第一学期就招收了24名一年级新生,入学率达100%。从此,平头树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虽然学校办起来了,但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生产队的会议室,用草皮垈子垒成墙担上木板当学生课桌,学生坐的板凳部分是自己家的,部分是生产队会议室使用的长条板凳,还有的学生坐着草皮堡子。一室(会议室)三用,即白天学生上课,晚上生产队开会和成人扫盲教育用。开学的第一年,学生课本非常紧张,2至3人1套课本,学生不交任何学杂费和课本费,学校开支的一切费用均由学生和老师割笈笈、拾骨头、捡桃核等勤工俭学收入支出。冬天在黑板上写字没有粉笔,老师发动学生用泥土捏成粉笔状的泥棒棒代替粉笔,尽量不给生产队增加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都有新生入校,生产队的会议室完全不能适应当时教学用房,柴生聪老师多次向生产队长反映,强烈要求解决这一困难,生产队决定于1966年用草皮垈子新修建了两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室。在修建过程中,生产队只选派了几名大工(技术人员)和1辆畜力车(主要拉运垈子),其他都由学生和老师完成。1至3年级一间教室;4至5年级一间教室,教师始终是柴生聪同志。1个老师在两间教室5个班级之间来回轮流授课,这种复式教学法在“平头树耕读小学”持续了6年。就这样,我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于1970年元月从“平头树耕读小学”毕业。虽然1至5年级(当时小学是5年制)是1个老师,但学到的课程还不算少,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珠算和写字课都有。在6年(由于春、秋季招生的调整多了1年)的学业中,从未花1分钱的学杂费和课本费,一切开支均由学校承担,我们一边上课读书,一边耕地劳动,真正体现了耕读小学的特点。
  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时,学校5个年级共计72名学生,毕业生24名,在这24人中,由于年龄相差悬殊,参差不齐,最大的18岁,一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缺乏劳动力等因素未能上中学,既使如此,仍有10人走进踏实八一中学,笔者是其中之一。一个小生产队,一年内送走10个中学生,实属不易。
  1965年初,“平头树耕读小学”建校1年后,县文卫科的干部在桥子公社堡子小学和北桥子小学调研工作时才得知平头树生产队还有一所耕读小学,带着一点意外和好奇前往该校了解情况,经了解该校学生成绩和办学方式等教学工作都很出色,引起了县文卫科的关注和重视,并经常鼓励和鞭策其学校工作。1970年春, 县委调派了1名公办教师到该校任教,大大缓解了教师紧张的状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平头树耕读小学”更名为“平头树小学” 。1978年底柴生聪老师在平头树小学工作了15年后,转为公办教师, 结束了生产队记工分参加分配劳酬的历史。他在15年教学工作中曾13次获地、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并多次在酒泉地区相关部门和县辖各学区汇报演讲“平头树耕读小学”的先进事迹,1979年2月柴生聪老师被组织调往北桥子小学任校长,1999年9月在桥子中学退休。
  为了适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平头树小学”于1990年撤并。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