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执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74
颗粒名称: 贯彻执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
分类号: TS21
页数: 10
页码: 127-136
摘要: 安西县地广人稀,历来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据1949年、1950年统计,全县农业人口平均产粮分别为286.5公斤、272.5公斤、产油籽7.5公斤、7.25公斤。人均拥有粮油数量低,人民生活处于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水准,自耗量很低,由于市场闭塞,粮油基本不外流,故产需、供求矛盾很不明显。
关键词: 粮油统购 统销政策

内容

安西县地广人稀,历来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据1949年、1950年统计,全县农业人口平均产粮分别为286.5公斤、272.5公斤、产油籽7.5公斤、7.25公斤。人均拥有粮油数量低,人民生活处于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水准,自耗量很低,由于市场闭塞,粮油基本不外流,故产需、供求矛盾很不明显。此后,政权巩固,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生产建设,加强了农业的发展,51年、52年、53年人均产粮分别达到423公斤、508公斤、642公斤;产油籽15.5公斤、10.25公斤、6.5公斤,做到了自足,并略有剩余。
  1953年粮油实行统购统销以前,市场的供销关系基本上沿用自由贸易体制。这个时期,安西传统的粮食交易市场规模很小,日上市粮食仅数百公斤。据安西县粮食科1953年三、四月份经营简报记载:“农民为了购买春耕物资,上市粮食增加,全县城乡日上市量平均750公斤左右,推销疲滞粮价下跌,收市时农民卖不掉的粮食国家积极予以收购,以保持粮价稳定,三月份收购9200公斤,四月份收购5000多公斤。”在粮油贸易市场之外,安西县城还拥有四十多家磨坊,磨坊主直接到农村低价收购原粮,加工为成品粮后供应市民工人和机关职工,赚取更高的赢利,安西粮油贸易基本由他们控制。1951年各区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粮油交易,但供销社只收购该社社员的粮油,非社员的粮油不予收购,所购粮油除少量供应当地职工和缺粮农民外,其余上交县粮食局。因此,它对农村粮油市场的控制是十分疲软的。1952年,为了进一步掌握粮油交易主动权,粮食科在县城成立了粮油购销站,专门经营粮油业务,并负责管理市场粮油交易。1953年8月8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知,要求机关、学校、部队和集体单位不要在市场采购和销售粮食,其供、购业务统一由国家粮食部门负责,国家对粮油购销的控制逐渐严格起来。
  安西县首次征购工作于1953年11月开始部署。1953年12月8日,安西县人民政府发布秘粮发字176号“关于全县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指示”,1953年12月24日,县政府发布秘财字第180号“统购油籽的命令”。指示和命令给各区、乡分配了1953年统购粮食和油籽任务,并指出,安西属粮食产区,余粮收购面应超过农户总数的50%,余粮征购比例应达到90%。统购品种中小麦应占40%,统购价格全地区统一定价,县级以下不能擅自调价。同时,决定成立安西县粮食办公室,主持统购统销工作。并在县级机关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包乡、包村开展统购统销工作的政策宣传、群众教育、任务评议、组织入库等工作,工作组于1953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分别到达指定岗位。
  1953年,全县分配的统购任务为:粮食373万公斤,油籽5.58万公斤,1954年2月,所分配的粮油任务全面完成,并如数归仓入库。此次,统购粮食501.3万公斤,超过原分配计划34.40%,油籽的统购虽下达了命令,分配了任务,但执行不如粮食严格,规定不大张旗鼓的公开宣传,所分配任务由内部掌握,任务完成为止。
  安西县实施粮食、油籽计划收购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征购开始时由于各级干部对这一新的政策不甚理解,走过一段弯路,后随即纠正过来,全过程仅用两个多月时间顺利结束,现分述如下。
  1、宣传政策,摸清底子。
  1953年11月开始统购时,工作组不敢明确宣传统购统销是指令性计划,采用诱导的方式,动员群众卖余粮,当时宣传的内容是:解放几年来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为了进一步搞好生产,大家应该大量添置生产工具,同时把家务建设好,想借此动员农民大量购买工业品而出售余粮,下乡干部背着棉布,挑着货郎担挨家挨户推销工业品,登记农民所需工业品。有的农民家已买了几尺布仍继续动员买,这不仅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产生逆反心理,个别农民故意给工作组出难题,要求购买檀香木面箱,青杠木擀杖,关中大叫驴等稀有的一时难以解决的商品,余粮征购进度十分缓慢。
  1953年12月中旬,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省委关于统购统销指示精神,纠正了前一段的被动局面。工作组进村后,首先举办干部互助组长和积极分子培训班,然后召开各种代表会、党团员会、积极分子会、群众大会,正面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以及省、地、县的指示、通知,大力宣讲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以《人民日报<社会主义的路是农民共同富裕的路、消灭粮食投机、保障国家建设》等文章和社论为教材,组织群众开展新旧社会两种制度的对比,进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
  按照县政府的部署,在宣传阶段,要以村为单位初步摸清余粮户及余粮数量情况,摸底办法主要是由驻村工作组主持,在基层干部和党员团员积极分子中间进行。第一步是算死账,即核对地亩、核对人口、估计产量,计算口粮、籽种、饲料扣留数量,初步确定余粮户和余粮量;第二步是算活帐,估算副业收入,还债或购物支出等不定因素,初步确定统购户及统购量,这些情况经村工作组村委会初定后报乡政府审核,作为下达任务的依据。
  2、自报公议,确定任务第二阶段是接触实际的阶段,这阶段要将统购任务落实到户, 既要做到合乎实际,公平合理,又要照顾个别困难,防止偏高偏低,为了保证这一原则基本得到落实,要求各村在原征粮评议委员会的基础上扩大成立“统购评议委员会”。统购评议委员会由村干部和党、团员、民兵及有代表性农民代表组成。任务是在农户自报的基础上评议其负担是否平衡,是否接近实际,但在实际评议中偏重评议那些报得少的,对自愿多报者则一带而过,不加追究。
  1953年实行这项政策时,安西解放不过四年,农民对解放前受盘剥、挨饥饿的苦难仍心存余悸,一贯把粮食当作财富的象征,视为安定的要素,这次要动员他们将90%的余粮卖掉,尽管已做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但真正付诸行动时,自然难免产生种种顾虑和阻力。集中表现有四怕:一怕碰上灾年,无粮渡荒;二怕购了过头粮,眼下无饭吃;三怕卖了余粮,露了家底;四怕余粮卖给国家,缺粮农户无处借款。因此,千方百计压低产量,扩大•116•支出,隐瞒余粮,总认为余粮卖给国家不如握在自己手里方便,特别是有些靠屯粮生财的人家仍想控制粮食,但绝大多数群众的主导思想是惜售。
  为了打开局面,把统购工作推动起来,除了继续深入宣传政策, 细致地做好基本群众的思想工作外,县委和政府也适当地施加了行政手段:第一是要求家在农村的各级干部和农村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带头执行党的政策,如实认购余粮,不得包庇家庭弄虚作假,否则,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第二是对那些阻力较大,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民施加政治压力。如环城乡中沟村劳动模范徐柳福,在统购中抵触情绪大,他说国务院下错了命令,他要给周总理写封信问一问,在群众造成了较大影响,经多次说服无效,县委决定撤销其劳动模范称号。类似徐柳福式的人物还有布隆吉乡的劳模殷宗升等好几人,县委都给予了他们相应的政治惩戒,教育了一大片,有力地促进了统购进度。
  3、组织运输,归仓入库在开展统购工作的同时,县政府预计到粮食入库将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各级经办单位及农民群众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了使入库工作做到比较妥当,防止意外,县政府粮食办公室于1953年12月24日发出粮办字第二号关于“做好交粮中的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政府工作组、各收购站、仓库做好交粮中的几件事,一是粮库要与所辖自然村提前订立交粮的时间合同,避免一拥而上,造成混乱。二是群众交粮时必须有乡政府工作组干部带队,帮助群众有组织地行动。三是教育交粮群众带足口粮、饲草,防止发生冻饿事故。四是明确规定,老弱病残、孕妇及弱畜、坏车不得参与送粮。五是指示有关乡政府在交粮必经的村子里开辟临时食宿铺点,供交粮群众往返歇息,当年安西县只有桥湾和县城两个收购点,多数村、户的交粮距离平均在40公里以上,最远的西湖乡约100公里,运送工具全靠畜力木轮车,拉的又少,走的又慢,往返一趟需两天,为此,通知中指定二区的三、四乡及生地、泉子乡、三区的一乡和七道沟乡、五区的三、七乡和十工村,一区的北干沟村和南干沟村为中途歇宿地点,动员群众腾出一些房舍、畜棚、无偿供交粮群众做饭和住宿。粮库附近的群众住宿间由粮库负责安排,以上各点,要派脱产干部去预先检查落实。
  交粮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通过介绍经验,通报典型,加强对交粮工作的指导。1954年1月5日安西县粮食办公室通报表扬了四区西渠乡1月3日群众交粮的组织工作,当日该乡三个村200多名群众、150辆车,共交粮39617公斤,秩序井然,进度快捷,粮质好,小麦占77%以上。同时,指出了某些乡组织不当,事先不订合同,致使交粮混乱,当日不能收 安西县80年代收购粮食完,耽误了群众的时间。由于领导亲临收购现场,及时指导,全县在一个月的交粮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安全顺利,至1954年2月,胜利完成了第一次统购粮的入库工作。
  统购和统销是整个链条中的两个环节,同时进行。安西县全面执行粮、油计划供应(统销)政策是1953年12月与计划收购同时开始的。供应范围:一是城镇居民及军队;二是农村缺粮户;三是城镇工商行业;四是政策性的补助。
  城镇实行定量供应:1953年12月底开始,安西县按中央规定对城镇职工、居民实行定量供应,首先要求机关、团体、学校、厂矿企业按月报送需粮计划,经政府粮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按计划供应,居民发放供应证,凭证购粮。开头是凭证不限量,随后改为凭证定量供应。标准是,机关团体每人每月15.5公斤,具体到人的定量由各单位职工民主评议,体力劳动者定量22.5公斤, 居民定粮15公斤。食油供应采取凭证不定量,开头其定量标准不作公开宣传,只供内部掌握。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颁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公开实行定量供应,居民口粮按人定量归户计算,集体单位,按实有人口分别定量,发给集体购粮证, 凭证供应、定量标准,按劳动强度差别、年龄大小,共分九个等级, 分等核定。
  军队供应:一是凭军事机关的定额支票向各地粮食部门直拨粮油,二是凭军事机关的价购粮票向各地粮食部门购买粮油。
  农村缺粮户的供应(农村统销):在实行统购的同时,对于农村缺粮户的统销作了相应的规定,其原则是“保证生产,控制销量,合理分配,重点安排”。安西属产粮区,农村统销的对象是当年生产的粮食衍不敷出的农民,由于从事手工业,或种地少等原因,对于这部分人的统销一般于当年统购任务完成之后,即进行民主测评,核定销量。本着先吃自己的,后吃国家的原则,每月安排,发证到户,分期供应。60年代国家为严格控制粮食销量, 对农村统销采取凭借评销办法。凭借:就是对当年缺粮户所需的粮食由国家粮库借给,下个年度如数归还。所谓评销:即对有特殊困难,又无力归还的农户直接销售,不再归还。两种办法均需通过群众民主评议,评销对象为五保户、四属(烈、军、工、干户) 重灾户、缺少劳力等特殊困难户;凭借对象为青黄不接,当年缺粮,下年生产搞好后有能力归还的农户,下年归还确有困难者也可通过群众评议转为评销。
  城、镇工商行业粮油从五四年初纳入国家计划管理,起初几年的管理办法是由用粮单位按月申报粮、油计划,管理部门按以往淡季实际用粮平均数权衡核定后供应。月末各用粮单位向粮食部门编报决算。1958年根据省、地规定,所有饮食业一律凭粮票供应熟食品,1959年规定,凡粮食制品全部凭票供应,粮食部门按照城镇户口人口数,每人平均1.5公斤的标准,给这些单位供应行业用粮,从此,城镇饮食业、食品加工业市场萧条,及至80年代才完全复苏。
  政策性的粮、油供应:有基本建设工程民工口粮补助:有收购农副、畜产品奖售粮,有良种调剂,救灾籽种供应等项目。其中,收购奖售品种为:中药材及干草,每50公斤奖售粮食2.5公斤,牲猪(每头奖售15-20公斤饲料粮,85年提高到60公斤),牛皮、羊皮也曾一度实行过奖售。为了有效地、迅速地堵塞城镇粮食供应中的漏洞,杜绝重复购粮以及便利机关、团体职工和城乡居民外出、旅行流动中搭伙吃饭,1955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实施“粮油票证”制度。粮票分为“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 两种。甘肃省地方粮票于1955年发行,票面分一市两、二市两、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六种。
  从1953年12月对粮、油实行统购开始,至1985年4月1日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止,32年间国家对粮食实行严格控•120•制,中期,国务院多次调整统购政策,但各项调整的原则仍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控制粮食。安西县贯彻调整政策经过是:1955年8月中央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的暂行办法》,习惯叫“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粮食“三定”政策的贯彻,使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制度化,由于产购、销明朗化,又基本实行增产不增购,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1965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关于稳定农民粮食负担,下苦功夫进一步做好粮食工作的意见》。对粮食统购任务实行一定三年的政策,同时,在丰产区实行超购、超奖的办法。安西县从1965年开始执行,以生产队为单位核定任务,一定三年不变,如果集体分配的吃粮人均不到180公斤的生产队免予统购,并以超购、超奖的办法从丰产队购粮弥补,第一个“一定三年”结束后正值“文化大革命”,上级没有新规定,安西又延续执行这一政策直至1971年。1972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实行粮食征购任务一定五年的通知》。即通过调整原来的征购基数之后,将生产队的征购任务定小麦收割•121•下来,五年不作变动,这次调整后,安西县征购粮(贸易粮)的基数定为405万公斤,比1970年调减165万公斤。从1972年开始, 安西县执行超购、超奖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增加,1972年为295万公斤,1976年为745万公斤,1981年为1091.5万公斤,1984年达到3238万公斤,农民由此得到的实惠一年比一年增长。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业实行修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 全国粮食征购任务稳定在第一个五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购过头粮,这一决策一直坚持到1985年4月1日改为合同定购为止。油料统购,比较执行粮食统购政策,其经过大体与粮食相似。
  农村统销在坚持“保证生产、控制销量、合理分配、重点安排” 的原则下坚持至1976年。1976年以后,安西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不仅达到了自足,农民人均提供商品粮的数量也年年提高。1976年全县农民人均生产粮食617.5公斤,提供商品粮316.5公斤,从这年开始,粮食统购统销,全县实现了农村只购不销的好局势。城镇统销从1953年12月开始,一直严格执行,40年间经过多次整顿,都是为严格控制销量,合理做好供应为目标。1993年4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命令放开粮油销售,安西县停止了粮油计划供应,粮食票证制度也同时废止。
  •122•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付庆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