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73
颗粒名称: 经济回眸
分类号: F303
页数: 22
页码: 125-146
摘要: 安西县地广人稀,历来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据1949年、1950年统计,全县农业人口平均产粮分别为286.5公斤、272.5公斤、产油籽7.5公斤、7.25公斤。人均拥有粮油数量低,人民生活处于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水准,自耗量很低,由于市场闭塞,粮油基本不外流,故产需、供求矛盾很不明显。
关键词: 经济回眸 经济发展

内容

安西县地广人稀,历来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据1949年、1950年统计,全县农业人口平均产粮分别为286.5公斤、272.5公斤、产油籽7.5公斤、7.25公斤。人均拥有粮油数量低,人民生活处于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水准,自耗量很低,由于市场闭塞,粮油基本不外流,故产需、供求矛盾很不明显。此后,政权巩固,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生产建设,加强了农业的发展,51年、52年、53年人均产粮分别达到423公斤、508公斤、642公斤;产油籽15.5公斤、10.25公斤、6.5公斤,做到了自足,并略有剩余。
  1953年粮油实行统购统销以前,市场的供销关系基本上沿用自由贸易体制。这个时期,安西传统的粮食交易市场规模很小,日上市粮食仅数百公斤。据安西县粮食科1953年三、四月份经营简报记载:“农民为了购买春耕物资,上市粮食增加,全县城乡日上市量平均750公斤左右,推销疲滞粮价下跌,收市时农民卖不掉的粮食国家积极予以收购,以保持粮价稳定,三月份收购9200公斤,四月份收购5000多公斤。”在粮油贸易市场之外,安西县城还拥有四十多家磨坊,磨坊主直接到农村低价收购原粮,加工为成品粮后供应市民工人和机关职工,赚取更高的赢利,安西粮油贸易基本由他们控制。1951年各区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粮油交易,但供销社只收购该社社员的粮油,非社员的粮油不予收购,所购粮油除少量供应当地职工和缺粮农民外,其余上交县粮食局。因此,它对农村粮油市场的控制是十分疲软的。1952年,为了进一步掌握粮油交易主动权,粮食科在县城成立了粮油购销站,专门经营粮油业务,并负责管理市场粮油交易。1953年8月8日,县人民政府发布通知,要求机关、学校、部队和集体单位不要在市场采购和销售粮食,其供、购业务统一由国家粮食部门负责,国家对粮油购销的控制逐渐严格起来。
  安西县首次征购工作于1953年11月开始部署。1953年12月8日,安西县人民政府发布秘粮发字176号“关于全县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指示”,1953年12月24日,县政府发布秘财字第180号“统购油籽的命令”。指示和命令给各区、乡分配了1953年统购粮食和油籽任务,并指出,安西属粮食产区,余粮收购面应超过农户总数的50%,余粮征购比例应达到90%。统购品种中小麦应占40%,统购价格全地区统一定价,县级以下不能擅自调价。同时,决定成立安西县粮食办公室,主持统购统销工作。并在县级机关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包乡、包村开展统购统销工作的政策宣传、群众教育、任务评议、组织入库等工作,工作组于1953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分别到达指定岗位。
  1953年,全县分配的统购任务为:粮食373万公斤,油籽5.58万公斤,1954年2月,所分配的粮油任务全面完成,并如数归仓入库。此次,统购粮食501.3万公斤,超过原分配计划34.40%,油籽的统购虽下达了命令,分配了任务,但执行不如粮食严格,规定不大张旗鼓的公开宣传,所分配任务由内部掌握,任务完成为止。
  安西县实施粮食、油籽计划收购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征购开始时由于各级干部对这一新的政策不甚理解,走过一段弯路,后随即纠正过来,全过程仅用两个多月时间顺利结束,现分述如下。
  1、宣传政策,摸清底子。
  1953年11月开始统购时,工作组不敢明确宣传统购统销是指令性计划,采用诱导的方式,动员群众卖余粮,当时宣传的内容是:解放几年来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为了进一步搞好生产,大家应该大量添置生产工具,同时把家务建设好,想借此动员农民大量购买工业品而出售余粮,下乡干部背着棉布,挑着货郎担挨家挨户推销工业品,登记农民所需工业品。有的农民家已买了几尺布仍继续动员买,这不仅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产生逆反心理,个别农民故意给工作组出难题,要求购买檀香木面箱,青杠木擀杖,关中大叫驴等稀有的一时难以解决的商品,余粮征购进度十分缓慢。
  1953年12月中旬,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省委关于统购统销指示精神,纠正了前一段的被动局面。工作组进村后,首先举办干部互助组长和积极分子培训班,然后召开各种代表会、党团员会、积极分子会、群众大会,正面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以及省、地、县的指示、通知,大力宣讲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以《人民日报<社会主义的路是农民共同富裕的路、消灭粮食投机、保障国家建设》等文章和社论为教材,组织群众开展新旧社会两种制度的对比,进行两条路线斗争的教育。
  按照县政府的部署,在宣传阶段,要以村为单位初步摸清余粮户及余粮数量情况,摸底办法主要是由驻村工作组主持,在基层干部和党员团员积极分子中间进行。第一步是算死账,即核对地亩、核对人口、估计产量,计算口粮、籽种、饲料扣留数量,初步确定余粮户和余粮量;第二步是算活帐,估算副业收入,还债或购物支出等不定因素,初步确定统购户及统购量,这些情况经村工作组村委会初定后报乡政府审核,作为下达任务的依据。
  2、自报公议,确定任务第二阶段是接触实际的阶段,这阶段要将统购任务落实到户, 既要做到合乎实际,公平合理,又要照顾个别困难,防止偏高偏低,为了保证这一原则基本得到落实,要求各村在原征粮评议委员会的基础上扩大成立“统购评议委员会”。统购评议委员会由村干部和党、团员、民兵及有代表性农民代表组成。任务是在农户自报的基础上评议其负担是否平衡,是否接近实际,但在实际评议中偏重评议那些报得少的,对自愿多报者则一带而过,不加追究。
  1953年实行这项政策时,安西解放不过四年,农民对解放前受盘剥、挨饥饿的苦难仍心存余悸,一贯把粮食当作财富的象征,视为安定的要素,这次要动员他们将90%的余粮卖掉,尽管已做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但真正付诸行动时,自然难免产生种种顾虑和阻力。集中表现有四怕:一怕碰上灾年,无粮渡荒;二怕购了过头粮,眼下无饭吃;三怕卖了余粮,露了家底;四怕余粮卖给国家,缺粮农户无处借款。因此,千方百计压低产量,扩大•116•支出,隐瞒余粮,总认为余粮卖给国家不如握在自己手里方便,特别是有些靠屯粮生财的人家仍想控制粮食,但绝大多数群众的主导思想是惜售。
  为了打开局面,把统购工作推动起来,除了继续深入宣传政策, 细致地做好基本群众的思想工作外,县委和政府也适当地施加了行政手段:第一是要求家在农村的各级干部和农村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带头执行党的政策,如实认购余粮,不得包庇家庭弄虚作假,否则,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第二是对那些阻力较大,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民施加政治压力。如环城乡中沟村劳动模范徐柳福,在统购中抵触情绪大,他说国务院下错了命令,他要给周总理写封信问一问,在群众造成了较大影响,经多次说服无效,县委决定撤销其劳动模范称号。类似徐柳福式的人物还有布隆吉乡的劳模殷宗升等好几人,县委都给予了他们相应的政治惩戒,教育了一大片,有力地促进了统购进度。
  3、组织运输,归仓入库在开展统购工作的同时,县政府预计到粮食入库将是一场较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各级经办单位及农民群众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了使入库工作做到比较妥当,防止意外,县政府粮食办公室于1953年12月24日发出粮办字第二号关于“做好交粮中的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政府工作组、各收购站、仓库做好交粮中的几件事,一是粮库要与所辖自然村提前订立交粮的时间合同,避免一拥而上,造成混乱。二是群众交粮时必须有乡政府工作组干部带队,帮助群众有组织地行动。三是教育交粮群众带足口粮、饲草,防止发生冻饿事故。四是明确规定,老弱病残、孕妇及弱畜、坏车不得参与送粮。五是指示有关乡政府在交粮必经的村子里开辟临时食宿铺点,供交粮群众往返歇息,当年安西县只有桥湾和县城两个收购点,多数村、户的交粮距离平均在40公里以上,最远的西湖乡约100公里,运送工具全靠畜力木轮车,拉的又少,走的又慢,往返一趟需两天,为此,通知中指定二区的三、四乡及生地、泉子乡、三区的一乡和七道沟乡、五区的三、七乡和十工村,一区的北干沟村和南干沟村为中途歇宿地点,动员群众腾出一些房舍、畜棚、无偿供交粮群众做饭和住宿。粮库附近的群众住宿间由粮库负责安排,以上各点,要派脱产干部去预先检查落实。
  交粮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通过介绍经验,通报典型,加强对交粮工作的指导。1954年1月5日安西县粮食办公室通报表扬了四区西渠乡1月3日群众交粮的组织工作,当日该乡三个村200多名群众、150辆车,共交粮39617公斤,秩序井然,进度快捷,粮质好,小麦占77%以上。同时,指出了某些乡组织不当,事先不订合同,致使交粮混乱,当日不能收 安西县80年代收购粮食完,耽误了群众的时间。由于领导亲临收购现场,及时指导,全县在一个月的交粮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安全顺利,至1954年2月,胜利完成了第一次统购粮的入库工作。
  统购和统销是整个链条中的两个环节,同时进行。安西县全面执行粮、油计划供应(统销)政策是1953年12月与计划收购同时开始的。供应范围:一是城镇居民及军队;二是农村缺粮户;三是城镇工商行业;四是政策性的补助。
  城镇实行定量供应:1953年12月底开始,安西县按中央规定对城镇职工、居民实行定量供应,首先要求机关、团体、学校、厂矿企业按月报送需粮计划,经政府粮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按计划供应,居民发放供应证,凭证购粮。开头是凭证不限量,随后改为凭证定量供应。标准是,机关团体每人每月15.5公斤,具体到人的定量由各单位职工民主评议,体力劳动者定量22.5公斤, 居民定粮15公斤。食油供应采取凭证不定量,开头其定量标准不作公开宣传,只供内部掌握。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颁发“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公开实行定量供应,居民口粮按人定量归户计算,集体单位,按实有人口分别定量,发给集体购粮证, 凭证供应、定量标准,按劳动强度差别、年龄大小,共分九个等级, 分等核定。
  军队供应:一是凭军事机关的定额支票向各地粮食部门直拨粮油,二是凭军事机关的价购粮票向各地粮食部门购买粮油。
  农村缺粮户的供应(农村统销):在实行统购的同时,对于农村缺粮户的统销作了相应的规定,其原则是“保证生产,控制销量,合理分配,重点安排”。安西属产粮区,农村统销的对象是当年生产的粮食衍不敷出的农民,由于从事手工业,或种地少等原因,对于这部分人的统销一般于当年统购任务完成之后,即进行民主测评,核定销量。本着先吃自己的,后吃国家的原则,每月安排,发证到户,分期供应。60年代国家为严格控制粮食销量, 对农村统销采取凭借评销办法。凭借:就是对当年缺粮户所需的粮食由国家粮库借给,下个年度如数归还。所谓评销:即对有特殊困难,又无力归还的农户直接销售,不再归还。两种办法均需通过群众民主评议,评销对象为五保户、四属(烈、军、工、干户) 重灾户、缺少劳力等特殊困难户;凭借对象为青黄不接,当年缺粮,下年生产搞好后有能力归还的农户,下年归还确有困难者也可通过群众评议转为评销。
  城、镇工商行业粮油从五四年初纳入国家计划管理,起初几年的管理办法是由用粮单位按月申报粮、油计划,管理部门按以往淡季实际用粮平均数权衡核定后供应。月末各用粮单位向粮食部门编报决算。1958年根据省、地规定,所有饮食业一律凭粮票供应熟食品,1959年规定,凡粮食制品全部凭票供应,粮食部门按照城镇户口人口数,每人平均1.5公斤的标准,给这些单位供应行业用粮,从此,城镇饮食业、食品加工业市场萧条,及至80年代才完全复苏。
  政策性的粮、油供应:有基本建设工程民工口粮补助:有收购农副、畜产品奖售粮,有良种调剂,救灾籽种供应等项目。其中,收购奖售品种为:中药材及干草,每50公斤奖售粮食2.5公斤,牲猪(每头奖售15-20公斤饲料粮,85年提高到60公斤),牛皮、羊皮也曾一度实行过奖售。为了有效地、迅速地堵塞城镇粮食供应中的漏洞,杜绝重复购粮以及便利机关、团体职工和城乡居民外出、旅行流动中搭伙吃饭,1955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实施“粮油票证”制度。粮票分为“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 两种。甘肃省地方粮票于1955年发行,票面分一市两、二市两、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五市斤六种。
  从1953年12月对粮、油实行统购开始,至1985年4月1日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止,32年间国家对粮食实行严格控•120•制,中期,国务院多次调整统购政策,但各项调整的原则仍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控制粮食。安西县贯彻调整政策经过是:1955年8月中央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的暂行办法》,习惯叫“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粮食“三定”政策的贯彻,使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制度化,由于产购、销明朗化,又基本实行增产不增购,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1965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关于稳定农民粮食负担,下苦功夫进一步做好粮食工作的意见》。对粮食统购任务实行一定三年的政策,同时,在丰产区实行超购、超奖的办法。安西县从1965年开始执行,以生产队为单位核定任务,一定三年不变,如果集体分配的吃粮人均不到180公斤的生产队免予统购,并以超购、超奖的办法从丰产队购粮弥补,第一个“一定三年”结束后正值“文化大革命”,上级没有新规定,安西又延续执行这一政策直至1971年。1972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实行粮食征购任务一定五年的通知》。即通过调整原来的征购基数之后,将生产队的征购任务定小麦收割•121•下来,五年不作变动,这次调整后,安西县征购粮(贸易粮)的基数定为405万公斤,比1970年调减165万公斤。从1972年开始, 安西县执行超购、超奖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增加,1972年为295万公斤,1976年为745万公斤,1981年为1091.5万公斤,1984年达到3238万公斤,农民由此得到的实惠一年比一年增长。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业实行修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 全国粮食征购任务稳定在第一个五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购过头粮,这一决策一直坚持到1985年4月1日改为合同定购为止。油料统购,比较执行粮食统购政策,其经过大体与粮食相似。
  农村统销在坚持“保证生产、控制销量、合理分配、重点安排” 的原则下坚持至1976年。1976年以后,安西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不仅达到了自足,农民人均提供商品粮的数量也年年提高。1976年全县农民人均生产粮食617.5公斤,提供商品粮316.5公斤,从这年开始,粮食统购统销,全县实现了农村只购不销的好局势。城镇统销从1953年12月开始,一直严格执行,40年间经过多次整顿,都是为严格控制销量,合理做好供应为目标。1993年4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命令放开粮油销售,安西县停止了粮油计划供应,粮食票证制度也同时废止。
  •122•安西首例依法破产的企业--记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柴生胜1992年4月6日,笔者被组织调任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副经理,工作三年的时间,亲身经历了该公司的破产,现作简要追述:企业初建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的前身系柳园糖酒副食品批发部,起初是柳园综合商店。此店主要经营蔬菜、肉类等物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需求,按照计划经济的格局,扩大了糖酒、烟草和副食品业务。1980年3月柳园综合商店将糖酒、烟草和副食品业务划分单独经营,并成立了柳园糖酒副食品批发部,从业人员7名,张俊任批发部主任。在固定资产的划分上,柳园综合商店只将一座陈旧菜窖、一栋草棚和半栋车库划拨给该批发部作为全部经营设施。流动资金全靠各类负债和贷款,经过6年的不断发展,批发部逐渐壮大,于1986年成立了独立的法人公司,冠名:“安西县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企业性质国营,企业住所柳园镇南大街,法人代表(公司经理)张俊。
  •123•企业规模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经营过程中,依靠银行贷款和商品流转负债发展,至1992年,经过13年的经营运转,从业人员由起初的7人发展到84人,占地面积达10774.4m2,修建营业大楼等建筑5438.2m2,经营运输车辆最多时达11辆。经营网点立足柳园,辐射县内外,拥有:柳园批发部、敦煌农垦批发部、县城经销部、敦煌经销部、酒泉经销部、玉门经销部、柳园两个零售门点、酒泉两个零售门点、柳园汽车修理厂、柳园酒家、酒泉餐厅、柳园碘盐加工点、敦煌转渠口代销点、酒泉下河清大瓜籽代加工点、柳园旅店部(床位24张)等,融糖业、烟酒、副食品及工业品批零兼营,副营饮食服务和汽车修理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国有商业企业。批发商品不仅辐射我区各县市,还远销青海的格尔木、芒崖、冷湖、花土沟,新疆的库尔勒、巴州石棉矿、若羌石棉矿、鱼儿沟等地。多数年份肩负和发挥着我县国有糖业、烟酒业和其它副食业的蓄水池和主渠道作用,也曾是我县财政预算内工商企业上缴利税的重点企业之一。1980年至1992年13年间累计完成商品销售收入7661.83万元,平均每年近600万元;实现利税134.09万元;累计支付国家利息214.02万元。1993年6月公司主要领导张俊卸任经理,由徐忠玲接任。
  破产注销1993年上半年,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长期积累的巨额负债逐渐暴露,历年的虚盈实亏问题成为事实,致使企业债务包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重。1993年6月至1994年6月,省内外厂家、商•124•家纷纷前来,强制性执行货物清偿到期债务,易变现的商品和可移动的固定资产均被陆续抵顶欠款,企业步履艰难,经营瘫痪,失去了持续经营的能力,终于在1994年9月1日因“公司欠银行、财政和应付货款三项债务共计682.03万元,资产330.36万元(包括固定资产评估增值部分90.96万元),资不抵债额351.67万元;目前面临一无资金进货经营,二无正常商品销售,三无车辆运输,四无能力清偿到期债务”等原因,向安西县人民法院递交了企业破产《申请书》。县人民法院于1994年11月15日以“(1994) 安民破字第01号”《民事裁定书》宣告申请人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破产还债,本裁定送达后立即生效。由此,该公司成为我县各类企业中的首例依法破产企业。
  县人民法院受理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破产案件后,依照《破产法》规定,指定破产企业主管部门安西县商业局局长杨建设为组长,财政、税务、劳动保险、审计、工商等部门组成10人破产清算组。同时按照破产程序开展破产清算、财产管理处置、拟定财产分配方案、计算分流安置职工费用等工作。最棘手的工作是安置职工资金缺口问题,由于破产财产不足安置职工费用,经企业主管部门县商业局向政府请示报告,县政府以“安发政字(1998) 第218号”《关于解决破产企业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职工安置资金缺口的批复》,批复主要内容:“一是职工安置资金缺口7万元,由你局与工商银行协商,从抵押财产中解决,若仍有困难,视1999年县财政情况逐步解决;二是县上批准你局在安置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职工时,借财政、劳动局6万元资金不再归还”。经过多方努力,对应安置职工费用进行了全额兑付,兑付资金393108.59元。
  •125•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破产清算中,最大的债权人是我县工商银行,债权3710331.43元(贷款本金),只兑付了贷款抵押物部分房产,其他191个(单位)债权人合计2573648.59元,经过两次债权人会议讨论,按照《破产法》清偿债务的顺序,因破产财产不足,这些债权人全部放弃了清偿的权力。
  破产程序结束后,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于1999年10月20日向安西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销登记注册,工商局于1999年10月30日批准:“符合企业注销条件,同意办理注销手续”,并依法将公司的《营业执照》、印章等相关资料交存县工商局管理。至此,经过5年的落实处理,我县首例依法破产企业案件完全结束。截止1999年全县14户国有商业企业,8户依法破产、1户整体出售、2户解体、3户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从此,结束了我县国有商业企业的历史。
  人员分流1995年5月26日,安西县商业局、劳动局、人事局、社会劳动保险局、就业服务局联合以“安商发字(1995)第035号” 文件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柳园糖酒副食品公司破产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实施方案的报告》,县政府于1995年6月21日以“安政发字(1995)第122号”文件批复了这一实施方案。批复“希望有关部门在具体分流安置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分流安置人员的思想工作,保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使每个职工都能各得其所” 。具体分流情况为:一是对基本符合退休年龄的和已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办理了待退休手续及一次性买断养老金的手续;二是对1982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固定职工,原则上按照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126•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发放一次性安置费用, 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三是对1982年以后招收的合同制工人和集体合同制工人原则上按照“国发(1986)第71号”和“甘政发(1986)第206号”《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均介绍到社会劳动保险局办理待业登记;对已联系好接受单位的职工,按规定及时办理调动手续;四是对临时工和遗嘱按有关规定进行了安置补偿,共计分流安置职工56人。
  尽管资金紧缺,但经过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于1996年2月圆满完成了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安西科技综合示范县申报记李建明2000年2月中旬,时任中共安西县委书记李金寿、县长马树林去兰州出差,得知中国农业科学院准备实施“科技西进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利用5年时间,在西部示范推广10项综合新技术,建设发展10个区域规模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抓好10个科技综合示范县农业科技示范县授牌仪式•128•(简称“三个十工程”),他们认为这是个良好机遇,要积极争取在安西建立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安排并要求县科学技术局做好相关申报工作。
  2月26日至29日,由县科技局组织县农牧局相关人员,起草了申报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县背景材料,电传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由该所与院部联系确定。3月25日至4月1日,应安西县政府邀请,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派汪若海、张雄伟、张爱娣等3人对安西农业与棉花科技进行考察,并认为在安西建示范县是可行的。4月10日 ,中共安西县委、安西县人民政府正式将安西县申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综合示范县背景材料上报中国农科院。5月29日,中国农科院复函瓜州县委、县政府, 同意将安西县列为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
  6月12日,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智远率领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西部万里行专家、记者团到达安西,该团成员包括1名博士后,13名研究员,35名副研究员,7名助理研究员,以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香港商报、中农网等媒体记者20人。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农办主任赵麟祥、酒泉行署副专员闫生茂等陪同来安西。6月130,雨后初晴,天高气爽,上午8时30分在县政府门前举行中国农科院安西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授牌仪式,闫生茂、马树林分别致辞,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许越先向瓜州县授牌。9时30分至12时,专家团在安西宾馆举行科技信息发布座谈会。下午14时至18时30分,专家团按畜草、瓜果蔬菜、粮棉植物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分3组赴瓜州、环城、南岔等乡镇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科技咨询活动,参与者甚众。当晚,安西县有关部门及乡镇与中国农科院有关院所洽谈签定有关科技合作意向协议50余项。
  6月21日,中共安西县委、安西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实施方案,成立以李金寿为组长、马树林以及县委副书记王诚、副县长席忠和为副组长,有关局委办负责人组成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领导小组。2000年12月,县十四届四次人代会审议通过了 “关于加快中国农科院安西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了会议决议,为全面推进示范县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2001年6月初由县委书记李金寿带领县政府办、县委研究室、科技、农业、农发办等部门负责人到中国农科院及相关科研所进行了考察学习,就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落实已洽谈签定的有关科技合作意向协议,形成了共识。
  2001年,安西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建设重点组织实施了10个项目:①引进示范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35、中棉所36,建立良种示范繁殖田127亩,平均亩产籽棉427kg,而且衣分高,纤维长。②引进示范郑州果树所黑蜜系列,郑抗系列无籽西瓜新品种6个,在三道沟、河东等乡镇及良种场示范350亩,平均亩产5500kg, 抗病、抗虫性好,品质优,商品率高,亩收入3500元以上。③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协作,引进B45、B99365等6个抗病、抗虫棉花新品系进行稀播试验,表现很好。④引进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建立示范棚30座,棚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最高2万多元,深受当地菜农欢迎。⑤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协作引进优质肉羊品种和羔羊育肥技术,兰州牧药所支持3万元,引进无角道赛特种公羊3只,在南岔、瓜州、环城等乡镇建立常温人工授精点6个,培训技术人员32人,授配•130•母羊1200只,产肉用杂种羔羊1000只。还引进新疆伊犁大尾羊120只,小尾寒羊150只,改良授配母羊5500只。⑥与兰州牧药所协作,引进皮埃蒙特肉牛冻精细管500支,在利用西方二000年六月塔尔肉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的基础上,用皮埃蒙特作为终端父本,改良西杂一代肉牛,实现“黄、西、皮”三元杂交改良肉牛授配母牛140头。⑦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引进澳大利亚无角道赛特原种肉羊胚胎50枚,选择38只本地母羊进行胚胎移植,其中移植双胚12只。产下原种肉羊27只,17母10公,双羔2胎,成活率100%。⑧花牛山集团与兰州牧药所合作组建绿舟公司,在花牛山瓜州农场建立了 “中兰1号、中兰2号”优质紫花苜蓿品种繁种基地,同时试验示范优质牧草新品种20个。⑨与郑州果树所合作,引进美国红堤、黑堤等优质葡萄新品种13个,建立优质葡萄基地260亩。引进曙光、丹墨、秋红、中华寿桃等优质桃品种6个,定植成活率100%。⑩举办了农业科技培训班。6月21日至25日,中国农科院选派5名专家在安西举办培训班,安西及周边县市参加培训人员729人次。
  2001年,经安西县申报,中国农科院批准,在安西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安西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西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这项工作得到了省政府贪小苏副省长、中国农科院许越先副院长的重视和支持,县财政拨款10万元购置成套电教设备,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任院长翟虎渠教授亲临安西为培训基地揭牌。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安西县继续把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建设列为“奋进之笔”三件事之一,建立万亩示范乡镇7个,千亩示范村38个,百亩示范点41个,重点实施10项重点推广技术,对2年示范县建设工作认真总结,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起草《加强院地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文稿,由主管副县长在酒泉地区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作了典型交流。
  2003年,县长戴超多次带领有关人员前往中国农科院专题汇报科技示范县工作,深入座谈后,院方表示将利用院内智力、技术优势为安西争取项目提供信息帮助谋划,出技术、出人才,帮助安西实施农业项目,向安西及时提供年度科技成果与信息资料,帮助安西培训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安西科技示范县建设工作给予支持。院方认为,农业科技示范县是安西的一大品牌,安西在农产品开发上可借助农科院的名气,打农科院的牌子,提升产品品位,开发和推销自己,为今后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争取农业领域的各种项目起到了很大的助推和品牌作用。
  2003年后,安西在继续做好农业科技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同时,借助“中国农科院安西科技综合示范县”这一品牌,以项目作支撑,示范县建设再上新水平。在安西新区投资3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0亩,建设2000平米科技研发中心,1800平米极旱荒漠戈壁动植物资源标本博览中心、17座单体日光温室、一座连体日光温室、20亩试验用地,集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教学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安西科技综合示范县安西农业科技园。
  •132•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