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历史上的油坊和土法榨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71
颗粒名称: 安西历史上的油坊和土法榨油
分类号: TS224.3
页数: 6
页码: 103-108
摘要: 人们通常把植物食用油特别是胡麻油称之为清油,把花生油称之为香油。现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了,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走进商场、超市、粮油店,各种类型的食用油包装精美,应有尽有。在过去,人们没见过、没吃过的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都可以随时买到。
关键词: 油坊 榨油 安西县

内容

人们通常把植物食用油特别是胡麻油称之为清油,把花生油称之为香油。现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了,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走进商场、超市、粮油店,各种类型的食用油包装精美,应有尽有。在过去,人们没见过、没吃过的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都可以随时买到。殊不知,安西历史上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没有机器和电力,人们食用的清油,却是我们的先辈们因地制宜创造性的运用力学原理,采取土法生产方式和工艺压榨出来的胡麻油,是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
  安西历史上的土法榨油到底经历了多长时间尚无清晰考究。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末年及民国初期安西就有像晋泰统、晋兴协、长胜西、万全生、同顺玉、和顺统等一批颇有名望经营食用油的商号,分布在全县人口相对集中、土地牲畜较多、交通方便的要道集镇上。在县城、三道沟小街、瓜州堡、踏实城等地都有他们的经营网点。这些有经济实力的商号大都在经营多业的同时开办油坊,进行土法榨油。民国年间,较有名气的大商号有增有减,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开发,占有较多土地、牲畜、农具和钱财的地主、富农们都纷纷办起了油坊。因为开办油坊既可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又能从榨油加工生产中获得较高的利润;既可为当地的老百姓加工供应食用油品,又能从榨油中获得高质量的牲畜饲料即副产品油渣,为一举多得的生财之道。到民国末期, 以富户人家姓氏命名的油坊遍布全县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多家。仅四道沟约200户人家的村子就有5座油坊,其中办在苍庄里的李家油坊规模最大。还有如三道沟小街的杨家油坊、东湖的张家油坊、五道沟的陈家油坊、六道沟的柴家油坊、九道沟的雷家油坊、八工的苗家油坊、踏实的张家油坊等一批油料加工作坊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安西东半县和桥踏片区的土壤、气候、水等条件适宜种植胡麻等油料作物,由于榨油原料比较充足,这些地方兴办的油坊也就比较多。加之当时的交通极不方便,老百姓拿上点胡麻即可就近换上清油,既方便又实惠。
  1949年9月安西解放后,在建立人民政权、剿匪肃特、减租反霸的同时,政府大力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使一大批包括油坊在内的手工业加工作坊休养生息、生意井然。1951年10月,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依法没收了地主、富农阶级超出贫苦农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土地、牲畜、农具、房屋、粮食、钱财,分配给贫农、雇农和佃农,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将封建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鼓舞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油坊等加工作坊有的实行公私合营、有的收归集体所有。随着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逐步实现,农村中的油坊都由供销合作社或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私人办油坊的历史基本结束。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的政社合一体制。农村实行公社、•90•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方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普遍对原有的油坊进行整合,除个别油坊由公社办外,每个生产大队都开办一座油坊,主要加工本大队社员的食用油品。由于全县胡麻、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由解放初期的6000多亩发展到到30000多亩,单产、总产都有所提高,这一时期的油坊数量比以往虽有所减少,但生产规模相应的扩大,榨油时间也由过去仅在冬季生产时间延长了一个季度。原料主要是各生产大队交售完成国家油料定额任务后的剩余油籽、代农加工自留地上生产的油料。公社社员的持有数量和口粮一样,者都由集体定量供应。每年冬天,公社管委会按各生产队粮油产量和收入情况编制的收益分配方案审定该队社员的口粮、食油标准,一般每人每年定量食油3斤到5斤,有的队直接分油,有的队以户制成册子或油票,直接到油坊凭票取油,也有社员在自留地上种些胡麻、麻子、红花籽换油补济。经济条件稍好些的社员还可以买到一点国家规定销售的议价油或油坊里的边榨油。
  安西这种老式的油坊和土法榨油一直延续到1982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机器榨油所代替。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老式油坊和土法榨油基本没有印象,当年的“油把式”都渐渐老去,经历过的健在者记忆也很模糊。
  我的父亲在世时曾是一位负责全大队副业生产的“油把式”,常带我去油坊玩耍,对老油坊和土法榨油也很好奇。后来,在农村工作期间经常到油坊调查了解生产加工情况,所以,对老式油坊留下粗略的记忆和印象。具体土法榨油流程如下:油坊的建筑:主要包括厂房、原料库房、成品库房、油渣库房、包油秤、磨籽房、油井房、油山、水井房、值班房、伙房、宿舍、草料房、工具房、燃料房、畜圈等。每座油坊的建筑面积约为800-1200平方米左右。油坊一般建有三道门,大门外建有车院、畜圈、柴草房、临时住房,街门外建有工具房、油渣房,屋门前建有伙房、宿舍、管家房、销油房,其它建房均在油坊屋门内, 以便于生产。
  榨油的设备:主要包括油梁、石碾坨、石磙子、木滑车、牯辘、水井、石油磨、炒籽锅、蒸油锅、蒸油笼、油缸、油桶、包油箩笆、散子、麻绳、木支墩、木楔、大称、油灶、炭、柴、芨芨或红柳条等。
  生产工具:主要包括抽油器、油提子、斗升子、筛子、大锤、榔头、套具、铁锹、铁杈、木杠、推车、耙子、火炉、火勾、火铲、皮条、水桶、灶具、扫帚、召帚、提筐、毛驴、骡马等。
  榨油的原料:主要是胡麻、棉籽、麻籽、红花籽、油菜籽。
  榨油的工序:主要有打扫场地、清除垃圾、整修设备、收购原料、进账入库、过称出库、原料筛选、上锅炒料、上磨推料、收料堆放、掺拌配料、上锅蒸料、入坪拌料、编制箩笆、人工包油、清井清榨、油坨下井、上梁开榨、起吊加压、看榨值班、出油装油、油品入库、卸榨出埠、打渣拌料、重新开始上锅蒸料进行二榨和三榨,循环进行。
  油坊的管理和人员:根据油坊的规模大小,主要是油梁的粗细、长短和承受能力,原料的多少,开榨时间的长短和实际需要。每座油坊一般为5名至7名有经验和技术的人手进行管理和加工生产,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岗位职责分工。有全盘负责的、管账管物的、筛籽炒料的、蒸油包油的、上梁装井的、推磨喂畜的、跑堂办事的。在包油、上榨等工序中需要的人手多,需要协作集中来完成。
  每项工作都有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每榨油完成后要进行效益核算,最后停榨时还要进行决算。在私人办油坊的年代里,油把式都由坊东家聘请,每月支付3至4斗粮食的工钱,另给一些织布作榨油服。集体办油坊时油把式由生产大队统一抽调,每天记12分工, 年终与其他人员一起将劳动工分摊到各生产队参加收益分配,油坊的管理及核算都由大队管委会负责。
  重要设备的质量技术要求:(一)榨油设备中最重要的是油梁。其长短、粗细、质量直接关系油坊的使用年限、生产能力和安全系数,油梁是由多年生长的高大、粗壮的单株杨树加工制成,长度为14至18米,大头直径为90公分至1.2米,小头直径为50至70公分。制作时将大头锯成方形,小头另加两根3米长、直径40公分的方木做成等腰三角形,并在上面平铺木柳楔固定,以备再次加落配重石磙,增加油梁的压力,油梁的尾端用木栓固定在用方榆木建造的油井架上。油井框架上方建有承受油梁撬力的油山,油山是用长宽2米见方、高约3米的大石块砌制而成。油梁小头顶端下吊一个300公斤重的石碾轱辘,前方地面垛有10-16个石磙以备吊上梁头加压。油梁前上方屋顶上装有一个木制滑车,尾部油井右旁的同一条线的地面上装有一个双人轱辘,滑车和轱辘之间装有起吊油梁和石磙的麻制缆绳。(二)油井的建造。油井建在油梁尾部下方地面,井深3.5米,宽1.5米,长2米,最底部固定安装一口可盛200斤清油的瓦缸,缸口约70公分。井口、井壁和底部都是用结实的榆木或沙枣木制成的方木开钏镶嵌而成。油井后上方备有垫木、撑木、楔木。油缸上都是放油坨子的地方,每榨油可放8-12坨,每埠重约100斤。油坨入井加压,清油就从油坨里挤压出来流入油缸。每榨油得反复榨三次,分别称头油、二油、三油,十天左右完成。每榨油用原料800-1200斤。胡麻的出油率一般为34%左右,其余的副产品为油渣。(三)包油。是一项严格的榨油工序,直接关系到油品的质量和数量。包油的油笆需用刷去皮的芨芨或细红柳条,搪软制成直径约60公分,边帮16公分的有底浅包并系有提绳。将蒸好的原料加适量开水进行搅拌,再入笆踩实做成坨。(四)油磨。是石匠用花岗岩石专门锻造而成的,比磨面的石磨重而且厚。因其上扇固定,下扇旋转,开凿的齿线也有独特的技术要求。油磨配有木制加沿的磨盘并按其规格制作专门收磨的橄子或油铲。油磨通常需要两头驴或一匹骡马拉磨,每座油坊都有3-4盘油磨加工油籽。(五)炒籽锅,是用熟铁锻造专门用于油坊炒油籽用的锅。直径约90公分,平底浅帮,安装在距地面1.2米高以上的锅台上,三面砌壁墙,一面留出籽,炒好一锅随即扒入仓。炒锅下是炭炉和加料坑。
  在土法榨油的年代里,多数油坊是季节性开榨,少数为常年加工。油把式都比较辛苦劳累,因此报酬相对高于其他人员。老百姓每3斤胡麻或4斤麻籽、红花籽可换1斤清油,油渣可以顶替加工费。芸臺籽油坊不单收还要当作杂质除去,这些被油坊筛出来的芸臺积攒起来,榨成油出售后就变成了利润。
  •94•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尚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