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县解放初期行政区划考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68
颗粒名称: 安西县解放初期行政区划考证
分类号: D63
页数: 8
页码: 87-94
摘要: 安西县1949年9月28日解放,于10月7日,中共安西县委员会和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关于1949年10月,安西县建政时的行政区划,现存史料有两种说法。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安西县 解放初期

内容

安西县1949年9月28日解放,于10月7日,中共安西县委员会和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
  关于1949年10月,安西县建政时的行政区划,现存史料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1991年4月,由中共安西县委组织部、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和安西县档案局(馆)联合编纂,内部版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安西县组织史资料》(1949年至1987年,以下简称《组织史资料》)中记述:1949年10月,全县建立5个区,下设20个乡、2个街道人民政府。
  第二种说法是,1992年12月岀版发行的《安西县志》(上起事物的发端下至1985年)中记述:1949年10月全县建立5个区,下设29个乡和2个街道人民政府。还有1986年县民政局编纂的《民政志》和1988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编纂的《政府志》,都与《安西县志》的记述一样,全县下设29个乡。
  从以上史料看,1949年10月,安西县建政时行政区划,一个记述有20个乡,一个记述有29个乡。这就使人们无法了解安西县解放初期,到底设有多少个乡的问题。起初我发现这一问题并未引起重视,在一些关心安西历史的同志和单位曾向我提出询问后,我就想着有机会要进行一下考证。
  我趁参与编纂安西县《组织史资料》续编,及《村级组织史资料》 (1949年至2007年)完稿之际,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探讨研究。为了全面了解1949年10月安西县行政区划全县下设确实乡数的全貌,查阅了县档案馆现藏的100余卷1949年至1955年中共安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委组织部及区、乡的相关档案(因1949年10月至1951年12月,没有乡的机构设置及领导人任命的文书档案),并走访了50年代的老领导、老同志。经过对抄录档案及所了解到的材料进行分析、考证,最终确定有20个乡说法是正确的。现将考证依据和结果列述如下:一、确定有20个乡的依据第一,1952年10月9日,中共安西县委《三级干部会议总结》 中记述全县还有20个乡,同年10月11日,全县5个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来自20个乡。
  第二,1952年11月20日,中共安西县委《关于第一期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情况报告》中记述全县20个乡;同月,安西县人民政府《安西县三年来建政工作进展情况》一文中记述:“摧毁了伪保甲制度,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成立了五个区公署、二十个乡镇和两个街道政府”;另一处记述:“全县二十个乡的农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了乡长”。
  第三,1953年1月,安西县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审查表中记述全县20个乡。
  上述的20个乡即:西南、环城、小宛、三道沟、东湖、泉子、•74•五道沟、山水梁、布隆吉、七道沟、双塔堡、桥子、南渠、西渠、头工、三工、九工、八工、六工、西湖乡。
  二、 新划乡的依据第四、在1953年6月,中共安西县委《三级干部会议》、安西县选举委员会《安西县基层选举工作计划》中均提出:选举和民主建政工作相结合。全县原有21个乡(后增加四工乡)和两个街道,新划乡7个,共计30个乡。
  第五、安西县选举委员会于1953年6月6日,颁发安西县泉北、泉南街和小宛、环城、西南、四工、三道沟、四道沟、东湖、泉子、东河、西河、山水梁、四夹滩、七道沟、九道沟、布隆吉、双塔堡、桥子、南渠、西渠、东巴兔、头工、三工、九工、十工、八工、南岔、六工、西湖共计28个乡的“选举委员会”印章。
  从以上“第一、二、三”三项记述,充分证明《组织史资料》 记述的1949年10月全县设立20个乡是正确的。而《安西县志》、《政府志》及《民政志》中记述全县设立29个乡是不准确的。
  三、 两种《史料》设乡的不同处及定乡的依据现将《安西县志》、《政府志》及《民政志》中记述5个区下设29个乡,与《组织史资料》记述下设20个乡的不同之处考证结果和依据分述如下:渊泉区:除上述“第一、第二、第三”项依据中渊泉区下设西南、环城、小宛3个乡外,并在1952年10月,渊泉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年11月,中共安西县委《关于第一期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情况报告》及1953年1月安西县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审查表等文件中均明确记载渊泉区有西南、环城、小宛3个乡。《组织史资料》的记述与此相同,而《安西县志》记述下设西南、环城、小宛、四工4个乡,多出一个四工乡。
  四工乡:除以上记述外,并从渊泉区1951年12月,《征收农业税》文件和1952年2月土地登记、土地改革工作复查及总结中均记述:渊泉区辖西南、环城、小宛3个乡,而四工为西南乡的第四行政村,由此可认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四工乡。
  从1953年4月,安西县第四届第一次代表会议报到簿中有四工乡代表;可见四工乡设立于1953年4月以后。按上述“第三”、“第四”项依据中讲现有23个乡(包括四工乡和两个街道)、新划7个乡的记述,四工乡应设立于1953年2月左右。
  柳沟区:除上述依据“第一、第二、第三”项记述柳沟区辖三道沟、东湖、泉子、五道沟、山水梁5个乡外,并从1950年6月,柳沟区发放各乡灾情救济花名册及1951年12月军烈属统计表中显示也只有以上5个乡;1952年3月,中共安西县委《关于第二期土地改革工作情况报告》、10月柳沟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文件中均明确记载,柳沟区辖三道沟、东湖、泉子、五道沟、山水梁5个乡。《组织史资料》记述与此相同,而《安西县志》 记述下设山水梁、三道沟、东湖、泉子、四五夹滩、四道沟、河东、河西8个乡,其中多出四五夹滩、四道沟、河东、河西4个乡,而缺少一个五道沟乡。
  除上述“第一、第二、第三”项依据中20个乡都没有四道沟、河东、河西、四五夹滩4个乡。并从柳沟区1950年6月,各乡灾情救济花名册及1952年3月12日“安西县第一届第一次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报到册中柳沟区也只有三道沟、东湖、泉子、五道沟、山水梁5个乡。由此可认定柳沟区1949年10月,没有设四道沟、河东、河西、四五夹滩4个乡。按上述“第四、第五”项・76•依据看,四五夹滩、四道沟、河东、河西4个乡为新划的7个乡之中。1953年4月开展第二期普选工作和6月安西县选举委员会颁发四道沟、东河、西河、四夹滩4个乡的“选举委员会”印章。由此可确认,以上4个乡应设立于1953年4月左右。
  四道沟乡:除以上证据,还有1952年3月1日,《安西县第二期土改工作情况报告》及12月28日《民政工作总结》的记载: 柳沟区只辖三道沟、东湖、泉子、五道沟、山水梁5个乡;在柳沟区1953年1月30日,农业税征收清册中记述,四道沟为东湖乡第四行政村;6月,县选举委员会颁发四道沟乡“选举委员会” 印章。由此可确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四道沟乡。
  四五夹滩乡:除以上“第一、第二、第三”项依据,20个乡中都没有四五夹滩乡外,还可从柳沟1950年6月发放各乡灾情救济及1952年3月《安西县第二期土改工作情况报告》和12月《民政工作总结》中均记述:柳沟区只辖三道沟、东湖、泉子、五道沟、山水梁5个乡;在柳沟区1953年农业税征收清册中记述,四五夹滩为山水梁乡的一个行政村,1953年6月,颁发四五夹滩乡“选举委员会”印章等依据,由此可判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四五夹滩乡。
  河东乡和河西乡:除以上“第一、第二、第三”项依据,20个乡中都没有河东乡和河西乡。还可从柳沟1950年6月发放各乡灾情救济及1952年3月“安西县第一届第一次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报到册中看到20个乡中有五道沟乡(为二区四乡),而没有河东乡和河西乡外,在柳沟区1952年3月,土地改革前后行政村干部数、土地清册、征公粮清册中都记载有五道沟乡共有3个行政村,即: 五道沟有南沟村(一行政村)、西沟村(二行政村)和六道沟为北沟村(三行政村),也就是说当时河东和河西,只是五道沟乡的行政村。从1953年柳沟区各乡、村各类土地等级产量调查表记载及前述“第四”项依据1953年6月新划乡7个,及颁发河东和河西两个乡的“选举委员会”印章等。由此可认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河东乡和河西乡,而是1953年原五道沟乡分设为河东乡和河西乡两个乡。
  双隆区: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项依据中记载20个乡及1952年3月中共安西县委《关于第二期土地改革工作情况报告》,10月,柳沟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3年1月,安西县第四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审查表等文件中均明确记载,双隆区下设布隆吉、七道沟、双塔堡3个乡。《组织史资料》记述与此相同,而《安西县志》记述下设布隆吉、七道沟、双塔堡、九道沟4个乡,多出1个九道沟乡。
  九道沟乡:依据上述“第三、第四”项20个乡的记述,都没有九道沟乡。并从1953年4月开展第二期普选及乡队规模调整、新划7个乡等文件看,原隶属布隆吉乡的九道沟村从布隆吉乡划出,成立九道沟乡。由此可认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九道沟乡。
  桥踏区:除上述依据“第一、第二、第三”项记述20个中桥踏区辖桥子、南渠、西渠3个乡。并在1952年11月,安西县《关于第一期土地改上作情况报告》和1953年1月,安西县第四届第一次代表会议代表审查表中均记述桥踏区辖桥子、南渠、西渠3个乡,《组织史资料》记述与此相同,而《安西县志》记述下设桥子、南渠、西渠、东巴兔4个乡,多出1个东巴兔乡。
  东巴兔乡:除上述依据“第二、第三”项记述20个乡都没有东巴兔乡外,并从桥踏区1952年土地登记清册中记载,东巴兔为桥踏区的直属行政村(当时也曾作为一个小乡);1953年6月,第一期普选及颁发东巴兔乡“选举委员会”印章。由此可认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东巴兔乡。
  瓜州区:除上述依据“第一、第二、三”项记述的20个乡外, 并在1952年1月,安西县《瓜州区土地改革试点工作总结》、2月团县委在瓜州区5个乡《试点青年工作总结》中均记述瓜州区辖头工、三工、六工、八工、九工、西湖6个乡,《组织史资料》 记述与此相同,而《安西县志》记述下设头工、三工、六工、八工、九工、西湖、瓜州、十工、南岔9个乡,多出瓜州、十工、南岔3个乡。
  瓜州乡:除上述依据外,并从瓜州区1951年至1952年各乡、村分配胜利果实名单及土地改革工作中记载,瓜州区在瓜州片只设有头工、三工2个乡。再者,从1952年2月,团县委在瓜州区五个乡试点青年工作总结中载瓜州区瓜州片只有头工、三工两个乡,由此可认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瓜州乡。其瓜州乡设置时间远远在后,1959年7月5日,安党发第115号文件通知,成立瓜州人民公社;1983年3月,瓜州人民公社改为瓜州乡。
  十工乡及南岔乡:除上述依据外,并从瓜州区1951年各乡公产清理登记表中载出,在南岔片只设置有九工、八工、六工(即三、四、五乡)3个乡,1952年的土地清册中记载,南岔村为六工乡的第四行政村,十工村为九工乡的第三行政村。再者,从1952年2月,团县委在瓜州区五个乡试点青年工作总结中记载,南岔片只设有九工、八工六工3个乡。在1953年春全县开展普选普查,及11月十工乡“夏秋季生产总结”中记述,十工原是九工乡的第三行政村,在开展普选宣传时才成立十工乡。6月6日颁发“南岔乡选举委员会和十工乡选举委员会”印章。由此可认定,1949年10月,没有设置南岔乡和十工乡。两个乡应设于1953年4月。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向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