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水系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67
颗粒名称: 疏勒河水系的变迁
分类号: P931.1
页数: 10
页码: 77-86
摘要: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地最高峰,所在的疏勒南山与陶勒南山大纵谷间,向西北流至昌马盆地以北岀黑崖子山,分为数支流,散流在昌马大坝北面冲积扇上,根据地形分析,早期扇面东缘的支流可能经花海一金塔盆地,进入居延湖盆地,应属黑河水系,同时扇面西缘的支流,经踏实盆地与疏勒河下游盆地而流入罗布泊,因此应属塔里木盆地水系。
关键词: 疏勒河 水系变迁

内容

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地最高峰(名团结峰或宰吾结勒,海拔5808米),所在的疏勒南山与陶勒南山大纵谷间,向西北流至昌马盆地以北岀黑崖子山(今昌马水库),分为数支流,散流在昌马大坝北面冲积扇上,根据地形分析,早期扇面东缘的支流可能经花海一金塔盆地,进入居延湖盆地,应属黑河水系,同时扇面西缘的支流,经踏实盆地与疏勒河下游盆地(为塔里木盆地的东端)而流入罗布泊(古称“罗布濯尔”),因此应属塔里木盆地水系。
  据疏勒河昌马堡水文站24年(1952〜1975)统计,其平均流量为26.7秒立方米。年总流量为8.4亿立方米。仅次于黑河,为河西第二大河。
  疏勒河中下游自汉武帝后元年(公元前88年),建立敦煌郡(公元前111年)及其所属的瓜州(今瓜州古城以东)、冥安(今桥子)、效谷(今敦煌)、渊泉(今布隆吉)、广至(踏实破城子周边的土地)、龙勒(今南湖)等六县均设置在党河与疏勒河山前冲积扇边缘洼地带,由二河故道所经而发育成的小片绿洲区,例如布•63•疏勒河昌马段隆吉、桥子及踏实破城子,均位居疏勒河大面积扇前边缘洼地的绿洲带;而西湖六工城(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东汉曹魏宜禾县)、敦煌及城湾四站,则分别位于党河冲积扇西翼、东翼及北缘洼地的绿洲区。二千余年来,兄弟民族占据此区,多于汉族,即是我国统一的明代王朝(嘉靖三年,1524年),曾将本区划为嘉峪关外, 因而本地区的汉文史资料较黑河及石羊河中、下游的酒泉张掖等郡县更少。直至十八世纪下半叶(康熙末年),清政府对本区采取军政措施,改明制卫所为州府县后,本区才有较详细的志书记载。
  1、疏勒河中游诸河湖的变迁《水道提纲》称疏勒河为“布隆吉勒河、疑古黑水,即汉时南籍端水。”它的上游至二龙山(海拔4283米)以北,进入昌马堡盆地俗称昌马大河。北出昌马峡,(今昌马水库)始至河西走廊西段,即散流在昌马大坝冲积扇面上,近代主要支流,概在扇・64・面东部,多时有水的沟道,从扇面东缘的昌马河以西,由头道沟至十道沟间,只有三道沟河、五道沟河、九道沟河时有长流水,其它均属于季节性的河道了。
  疏勒河在原昌马大坝冲积扇前缘洼地内,由于来自冲积扇面的主流及十道沟河,加上扇面潜流至扇缘露头的众多泉水,汇聚成无数的泉水河,再北流,因有北山横亘,形成汉代的冥泽,唐代名大泽(东西长260里,南北宽60里),清代初期的青山湖、布鲁湖与花海子,名称不同而湖水相通,实为同一河道湖的分段异名。花海子湖以东,作为赤金河清代终端湖的阿拉克池,应为布鲁湖东端后期分割的小湖(又名草湖)。赤金河在赤金峡以南,还有作为近代河道湖的赤金湖,南北向斜长分布在《清会典图》 上。上述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河道湖,在现代均已消失,由现今的玉门镇绿洲(1350平方千米),玉门赤金绿洲(290平方千米) 及花海绿洲(30平方千米)等灌溉农区取而代之。老河道湖床的淤积、湖积土层,除大部分垦为青山农场、饮马农场及黄花农场一带的耕地外,尚有不少白龙滩(风蚀残丘)、蘑菇滩、盐碱滩、沼泽地及部分流沙地,还可辨认出往昔湖泊的轮廓来。现今的北干河(西)、北石河(东)、南石河及疏勒河在饮马农场北山以西转弯西流至双塔堡间的一段河道,实皆旧日河道湖床,后经人工改造而成的新河道。近年又由现代化的东干渠和北干渠代替了部分新河道。
  这里要指出的是疏勒河中游在大坝冲积扇北缘至饮马农场北山南麓间的东西向河道湖,百年前应属嘉峪关外第一大湖,但它在河西各湖泊中,生成较晚,发育较快,而范围较广(全长近三百里),尤其消失最快,至清代中叶以后,已消失在地图上。
  这种大湖的形成、发展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疏勒河在历史时期由昌马大坝冲积扇面摆动的自然改道与人工筑坝开渠的结果。
  由前述敦煌郡属主要是邑的建置地点与荒废时期,可知唐代的疏勒河主流,曾一度由大坝冲积扇西缘经锁阳城。至今锁阳城还有大片的古渠道农田灌溉轮廓,流入踏实盆地,再循今黄水沟河流至疏勒河下游的干三角洲,向西南会党河,西北流入哈拉湖。因此扇面北流诸小河及其潜水形成的泉水河,唐代虽曾汇聚为长达260里的大沼泽,但只是“丰水草、宜畜牧”的沼泽性草湖,而非真正大湖。至清代初年,由于开垦扇面北缘的柳河以东,全靠疏勒河水灌溉,因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靖逆(今玉门镇)招来屯户于睡佛洞前,高筑巨坝(今原名昌马大坝),将河水堵向东北,而三、四道沟田地遂无点滴灌注” [1]。自此以后,由于疏勒河主流(名巩昌河)从扇面东缘北流而使东北缘洼地位于今饮马农场一带的布鲁湖水大增。因而1728年(雍正六年)清人马尔泰在《安西杂咏》中,对布鲁湖有如下赞诗:浩涉波光通弱水,高低山势接昆仑。
  兼葭芒获秋风裹,月印明沙见野鸳。
  疏勒河冲击道・66・当时布鲁湖的特色是“明湖秋水弥望,黄芦碧苇飞凫灭没,令人耳目清涤”。想见其,浩渺波光’,水量远超过唐代“丰水草, 宜畜牧”的大泽,实为清代河西的名胜大湖,曾几何时,百余年间, 竟然消失在1875年开始编制的《大清会典图》上。查布鲁湖的迅速消失,主要是清代开凿渠道,引水灌溉瓜州(安西)一带农田的结果。证据如此:(1)《安西采访录》水利段云:“雍正年间,安西兵备道王全臣相度靖逆(今玉门镇)之水,奏凿皇渠,不使入于布鲁(湖),而使入疏勒(河),且萃众沟泉以成其盛,由是今之临城(按指原安西城)五营,(瓜州)南北工,(南岔)小宛各村田地咸利焉”。
  又云:“瓜州屯田,田多少水,思所以益疏勒之水者,尚有靖逆大东渠尾,亦入布鲁湖,弃之无用者,于尾流处开一渠,导之西北,由蘑菇滩注入桥湾,归入疏勒,则沿布鲁之众流,俱南流入渠,可加一半,不患其水少矣。”(2)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敦煌郡云:“据《西域水道记》清初疏勒河仅西流至安西南一百五十里百齐堡(又名百旗城, 今仅存废墟,在今瓜州城西南21公里处)而止,自百齐堡以西接通党河一段,是雍正年间岳钟琪为了西征运粮而开凿的。渠成而双塔水库疏勒河水自东来,党河水自西来,俱流至砢砢砂石(今名上庙梁子, 在敦煌城北30公里处)投入漏沙。流势微弱,不克载舟。
  又云:“可见双塔堡左右这一段河身很可能是古代人民为了导引冥泽水西流灌溉瓜州一带农田而开凿的。而瓜州一带农田灌溉的逐渐发展,疏勒河的西引以至于接通党河,又很可能是古代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的冥泽逐渐涸缩成为清代的青山、布鲁、花海子诸湖终于完全消灭的主要因素。”这里还须提出疏勒河中游支流的踏实河,今名榆林河,上游名龚岔河。现今的龚岔河,源出大雪山西端。八十多年前中瑞科学考察团的布林(BirgerBohlin )曾对龚岔河最上游段,被今野马河上游段等古河道的变迁问题,作出一些推论: 龚岔河源出大雪山,投入龚岔口山前冲积扇上,至扇前前缘的石包城盆地,出露头泉水汇集成第一次泉水河,经过横巴浪沟,上水峡口,进入其中游的踏实盆地南缘,名榆林河,北流以万佛峡(今榆林河水库) 汇入汉唐疏勒河的河湖道,形成今踏实绿洲。疏勒、踏实两河中的冲积扇缘泉水,又汇集成榆林河下游第二次泉水河的今黄水沟与芦草沟河,再进入疏勒河下游洼地(今吊吊水),又形成百旗堡绿洲(又名百齐堡)及瓜州口以西至党河冲积扇前缘洼地间古河道湖,湖积层今已成为风蚀残丘的白龙滩与流沙带(近期已开发为广至移民乡)。
  2、疏勒河下游诸河湖的变迁疏勒河的现今河道,从双塔堡水库以下的乱山子水峡口以西,进入其下游干三角洲的洼地,海拔均在1250米以内,现为河西温暖带的主要产棉区。
  疏勒河在双塔堡水库以西进入下游,分为总干、南北干支渠,形成瓜州(安西)绿洲。老河道由原环城乡以北向西流至西湖一带, 近期又发展成瓜州的西湖绿洲,以产优质棉花与各种瓜类著名于河西。
  疏勒河在今西湖以西,再无地表经流。但从老河道与河道湖洼地所遗留的条状盐碱地判断:古疏勒河一直向西流至东经90° 与北纬40。附近的罗布泊内,因气候变化,以及中游绿洲耕地扩展,灌溉用水量增大,而使疏勒流量减小,加之库姆塔格的流沙向北扩张阻塞部分河道,及致疏勒河的终端逐渐多次由罗布泊向东退缩。至十七世纪末首次退至东经93。附近的哈拉齐(即清初实测图的哈拉池),再次退到汉玉门关以西的盐池湾附近,三次退至玉门关以东的波罗湖一带。清代末年第四次退至东经94。以东的哈拉诺尔,狭长河道的轮廓,清楚地注记在《申报馆地图》 上。现今的哈拉诺尔,早已干涸,变成盐碱滩,而哈拉诺尔以西的疏勒河故道,无论曲流阶地,河道湖床的盐碱带、风蚀土脊等,均分明注记在近测的1/100000地形图上。
  疏勒河下游的最大支流为党河,《水道提纲》(卷五24页) 关于党河汇入疏勒河的地理位置及古今名称,有下述准确的描述: “布鲁吉勒河经安西府北,又西百里,至古沙洲北境,有西拉噶金河自南经州东而来注之……西拉噶金,亦曰:党河,即汉代时月氐置水也”。
  据沙枣园水文站22年(54〜75年)记载党河平均流量9.24秒立米,仅次于西营河(16.4秒立米),为河西第五大河。
  党河源出祁连山地西部的野马一一大雪山一一疏勒南山与党河南山间的大纵谷内,西北流至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党城湾出山,至河西走廊西段,再向西北流,进入老的党城湾冲积扇、经新构造运动隆起而河流下切成深达4〜40米之间峡谷中,所以现今主流已有固定河道,再无自然改道的机会。但至沙枣园以北,已出峡谷,流至平地。因受三危山大断层西端(在敦煌城西南)党河南山(1534米)与南湖东山(1494米)的阻挡,早期党河可能顺沙枣园以南的中游流向,从南湖东山南麓西流,经南湖区的西大沟西北流至疏勒河,由此一带的卵石广泛分布,可以证明,后曾改道东移至南湖东山的东麓,循今红(柳园)当(金山)公路转弯处(显由党河切成)北流,最后再次改道东移到党河口南山东麓的党河口(今修成党河水库),介于党河口南山与西千佛洞南山间,峡深8米,二次出山,进入疏勒河下游干三角洲,造成第二级较广阔而坡度平缓的党河口大冲积扇。扇面有不少老河道,呈放射状,指向前缘的疏勒河谷地,扇面西缘洼地的南湖,南大湖至盐池湾一线,可能是早期的党河由南湖东山南麓向西北流入疏勒河谷的故道,后来由于冲积扇面西缘的流沙扩大与地转偏向力作用,才使党河在扇面上自然摆动东移至今党河口,转变至冲积扇东缘洼地(即三危山在断层线北缘洼地)的月牙湖、盐池(伊塘湖)至折腰湖面上可看到河道的遗迹,后来由于来自三危山南的大泉河(西水沟)冲积扇向北扩展,才出现今党河口冲积扇东缘的敦煌绿洲。
  (已干涸成沼泽地)一带为较老河道,至今在地总计党河口大冲积扇南北宽约70公里,坡度很小,扇缘东西长达110公里,面积2770平方公里(东缘包括敦煌绿洲620km2) 。在党河冲积扇东缘洼池地的老河道湖,有月牙泉与盐池,月牙泉旧名渥洼泉,以形似新月得名。《汉书》有“元鼑四年(前113年)天马生渥洼水中,武帝得之,作天马歌”的传说。月牙泉位于大沙山北麓与鸣沙山(实为高90多米的一大沙丘)之间。《敦煌县志》云:“在卫(明名沙洲卫,今敦煌旧城)南十里,其水澄沏,环以流沙,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掩,名迹也” 。泉水较深、且为淡水, 可能是三危山大断层线上旧党河遗留的河道湖之一。为现今河西寿命最长而全国闻名的月牙泉沙山间小湖。
  敦煌县迤东47里的盐池,又名伊塘湖(卫星片图象略呈圆形), 今分为小盐池,大盐池等不少河道湖《元和郡县志》称“池中盐常自生,百姓仰给。”与其北面折腰湖,同属党河旧河道,湖的遗留部分。
  在党河冲积扇东缘,今党河西岸的敦煌废郡,即古月氏地,公元前88年(武帝后元年)始置敦煌郡,为汉朝直属领土中最西一郡,城基尚存,后因党河水北冲,城墙已无,故于1725年(雍正三年)在旧城之东,筑今敦煌城于党河东岸。
  党河积扇的北缘洼地内,有众多的泉水露出,还有一系列的疏勒河道湖、沼泽地、白龙滩及汉长城遗址,因此考证汉代为中西交通必由之路,著名中外的古玉门关,就在洋水海子及南园湖以东,南北向汉长城以内的小方盘城,汉代在玉门关及其南面的阳关均设有都尉,玉门关内外修筑了联接各烽燧的东西向长城,遗址至今注记于1/100000地图上,均在今疏勒河道以南,党河冲积扇前缘老河道的北侧,据斯坦因《新疆南路探险记》云:“武帝既设,自敦煌玉门关至盐池泽(今罗布泊)筑有长城,并自盐池以西至轮台间,筑有亭障(又名亭燧)以便联系轮台屯田的士兵。” 可见汉长城一直修至今罗布泊,并修筑亭燧至玉门关北道的轮台, 据近人实查玉门关北道至和田,共长3935里,与近代驿路合。“今驿路由瓜州(安西)绕道哈密,共长6800里,迂远过半矣” I4]。
  注:[1] 《甘肃通志稿》的《安西县采访录》(1929), “安西、玉门两处互争水案摘要。”[2] Bieger Bohlin:On The Hydrography of Western KansuP.6; P38—39、1940。
  ⑶张锡琪、崔方成编:《安西新志》(1947)、卷十“志余”,附“玉门、阳关古道里程”。
  [4]苏履吉、曾诚:《敦煌县志》(1831)、卷二——卷七。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苟正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