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水古道探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66
颗粒名称: 冥水古道探源
分类号: K916
页数: 6
页码: 71-76
摘要: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端极其重要的一条河流,全长六百余公里。西汉时叫籍端水,后又叫冥水,元明时叫布隆吉尔河,清代叫疏勒河。其水发源于祁连山中,曲折呈东南向西北流向。出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经过玉门市、安西县,在敦煌西北与党河尾流相合。
关键词: 历史地理 冥水古道 探源

内容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端极其重要的一条河流,全长六百余公里。西汉时叫籍端水,后又叫冥水,元明时叫布隆吉尔河,清代叫疏勒河。其水发源于祁连山中,曲折呈东南向西北流向。出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经过玉门市、安西县,在敦煌西北与党河尾流相合。该河汉唐时水量很大,从安西境内流入沙州,不但灌溉安西主要的农田,还灌溉沙州北部地区,其尾流绕过汉玉门关,可注入新疆境内的罗布泊。据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清雍正四年(1726年),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岳钟琪,下令疏通疏勒河,使疏勒河与党河合流,以通舟船运送兵粮,并招募工匠,疏勒河兴造船只。由于疏勒河水沿途渗漏及农业开发用水增加,水未能载船,所造之舟,沉于今安西双塔堡一带的河流中。
  古代疏勒河主要流经安西地区。因其流域河底有很多黑色的沙粒,水色青黑,又名黑水。李正宇先生考证认为:“此水混浊不清,故称冥水”。①《太平寰宇记》云:“籍端水一名冥水”,是说该河经汉代的冥安县,籍端水又叫冥水。今天从玉门镇、安西县(汉渊泉县)古城到现在的锁阳古城的这段长约80公里、宽约5-10公里的地带,遗存大片古代农田(今已变成有大有小,造型各异,面积巨大的雅丹地貌)。其丘状的地表质地坚硬,象人工雕琢一般,这里满目荒凉,已寻找不到古代“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绿洲面貌,只有白茨、芨芨草稀疏地分布其间。但是“古代灌溉渠道、农田阡陌、地垄的遗址仍清晰可辨,并还残存着锁阳城、南岔大坑古城、半个城、旱湖脑城、肖家地古城等多座古城遗址……”。②这个灌溉农田分布广且稠密的风蚀地带,正是古代冥水流域。冥水绿洲,以布隆吉肖家地、锁阳城为中心,据航测提供的数据,至少不下五十万亩。这里绿洲范围内的耕地面积与山、泽、沙磧毗连。该地自古属干旱少雨的极旱荒漠地带,全年降水量45.7毫米,蒸发量3140.6毫米,这块古绿洲上的一切生命,都完全依靠冥水流域的河、泉、涧、池维系,依靠天然降水。根据敦煌遗书有关记载,古代瓜、沙绿洲上除天然植物外,主要种植有桃、梨、杏、杨、榆、原冥水流域灌溉区柳等树种和麦、豆、谷、麻等作物。水是生命之源,唐代州设渠泊使,县设平水,乡有渠头等职,专司水利事宜。郡县制定严格的民约水规,如同现在的《水法》,条款细致。民间有专司河渠修理、加强灌溉管理的组织曰“渠人社”。这说明古代瓜、沙无论是官方或民间,对水利非常重视,并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瓜沙是古代传说中的雍州一部分。所谓“西至三危,莫不从化”。《舜典》又曰:“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又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根据《汉书•地理志》等古代文献记述,氐置水即敦煌党河,黑水即安西疏勒河。夏、商以前有三苗、西戎活动于这一带。安西县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冥水流域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活动。虞舜时,窜三苗于三危。春秋时羌、戎盘居,战国时有乌孙、月氏驻牧。敦煌郡建立后,才正式管理这块地方。据此可知,冥水在汉代以前被称作黑水,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冥水的源头,就是疏勒河。上游三百余公里,浩浩荡荡,在祁连山大峡谷中穿行,因其流经玉门市昌马乡又称昌马河。昌马河旁逸斜出,直插大峡口,其辗转于高山峡谷中,山地河道冲刷较深,流速很急,冲出祁连山,形成庞大的冲积扇面,扇面的坡度随地势下降,在这巨大的冲积扇面上,从南向北辐射形成二十余道河床,如今大部分都已干涸,但古代水流冲刷的印痕亦很清晰。西边的古河床与中下游的冥水古道相通,冥水中下游古河道向西北方向延伸,至此,古河道少部分尚有间歇性水流,但微乎其微。古代这里河道水流很大,同时又有众多的地下水补充,冥水水源,出了山川,通过人工渠道导引,分流于古代绿洲上。从肖家地到锁阳城我们看到几十条支渠,上百条子渠,形成密集的灌溉网络,供给这块已被风沙掩埋的古绿洲。渠道建造特点是自然流向与人工导引相结合。从古代冥水流域河、渠、泽、泊、泉的分布,可使我们进一步来探讨古代安西农田分布、道路设置、古城、烽燧及村落的布局特点。对其记述,有关传世文献或详或略,或多或少给人们提供一些原始资料。近年来用先进的航测手段,卫星拍照, 又提供了诸多依靠人力没法获取的资料。此对研究冥水流域古代历史地理无不裨益。
  冥水古道除了部分区段外,大部分区段及与之相关的干、支渠、堰皆被风沙掩埋或辟为新农田。冥水古道从昌马河西边冲积扇流岀,从东向西流经锁阳城北,沿途与地下泉水汇流,沿截山庙一带,流出截山子,进入哈喇淖儿。冥水和河西其它融雪河水一样,由于受祁连山冰雪融化的影响,四季水量不定。每年夏秋涨水,洪水於积,冬季和初春水小,一年四季水流连续不断,洪水上涨时,就溢岀河谷,从高向低漫流,于是产生了许多条季节性河流。在这块五十余万亩的古绿洲里,人们还可看到被流沙半掩的古河道。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弯弯曲曲,从高到低,很不规则,沿途分出许多支岔,最大的有三条河道,基本保持平行,其中锁阳城北的一条最长,其南的一条,在锁阳城南分为两岔,一股向西流去,一部分浇灌锁阳城周围的农田。今天锁阳城南还有当年的护城河,深一米许,其西南五百米的地方还有水渠的残迹,还能辨识其模样。锁阳城内外遍布红柳和白茨、青茨,茂密处沙丘起伏,最高的沙丘与十米高的城墙齐高,城周围的雅丹地貌与灌木沙丘相伴,城南三公里处有宽约十五米,长约五十米的房宅遗迹,这大概是•60•古代的居民村居,旁边不远处,有渠道经过,高于周围近半米,为当年灌溉提供了方便。古河道上由人工引出的主干渠、支渠、斗渠都在农田集中的地区,有的宽几米,有的几十米,乃至上百米。真可谓农田密布,沟渠纵横。但古河流主干道却一直脉络清楚,轮廓分明。受风向影响,今风蚀台地的形状是南北短,东西长。河道的方向,在锁阳城北的一条由南向北,后转向西。干道旁的渠口不远处残留古代修堰的痕迹。锁阳城北的古河床由东南向西北,进入桥子南坝,当地群众称这条河“黑水河”,河上有桥供南北两边人行走,古城堡今荡然无存,惟其临近的道德楼与几十棵古榆树和黑水古道相伴。当地因黑水桥命名曰“桥子乡”。黑水实为冥水,今天,人们仍惯称黑水,冥水下游,唐宋又叫苦水,其源岀于安西城东北八公里,又名卤涧水。从桥子向西,在乱石山和截山南麓地带,当地人又叫黄水沟。从黄水沟到悬泉东一带,又叫芦草沟,如今此河上段已基本干涸,从踏实破城子西北,由于地势低洼,有榆林河水系暗流补给,营盘泉、磨盘泉水量很大。芦草沟中一年四季水流不断。长城堰,高一丈五尺,长三丈,阔二丈,是由沙洲刺史李无亏建在流跨瓜、沙二州苦水之上的拦水坝, 用来蓄积流水。苦水下游的古河道,由于水量渐少,亦渐匿迹。
  唐中叶后,冥水改道东北流,灌溉水源减少。唐末到宋初张议潮、曹议金统治瓜州期间,整顿户民,兴修水利。《西域水道记》 中云:安西城东半里,有古刹遗址,有断碑埋没于草间,寻其残字曰:“大兴屯垦,水利疏通,荷锸如云,百亿京坻氐……” 。据民国安西县县长曹馥言此,一面是为张议潮歌功之言,另一面为曹议金颂德之辞,惟惜只有大概记述。晚唐冥水已经改道,张议潮中兴瓜、沙后,又一次进行了水利疏通,最终被吐蕃占据。原有的人口四•61•散逃逸,遭受兵燹之苦,安西的繁荣一下子衰落下去了,大面积的田园荒芜,被辟为牧场,几十万亩的绿洲废弃了。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古冥水断流东移,古绿洲迅速枯萎。宋元时该地仍有少量的人在活动,因千百年来黑水古道的地下潜流,在锁阳城城北十余公里的地方,形成无数沼泽、泉流,这里水草丰美,牛羊遍地。元代在冥水流域又开屯田,招募流民前来耕田,再度引冥水浇灌,并一度成为蒙古军的屯田之区,曾设置瓜、沙等处屯储总管万户府。清康熙、雍正年间,开发古安西北部土地,新置靖逆卫、赤斤卫、柳沟卫、安西厅、安西卫,招募迁移居民开田,大量引入疏勒河水, 逼水东流。至此,冥水古河道完全枯竭。
  冥水下游的桥子乡在冥水断流后,仍有充足的地下水流,清代安西厅组织当地户民用柴草加高坝基以利灌溉。
  注:①《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62页,李正宇《籍端水、独利河、苏勒河名义考》②③《中国沙漠》1991年第2期,20页,李并成《锁阳城遗址及其古垦区沙漠化过程考证》③敦煌遗书P.2005・62・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六辑

《瓜州文史第六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