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817
颗粒名称: 亲历手记
分类号: C916
页数: 23
页码: 180-202
摘要: 瓜州的亲历手记的详细介绍与说明。
关键词: 个人经历 亲历手记

内容

我的欧洲之行参加第三届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会记王建鹏2007年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一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活动,参与了基于主题的网页制作比赛并获奖,被教育部选派作为教师代表赴芬兰参加第三届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会。
  2007年10月26日22点(赫尔辛基时间)左右,飞机飞行了近10个小时后,降落在了芬兰赫尔辛基机场,虽然我的座位左右都是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我兴奋的心情。当我走下电梯的一刹那,我心里是说不出的自豪,因为我已经踏在了欧洲的大地上,也许你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对我来说其意义非比寻常,我真的想说一声“谢谢’携手助学’项目,谢谢微软,谢谢盖茨先生”。
  这次我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参加比赛,在岀国前我们作了大量的准王建鹏老师与微软官员及其他创新教师合影备工作,就是为了在大会上和其他国家的老师评比和交流。对我来说在那里经历的每一件事和看到的每一个场面都是第一次,以前也只能在电视上看一看,但是现在我变成了电视里的主角,要接受其他“演员”的挑战,也要接受观众的评价。"PartnersInLearning(PIL)”在中文里的翻译为"携手助学",这一直相伴我两年多的“携手助学”项目,今天我才搞清楚它的英文缩写是PIL,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开展PIL活动。也是PIL活动使我们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老师们走在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在探索与创新。我们用的都是Windows,都是Word,都是PowerPoint,都崇拜一个"巨人"微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电脑,也是这台小小的电脑让信息技术的发展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把整个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微软的产品也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信息社会带给我们的进步与乐趣,在我们的心目中Windows是操作系统的代名词,甚至是计算机的代名词,在大会上我们了解到其他国家的老师们和我们有同样的看法。微软了不起了,它太伟大了,而我真是太幸运了。从各国老师的作品和交流资料中我们看到PIL活动使全世界数以千万的贫困学生得到了改变,这种改变虽然不是物质生活的改变,但是会改变他们的理想与目标,会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
  “您的动力,我们的潜力”,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口号,它就是PIL项目的口号,而在这次大会上被“Yourpotential,Ourpassionn取代,其实也不是取代,而是扩大了,不是扩大了它的意思,而是扩大了它的号召范围,由中国变成了全球。我们的潜力,微软的动力,微软用这样一种精神为全世界需要它们的人们提供服务,用这样一种精神为人类的进步默默地贡献。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而微软也不断的为教育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让那些远离城市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孩子们得到了先进的教育,让落后地区的老师们得到了提高,缩小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这就是PIL项目的成果。微软改变着信息技术,引领着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改变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改变了那些PIL活动的所有参与者。
  在大会组织的一个讨论中,我们组的讨论标题正好是一位印度老师的活动主题“保护亚穆纳河”,很巧的是他的主题和我的“关注沙尘暴”都属环境问题,更巧的是我们用到了相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去针对自己的主体开展活动,最后都有向其他人发岀保护环境的心声。这让我对自己更加有了信心,我们的活动和国际接轨了。更值得思考的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使我们不同国度的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想到了一块,我想这不仅仅是巧合,而是信息技术正影响着全球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微软的PiL活动也在悄然的影响着全球的教育观念。
  我真的很幸运,我和微软的副总裁握了手,也和他合了影,因为他给我颁发了奖品。我的作品得奖了,并且是No.l,当我用自己的哑巴英语听懂"……china.sandstorm"时,我真的有点怀疑这是真的吗,是我吗?当几位领导都向我示意的时候,我才确定就是我了。我能被教育部选派出国参加比赛已经在我们县城变成了头条新闻,还有好多人说我运气好。如果这次得到一等奖的消息传回我们学校,我真的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的。难道这真是运气好吗?我想完全不是那样,而真正的原因是“携手助学” 项目改变了我,也成就了我这次得奖。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年先后去杭州、武汉参加学习培训,2次去北京学习提高,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而这几次的提高甚至胜过我参加工作7年的经验积累,我真的想对所有为PIL项目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和老师们说声:“谢谢” 。
  以前我一直认为我是信息技术老师,当然也可以说是IT老师,但在和其他国家的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们真正的学科名称是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翻译成中文是信息通讯技术,所以我以后会给其他人说我是ICT老师。
  在北欧几个项目学校的参观和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的ICT老师的教学活动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所有的学校都没有专设的ICT课,学校也没有具体的教材提供给学生,但是所有老师都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那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的技能,老师就具体设计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活动,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都会掌握这些技能。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这不就是我们搞的创新活动吗?而他们的一切教学都是这样的。在挪威的一个学校,我们最后离开时,学校给我们赠了一个礼品,是他们9岁的2个学生拍摄的我们在他们学校活动的情况,她们制作成了DVD赠给了我们。当然不仅是2个学生的信息技能熟练,在我们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好多课堂学生都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学习,学生们用计算机就像我们的学生写字一样熟练,如果拿他们和我的学生相比的话,我觉的我的学生是自愧不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无招胜有招”,我们的课本真的需要吗?当然我们认为自己的经济、国情等因素没有办法采用人家的教学模式,但是还是有好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也期待着有一天我们的ICT老师也告别了课本去培养自己的学生。
  一次难忘的出国成为了我一生中永恒的记忆,一次和微软偶然的相遇让我和我们瓜州中学的名字永远的记录在了微软的档案中,“携手助学”项目让我们西部的老师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看到了我们下一代的未来。现在,我想起了一位项目学校校长说的话,他说:“一个项目成就了一个学校,一个活动成就了一批老师”,我感觉说的一点都没错。
  锁阳城刘志武铁甲征尘两万里,边塞枯骨五千车。神州故园望不断,玉门关外青山遮。明月一轮照千载,世事沧桑变幻多。唯有锁阳传佳名,年年岁岁不尽说。
  我在踏实八一中学二三事王曙供稿赵文生整理踏实八一中学(现锁阳城镇中学)前身是1966年四清运动结束时新办的农业中学,当时有学生40多人,1968年县上将桥子中学、踏实中学合并成立踏实八一中学,有学生260多名,初中四个班,高中两个班,三分之二的学生住校,教职工十四、五人,大多数是当年调去的。学校是社办的,国家只承担十几名教师工资,其他费用就靠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等途径解决。笔者当时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在几年的学校管理中亲历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情。
  一个识大理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农丰大队二小队做学生家访工作时碰到了大队书记张春和,他是一个十分热心教育的人。我把学校工作中的困难和有些情况同他作了交谈后,他对我说:“你大胆地工作,有什么困难我们尽力帮助解决”。在他的建议下,我们邀请各大队书记到学校召开一次座谈会,共同讨论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在会上,大张书记带头发言全力支持中学解决困难。在他的带动和倡导下,决定了四件事:1、允许并支持教师开小灶,从公社请一名大师傅做饭(报酬由各大队分担)。
  2、每学期开校前一天,各生产队派车将本生产队学生送到学校,放假时再派车将学生接回去(桥子距学校50里,东巴兔距学校90里)。这样做学校可以按时开学上课。
  3、为减轻学生劳动负担,学校40亩地,由中渠一、二、三、四队,农丰五、六、七队负责轮流犁地,学校用牛、用车各队都要大力支持。
  4、再为学校学生灶增加三个大师傅,费用由各大队分担。
  因为农丰大队张书记在当地很有威望,说话办事人都放心,地方上一些公益事业,有时公社领导不同意的,他去一说,工作就能做通。这次会议不仅解决了学校部分困难,也树立了教师的威望,会上有的教师激动地说:“有这样热心的人关心教育工作,再困难我们也要把人家的孩子教好”。为开好这次会议,大张书记还给学校捐助了3只羊,10斤清油,100斤小麦,使学校的教职员工深受感动。
  支持教师开小灶,调动了工作积极性由于公社各大队党支部书记对学校的支持,中学很快办起了教师小灶,虽然它只是一件小事,但对踏实中学教师来说又不是一件小事。首先安定了人心,教师受到了尊重,其次可以改善教师的生活。尽管环境差困难多,但能吃饱肚子,生活有了一定保证,思想上就减少了后顾之忧,工作起来就有信心,就有了积极性。
  接着学校又调整了教学与劳动时间,逐步恢复了一些过去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学生守则与升留级标准。对学生的伙食也进行了改进,改柴灶为煤灶,免去了每天有一个班(40多人)打柴做饭,不能参加学习的规定。同时制定了交粮买饭票(每斤饭票3分钱) 的规定,每周有一名值班教师帮助管理员打饭,监督卫生和调理伙食。
  师生伙食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的特长也得到了发挥。王宝玉老师擅长打乒乓球,他从水管所要了几袋水泥,领学生自制了一个乒乓球台,带动老师和学生开展了乒乓球活动,进而促进了全校的体育活动。杨世清来学校前是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演奏员,他除教好书自荐当教师灶管理员,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排练了节目,到各大队演出,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数学教师张季悌发挥专业特长自制计算尺和多种几何模型等教具运用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搞后勤的张文江老师吃苦耐劳带领学生劳动,他在沙坝湾(在农丰大队支持下学校开得荒地用来种菜)搭了一个窝棚,住在那里带领学生苦干两年,建成一个20多亩地的菜园子,种出了白菜、萝卜、葫芦、辣子、茄子、韭菜、洋葱等多种蔬菜供学校师生吃。后来园子扩大到40亩,周围绿树成荫,种的菜不仅供学校师生吃,有时还供给踏实机关职工食用。
  一亩二分地的小麦试验田踏实八一中学是农业中学,上级派了一名教农业的专职教师因政治运动中犯了错误被调走,再加上没有农业方面的教材,无法开设农业课,学生虽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的过程都比较熟悉,但对农业理论方面的科学知识还比较欠缺。为解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我们决定种植试验田,用科学试验的方法打开学生的眼界,在选了一亩二分好地厉,从县良种场挑选了五十多个小麦品种播种,开辟了四个试验小区,有生物教师管理,贫宣队员负责整地浇水,选了八名学生成立管理小组,做对比记录,从种到收由专人负责。到小麦灌浆成熟阶段,五十多个品种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点。试验消息传到公社,公社组织了各生产队长参观中学学生小麦试验田,有的队长看了品种试验后说:我们种了半辈子麦子,只知道有红麦子、大白麦、小白麦、黑穗王,哪见过这么多品种,什么佛手麦、双穗王、青光头、长穗王……真是大开了眼界。化肥试验和当地品种对比试验,更受队长们的关注,基层干部议论纷纷。后来附近社员参观的也不少。县革委会主任胡克勤到试验田观看后,当场表扬了我们。
  师生情深学校的十几名教师,多数是年轻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文化程度也高低不等,有毕业多年的大中专生,也有刚参加工作的高、初中生,还有上级派来“掺沙子”的小学生(是贫传队员经短期培训后任教)。虽然他们各自条件不同,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练,政治运动的考验,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尊重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愿。当时我做事还比较民主,遇到大点的事都先要通过教师讨论,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师生之间也比较平等。教师帮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学生帮教师使用农具、扶犁、种地。我就在踏实中学学会了“打破口”的技术(因踏实是立土,灌水时地里跑水,水不是从地境上开口,而是地中间开一个洞远处漏水,水干了才能在开洞的地方用沙土夯实,下次才不漏水)。
  那个时候学校劳动很多,每年都组织学生外出劳动40-50天,上滩挖甘草、割芨芨,下湖割草。在劳动中,大家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窝棚,有时还同盖一条被子,师生亲如一家。在劳动中共同建立了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内部比较团结,教师对学生也很尊重。学校下达勤工俭学任务,班主任老师都能和学生讨论如何完成。如1972年修建学校,规定每天每人倒600块土块。班上讨论,男女生搭配,身体强的和身体弱的搭配,大家都完成了任务。在良好风气的感染下,久而久之,班级、学校就形成了一个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关系融洽的友爱群体。从该校毕业的众多学生都把这种风气和精神带入社会,并继续发扬光大。30年后,踏实八一中学73、74、75届毕业的学生多次聚会,回忆在困难岁月,相聚在踏实八一中学的一件件动人事例。2005年1月15日,踏实中学75届毕业生举行毕业30年同学会时,本人和原班主任杨世清老师应邀一同参加。座谈中,李学春同学谈到,他在上体育课时扭伤了脚,是杨世清老师把他背到医院,上完药后又背到宿舍,端水洗脚,亲如父母,至今不能忘记。王金友同学回忆说:“有一次是杨世清老师把我从水中打捞救活的,没有杨世清老师舍身救人的精神,就没有我王金友的今天。”有一位74届毕业生在同学会上回忆到,在他家庭因生活十分困难打算退学时,曹云梯老师资助他10块钱,韩卜忠老师给了他10斤粮票,他才又回校完成了学业。1996年,一名同学家庭发生车祸,生活出现巨大困难,同学聚会时捐资2000元,帮助他度过难关。这种相互关心、真诚帮助的感人事例,深深地鼓舞和激励了老师和同学们,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2005年10月五十五年前的回忆-我亲历的的东湖村土改张维孝供稿李英武整理安排1951年初冬,我在原县简易师范学校二年级学习,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党校通知去县武装部参加培训。时任武装部长(县委书记)的贾悦西作了动员报告,选派我们这一批约四十多名由政府机关、学校、基干民兵抽调组成的全县土地改革工作队下乡土改。我们学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土地改革法大纲》、《如何划分农村阶级成份》、《安西县今冬明春各项运动的协调指挥及任务配合》、《酒泉地区关于安敦玉剿匪任务进展情况的通报》、《土改工作队员的任务及要求》。学习了约一星期多就整队出发了,下午4时左右车到今三道沟镇四道沟村,迎面走来一位憨厚热情的中年男子,自称姓王是三道沟公社东湖行政村的队长,他把我领进他家,安排我住进东厢房,笑着说:“张同志,这是我家,咱俩就住这,我这个队叫东湖行政村第四自然村,明天开始吃派饭,一家吃一天,由我家开始。”现在回忆,所谓东湖也不过东西走向一段河滩,河滩低凹处,地下水渗出地面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滩。正值冬天,进村方向住户周边长有大大小小的柳树、榆树、沙枣树、金毛干丫等植物,一眼望去,除了白土岸就是荒草滩。过河上岸向东南行约十华里左右路程,有个古戏台,后来我在那儿召开过批斗地主恶砺的公审会。
  访贫问苦第二天上午,区工作组组长杨智同志召开会议,传达了区乡土改工作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访贫问苦。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对自然村每户人的年龄构成、男女劳动力、土地、农具、耕畜占有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工作打个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农村冬闲,地里无啥活干,正是走访农户摸清底子的好时节,我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开展工作。县上的学习,使找对土改工作有了一定认识,尤其是懂得了农村土地改革,是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农民翻身得解放的伟大革命运动,《土地改革法大纲》指出,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只占农村不到百分之十的耕地,而只占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地主富农,却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这就是一条穷根,共产党就要领导农民进行革命,首先自己思想要认识到土改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农村革命运动。目前正在进行的访贫问苦,是摸清情况让老百姓明白依靠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消灭谁这样一条阶级阵线原则,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革命运动,必须用《土改工作队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自己,想到这里好像自己又长大了一点,干劲足了一点。
  一天我在走访中,见到了一名姓冉的男子,这家不要说不见鸡羊,门边连一把烧火柴也没有。他50岁左右年纪,显得干瘦,光身穿一件破烂棉袄,兰粗布单裤,赤脚,鸭子张嘴式的破布鞋,脚指头全露在外,眼是红的,一看就没洗手洗脸,领我进了他的家门。1间不足6平方米土屋,土炕占去多一半,炕沿中间一小土炉,里面冒着牛粪和枯树枝烟,他不停地边吹边倒腾,才见到火光。我这才知道了他的眼睛为什么红红的,屋里上半截全是烟,只能低头说话。我刚坐炕沿上,听到坑里面有小孩声:“哒哒我尿呀!” 男子抱起全身不挂一丝的孩子就出门了,进门时我看明白了,是个女孩。姓冉的说:“难为你了,我媳妇她小儿麻痹走不成路!” 只见她围坐在炕里角,穿件单上衣,二十六岁左右,被子是毛线织的条子口袋布,里面护着羊皮,芨芨席子上铺着破毡片,地下墙角的土台子上放几件厨房用具,所有这些就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原来冉布匠就是他父亲的大号,六年前为逃抓兵,由高台县南华逃荒流落这里,先给东湖一家大户人家放羊两年,主人见他老实勤快,改做长工又三年,后将一养女许给他作媳妇,她有小儿麻痹残疾,行动不便,天冷更重,因有了身孕,便把这间看庄稼、装羊草的小屋给了他。看了姓冉的家境后,对什么人是穷人,什么人是富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十二三天过去了,我在这个自然村访贫问苦已有二十多户。这些农户中,依我个人主观看,佃户7户,占35%左右,贫农14户,占50%左右,中农3户,其余2户按他们的土地、劳力、牲畜、雇用劳力、剥削程度定他富裕中农有点轻,定富农或地主还说不准。平时杨智要求每三天集中一次,碰头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记得在工作组进驻东湖第二十一天左右,杨智召集开会传达区委(三道沟)精神,布置十一月开始丈量土地,进行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的工作基本收尾,着手进行土地占有情况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具使用、丈量土地、计算等工作,同时动员群众推荐历史清白、办事公平、农民相信、表现积极的人,和民兵、教书先生、学生、民主爱国人士组织起来集中学习政策、落实要求、划分组织。
  基本要求是,所有的耕地,按村上颁布名单挨家挨户一块不漏进行丈量、造册、编号、打桩、做记号,同时与农民自报数核对,差距过大的进行复测丈量,最后张榜公布,三榜定案,造册上报。这阶段我的工作确实忙,白天参加丈量作记录,晚上炕上放个小桌逐块进行计算,满脑子全是“长X宽”,白天如果天晴风小,也不太冷,丈量进度快,晚上计算量就大,每天觉不着就到后半夜,有几次爬在炕桌上睡着了,腿压麻了或尿憋了才醒来,已经快天明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准确掌握土地占有情况是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重要依据,苦点累点都要做细做好。
  伸冤诉苦按县区土改进程安排,土地丈量结束,将进入诉苦申冤的土改关键阶段一一即划分农村阶级成份,从而分清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敌人,弄清依靠谁,团结谁,消灭谁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划分农村阶级成份是区分敌我阵线的关键,也是土改运动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政策性特别强,左了有可能把自己人推向敌人一边,右了也可能把敌人划入自己队伍,给革命造成损失,也是对每个工作队员阶级立场的严峻考验。此时正值严冬,呼啸的北风夹着沙子刮得人抱头缩腰,倒着赶路,老人、妇女、小孩很少出门,为了生计不得不岀门的男人,也是老羊皮缠身,缩头猫腰。于是我们研究认为天寒地冻,正是农民好集中的机会,中午饭后乘天暖和就集中到村子中心王家院子。事先有目的的确定几个有些表述能力、受过剥削压迫,从而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深仇大恨的人带头发言。这样穷苦人同病相怜,家家有本痛苦经、血泪账,一人诉说,多人补充,会场上下不时听到哭声。记得有个姓卜的老汉说自己十几岁开始给地主放羊、扛长工,酒坊烧酒、油坊榨油,地主家的出力活几乎全干过,到了四十八、九岁落下个腰腿痛、胃痛吐血的毛病,地主看他老了,转而让他干杂活,铡草、垫圈、起粪、看守牲口圈。一次,地主让他与一长工去北山戈壁打柴,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他老羊皮包头缠身睡在车上,赶车的也睡了,戈壁滩上水冲刷的槽子又多,车翻倒在深槽子里,轧坏了腿,虽老命保住了,可留下这病身子,求生不能,求死无门,狠心的地主勾结伪保长抓他儿子当兵,强迫儿媳妇嫁给地主的收账先生做偏房,老伴上吊自尽,留下孤老头子度日如年……!说到这里卜老汉泣不成声,几个老婆婆止不住嚎啕大哭起来,民兵组长张二宝自发带头高呼“打倒地主恶霸,为卜家大娘报仇!”我也带头呼喊“贫苦农民一家亲,打倒地主闹翻身!” 此情此景我自己也说不上哪来这股子灵性、劲头和勇气。记得在县动员会上,贾书记说:“同志们,我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要生存,要吃饭,要生产,要发展,要建设,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饱受剥削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人民是一堆干柴,我们就是点燃干柴的组织者,用学过的政策、纪律在各级党政领导下,乘胜前进,艰苦工作。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向农民学习,经风雨、长才干,在烈火中锻练成长”。会后我立刻向杨智汇报,他也很激动,还表扬我做得好,我心里很是美滋滋的。
  申冤诉苦头炮打响,贫苦农民奔走相告。中午饭后,老地方,只是人多了不少,我安排妇女挤坐在炕上,其他人有搬木头坐的,有拿芨芨席的,总之各有各的办法。不用多说,大家争相发言,一桩桩,一件件,句句苦,声声泪,直指地主恶霸、伪保甲长,也有反动会道门蒙骗百姓图财害命,抢妻逼女,驴打滚高利贷,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无其不有。
  划分成份就这样过了约一个星期,正如我们分析的那样,新鲜的少了,重复的多了,上线的少了,闲扯的多了,杨智向区上组织请示后安排依据所掌握的材料,反动政权、军政人员、.地主富农、匪特委员、反动会道门头领必须严格掌握。党对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政策,要突出实事求是,直指当事人,牵扯人命的,单行材料上报县上,打回来的再查再报。对已掌握材料的地主,按其占地、牲畜、农具、雇用劳动力多少计算剥削程度。对自解放到土改以来,本人及家庭成员有无好的积极表现或继续做恶的事实,尤其有无勾结土匪特务破坏新政权,隐瞒、转移财产销毁罪证等行为,要以单行材料上报,如有需要县上派人协助调查的要说明。此时此刻,土改工作队员已感到肩负责任的重大,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是落实土地政策的核心阶段,宣布阶级成份,开展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消灭地主,把朋友和敌人明确分开,该抓该关的,该监控限制的,该扶持培养的,该大胆使用的就一目了然,这就为互助合作,分配土地积累了资料。转眼,东湖村农民成份张榜公布,三榜定案,这样阶级阵线明确了,人民扬眉吐气,兴高采烈,敌人闻风丧胆,等待他们的将是农民政权对他们的审判处治。
  为了便于保管各类教材,我们成立了保管组,村干部、民兵骨干、积极分子、妇女代表按农具、牲畜、粮食、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分六类,把清资责任到组。此间工作量最大的要数土地分配组,土地使用证发放,打桩订界,如何把远近不等,高低不一,好坏有别,水源条件各异,这样巨大而复杂的任务按期完成,是摆在乡干部、工作队面前的大事。经我和杨智研究请示区上同意,把老土地丈量组、计算组和学校教师组织起来,由党员干部负责,组成四个土地分配组,这样比较有把握完成任务,三天后分别在各自然村开展工作。
  汇报工作快到元旦了,该回县上汇报工作了。我和驻第一自然村的小聂骑马回县城,早晨由四道沟出发,约在11时左右进入桥湾城,思想上原本没有观看古迹的想法,只是回县城的路必经桥湾古城。1951年时桥湾城无人看管,我们照大车印子从城东南破口进城,在城的北门偏西约20米,有一座庙,坐北向南。进入大殿正门,土台上有一神像,西边靠墙供桌上有龛炉,墙跟下立有一大铁刀,形似关公的青龙刀,象生铁所铸,拿不动,锈迹斑斑,大殿墙跟放有供桌,上有一大油灯,常年盛油,黄中透亮,明显看出是一成人头骨所刻成,这就是人头碗。由于长期装油渗透了边,边上捻子火烧出一个小指大小的凹口。人头灯的西边放有两个小孩头骨背靠做成的白色骨碗,上面是用人皮缝制的,就是人皮鼓。大殿地下沙子一层,别无什么摆设,出大殿在城的西北角有两小间平房,沙土堆积无啥可看的。向南,有门的迹象,只是一个缺口,有一条东西向的干沟,其上一草皮小桥几乎被沙填平了,草桥边有一干枯树,咼约六米,高处树丫上挂有一圈状物,象是草圈,这可能就是想象中的玉带吧。出了破城北缺口,就是甘新公路,路的北边不远处可看到一片白骨,北风呼啸的戈壁滩上人头骨在阳光反映下显得有点凄惨阴森,我们急忙上马西行。下午天快黑时,我俩才由布隆吉走到小宛。那晚上,天很晴,月亮显得特别亮,祁连山是黑的,戈壁滩是白的,大路田埂是黄的,浇过冬水的田野,月光反射象一片片玻璃,夜深人静的小宛,很象一幅油画。
  行到堡子北边,直奔我姐姐家,进门点火知道已是半夜,姐姐做饭,姐夫帮我把马喂上,晚上在姐姐家住宿。
  第二天十点多起程赶路,路经堡子西、甜水地、南生地、梧桐窝子泉、北干沟、雁脖子湖,下午四点左右进城直去县委交了汇报材料,文书说书记下乡去了瓜州,叫我俩先回家休息等通知,这正是我希望的。这才想起去东湖已有50多天了,我家在渊泉镇二道巷(后叫和平巷)四号院,回家后继母告诉我,父亲一个月前由工商会街道办推荐去环城乡四工给土改队打算盘去了。看来这次回来,是见不到他了。第三天早上和小聂去武装部取回批复材料,当即出发赶回东湖。一路看到整地务耕的农民,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打土疙瘩的木榔头举得更高,打的更起劲,我心里也觉得热呼呼的。自己知道,完成土改最后一阶段任务,工作将进行总结,估计再有20天左右开完庆祝会和春耕动员会,以后的任务将由新的农村政权实施。
  返回东湖向杨智交待了批复材料,也谈了县城情况,路过保管组归还了马匹,回到住处,第二天就返回了县城。1951年那时,虽然人们的思想觉悟低,但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对新生活充满了激情和希望。转眼50多年过去了,我怀念在东湖和农民群众一起生活工作战斗过的时光。
  2006年4月七十年代我所经历的税收工作马文生我是1975年9月15日从布隆吉公社砖场(我是砖场会计)招进县财政局的第一批税收助征员,从事税收工作,70年代税收工作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时一个公社招一个人,条件是干过会计的青年,待遇是合同工,每月工资50元(30元寄生产队记工分,20元留作生活费)。财政局下发了通知后,我们共七个人先后于1975年9月14日、15日到财政局报到。
  当时财政局只有三栋平房18间房子,还专门为我们腾岀了宿舍,两人一间,已经支好了床头、床板,行李自带,吃饭安排到县革委会食堂。财政局给每个新职工发了一辆飞鸽牌加重自行车,一件短皮大衣,一个小挂包,觉得到机关上班还有自行车骑了,心想跳出了农门,到了环境好的县城上班,一定要努力学习,干好工作。
  税制简单税种单一当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税务局都合并在财政局,省、地都设在财政处,政治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国家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国营企业实行向财政上缴利润,集体企业实行上缴所得税,开征的主要税种有:工商统一税(相当于现在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屠宰税、农业税(由生产队交公粮)、牧业税(按集体经济中牧业收入计征)、牲畜交易税、车船税等几个税种。征收方式是上门带票征收,先开完税证后开缴款书入库。县城金融单位只有一家人民银行,农村是信用社。县城的纳税单位有:百货公司、糖酒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专营生猪收购和蔬菜水果)、饮食服务公司、农副公司、物资局、电力公司、石油公司;手联系统有:服装厂、五金厂、木器厂、联社经营部、县砖厂;另有县粮库、农机公司、医药公司等,共几十家企业,都为国营或集体企业,纳税税种单一,税源很少。各公社供销社、收购站经营的商品、农副产品都实行统购统销,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都是供销社主任批条购买,买白糖得要医院肝炎证明,生猪收购也是国家下达计划派购。市场经济不发达,社员购买力也很差。一户企业或乡镇供销社年销售额就是几十万元,纳税额是按销售额乘以税率计算的。牲畜交易税主要针对牛、马、驴、骡、骆驼五种牲畜的交易征收的。牧业税按集体经济收入中的牧业收入计征。屠宰税是按农户屠宰牲畜头数计征。
  当时全县设城关、柳园两个税务所,共12名人员担负一百多万的税收任务。城关税务所共5人,除征收县城单位企业税收外,还分管环城、瓜州、南岔、踏实、桥子公社及小宛农场的税收。农村主要向各粮管所结算入库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柳园税务所,除管理柳园镇税收外,还兼管西湖乡、三道沟、河东、布隆吉四个公社税收。柳园当时是西藏青海货物集散地,人口多,装卸搬运队也多。税源较多,而走东半县需坐火车到疏勒河,再骑自行车下乡下队巡征,点多面广。
  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类型主要是国营和集体所有制,限制打击私有制个体经营,所以在工商统一税目中设置了“临时经营”税目,税率10%,主要针对小商小贩,走乡串户倒驴贩马的、经商的,一经查处,统统按“临时经营”10%税率征收, 其目的就是利用税收杠杆,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
  骑车下乡巡回征管我是城关税务所税收员,除征收县城企业税收外,主要还是下乡巡征。各公社集体征收单位是供销社,国营征收单位是食品收购站(属县食品公司下派独立核算单位)。下乡时有时两人同行,有时人力紧张一人单行,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走的全是土路、石子路。当时的税收员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更得不到农村社员的尊重,都认为收税就是向人要钱,我们出去收税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税收员地位不高,到下面遭白眼、受冷遇是常事,加上全社会没有依法纳税氛围,纳税意识很差,好多人认为发工资是国家的钱,国家的钱是银行的,不认为收税是用来给他们发工资。同时,因执行的税收政策都是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没有处罚力度,条款也不完善。所以下乡收税要小心谨慎,只怕说错一句话遭人反感。有时为收一笔税给人家讲政策,人家就是听不进去,还跟我们吵架,我们只能做耐心细致地工作,还要压住心中的怒火,以免因收税惹出事来。下乡时税票随身带,生怕票款丢失,晚上睡觉时将票款压在枕头底下,丢掉税票就意味着丢掉饭碗。
  农村零散税征收主要针对收购牲畜的新疆人和走乡串户的外省木工、油漆工,对零散税征收还要做调查,干了几家的活,干了几天,挣了多少钱,来到安西多少天(凭坐车票日期确定)。例如给走乡串户的木工油漆工算收入额时每人每天加上在雇主家吃饭的1元钱伙食费,计算征收税款。
  生活清贫精神饱满我们一行七人进财政局时,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9岁,我当时22岁。干税收工作,首先得学习税收业务,尽管税制简单,财政局为了使我们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还专门为我们新同志办了学习班。局长亲自讲话鼓励,派了解放初期就开始干税收工作的老税干雷福王同志给我们授课,讲解了税收的历史和发展,为什么要收税,税种、税目、税率,新中国的税收发展和形成,税收的用途,一般性财会知识特别是珠算乘法和除法快速运算法。虽然是短短十天的启蒙教育,因我们新同志以前都干过财会,所以学起来很认真,很快就领会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我们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办完学习班单位就派我们分头下乡收税,也没有发生开票收款、丢失票款的事情,工作很顺利。
  从1975〜1976年8月干了一年税务助征员后,经原布隆吉公社潘家庄一队贫下中农推荐,我被正式招为机关工人,并且转为城市户口,到粮站转了粮户关系,月定量30斤,月工资28元,从此开始吃国家供应粮了。由于工资低,家庭贫穷,有时还穿着带补丁的裤子上班,花10元钱买了一件的确良衬衣,晚上洗净晾在院子里白天穿,前后穿了五年,领口袖口破的没法穿才扔掉。
  虽然生活清贫,但我们工作热情很高,思想很单纯,只要天天有活干就很开心,根本没有想什么奖金,下乡补助这些问题,也不和别人比工资,比待遇,一旦受到大家表扬或年底评个先进个人,能拿回奖状,那更是高兴得彻夜难眠。由于我特殊的家境和经历,我对这份来之不易的税收工作倍加珍惜,倍感自豪,虽然我们一块招进的同志先后有4名就调出了财政局,选择其它工作,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当清贫的税收员,尽管工资低,物质贫乏,但是我仍然精神饱满努力工作。生活清贫,困难可以克服,夏天我们在财政局院内花池里种些萝卜、芹菜,自己用煤油炉做饭,冬天生火炉子既取暖又做饭;自力更生,其乐无穷。
  由于自己来自于农村,文化水平低,参加工作后我从不放松学习,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业务知识,将当时税收法规背得滚瓜烂熟,又先后学习了“会计核算方法”、“增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后来又参加文化补习班,参加了在敦煌举行的转干考试,顺利过关。为了适应税收工作需要,解决光会收税不会查账的问题,我先后较系统地学习了《供销社会计制度》、《商业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了一名合格的税收员。这些学习的动力来自于饱满的工作热情,来自于我所在乡下经历的磨炼,“人穷志不穷”是我做人的信念。现在税收工作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但三十年以前的税收工作我仍历历在目,经常忆苦思甜,成为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瓜州火车站王曙瓜北戈壁一新城,两条彩虹贯西东。一声汽笛铁龙过,瓜州仙子迎贵宾。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五辑详细记录了古州地区人物春秋、文化撷萃、文教史踪、世纪回眸、经济纵横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盖茨
相关人物
贾悦西
相关人物
芬兰
相关地名
杭州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
祁连山
相关地名
瓜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