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图书馆
瓜州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瓜州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追记一位革命烈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773
颗粒名称:
追记一位革命烈士
分类号:
I266.5
页数:
3
页码:
68-70
摘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原9021部队一支团二连战士杨生泉。
关键词:
人物形象
人物传记
内容
每逢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时候,满面悲伤的杨生兰,总要在祖先坟前或地上画一个中间打着十字的圆圈里,烧上些纸钱,献上些食肴,奠上些酸汤,说上几句慰籍的话语,表示对五哥的祭祀和怀念。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原9021部队一支团二连战士杨生泉,1958年7月13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剿匪平叛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只有23岁。他既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惊人的事迹,更没有留下骨灰和坟墓。所留下的只有1992年12月印刷出版的《安西县志》第623页(革命烈士英名录)中的一行有关他的基本情况的简要记述。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位革命烈士的名字,仍然在安西县河东乡上泉村传颂。他的音容笑貌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杨生泉,1935年2月出生在安西县河东乡上泉村四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杨伯忠,母亲郭兰英都是本地老实忠厚的农民。我虽然不认识,也不曾见过杨生泉,但是,聆听他当兵以前的一些真实轶事,实在令人折服。解放前,因家境贫寒,八岁时就受雇于人放牲口,风里来雨里去,冒严寒顶酷暑,从不贪玩留恋,收工回家时还拾一背筐干牛粪作柴烧,每年都能多挣回二、三斗粮食的工钱。解放后,成了生产标兵。农业社组织农户到桥湾城里挖粪,他赶的牛车在前后都挡上板子,装得中间起尖总嫌拉的少,还要在车上再装上一口袋,别人一车倒三堆,他的一车倒五堆。每年春天挑挖泉子沟,3米多深的沟里,齐膝的泥浆中,每天都比别人多挖四、五丈。他多次被评为模范青年突击手和劳动标兵,经常受表彰。1956年3月,结婚刚满两个月的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舍下了新婚的妻子,毅然决然地应征入伍,走上了保卫国家安全的第一线。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1959年冬天,在一年多不见儿子杨生泉的音信,母亲百般思念的情况下,女儿领她徒步到桥湾,拦挡了一辆大卡车来到县城,打听到儿子已经牺牲的消息后,当即晕倒在县民政局,被送进了县人民医院抢救。苏醒后住了三天院,能够行走时,县政府发给80元人民币的抚恤费,送回上泉家中调养。母亲因受了儿子牺牲噩耗的沉重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蹶不振,卧床不起,整整三年多。虽经多方治疗,但未痊愈,经常喊着“五支娃”(杨生泉的乳名)发呆,此后便在深深的绝望中与世长辞了。
1964年初,我到上泉村四队探亲,见到伯父家的上房门两边挂着两个红牌牌。左边一个是“革命烈属”,右边一个是“光荣军属”。其时,我才晓得,革命烈属的牌子是杨生泉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光荣军属的牌子是其兄杨生茂争得的。大哥杨生茂,1947年冬天被国民党抓去新疆当兵,解放前夕该部队起义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驻守新疆。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给他家颁发了“光荣军属”的荣誉牌。这时候他们兄弟二人,一个已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尚未成家;另一个已经英勇牺牲。这两个兄弟门当兵出门,家人从未见过他们的面,所能见到的只有上房门上那两个红牌牌。
1969年冬天,我从县上调到河东人民公社工作,这时杨生泉的父母均已过世。但见他家的西上房门右边并列又增加了一个“光荣军属”的红牌牌。当年三月,刚刚年满18岁的弟弟杨生岳,又应征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7888部队服兵役。县政府又给他家发了一块荣誉牌。1975年杨生岳转业到青海省柴达木运输公司工作,现已退休移居安西县城。1994年春天,他的独生儿子杨学东又应征入伍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宁夏部队服役当兵。
革命烈士杨生泉的家中,先后两代,三位兄弟和一位后生入伍参军,并有一位在保家卫国中流血牺牲。这样一个革命烈属加军属的光荣家庭,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虽不是仅其一家,但是在国家建设时期的安西县也不是很多的。这种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是可歌可泣的,也是值得赞颂的。这也充分说明,我们今天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夜宿榆林
关永胜
两岸峡壁一月钩,
天国笙管时悠悠。
白马无言西方路,
取经谁是第一猴。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五辑详细记录了古州地区人物春秋、文化撷萃、文教史踪、世纪回眸、经济纵横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尚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生兰
相关人物
杨伯忠
相关人物
郭兰英
相关人物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