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疏勒河流域水利设施兴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735
颗粒名称: 清代疏勒河流域水利设施兴修
分类号: K878.4
页数: 5
页码: 193-197
摘要: 清代在疏勒河之上渠道脉络基本明晰,在六工城一带开挖渠道,将老百齐堡移至六工城西20里,开垦灌溉该耕地。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水利设施

内容

(一)前期
  康熙年间清军对河西及西域大规模的军事占领,嘉峪关以西玉门、安西、敦煌及新疆诸地又重新纳入清朝版图。从考古调查及有关文献资料得知,汉、唐、宋、元、明诸代,安西古代绿洲主要分布于锁阳城南部和芦草沟下游两大块。元明锁阳城南部河流改道北流,汇入北部古河道。南部完全断流,古绿洲变为荒漠,北部则泱泱巨水大有潜力可挖。疏勒河流域汉唐时期就有戍卒在长城沿线有水流的地方开荒种地,元代亦曾在此屯田,时断时续且时间短,规模小。清代面对仅有极少一部分有人类活动基础,而绝大多数是亘古荒原进行开发,付出了超乎寻常的艰辛劳动。
  “自康熙五十八年,相度于达里图(即达尔兔)筑靖逆城,始堰昌马河口,逼水东流,分为靖逆东、西两渠,溉新垦地,招户民以居之,”①这是清代在疏勒河上游堰坝截流的最早记载。雍正二年(1724),河西走廊大局初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上奏:“请发直隶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军罪当遣者,尽行发往大通河、布隆吉尔耕种。”②遣发时由于特殊原因,五省遣犯未发往大通河,全部遣往布隆吉尔。雍正十一年(1733)将世居吐鲁番的回民(维吾尔族)9200余人迁往瓜州堡一带。后又分期分批迁移了部分移民。驻军和移民成为开发安西屯田、兴修水利的主力。雍正二年(1724),川陕总督岳钟琪巡边,对安西等地水利进行考察,提出了具体修建计划并初步付诸于行动。雍正十一年(1733),安西兵备道按察副使王全臣亲自踏察,详尽了解整个河流地域地貌,发现疏勒河虽水量丰富,但由于河道流通不畅,玉门、安西境内十个道沟之水及沿途汇入的大小泉水多半流入闲滩空地或注入布鲁湖中,中下游新垦屯地无法灌溉。经过论证并上报清廷批准,下令开挖疏浚河道,逼水入河,“且萃众沟、泉,以成其盛矣。”③从靖逆渠尾流处新开一渠,导之西行,将水引入蘑菇滩,使之注入疏勒河中,疏勒河之水从此比原来增多了近一半。王全臣又组织军民从昌马到黄闸湾开挖渠道30余里,从靖逆西至安西三道沟开挖大渠57里,从三道沟以西到桥湾开渠一道,中间修减水闸3座,筑长28米的拦水坝一座。从玉门至安西桥湾所修的渠长近200里,清及后代谓之“皇渠”,寓意受皇帝之恩所开之渠。再“向西从小湾、安家窝铺、炭窖子到瓜州修渠十七条,长四百一十华里,开荒一万零八百亩”。清代玉门、安西西渠向西延伸80余里,可到达今之三道沟、河东乡一带。上中游两条渠道疏通后汇集于安家窝铺,从小湾向西到安西卫、新瓜州。其中,从安家窝铺向西有旧渠100余里,只需部分开挖,其余沿旧迹疏通即可。疏浚渠道因地制宜,有的需整体开挖,有的则只需稍作修整。如安家窝铺向西的部分渠段,只需深挖四尺半,宽挖两丈即能使水流畅通。从小湾、安家窝铺通向安西卫、新瓜州屯田区大渠有三条,即余丁渠、回民南渠、回民北渠。一是从安家窝铺起经北乾沟、安西卫城开渠50里,笔者经多方考察认为该渠为余丁渠。余丁即驻防兵丁之成年子弟,其先随父兄在布隆吉老镇城周围屯种。雍正六年(1728)为照顾沙州不致于因离布隆吉太远而首尾不能兼顾之虑,“故,臣等今复请于杜尔泊津设镇,……,则沙州相离新城止二百余里,声势联络似可不致孤悬。”④由此,原在布隆吉一带的余丁又迁至新城一带,在安西新城周围屯垦。
  《重修肃州新志》载“余丁渠,近镇城之西南隅,”亦与之相合。该渠旧迹在环城乡政府旧址附近,其当时灌溉面积大约3.3万亩。二是修建了回民南渠,其“在大小湾两渠之间,安家窝铺上流八里南岸,引水南流,直达瓜州之南,计长一百零四里。”⑤三是修建回民北渠:“今计回民北渠在疏勒河南岸,引水南流,折而西,过安西镇城直达回民五堡。”⑥该渠在途经今瓜州乡东散为四条支渠,第一条叫比栉渠,灌溉回民四、五堡地,其旧迹流经今三工、四工一带。第二条叫崇墉渠,灌溉回民头堡耕地;因回民头堡在今瓜州林场,即推知崇墉渠在瓜州林场一带。第三条叫千仓渠,灌溉回民二堡地,二堡在瓜州营南头工村,千仓渠即通往该处。第四条叫万箱渠,灌溉回民三堡地,三堡大约在瓜州村一带。回民四条支渠命名,从字义上推测,比栉渠即四、五堡相连共用一渠之意。崇墉渠之“墉”意为城墙、高墙,回民打造庄堡,以渠命名以记之。“千仓”寓收获粮食多达千仓之意,“万箱”亦为寓意收获粮食达万箱之多。此外,还另修一渠“自炭窖起,至瓜州止,开渠一道……计五十一里。”⑦瓜州指清代瓜州营,在今瓜州乡政府东1公里处,遗址轮廓保存基本完整。该渠之上还修建拦水坝66米,减水闸3座。其主要灌溉瓜州营周围守卫兵丁、渠夫所垦土地。收获所得不上交公粮,主要用于养活渠夫修渠支出。
  在疏勒河中游修建3条大渠的同时,为满足新垦土地分流灌溉之需要,在回民南渠和回民北渠上游又开了7个渠口,修建了7条支渠。“(回民)南渠南第一支,溉渠夫官田一百五十石;北第二支,溉瓜州营兵田三百石;南第三支,溉蒙古包官开垦田三百石;北第四支、南第五支、第六支、第七支以反渠尾,皆溉新垦回民地一千五百石。”⑧凡此说明当时在回民南渠北岸还修建了2条渠,南岸修建了5条支渠灌溉今瓜州、南岔回民新开土地1.5万亩。
  以上所述,清代在疏勒河之上渠道脉络基本明晰。上游有2条大渠即靖逆东渠和西渠。东渠入玉门,西渠入安西。西渠在三道沟一带又变为双岔,一岔至三道沟、河东一带,另一岔至桥湾。从桥湾到小湾,安家窝铺又派生回民南北渠、余丁渠3条大渠。回民南北渠又开了至回民五堡的4条支渠及通往瓜州营一带的7条支渠。
  (二)中后期
  锁阳城南从东向西的冥水古河道在清代基本上干涸,但其地下水却很旺,溢出地面有十余处。乾隆年间新来移民为聚集地下泉水,发明了用红柳、白茨等柴草与沙土一层一层筑造“东坝”、南坝等几处拦水坝。由于河道底部地下泉水浸泡地质松软,柴坝即自然涉陷,当地户民每年冬季农闲集体出工,贡献柴草将柴坝修筑加高半米左右,使其恢复和保持原有高度,其沿习200余年至今不废。
  光绪六年(1880),陕甘总督左宗棠驻节甘肃,开拓新疆,进一步修缮沿途水利设施,其在《防营承修各工程请饬部备案折》中提及安西引水种树的情况。“在安西清除屯围城墙的沙漠,’引疏勒河水环之,既深且阔,沿河种柳,以护堤岸’即为一例。” ⑨此为左公在安西老城挖沟引水,栽植柳树,一是使安西老城周围有了绿色,二是柳树之根可固定疏勒河渠岸,以防水流冲溃渠堤,威胁城池。
  清代还在六工城一带开挖渠道,将老百齐堡移至六工城西20里,开垦灌溉该耕地。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四辑,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瓜州地区的人物春秋、经济纵横、广电史踪、旅游见闻等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