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西兴修水利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734
颗粒名称: 清代安西兴修水利史略
分类号: K878.4
页数: 9
页码: 193-201
摘要: 清代为平定准噶尔叛乱,给守卫军队增加给养,节省高昂的转输劳务费用,在河西及新疆开发屯田,故尔,安西水利设施建设与迁徙移民,开发屯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开发。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水利史略

内容

清代安西兴修水利史略
  李旭东
  水利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历代先民都有深刻认识,各历史时期在设置军事行政区划时都将水利灌溉放置于首位。安西县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境内大多为沙漠戈壁,且干旱少雨,靠天然河流漫灌,实难丰稔;但通过引水灌溉则能“虽旱亦收”。清代为平定准噶尔叛乱,给守卫军队增加给养,节省高昂的转输劳务费用,在河西及新疆开发屯田,故尔,安西水利设施建设与迁徙移民,开发屯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开发。
  清代疏勒河流域水利设施兴修
  (一)前期康熙年间清军对河西及西域大规模的军事占领,嘉峪关以西玉门、安西、敦煌及新疆诸地又重新纳入清朝版图。从考古调查及有关文献资料得知,汉、唐、宋、元、明诸代,安西古代绿洲主要分布于锁阳城南部和芦草沟下游两大块。元明锁阳城南部河流改道北流,汇入北部古河道。南部完全断流,古绿洲变为荒漠,北部则泱泱巨水大有潜力可挖。疏勒河流域汉唐时期就有戍卒在长城沿线有水流的地方开荒种地,元代亦曾在此屯田,时断时续且时间短,规模小。清代面对仅有极少一部分有人类活动基础,而绝大多数是亘古荒原进行开发,付出了超乎寻常的艰辛劳动。
  “自康熙五十八年,相度于达里图(即达尔兔)筑靖逆城,始堰昌马河口,逼水东流,分为靖逆东、西两渠,溉新垦地,招户民以居之,”①这是清代在疏勒河上游堰坝截流的最早记载。雍正二年(1724),河西走廊大局初定,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上奏:“请发直隶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军罪当遣者,尽行发往大通河、布隆吉尔耕种。”②遣发时由于特殊原因,五省遣犯未发往大通河,全部遣往布隆吉尔。雍正十一年(1733)将世居吐鲁番的回民(维吾尔族)9200余人迁往瓜州堡一带。后又分期分批迁移了部分移民。驻军和移民成为开发安西屯田、兴修水利的主力。雍正二年(1724),川陕总督岳钟琪巡边,对安西等地水利进行考察,提出了具体修建计划并初步付诸于行动。雍正十一年(1733),安西兵备道按察副使王全臣亲自踏察,详尽了解整个河流地域地貌,发现疏勒河虽水量丰富,但由于河道流通不畅,玉门、安西境内十个道沟之水及沿途汇入的大小泉水多半流入闲滩空地或注入布鲁湖中,中下游新垦屯地无法灌溉。经过论证并上报清廷批准,下令开挖疏浚河道,逼水入河,“且萃众沟、泉,以成其盛矣。”③从靖逆渠尾流处新开一渠,导之西行,将水引入蘑菇滩,使之注入疏勒河中,疏勒河之水从此比原来增多了近一半。王全臣又组织军民从昌马到黄闸湾开挖渠道30余里,从靖逆西至安西三道沟开挖大渠57里,从三道沟以西到桥湾开渠一道,中间修减水闸3座,筑长28米的拦水坝一座。从玉门至安西桥湾所修的渠长近200里,清及后代谓之“皇渠”,寓意受皇帝之恩所开之渠。再“向西从小湾、安家窝铺、炭窖子到瓜州修渠十七条,长四百一十华里,开荒一万零八百亩”。清代玉门、安西西渠向西延伸80余里,可到达今之三道沟、河东乡一带。上中游两条渠道疏通后汇集于安家窝铺,从小湾向西到安西卫、新瓜州。其中,从安家窝铺向西有旧渠100余里,只需部分开挖,其余沿旧迹疏通即可。疏浚渠道因地制宜,有的需整体开挖,有的则只需稍作修整。如安家窝铺向西的部分渠段,只需深挖四尺半,宽挖两丈即能使水流畅通。从小湾、安家窝铺通向安西卫、新瓜州屯田区大渠有三条,即余丁渠、回民南渠、回民北渠。一是从安家窝铺起经北乾沟、安西卫城开渠50里,笔者经多方考察认为该渠为余丁渠。余丁即驻防兵丁之成年子弟,其先随父兄在布隆吉老镇城周围屯种。雍正六年(1728)为照顾沙州不致于因离布隆吉太远而首尾不能兼顾之虑,“故,臣等今复请于杜尔泊津设镇,……,则沙州相离新城止二百余里,声势联络似可不致孤悬。”④由此,原在布隆吉一带的余丁又迁至新城一带,在安西新城周围屯垦。
  《重修肃州新志》载“余丁渠,近镇城之西南隅,”亦与之相合。该渠旧迹在环城乡政府旧址附近,其当时灌溉面积大约3.3万亩。二是修建了回民南渠,其“在大小湾两渠之间,安家窝铺上流八里南岸,引水南流,直达瓜州之南,计长一百零四里。”⑤三是修建回民北渠:“今计回民北渠在疏勒河南岸,引水南流,折而西,过安西镇城直达回民五堡。”⑥该渠在途经今瓜州乡东散为四条支渠,第一条叫比栉渠,灌溉回民四、五堡地,其旧迹流经今三工、四工一带。第二条叫崇墉渠,灌溉回民头堡耕地;因回民头堡在今瓜州林场,即推知崇墉渠在瓜州林场一带。第三条叫千仓渠,灌溉回民二堡地,二堡在瓜州营南头工村,千仓渠即通往该处。第四条叫万箱渠,灌溉回民三堡地,三堡大约在瓜州村一带。回民四条支渠命名,从字义上推测,比栉渠即四、五堡相连共用一渠之意。崇墉渠之“墉”意为城墙、高墙,回民打造庄堡,以渠命名以记之。“千仓”寓收获粮食多达千仓之意,“万箱”亦为寓意收获粮食达万箱之多。此外,还另修一渠“自炭窖起,至瓜州止,开渠一道……计五十一里。”⑦瓜州指清代瓜州营,在今瓜州乡政府东1公里处,遗址轮廓保存基本完整。该渠之上还修建拦水坝66米,减水闸3座。其主要灌溉瓜州营周围守卫兵丁、渠夫所垦土地。收获所得不上交公粮,主要用于养活渠夫修渠支出。
  在疏勒河中游修建3条大渠的同时,为满足新垦土地分流灌溉之需要,在回民南渠和回民北渠上游又开了7个渠口,修建了7条支渠。“(回民)南渠南第一支,溉渠夫官田一百五十石;北第二支,溉瓜州营兵田三百石;南第三支,溉蒙古包官开垦田三百石;北第四支、南第五支、第六支、第七支以反渠尾,皆溉新垦回民地一千五百石。”⑧凡此说明当时在回民南渠北岸还修建了2条渠,南岸修建了5条支渠灌溉今瓜州、南岔回民新开土地1.5万亩。
  以上所述,清代在疏勒河之上渠道脉络基本明晰。上游有2条大渠即靖逆东渠和西渠。东渠入玉门,西渠入安西。西渠在三道沟一带又变为双岔,一岔至三道沟、河东一带,另一岔至桥湾。从桥湾到小湾,安家窝铺又派生回民南北渠、余丁渠3条大渠。回民南北渠又开了至回民五堡的4条支渠及通往瓜州营一带的7条支渠。
  (二)中后期
  锁阳城南从东向西的冥水古河道在清代基本上干涸,但其地下水却很旺,溢出地面有十余处。乾隆年间新来移民为聚集地下泉水,发明了用红柳、白茨等柴草与沙土一层一层筑造“东坝”、南坝等几处拦水坝。由于河道底部地下泉水浸泡地质松软,柴坝即自然涉陷,当地户民每年冬季农闲集体出工,贡献柴草将柴坝修筑加高半米左右,使其恢复和保持原有高度,其沿习200余年至今不废。
  光绪六年(1880),陕甘总督左宗棠驻节甘肃,开拓新疆,进一步修缮沿途水利设施,其在《防营承修各工程请饬部备案折》中提及安西引水种树的情况。“在安西清除屯围城墙的沙漠,’引疏勒河水环之,既深且阔,沿河种柳,以护堤岸’即为一例。”此为左公在安西老城挖沟引水,栽植柳树,一是使安西老城周围有了绿色,二是柳树之根可固定疏勒河渠岸,以防水流冲溃渠堤,威胁城池。
  清代还在六工城一带开挖渠道,将老百齐堡移至六工城西20里,开垦灌溉该耕地。
  清代安西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
  在安西这种大部分属于原始状态下大规模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无疑要组织调遣大批人力,聚集大量财力物力才能得以进行。如果靠一家一户及某一家族、某一区域实难完成。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单靠地方政府组织军民效力,而且还要靠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参与才得以完成。安西水利建设一是清廷重视,清初朝廷要员对安西屯田水利不仅只是在帷幄中运筹决策,而且躬身实地具体组织。从文献记载中知曾亲临安西的有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川陕总督岳钟琪、甘肃巡抚明德、吏部郎中马尔泰、光禄少卿汪隆、临北知府白讷等人。名噪朝野的清廷保卫大臣英诚丰、盛额等人曾留居瓜州营督办政务;晚清重臣左宗棠涉足安西,关心水利事宜。二是地方官员躬勤效力。在安西任职的文武官员有王全臣、张元怀2名按察副使,张允震等安西同知4人,王玮等安西守备6人,还有安西总官兵7人,镇标中营游击12人,各堡把总10余人。还有很多官员则其名未见经传。三是绿营兵卒是一支重要力量。安西清代驻军最多达6500人,而参与屯田水利者可达一半左右。清初安西大部分水利工程由卫、所兵丁参与修建。兵丁是最强壮的劳动力,其在守卫战斗之余,还要开荒种地,修造水利设施。军队按编制发放口粮,统一调动,亦兵亦农,分散划片以供役使。兵丁的家属子女为了生存,在划定的范围内开荒,也参与水利建设。四是移民是开发水利之主体。清初五省遣犯及吐鲁番回民,并不是宽泛意义上的自由民,而是在清廷军队监管下劳动改造的对象。故尔他们承担了最繁重的劳动。
  关于修建水利设施的报酬问题,清《屯田条例》载:“凡开渠、筑坝、平地、雇募人夫,每日每名,给工价银六分,面一斤八两,米四合一勺五抄。若米面本色不便,愿领折色者,照依各地方时价计算给银。”⑩“凡开渠、筑坝、打墻、盖屋、丈尺工程,总照依土方,部颁定例。” 其主要是给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兵发放最基本的食物和少许银两。大规模的集体劳动,抽调人力按照承种屯地亩数多寡来定。瓜州屯区每户平均占地30亩,口外屯户大约占地50亩。
  总之,安西清初水利建设组织形式由政府统一规划,兵民一切行动听从政府统一组织安排。移民受军队强制管理,定期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饷,接受严厉管束。中后期随封建政权的巩固,移民被解除管制,按规程承担徭役,交纳赋税。
  清代安西水利设施管理
  由于社会自然条件诸因素限制,清代安西水利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突出的是因疏勒河上中下游划分的赤斤、柳沟、安西诸卫互不统属又共用一水,上中下各区段及同一渠闸、坝、回、汉民之间争水犹为激烈。有的截坝堵河,有的聚众械斗,各类争讼事件时有发生。《甘肃省通志稿•安西采访录》关于安西、玉门两地争水案摘要有云:“康熙五十八年,靖逆户民于昌马河口建坝,尽逼河水从东南行,不由故道,以致柳沟户民播种无资,屡诉于官。雍正七年,肃州道齐公亲临相度昌马河水,复委属吏勘分,照靖逆、柳沟户多寡之数,断五分之一归柳民灌溉。” 晚清“乾隆五年,额敏和卓(回民首领)与(安西)地方官争水,诉诸理藩院,清廷’传谕水利把总,将六七两道沟水给于回民,听其需用。”为合理分配用水,调解争端,清代对屯田水利灌溉管理更加重视。
  一是在河、渠、闸、坝、水口等重要部位,专设水利把总等管理人员。“安西卫所属屯田水利筑坝分渠的总枢纽在安家窝铺,设水利把总一员管理。瓜州绿营有把总4员,其中1员即水利把总。” 水利把总下设夫役,由兵丁或雇役完成具体事务。安家窝铺“下设水利把总一员,率领渠兵一百名,渠夫五十名,就近筑小堡居住,专司挑浚、防护、修筑之事。”二是从靖逆至瓜州,所修渠道400余里,“每当六七月内,山水暴发,势甚汹涌,须巡查修筑。及秋后水落,沙泥淤积,须行挑浚。”这里一般情况下的防护措施,如遇特殊情况出现渠坝被洪水大段冲毁或坍塌、淤塞,专职守护人员则人不敷用,需要征发更多的人或全体出动,不能懈怠。对于渠坝的看护巡查也不只限于六七月份,一些水大的渠道除冬季之外皆要长期看守。其它地方在轮流灌水时才出工出人看守。水浇过之后,渠道逐渐干涸,安西风大风多,大风卷起扬沙,填满或半填渠道,每当灌水前都要检查,随填随挖。清代安西老城东30里处的北乾沟一带有塘店,乾沟至安家窝铺20里中间亦有塘汛店房,安家窝铺至小湾20里,有塘汛店房十余处。小湾至沙枣园20里,又有塘汛店房几处。除此之外,安西卫南有塘房2间,卫西南30里,有塘房2间。在瓜州口子南10里,有一塘汛店房,在芦草沟设塘汛店墩,白墩子、八楞墩等处亦被列为防汛之地。这说明清代把防汛列入管水用水的一项重要内容,防用结合,非常周全细致。
  清代的水利管理形成详细的规定。清雍正年间在昌马栽立了安玉分水规程石碑,对疏勒河上中下游及各支岔分水,作了详细明晰的规定。“定立川百镇、黄闸湾、芨芨台、黑沙窝、双桥儿、澄槽沟、蓝旗、毛菇滩等分水坪口和昼夜口岸。”对闸坝尺寸也有一个基本标准,灌溉时间、流量、分配水额皆根据支渠、闸坝地带用水人户,地亩而定。一般清明节前后,为春播作准备浇第一个水谓之春播水。立夏前后给出土小麦浇第一个水叫头牌水,从生长到成熟大略要灌四次水依序曰二牌水、三牌水、四牌水。
  如遇山水充足,可按《分水规程》如期分水。遇到水小,只能满足中上游,下游则比较细微,配水难度增大,争水抢水事件亦随之增多。
  清代安西兴修水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清代安西水利设施建设是继汉代以来最艰苦卓绝又富于显著成效的历史性大开发。由于汉唐流经安西的籍端水、冥水与清代疏勒河虽同为一水源,但非同一流域。籍端水、冥水在元明时期改道北移后,汉唐屯田湮没于锁阳城南及芦草沟下游的戈壁荒漠中。疏勒河大部地段流经旷古未有人开发的荒蛮地区,故疏勒流域开发史不具有连续性。该流域原有少量的前代设施由于明代后期嘉峪关外弃而不治100余年,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早已变得疮痍满目。在新开发区其不存留“汉朝的埂子唐朝的地”。这样的条件和具有很大人为创造开发基础相比,决不可同等相比,其付出的劳动相差十倍乃至几十倍。河西的自然条件比不上陇东、陇西、陇南,那里黄土层裸露,土质好,易于开发。安西又比不上同一走廊的肃州、沙州。疏勒河流域戈壁压境,地势高寒,河流冲积扇土层薄,底部多为沙砾,保埔性能差,清代开发者胼手胝足把荒野变为农田,把生地改造为熟地,取高垫低,建庄植树,安西绿洲的面貌与轮廓逐渐呈显出来,有了人间气息。在水利建设上利用自然河道与人工导引、截流相结合,成功地将上游之水引渡400余里,比较合理地配置了全流域灌溉用水,使近百万亩土地得以灌溉,经过300年缓慢发展,其收获要用数字表示的话,那一定是巨大而惊人的。雍正看到岳钟琪奏章,对安西屯田十分满意,“安西屯垦地亩,今年人力既勤,天时复稔,各种粮谷俱获丰收,朕心深为慰庆。”屯垦使此地绿意盎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很差的安西沙州一带出现家给人足,莫不欢欣乐业的喜人景象”,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数百年来,对河西的繁荣与稳定,对保•186•☆水利考证☆障新疆与内地的通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今天安西及河西走廊灌溉条件早已不能与昔相比,然而用历史的眼光看,没有清代坚实的基础,要发展到较高水平,如同建造空中楼阁。清代人付出的劳动,也是人类劳动的一部分,应正视之。
  布隆吉尔大捷(碑文)
  据《清史》记载:康熙十七年,噶尔丹叛乱,拥兵六十余万,割据西域,侵占蒙古,意欲南下中原。河西一带屡遭劫掠,战事频繁。康熙帝立誓剿灭噶尔丹,收复西域失地,曾三次御驾亲征至宁夏、肃州。安西桥湾、布隆吉尔一带乃清军储备粮草、饲养军马、结集兵力、剿灭叛军的要地。康熙帝统领清军,在布隆吉尔战役中,擒获噶尔丹叛军部属三千余名,收复失地,大获其胜,为安定西方,庆贺、纪念布隆吉尔大捷,遂将明末之“罕东卫”更名为“安西卫”。
  安西县人民政府
  二OO四年六月立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四辑,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瓜州地区的人物春秋、经济纵横、广电史踪、旅游见闻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