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湾水电站修建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730
颗粒名称: 桥湾水电站修建纪实
分类号: TV7
页数: 8
页码: 170-178
摘要: 桥湾水电站犹如一颗戈壁明珠镶嵌在古城旁边的银河上,向周围发射着耀眼的明光。这座水电站因其处在河东乡地界内,人们常常习惯称其河东电站。
关键词: 发电站 桥湾水电站

内容

出安西县城,经瓜州北路开发区,跨过北大桥,沿国道312线向东行进86公里,举目南望,欢腾的疏勒河扑面而来。一座碧波荡漾下的高大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康熙梦城”的现代伴侣—— 桥湾水电站。它犹如一颗戈壁明珠镶嵌在古城旁边的银河上,向周围发射着耀眼的明光。这座水电站因其处在河东乡地界内,人们常常习惯称其河东电站。
  (一)
  桥湾水电站是河东人民公社(今河东乡)于1974年初谋划设计筹备,同年9月底正式动工,历时3年在疏勒河中段上拦河修建的一座坝后式小型水力发电站。大坝南北长225米,东西底宽34米,顶宽7米,坝高16.5米。设计常流量每秒5立方米,总库容量1200万方。坝下构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4个发电引水洞和1个80立方米的泄洪道。坝后安装4台功率为12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80千瓦,年发电量65万度,预期寿命40年。整个工程投入劳动工日265903个,机械、车辆28600个(台件)工日,移动土石方242965方,构筑砼工1765方,块石浆砌、干砌6840方。投入资金98.25万元,总造价157万元。经过226人专业队伍两年的紧张施工和全公社组织的多次集中突击拉运块石、开挖基坑、回垫土方、运送材料,电站于1976年7月1日正式投产发电。
  这天,河东公社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听到桥湾电站建成发电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大清早就从十几公里以外拥向电站。1000多人像赶集似的围在工地河岸上,亲眼目睹开机发电的幸福时刻。“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和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响作一片,整个电站工地沉浸在欢乐之中。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人们,这一刻流下了高兴的热泪。苦去甘来,在这开天辟地以来的首创面前,怎能不让人高兴哩!紧接着又苦干了3个月,距电站12公里的公社机关驻地正式输电,高压线沿途的2个大队,15个生产队和场站、学校也通了电。输电到公社以后,河东人民一鼓作气,继续苦干,用1年时间完成了电站附属设施建设和全公社33.2公里高压变电线路及98.5公里的低压线路架设工程任务。1977年9月底,全公社5个大队、38个生产队、18个机关单位、10所学校、6个机站、42个加工作坊、976家农户全部通了电,每度电价格8分钱。当时,河东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电气化的公社。
  桥湾电站的修建过程,是勤劳勇敢的河东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真实写照,是农业学大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生动体现。
  它在全县农村水电事业发展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座小型水力发电站,自建成投入运行28年来,为河东公社及其周边6000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提供了可靠、稳定、廉价、方便的能源保障,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场以愚公移山精神,改造祖国山河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在全国农村蓬勃兴起。河东公社也如同其他地方一样,学大寨、赶朝阳,坚持大干快上。组织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粮食亩产跨上“纲要”(即《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黄河以北、淮河流域、长江以南粮食亩产分别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多种经营不断发展。1973年粮食单产达到435斤,总产达到825万斤,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在前进的道路上,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优势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河东公社领导同志经常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中感到,河东公社虽然只有976户、5420人、1930个劳动力,但有3万多亩耕地,10几万亩荒滩、草场,特别是有6条小河从这里流过。人口少,土地多,草场荒滩面积大,水利资源丰富是河东的特点和优势。在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发展水电事业,造福于河东人民,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计。在多方面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河东公社党委会、革委会于1974年4月讨论决定,全社总动员,在疏勒河上修建桥湾电站,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电站修建和农电线路架设的全部工程任务,实现全公社户户通电。并决定这项工作由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王尚明同志全面负责实施。不久,公社两委会关于修建桥湾水电站的报告呈上了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的案头。这一充满干事创业激情的举措,引起了县上领导和计划、财政、水电、物资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委亲自派水电局长韦秀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续建行、杨昌廷先后3次到河东公社、疏勒河沿线和桥湾地段,实地进行详细测绘、勘察,并向酒泉地区水电局上报了桥湾电站修建工程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酒泉地区水电局总工程师王永胜亲临桥湾,现场察看有关资料、情况,确定坝址位置,提出了施工方案和技术、质量要求。
  1974年5月23日,一支由25人组成的基干民兵先遣突击队,在公社革委会委员、上泉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仲德、五道沟大队革委会副主任赵生琪二同志的带领下开赴桥湾城西侧的疏勒河畔,筛砂子、炸石头,开始了电站修建的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王尚明带领柴孝文、杨光贤两名公社干部落实工程所需要的资金、三材和设备。县水电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设计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图纸。全公社各级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狠抓当年生产,为修电站筹钱、筹物,为秋后正式开工修电站的准备工作在全公社范围内紧锣密鼓地进行。
  1974年9月18日,县委、县革委领导郭振江、卜正福、赵正安亲自召集水电局、计委、财政局、工交局、物资局和河东公社的负责同志参加的桥湾电站修建专题会议,听取了电站修建前期准备工作的汇报,专门研究了修建桥湾水电站的组织领导、劳力抽调、资金筹集、物资供应、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由王尚明同志任指挥,续建行、仲徳二同志任副指挥,周仓和、吴朝祖、石生俊、多雄昌为成员共7人组成的安西县桥湾电站工程指挥部,全面负责电站修建工程。会议要求县上各有关部门做好技术指导、物资供应、资金调度和协调服务,河东公社从各生产队抽调劳力200人,架子车80辆,毛驴40头,从公社机关单位和各大队抽调施工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医疗服务人员26人,县水电局抽调3名工程技术人员常驻工地。所有人员组成民兵建制,建立起临时党支部和青年、妇女组织,力争两年内完成电站修建的主体工程,并及早做好输变电线路架设的准备工作。按照县委的决定和要求,公社党委立即安排部署,开始向电站工地运送木材、柴草、工具和劳力。
  1974年9月25日早上10时整,开工誓师大会在桥湾电站工地的北河岸上举行,全公社的800多名干部群众从十几公里以外赶来参加开工仪式。河东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李国栋作了动员报告,县委书记郭振江发表了重要讲话,指挥部领导和各大队党支部书记作了表态发言。至此,桥湾水电站修建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沉睡的戈壁滩上、疏勒河畔,“梦城”周围一片人欢马叫,开创美好生活的劳动歌声传向四面八方。
  工程所需的6800方块石,由25人组成的基干民兵排在4个月开采完成。定额规定每人每天必须完成2方,所提供的仅是3吨炸药、700发雷管、7000米导火索、20把大锤和500公斤钢筋。而块石的规格要求是每块大小为40公分见方,过大过小都不合格。这就给炸石头带来极大困难。打眼放炮后结果不是大得搬不动,就是小得用不成,符合规格的几乎没有。可是破石比炸石还困难。为了完成任务,大家把12磅的大锤换成18磅,锤把焊成铁柄,炸药不够用自己造,钢钎秃了自己钢,手上的老茧磨去一层又一层。采石队最困难的是吃水。一辆毛驴车从16公里远的桥湾河里拉水,每天送一桶,遇到故障送不上去,山上的人就得忍饥挨饿。
  在采石能手穆天贵的带领下,苦干120天,6000多方高规格的块石码成方垛摆放在山沟里。可是这位采石能手却为此而失去了一只手,终身残疾。电站开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200多人的吃住问题。全部人马集中开挖地窝子,吃住在露天,啃的是干馍,喝的是河水,晚上只能在土丘边睡觉。大风刮起来飞砂走石,被子上一层土,锅里半锅沙,干活不愁,吃住发愁。当时正值秋收大忙季节,生产队里既要秋收、打碾、交粮、翻地,又要给电站放树、捆草、砍树秧,劳力紧张,所需物资送不上来,电站的地窝子搭不起来,吃住就无着落。电站指挥部只好把大家组织起来,3人一组晚上到五泉、七道沟两个大队就近的生产队扛木头、背树秧,来回一趟5个小时,轮番加夜班。就这样苦干3个月,开挖搭建岀52间共6800平方米的地窝子。吃住刚有了着落,寒冷的冬天又悄然降临。白天戈壁上干活寒风刺骨不敢停息,夜晚土窑里睡觉无火取暖难以入眠,许多年轻人手脚冻裂,肿得像馒头一样,早上起来踏拉着鞋又坚持出工了……桥湾电站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修建的。在困难的条件下, 要搞基本建设,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不行的。在困难的时候,只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的前途,坚定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为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就一定能够达到胜利的目的。桥湾电站修建过程就是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是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提高劳动工效,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程任务,建立了严格的定额管理和劳动纪律,坚持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大力表彰好人好事。采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资金、材料紧张,坚持因陋就简,找旧利废,勤俭办一切事情。筛砂子没有木头做筛帮子,就组织人力在桥湾城附近坟地里挖棺材板;缺乏炸药就借硝铵、挖硫磺,收集锯末和废柴油,自碾自制;没有锯末用驴马粪晒干代替;开挖基坑水下放炮没有防水装置材料,就到医疗站要避孕套装药放炮;搞预制构件用芨芨杆代替钢筋使用;没有机械车辆运送石砂、材料就靠肩扛人背。凡是能够土法上马,不花钱或少花钱能办成的事情,都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通过在干中学、学中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修电站3年成长起来65名技术骨干,他们在此后河东公社的电力管理、机器操作、线路架设、设备维修、建筑施工、加工铸造等方面发挥着带动作用,成为率先致富的能人。
  桥湾电站是在社会各方面协作、支持下修建的。河东公社修电站的愿望和设想得益于县委、县革委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热情服务。县水电局技术人员续建信、杨昌廷、李树生在桥湾电站工地上施工的两年间一直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边设计,边施工,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福利。河东公社的干部、群众全力以赴,1人修电站,3人搞服务。200多人的专业施工队常年干,各生产队的社员突击干,经常加班加点。机关职工、中小学生也都轮番到电站拉砂子、抱石头。兰化化建公司派出15名技术工人,带着工具和材料无偿援助3个多月,改造安装水轮发电机,试机发电。工程指挥人员常年吃住在工地,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良好公仆形象。
  康熙夜梦桥湾城(碑文)据《安西县志》记载:康熙夜梦桥湾,有佛导引,见一湾河水,观音柳上挂皇冠玉带,意为祥瑞。遂派大臣在西部寻访至安西疏勒河桥湾,见景相似。康熙三十年遂下诏拨巨款派程金山父子到此督修一座九里九的城池。程金山父子领命来此,以为山高皇帝远,贪财忘义,建小城一座交差。后事发,康熙降旨怒斩程金山父子,制成人皮鼓、人头碗。
  康熙三十年,敕建“永宁寺”,内塑佛像,悬挂幡幛,案置人皮鼓、人头碗,番僧日夜诵经,以警后人。
  安西县人民政府
  二OO四年六月立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四辑,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瓜州地区的人物春秋、经济纵横、广电史踪、旅游见闻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尚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