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荒漠的哀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729
颗粒名称: 雅丹荒漠的哀号
分类号: P941.73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这片百余平方公里的大地,则完全沦落为生命的禁区。广至县的先民离去之后再没能回来,而撇下来的祖居故地,只剩下荒城古冢、废渠败塍及枯骨残骸,在呼啸的狂风中发出凄厉的哀号!
关键词: 雅丹荒漠 干旱区

内容

安西、敦煌两县交界处,有一片占地200多平方公里的雅丹地带。千余年来,肆虐的东北风把地面啮蚀得支离破碎,土丘累累,沟沟坎坎,河渠填湮,水流枯竭。极端的干旱,使这里退化成生命的禁区。这就是今日安西县南岔乡以西著名的雅丹荒漠。
  翻开《汉书》、《后汉书》、《晋书》来看,160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洲。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就在这里建立了广至县。百余里长的白水河(大致相当于今之南干渠),从疏勒河引来奔腾不息的流水,分渠灌溉,滋润着这片生机勃发的绿洲;从截山南麓冥安县境流来的葫芦河(即今黄水沟一一芦草沟),灌溉着县境西南部农田。巍峨的汉长城,迤逦于本县绿洲北缘;著名的军事据点昆仑障就置在今安西县六工村破城子。公元74年,将军窦固、耿秉、刘张征讨车师,万余大军集结于昆仑障,挥师出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新北道”。昆仑障由此成为又一条国际通道一一“新北道”的起点。东汉时,本县著名的盖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盖进,官至汉阳太守;子盖彪,官至大司农孙盖思齐,官至安定属国都尉;曾孙盖勋,官至京兆尹; 玄孙盖顺,官至永阳太守。(见《后汉书。盖勋传》颜师古注引《续汉书》)。祖孙五代,世为高官。从西汉到东晋500多年间,这里城堡村落相望,阡陌交织,绿浪起伏,牛羊布野,人文峻发,河西少有。
  西晋末年,中原内乱外患交相煎迫,晋王朝被迫退居淮河以南,北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到前秦时,秦王苻坚20多年间励精图治,国势昌隆。但苻坚末年自恃强大,于公元383年率军百余万大举伐晋。不料淝水一战,秦军大败,死伤逃亡,损失惨重,收拾残兵,只剩10余万人。秦王苻坚亦中流矢,狼狈逃归长安。秦境内乱随之而起。乞伏步颓反于陇西,翟斌反于河南,慕容垂在河内自立为燕王,慕容泓据华阴自称“济北王”,姚苌据渭北自称“大单于、万年秦王”。苻坚为了充实后方,巩固根基,于公元384年从江汉地区移民万余户、又从中州(今河南省中部) 移民千余户迁到敦煌、晋昌二郡(今敦煌、安西及昌马、石包城一带);公元397年郭(n un)据姑臧(今武威)东苑城作乱,河西战火一时而起。武威及张掖以东难民又有数千户逃往敦煌、安西县境(俱见《晋书•凉武昭王传》)。这几起移民,大部分—— 约50000多人被安置在疏勒河上中游地区的新乡、冥安、渊泉、乾齐等县居住开垦(今安西东部及东南部)。《晋书•地理志》载西晋时敦煌、晋昌两郡共“六千三百户”,按每户5人的概率推算,总人口约为31500人。而前秦10余年间从外地迁往疏勒河上中游一带的移民竟多达50000多人,超过敦煌、晋昌两郡旧有人口总数的一倍半。于是,疏勒河上中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人口大爆炸。原先地旷人稀的疏勒河上中游地带,迅速变成了人烟稠密,田畴弥望的热闹地区。
  大量移民到来,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土地大开荒,掀起了疏勒河上中游地区前所未有的开荒高潮,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疏勒河上中游开发区,这就是前秦时期的疏勒河开发区。
  疏勒河,西汉时原名籍端水,东汉以来叫做冥水,年径流量近1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确丰富。但在十余年时间内,接纳了由数万人口、数十万头牛马猪羊和数十万亩耕地组成的耗水大军,已是负荷沉重,无奈移民们凭籍着位居疏勒河上中游地利之便,就近筑坝,纵横开渠,恣意引水,无度用水,肆意消耗疏勒河母亲的奶汁,终于使疏勒河难以承受。这个幸运的疏勒河上中游新开发区在疏勒河母亲充沛乳汁的喂养下,长得肥肥胖胖,身强力壮。然而疏勒河下游广至县的人、畜、农田用水,势必被迫削减,终难两两兼顾,只好眼睁睁看着广至县绿洲缺水干旱。随着广至县绿洲缺水日渐严重,田园逐渐抛荒,居民陆续流离他乡,广至县由此日趋凋蔽衰败。一个本来繁盛的西汉名县,渐渐被“付与荒烟蔓草”。从前秦以后,广至县又强支苦熬了190年,到北周时,广至县大部分地区已沦落成极端干旱的废墟,只剩下县境西南部由截山南麓流来的葫芦河灌溉的一小片绿洲。全县所剩人口、耕地,均已萎缩得不足建县,实在不能继续空挂虚名撑持下去,所以北周建德年间(572-577)只好撤销了广至县的建制。县境西南部一小片残余绿洲则被并入凉兴县。存世600多年的广至县,从此便黯然消失了。
  北周(557-581)以后,广至县境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西南部残存的一小块绿洲也逐渐因缺水而日趋萎缩。到了唐代,这里的居民已非常稀少,只因瓜(州)、沙(州)大道从故广至县西南境通过,才在故广至县西南境设立了阶亭驿、甘草驿及长亭驿等几个驿站。天宝年代,敦煌郡府一度在这里设立过管理、饲养马群的马坊,叫做阶亭坊,有几十匹用于驿站交通的驿马在这里放牧。中唐以来,这块残余的小片绿洲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肆虐的戈壁风悍然而入,成了这里的新主人。它拔草木、剥地皮,把疏松的活土剥去一层又一层,随风抛扬出西南境外。广至县旧境由裸露不毛,到被啮蚀成无数的沟沟坎坎,而广至县西南原属效谷县东南境的几块小片绿洲(前凉时分置凉兴县),也被飚风从广至县搬来的流沙逐渐覆盖,形成新的沙漠,那里原有的零星小块绿洲,同样变成一片废墟。北周建德年代以后,戈壁风又在废广至县境折腾了700年,白水河早已废湮,葫芦河水亦大大萎缩。到成吉思汗占领敦煌时(公元1227年),这里已经变成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景象:土丘累累,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狂风肆虐,气候极端干旱。这片百余平方公里的大地,则完全沦落为生命的禁区。广至县的先民离去之后再没能回来,而撇下来的祖居故地,只剩下荒城古冢、废渠败塍及枯骨残骸,在呼啸的狂风中发出凄厉的哀号!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嘉峪关以西重归中原王朝版图。雍正十一年至十二年(公元1733-1734年),安西兵备道王全臣就白水河旧迹重加修浚,通渠引水104里,但水流也仅只到达故昆仑障(今安西县六工破城子)。而昆仑障以西仍然是一片生命禁区,至今仍在向人们展示着疏勒河上游不合理的开发带给下游的惨重灾难,哀吟着:“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暗吉!”附:十六国时期疏勒河(冥水)流域示意图(见下页)十六国时期疏勒河(冥水)流域示意图作者简介:李正宇,男,汉族,生于1934年,河南正阳县人,1958年7月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为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敦煌学会理事,九州书画协会高级学术顾问,台湾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敦煌学讲座客座教授。发表各类敦煌学论文110余篇,出版《敦煌史地新论》、《敦煌历史地理导论》、《敦煌名胜古迹导论》等专著,为国际知名的敦煌学专家,获全国及省社会科学奖多项,并享受国务院社会科学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2004年9月被聘为安西县旅游经济发展顾问。
  李旭东荐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四辑,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瓜州地区的人物春秋、经济纵横、广电史踪、旅游见闻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正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