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县清真寺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721
颗粒名称: 安西县清真寺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5
页码: 146-150
摘要: 清真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义译。它是伊斯兰教信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和精神、政治的中心。穆斯林每日的“五番拜”、“主麻拜”、“会礼”等都在清真寺举行。它又是穆斯林交往的场所。他们在这里互致问候,联络感情,交流信息。在法庭和学校没有专设之前,清真寺是法庭裁判所所在地和穆斯林的求知学校。
关键词: 清真寺沿革 地理沿革

内容

清真寺是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义译。它是伊斯兰教信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和精神、政治的中心。穆斯林每日的“五番拜”、“主麻拜”、“会礼”等都在清真寺举行。它又是穆斯林交往的场所。他们在这里互致问候,联络感情,交流信息。在法庭和学校没有专设之前,清真寺是法庭裁判所所在地和穆斯林的求知学校。可以说,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有清真寺。在伊斯兰教国家里,大清真寺一般位于市中心,其他建筑设施都围绕它而展开。
  清真寺建筑艺术随着伊斯兰教的形成而发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清真寺建筑反映着时代的、本土的、民族的特色。清真寺建筑构成主要有礼拜殿和水房两部分,还辅以庭院、凹壁、讲坛、宣礼塔、拱顶、券门等。
  安西历史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清真寺3座,阿訇7人,教徒450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9月16日,安西成立了第一个回民组织一一回教教育促进分会,会长由马迎蛟担任。1943年3月10日改组。改组后的促进分会有理事5人,候补理事1人,监事2人,候补监事1人。常务理事由马福田担任,常务监事由马德福担任。1943年5月,安西县城回民富户韩青山在东街发起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占地面积约1680平方米,内有礼拜堂、水房、住房、门房、厕所共计28间;外建房屋30间,供来往客商、乡民住宿,对外营业收入全部用于寺内各项开支。寺内阿訇是韩青山,乡老马成才,并有满拉(学员)数人。1946年至1949年9月,寺内设立回民初级小学,为回民子弟教经识字。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县伊斯兰教徒269人。
  1949年安西解放后,广大穆斯林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清真寺教务、事务活动有条不紊,信徒安居乐业。清真寺有阿訇马新民、学董马占林、乡老马成才、满拉马振环、马文良、马学礼,马利尔、马海文等10多人。这是安西清真寺的全盛期。1951年2月,县人民政府教育科又扶持在寺内办起回民初级小学,至1955年8月因回民教师杨生林突然病逝而停办。
  1958年,因宗教政策上出现偏差,阿訇、学董被抓,满拉流落他乡,寺门关闭,教徒失散,正常的宗教活动中断,清真寺房屋后被改为安西糖厂。1970年起县城陆续搬迁到现址后,清真寺也于1976年随老城其它废旧建筑物一同拆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引下,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相继得到平反,广大穆斯林群众和教职人员又重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怀抱中。县城回民马振环、杨万福、马成才、李学录、李生发等人共同要求重建安西清真寺。他们的正当要求得到了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1980年县上批准在新城巷划地400平方米,县财政划拨资金8000元,修建了小寺一座,内有礼拜堂、水房、生活用房共5间。清真寺建成后,由马成才、马振环临时负责主持教务工作。当时全县只有回民12户,50余人,这座小寺一直维持到1987年。
  1987年8月24日,中国环境报社副总编杨兆三(回族,著名画家、书法家,我县《天女献瓜》雕像座题铭与线描画即出自其手),由该报社甘肃记者站记者马晓军(回族)陪同来安西采访时,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委派政协常委张文达、穆斯林群众马如林陪同察看了清真寺。看后认为寺太小,太偏僻,设施条件差,过往穆斯林不方便。事后,张文达、马如林等向县上提出了搬迁清真寺的设想和要求,县政协和统战部向县长他维新做了汇报。县政府召集城建局等相关部门又进行了商议,最后确定在县城粮食局车队东侧公路边由南向北70米,东西16米,占地1120平方米作为建寺用地,由张文达、马如林具体负责,筹集资金开工修建。经过3个月的努力,筹措资金16000元,其中地区民族宗教处拨款5000元,旧寺出卖5000元,群众集资6000元,修建礼拜堂70平方米,水房、门房和生活用房7间,总面积为130平方米, 基本满足了当地穆斯林群众节日礼拜和平时礼拜的需要。
  1991年3月,由全体穆民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第一届安西县清真寺管理委员会,马如林当选为寺管会主任,张文达、杨万福、马成才、李学录、李生发为委员,结束了清真寺自1958年以来33年群龙无首的历史。
  1992年7月,为走以寺养寺的道路,寺管会决定贷款在清真寺旁修建清真餐厅。与此同时,省林业厅厅长禹贵民路过安西就餐时,马如林汇报了此事。禹回去后,积极筹措资金4.8万元用于清真寺修建清真餐厅。1992年8月开工修建,12月底完工,共修建清真餐厅143平方米及生活用房两间30平方米,做为清真寺的实体。1993年3月开业,以承包的形式由个人经营,承包费用于清真寺日常经费开支。经过5年的努力,还清了所有借款,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1997年3月,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第二届安西县清真寺寺管会,马如林当选为主任,李万林任副主任,马德魁、马全良、李学录、杨万福等人(暂缺1名)为委员,聘用马忠治为阿訇。1998年10月经县委统战部同意,改聘马成爱为阿匍并为寺管会成员。
  1997年4月,由于外地来安西县落户的回民不断增多,已有的礼拜堂、水房无法满足礼拜需求,寺管会研究将清真寺未用地皮40平方米,转让给安西一汽经销部,并由其无偿改扩建清真寺礼拜堂,经请示政府王生德副县长同意,于5月开工,8月竣工。就此,安西清真寺才有了一个理想的礼拜场所。
  1997年5月,由于疏勒河移民开发工程建设中规划新建的安西扎花营基地整体安置了从东乡族自治县迁移来的东乡族2590余人,经省移民办同意,东乡县民宗局批准在扎花营移民基地修建了两座清真寺,一座为扎花1号白壮寺,另一座为扎花2号南大寺。
  2002年3月,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第三届寺管会,马如林任主任,马成爱、马德魁任副主任,马世俊、李学录、潘启俊、马全良为委员,继续聘用马成爱为阿訇。
  2002年8月,因安西县城南开发区鸿丰公司和青海民和开发队的伊斯兰教群众离县城较远,参加宗教活动不便,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自筹资金修建了城南1号、城南2号两座简易清真寺。至此,安西县共有清真寺5座。到2002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穆斯林群众人数达5167人。全县10个乡镇均有分布,比较集中的在县城、扎花、城南开发区及双塔、七墩等移民基地。
  2003年8月11日,为加强全县伊斯兰教和各清真寺的管理,有效地发挥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安西县伊斯兰教协会正式成立,由各寺管会协商产生的40名代表,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马如林、潘启俊、马全良、马成爱、马德魁、马成云、马福宝、李学录、罗海林、黄有龙、韩依布拉等11人组成的安西县伊斯兰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并选举马如林为会长,潘启俊、马全良为副会长。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王尚明到会祝贺并讲话,从而使安西县伊斯兰教工作走上了正规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玉门关盖将军歌
  唐·岑参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室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壹,金铛乱点野驼酥。紫皱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风将雏,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军五马漫踟蹰。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镂马对樗蒲;玉盘纤手撒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拔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四辑,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瓜州地区的人物春秋、经济纵横、广电史踪、旅游见闻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瑞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