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50年代安西两次安置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715
颗粒名称: 记50年代安西两次安置移民
分类号: D632.4
页数: 8
页码: 129-136
摘要: 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李振堂任组长,县长徐廉身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民政局长张山任主任,组织部部长阎宪源为副主任,公安、教育、粮食、银行等11个单位的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并从上述单位抽调9名同志具体办理移民安置工作。有移民任务的乡也成立了3至5人的领导小组,确定专干,具体负责移民的安置事宜。
关键词: 移民安置 安西移民

内容

安西是甘肃西部的一个边陲小县,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1482平方公里,其中可耕面积34.39万亩,属中温干旱气候,日照充足,光源丰富,无霜期152天。环境条件较差,风沙大,雨量少,但在50年代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疏勒河、榆林河两条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每年靠祁连山雪水融化灌溉农田,年均流量合计2.413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布隆吉、桥子、东湖等地下泉水,是发展农业的理想基础。解放初安西只有29000多人口,大片耕地荒芜,大量水源流于闲滩空地,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地区。
  (一)
  1955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大力发展农业,开发西北、东北边远地区,动员城市青年到边疆开荒种地,动员内地农民向边远省区移民。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河西地区各县为安置移民的重点地区,先后召开几次民政工作会议,具体落实移民任务。
  安西县委、政府为了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于1956年初成立了緝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李振堂任组长,县长徐廉身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民政局长张山任主任,组织部部长阎宪源为副主任,公安、教育、粮食、银行等11个单位的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并从上述单位抽调9名同志具体办理移民安置工作。有移民任务的乡也成立了3-5人的领导小组,确定专干,具体负责移民的安置事宜。
  1956年2月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大力宣传安置移民的重要性,落实安置移民的具体措施,并确定将河南获嘉县移来的3000名移民安插在环城、九工、头工、踏实、南岔5个乡16个农业合作社。同时还召开五个乡党总支书记、乡长、合作社主任、下乡工作组长会议,要求各级领导对安置移民工作层层负责,使移民到村后,人人有地种、户户有房住、屋内有火、炕上有席、箱中有面、锅内有饭,组织移民进村后就能投入生产,并要求既做好安置工作,又不耽误农时。移民工作是一件新鲜事,各级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从动员到安置很短时间内,5个乡群众腾出住房1313间(按梁算),每3人有一间;调剂土地14355亩(人均4.8亩)、烧柴19400斤、农具1735件,还捐出了清油、食盐、醋、咸菜等生活用品,集体还准备了部分面粉和籽种。
  第一批河南移民656户2871人,从1956年3月20日到4月5日15天时间先后来到安西,分别安插到各区乡移民点,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县移民办公室对随移民来的18名行政干部和13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乡长、170名不脱产的干部分别做了对口安置;对随移民来的118名小学生按各自居住地点就近插班学习(3名中学生因农村没有中学就在家自学);随移民来的82名党员、132名青年团员接转了组织关系,参加当地党团活动;对移民中的铁匠、木匠、泥瓦工根据他们的特长都逐步做到了量才使用。
  这次安置工作受到河南和安西各级领导的重视,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和物资准备。6月27日河南获嘉县派出的慰问团来安慰问移民。7月15日至17日县委召开了移民代表会议。但千里搬家万里落户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人员虽然做了安置,但遇到的困难、发生的矛盾接二连三,加之安西气候条件太差,风大沙多, 移民来时正是初春,河南是花开气暖,西北则是初解冰冻,乍暖还寒,移民又缺乏防寒衣被,再加水土不服,疾病接连发生。政府给每个移民的12元安家费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在来安西不到1年时间光医药费就总共花了381400元,住房补助50万元,大大超过了原来标准。然而移民没有得到巩固,到1957年底就有506户2206人先后返回原籍,留下的只有150户665人。
  (二)
  1958年,甘肃省又下达指标,让安西县安置河南、上海移民。县委、县政府首先总结吸取1956年安置移民的经验教训,认真做好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克服为难情绪,纠正部分干部群众认为“移民工作难做,来得多、留得少,花钱买来的不安心”,“河南人不讲理,不干活光闹矛盾”等错误认识,统一各级干部思想认识。二是通过了安西县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十年远景规划,即:10年内安西人口增加到30-40万,耕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分别是1957年的10倍和6倍,用这个宏伟计划鼓舞人心。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移民委员会(常设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安置移民工作。提出“党委负责,统一思想,及早准备,妥善安置”的口号,并确定安置方案。四是针对1956年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妥善解决好移民的住房、防寒、防病工作,做为安置工作的重点。
  对确定有安置移民任务的乡、社、场、队,移民委员会拨出专款调运木料、加工门窗,乡、社负责土木建筑修筑移民点。头工、瓜州、南岔、四道沟按要求修了移民点,河东乡向老乡借出270间住房,环城乡城关大队除借用部分民房外,在县城渊泉小南街南端又续了60户住房为移民小街。十工农场翻新整修了100间宿舍,踏实农场挖了部分半明半暗的土窑子房住。
  1958年4月5日一4月20日,全县9个乡28个农业社安置了河南兰考、东明两地移民1012户5639人,其中:环城乡163户1002人、头工乡115户641人、九工乡103户557人、南岔乡134户749人、踏实乡181户977人、桥子乡36户186人、河东乡95户496人、三道沟乡98户515人、四道沟乡87户516人。同年11月中旬第三批从上海来安移民672户2261人,分别安置在环城乡城关大队和踏实、十工两个农场。
  这第二次移民安置工作比1956年扎实,吃饭问题解决得好,河南来的6000余名移民前3个月的吃粮由政府供给。上海移民正赶上全县成立人民公社,集体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疾病由卫生所免费治疗,重大疾病由移民委员会出具证明在县医院记帐就能看病。河南、上海移民来自灾区和沿海地区,政府拨给专款和棉花、布料指标,解决衣被单薄问题。同时,政府花了3万元购置了398件皮大衣,群众又援助了502件皮衣,解决了外出劳力上山下滩防寒之用。
  上海移民来安后,除吃饭、看病、小孩入托不要钱外,安置在农村的每人每月发3-5元生活费,在县城、农场的每人每月发20-30元工资,因此他们积极性很高。因为在上海每月挣20-30元钱很不容易,还要吃饭、住房、付水电费,孩子入托、看病样样都要钱。在这里,一切都由政府负担,虽然自然条件比较差,住房有困难,但其它方面比上海要好。
  政府为了做好移民工作,先后召开10次移民代表会(县上4次、乡上6次),解决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树立一大批扎根安西的先进个人和安置移民的先进集体,促进了移民安置工作。其中,有来自河南的节约粮食先进个人杨自堂。他节约粮食的经验是:“秋七、八月少蒸少烙,十冬腊月经常节约,青黄季节不短吃喝”,当年晾干菜2000多斤,采集部分榆树叶子晾干磨细和面粉一齐吃。他的经验对移民和当地群众都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踏实农场是安置移民的先进集体,他们的经验是,对移民要在政治上多加关心,建立学习制度,场部、分场、班组都有政治辅导员,组织他们学政治、学政策、学文化,生活上热心帮助。根据来场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用小麦换来大米,用羊肉换来猪肉,改善移民生活。还定期召开移民代表会征求意见,改进工作。由于工作做得比较细致,虽然条件很差,但移民比较安心。不久张掖专区(河西只设一个专区)又将安置在阿克塞安南坝的部分上海移民也迁移到了踏实农场。
  (三)
  通过3年的移民,安西人口由28000多人增加到42000多人,劳动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增劳动力5500多名,大大地促进了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农业方面:新开荒地6100亩,踏实农场(原前进农场)上海移民692名,两年开荒1714亩,1958年底进场,1959年生产粮食38万余斤。河南移民来自植棉区,来安后带来种棉新技术,使用工具也有所改进,锄头代替铲子,侈镰代替弯镰,提高了工效;在植物栽培品种上也有改进,安西过去只种小麦、谷、大豆、青棵,而河南移民带来了玉米、高粱、红薯、花生、丝瓜、萬葫芦、大辣子等产品,增加了很多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产量。
  第二,手工业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上海移民2300多人中,有各种技术特长的工人就有376人,河南移民6000多人中,泥瓦工、木工就有200多人。当时正值大跃进大办地方工业,这些人就有了用武之地。由上海、河南移民中的建筑人才组建了安西建筑公司。从移民中选调92人组成的能设计、施工的建筑队,1959年当年就完成了92000平方米的修建任务。全县原先只有1个砖瓦场,移民来后在九工、头工、桥湾建起3个砖瓦场。县城渊泉大队由上海移民创办了绢花组,她们用绸缎做的花束,远销兰州、张掖、青海、新疆。新分配到农具厂的上海工人制作6尺车床,增加了加工机具,提高了工效。同时,县城出现了上海理发店、修表店、缝纫店和钉鞋、补锅钉碗等手工业摊铺,大大方便了群众。
  第三,文教卫生方面也得到了发展。1957年安西只有1所中学、8所小学。移民来后,新办中学1所,县城新开了高中班,新增小学7所,妥善安置了移民中初中生37名、小学生550名。随移民来的有14名公办教师和18名民办教师,县上又从移民中挑选15名有文化的青年人增加到教师队伍中,其中分配到渊泉小学的二级教师沈韦茹,她的识字教学经验60年代在张掖专区大力推广。随移民来的5名大夫、6名护士、23名卫生员分别分配到县医院和各乡卫生所,同时,上级还为县医院和卫生所增加了医疗设备,调拨了药品,增加了床位等。技术力量的充实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尤其是上海移民中有部分高层次的知识人才,对文化发展大有用处。1959年,四工农场排演的话剧《下放锻炼第一年》和县城排演的快板剧《三钗板》 在全省汇演中,分别获得创作、演出一等奖和三等奖。上海移民组建的建筑工程队1959年春节排演的腰鼓舞上街演出,在安西堪称首例,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第四,移民的到来改变了当地群众的不良习俗。移民到来后,除与当地群众互教生产经验,也改变了各自的生活习惯。上海人对人有礼貌,讲卫生、爱整洁;河南人比较勤快,会过日子;安西人老实厚道。经过一段共同生活,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攀亲结友。特别是与当地青年联姻以后使移民扎根当地的决心更加牢靠。
  20世纪50年代安西两次移民工作,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耗费了巨额资金,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完全留住这些移民的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传统观念影响安置。俗话说,故土难离,寸土难移,外地再好没有家乡好。加之河南灾区移出部分移民,当地政府将多余土地分给农民,并大力支援灾区使其很快渡过了难关,生产生活都有了改观,虽然生活困难些,但自然条件比安西好。
  其次,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千里之外搬家有诸多不方便之处,当家过日子,各种工具、生活用品少了哪一样都不行。再加两地物价的差异,河南5块钱买到的工具到安西就得8-10元才能买到。借用当地住户的用品,时间短了还可以,时间一长,双方都有难为之处。加之移民们在初来时吃食堂,后来食堂越办越糟,吃不饱肚子,农活又重,这是移民大量返回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妇女,要求她们和男的干同样的农活,她们受不了就想回去。
  第三,地域观念影响人际关系。河南、上海移民尤其是在农村挤占了当地群众的耕地和生产工具(牲畜和大型农具),使当地群众经济收入减少。当地群众也错误的认为,外来的“沙子”压了当地的“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人与移民间的磕碰不断出现,到后来遇到矛盾就吵吵闹闹,河南移民一人与当地社员发生口角,大多数移民集体起哄护短,原先那种团结和睦协作的关系完全被打破。1958年8月发生了三道沟乡山水梁村移民张钦平、马富荣、赵观灯等人组织的移民抵制群众加入公共食堂,殴打基层干部、党团员,阻挠、扰乱移民代表大会,要求县上同意他们迁回河南去等移民闹事事件。后经县委、政府大力宣传移民政策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及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组织闹事者, 事态得以平息。
  从那以后,移民集体闹事的没有了,但随着大跃进的深入进行,自年底至第二年冬,大部分河南移民都先后返回河南,加之1960年的自然灾害,当地群众也因生活无着落,奔走他乡。一场耗资千万元的移民工作也就这样结束了。
  诗二首
  孟世勇
  锁阳城
  遥望祁连迎雪山,
  沙漫柳隐古城现。
  风雕雨刻千秋春,
  汉唐遗风今犹存。
  梦城桥湾
  瀚海大漠古城堡,临河望村自孤傲。
  遥想当年康熙梦,筑城戍关边疆兴。
  程氏爱财违圣旨,关城改建粮草驿。
  怒斩贪官正朝纲,惩腐倡廉美名扬。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四辑,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瓜州地区的人物春秋、经济纵横、广电史踪、旅游见闻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