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沟的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79
颗粒名称: 三道沟的商业
分类号: F812.42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三道沟北接马鬃山,还经常有马鬃山来的蒙古人摆摊设点,进行交易。由于受民族歧视,在三道沟“鞑子”往往吃亏,贸易尚欠公平。
关键词: 地方商业 三道沟

内容

三道沟为嘉峪关外第一大镇,在当时比安西县城、玉门县城还要繁华一些。其行政建制为乡,乡长由一山西大商人充任,其集官商于一身,在当地为一言九鼎的人物,很有名望。三道沟除山西商人之外,维族商人比重较大。维族人喜欢用布包裹头颅,汉人们叫他们“缠头”,又因他们多半信奉“回教”,故又名“缠回”。对经商的维族人又叫“缠商”。缠商们赶着骆驼、毛驴队,穿越沙漠戈壁,走东串西,互通有无,生意收获也比较可观。汉人的印象里,缠商“东西运送,他们性情忠厚驯善,身体壮实的青年男子和少女,颇富欧洲人的美丽”①。元人马祖常有诗记关外商业情景説:“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不过现在的缠商,主要的不是贩卖新疆南路的玉石,同时也不到中国来换“桑麻”,这与“波斯老贾”略有不同罢了②。张掖以东,他们势力不大,酒泉东门几乎主要是他们的商业。这一群体为三道沟商人的主要成份。“缠商”除从新疆输入一些葡萄干、杏干等土特产外,还把从苏联交换的各种布匹在街面上叫买。因苏联布匹价廉质坚,故深受三道沟一带一般消费者的青睐,布匹生意甚为红火。
  三道沟北接马鬃山,还经常有马鬃山来的蒙古人摆摊设点,进行交易。马鬃山界于甘肃、新疆、外蒙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几百里,因山不高而歧分杂岀,犹如马之鬃毛之形,故曰“马鬃山”。山中原聚居五六百家蒙民,由于外蒙古独立之后,经常派人入山,屠杀该山之民,发生武装冲突,该山之民大都逃亡他处,剩余的只有几十家了,以游牧为生。该地由一张姓汉人,以团总的名义管束他们,所以到三道沟经商既有马鬃山逃出的蒙古人,也有从青海过来的蒙古人,他们主要做皮毛生意,汉人们称之为“鞑子”。由于受民族歧视,在三道沟“鞑子”往往吃亏,贸易尚欠公平。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

《瓜州文史》第四辑,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瓜州地区的人物春秋、经济纵横、广电史踪、旅游见闻等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