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图书馆
瓜州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瓜州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顾安西百年文物考古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65
颗粒名称:
回顾安西百年文物考古史
分类号:
K87
页数:
11
页码:
116-126
摘要:
(1900一2000)贺安西县博物馆成立十周年。2000年4月9日,是安西县博物馆成立10周年的日子,李春元作为该馆创始人之,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百年来,安西文物考古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有耻辱、有艰辛、有欣慰、有荣幸。 安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东邻玉门,南北连肃北,西邻敦煌、新疆,地域辽阔(总面积24182平方公里),文物古迹众多,是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最多的县份之。
关键词:
安西县
文物
考古
内容
2000年4月9日,是安西县博物馆成立10周年的日子,笔者作为该馆创始人之,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百年来,安西文物考古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有耻辱、有艰辛、有欣慰、有荣幸。
安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东邻玉门,南北连肃北,西邻敦煌、新疆,地域辽阔(总面积24182平方公里),文物古迹众多,是酒泉地区文物分布最多的县份之。
1900一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利尔•斯坦因(M.A.STEIN1862一1943),先后三次深入中国西部腹地,“探险”新疆罗布泊以东,甘肃省的敦煌、安西、玉门、酒泉、金塔、居延河流域的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安西汉广至县(破城子),唐瓜州(锁阳城),榆林窟;勘测锁阳城南山山脉地理,第四纪冰川地质。除此以外,还“探险”新疆楼兰、米兰、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吐鲁番高昌城遗址、阿斯塔那墓地、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宁夏、内蒙古额济纳旗镇的西夏至元代的黑城遗址等①。稍后不久,1907年10月一1911年9月,法国人伯希和(PAUIPELLIOT,1875一1945)。美国人华尔纳、日本人吉川小朗等先后在安西“探险”榆林窟、下洞子(小千佛洞)、东千佛洞(接引寺)、以及沿途故城遗址。但斯氏等人的所谓“探险”,主要目的是劫掠这些地区地下埋藏的珍贵文物,不能称之为正式考古调查。斯氏等人的劫掠行为,使中国西部地区古代文明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安西正式的文物考古,应从20年代中期前民国中央研究院有计划的派遣专家调查算起,至本世纪末,其大致经历五个阶段:
第阶段(1925一1949年9月):1925年,民国中央研究院派遣陈万里,赴西北地区,其中作历史地理、考古调查,安西汉唐故城遗址、榆林窟为重点进行调查,陈氏著《西行日记》并考证榆林窟藏传世文物象牙造像乃唐朝佛教雕刻品,开安西文物考古之先河。1926年,民国安西县政府县长曹馥②,在极为困难的背景下主持境内汉、唐故城遗址、唐开元寺(元塔尔寺)、阿育王寺(舍利塔)、榆林窟、下洞子、东千佛洞调查。并首次为榆林窟编号40个,下洞子编号3个,东千佛洞编号6个③,并著书立说④,为安西地方文物考古,历史地理调查奠定了基础。1941年10月1943年5月,于右任,张大千和甘肃省教育厅厅长范振绪等调查了榆林窟、莫高窟,张氏为榆林窟编号38个,并临摹了今编唐25窟的壁画,在兰州首次展出后,世人方知榆林窟佛教艺术的风采。同年,中央研究院西北科学考察团赴西北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考古组向达、夏鼐、阎文儒等,于次年12月6日13日,调查安西西湖汉代长城烽燧遗址、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六工城)、广至县城、踏实魏晋墓群四个墩子大墓⑤、锁阳城、双塔唐玉门关、榆林窟、下洞子、清安西州城、踏实城、百齐堡城。向达行于12月中旬抵玉门、嘉峪关、酒泉、高台、临泽等地调查。上述诸公调查所获资料,在新中国成立后,配合西北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发掘,特别是对安西境内遗存的众多汉唐至清代政区故城遗址,汉长城烽燧遗址、墓葬群、石窟寺等方位确定、年代断定、历史地理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研究,以及此后1972一1988年6月进行的四次全县文物普查,1990年10一12月对踏实墓群1号大墓发掘等重大考古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前):这时期,安西文物考古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1949年9月28日安西和平解放,不久安西县文化馆接管前民国安西县民众教育馆所经管的几处野外文物和为数极少的馆藏文物,并指派郭元亨先生⑥保护榆林窟。1953年3月一1957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副所长段文杰带领史苇湘、霍熙亮、关友惠、李复、杨同乐、孙纪元、孙儒僴、何鄂、万庚育、李承仙、李琪琼、欧阳琳等美术工作者,系统调查榆林窟、下洞子。完成洞窟测绘和部分洞窟整修、壁画补修、榆林窟唐25窟壁画临摹、洞窟编号,并完成《安西榆林窟勘察报告》、《敦煌艺术宝库•榆林窟》的编写。为以后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4一1958年,为配合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兰新铁路修建,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队长岳邦湖的带领下,对铁路沿线遗存的文物,以及汉长城烽燧遗址、榆林窟、东千佛洞等进行重点调查,并获得重要资料,申报为省政府公布第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国务院公布第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文革”运动结束后不久开展的大规模文物普查,为编写《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省分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第三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期):这10年间,受“文革”运动的影响,全国各地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基本中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17窟、唐25窟甬道壁画、其余各窟宋、元、清彩塑造像、下洞子北窟唐窟壁画、中心柱佛龛彩塑造像、南崖各窟清代彩塑造像、东千佛洞26身彩塑造像遭到严重破坏。清道光六年(公元1827年)重修的第3、4、7、8、9窟窟檐被拆除,导致雨雪水流入洞窟,严重侵蚀西夏、元、清壁画,损失惨重(1987年8月1991年8月已整修加固)。西汉敦煌郡所属渊泉县城、广至县城、长城烽燧遗址、清安西镇城、直隶州城、桥子道德楼、南截山崇善寺等,均遭到严重破坏。清雍正年间,锁阳城东北唐开元寺(元塔尔寺)出土“唐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纪功碑”,锁阳城岀土唐“沙州督都之印”,清同治元年(1862),敦煌观察使者常钧书“安西定风碑”等具有很高历史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石文物遗失,至今查无下落。
民间收藏的大量传世珍贵文物被当作“四旧”批判,破坏损失不计其数。1972年,酒泉地区成立文物普查队,对全区进行文物普查,中断6年之久的安西文物保护工作在全区文物普查工作推动下才有了新的转机。
第四阶段(1976年10月1990年8月):“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恢复。1976年8月,榆林窟保护员郭元亨逝世后,安西县革命委员会、敦煌文物研究所十分重视该窟保护工作,经双方协商,由研究所代为管理(后正式接管),在副所长(现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主持下,成立榆林窟文物保护管理所,指派胡开儒(1940一2002)等加强保护工作。1978年1987年十年间,文物工作者胡开儒以惊人的毅力,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阴冷昏暗的洞窟内顽强拼搏,逐窟勘测记录窟形、壁画、彩塑造像、历代名人题记、近现代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事宜记录等,撰成17万字的《安西榆林窟》(包括下洞子、东千佛洞)墨本手稿(1997年5月新疆大学岀版社出版),并对西夏3窟窟壁前台清代彩塑六臂观音、十八罗汉、龙虎造像等进行搬迁,在空窟内复原,使窟壁下沿28幅精美的西夏壁画重现风采。这时期,也对东千佛洞进行了调查。
1982年10月14日、1988年11月1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常书鸿、院长段文杰相继调查东千佛洞,对洞窟的整修加固及残破壁画彩塑造像的修补进行了科学论证。常书鸿二次编窟号9个(见各窟内墨书汉文题记,1991年8月,笔者主持勘测整修洞窟时,补编南崖上层西夏残窟为10号窟)。
这时期,中日合拍《敦煌壁画•榆林窟》五卷(1979年)、吴礽骧《两关以东的丝绸之路)(1980年)和《汉代的敦煌郡》(1982年)、张伯元《东千佛洞调查研究记》(1983年)、刘兴义《安西锁阳城考察记》和《关于 <禹贡>雍州黑水踪迹的探讨一一敦煌郡古河道钩沉》(1984年)、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下).安西南湖与双塔堡考察记》(1986年)、孙修身《唐代瓜州晋昌郡治及其有关问题考》(1986年)、王北辰《唐朝瓜州历史地理若干问题考)(1990年)、李水城《三下河西一一河西史前文化发掘调查记》(1990年)等专著相继问世,对安西文物考古尤其是石窟寺保护研究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1984年,安西县文化馆抽岀1人专司文物工作,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已公布的5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新发现的文物点进行测绘,馆藏文物分别建立了档案。并因陋就简举办了首次文物展览。1985年2月成立文物股,组织了第二次全县文物普查,8月25日,县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通告》,11月300,公布第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以法律形式将这些文物永久保存了下来。
1986年6月中旬、1987年3月下旬,省、地、县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要求各地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文物普查任务,这是国家“八五”计划中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工程。1987年4月上旬,安西县文物普查队成立(队长王化民,副队长张淳、李春元),进行第四次全县文物普查,次年6月结束。普查队员们风餐露宿,踏遍荒山秃岭,荒漠戈壁,行程两万多公里,新发现文物240处,复查原公布的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采集标本768件,征集流失文物217件,有火烧沟、骗马文化类型彩陶、黑砂陶器、石器、青铜器、骨器、料珠等,汉、唐、元、宋、明、清陶器、钱币、汉唐丝绸、纱、麻、棉布、残片、汉简等18类,282种。普查之后又陆续征集1439件。东千佛洞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整个石窟群面临倒塌的威胁,普查队于1987年9一10月整修安装了窟门,消除了隐患。并对第2、5、7号西夏洞窟的壁画精品进行了首次临摹。在清理南崖2号泥梵塔窟时发现30多件珍贵的西夏文、蒙古文、藏文、汉文经卷残页、佛像图、西夏木版画,以及清代木刻版式历书、天象图等。在整修洞窟和壁画临摹时,对洞窟开凿岩性、地质年代、形制进行系统勘测,洞窟开创、成画、重层时代、艺术风格特征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掌握了第手资料。编著成的《东千佛洞勘察整修总录》,首次为该窟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档案。并于1991年5月,编入《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馆藏文物业于1989年8月分类、登账、上架。
文物普查结束后,又对本世纪初至1998年间,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进行的学术活动,中央和地方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博物馆所采取的系列文物保护措施进行全面总结,撰写了《安西文物考古年表》(1900一1998,2008年〜月编入李春元《瓜州文物考古总录》)。
通过四次全县文物普查,基本查明安西境内文物分布底数、时代、文化内涵。史前文化鹰窝村、兔葫芦、五道沟遗址的重大发现,起了证史和补史作用,将《左传》记载安西人类活动史由春秋时代上推至距今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汉唐古城、汉长城烽燧遗址、窑址、规模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网系、交通干线遗迹、古墓群的发现,对解决考古工作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问题,为研究河西地区民族起源与发展、民族文化起源与发展、传播,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河西地区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关系、史前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编年问题、安西地方史沿革以及古气候、古环境变迁诸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为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众多的直观教材。
1988年4月9日,安西县博物馆成立,标志着安西文物考古工作走向新的开端。1989年8月、1990年8月,县政府公布第二和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1990年5一8月,省、地、县相继召开文物普查总结表彰大会,对此次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各级政府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都制定了 “八五”文物考古工作计划。这时期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是博物馆文物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时期。
第五阶段(1991一2000):博物馆成立后,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人增至9人,田野调查、馆藏文物管理、陈列展览、石窟寺壁画临摹专业人才聚集馆,各种规章制度基本健全,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为加快“八五”、“九五”时期文物保护与考古事业发展,1990年10月一1993年6月,博物馆对踏实魏晋墓群】号大墓、小宛魏晋墓群、五道沟汉墓群进行抢救发掘,保证了双塔水库南干渠改建工程、兰新铁路复线的施工,同时获得大批文物和记录资料,丰富了馆藏品。1991年4月一1995年10月,省文物局组织的长城考察队在敦煌研究院、安西县博物馆的紧密配合下,对甘新界敦煌以东至玉门花海以西580公里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及其沿途其它文物进行系统勘察,获得第手资料。查明长城走向和烽燧分布位置、沿途汉唐政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分布区系,为1997年《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修订稿和此后即将编纂的《甘肃省文物志》,各县市《文物志》补充了新的资料;核对、校正了当年斯坦因编长城烽燧号的谬误。1991年5月1994年7月,设立锁阳城、桥湾汉长城、双塔唐玉门关、白墩子文物保护站,以博物馆为中心,形成野外文物、馆藏文物保护网络。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自尊自强精神,始终是博物馆的工作宗旨。在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文物局、安西县政府鼎力资助下,博物馆大楼于1993年4月破土兴建。次年9月竣工,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主体结构形制集中体现了唐瓜州(锁阳城)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是座永久性纪念建筑物,集历史革命文物,人文地志、民俗风情、自然资源标本陈列于体的综合性地方博物馆。1995年12月,中共酒泉地委列本馆为全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6周年,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博物馆举办了《安西文物展》。19911996年,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主持全面整修榆林窟,并协助整修东千佛洞。采取维修壁画和残损彩塑造像,清洗烟釉,详细勘测记录,拍摄录像等系列保护措施。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锁阳城、东千佛洞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6月,对历史上被盗的踏实墓群魏晋2号大墓进行了抢救发掘。出土高达8米墓门照壁,镶嵌64块彩绘形态各异的耕获、牛马车、鹦鹉等精美图案的画像砖,三层条砖干砌拱卷门覆斗顶、麦草泥抹墓壁、条砖铺地,前后室形制结构墓室,后室四具厚重棺木内墓主人尸体身着精美的丝绸衣服,棺盖上覆盖着朱红底丝帛、白色篆书字体的帛书等具有重要考古艺术价值的文物精品。深刻揭示了东汉、魏晋时期敦煌郡、晋昌郡地区政治、经济(纺织手工业)、文化发展状况以及墓葬制度状况。十工山北麓农业开发区东汉砖室的抢救清理,首次岀土铜鞍马,填补了以往随葬品灰陶器居多而无铜器的空白。世纪之交。按照国家“九五”至2010年远景规划,疏勒河流域的安西、玉门被列为重点农业开发区。开发区工程巨大,占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区内遗址文物达186处,包括史前文化遗址、汉唐故城、汉长城烽燧遗址,汉、唐、宋、元墓葬群及其农田水利设施、交通干道、驿站遗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锁阳城,是整个农业开发区内的特大遗址保护区,总面积386平方公里,该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是中国古代史唐瓜州断代史标志,同时也是我国唯保存完整的隋唐故城,在中国及至世界考古、历史地理学方面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外三道城墙雄伟坚固,总面积87万平方米。城周围文物分布众多,达81处。其中史前文化遗址2处、汉唐故城遗址8处,烽燧22处,汉、唐、宋、元窑址16处,房址8处,墓群6处(墓葬2200座),农田水利设施遗址6处,占地245平方公里,《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冥安县条记“冥水”古道6处26公里,唐、宋、元佛寺庙、塔古建筑4处,石窟寺3处(东千佛洞、碱泉子石窟、旱峡石窟)等,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
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杜绝了人畜践踏城墙,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1992年8月1日又成立了锁阳城文物、草原保护站。10月1日,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锁阳城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划定了围栏以内为中心保护区,围栏以外386平方公里为般保护区,这样,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了以锁阳城为中心的特大文化遗址和生态环境区。
存史资政。世纪之交,回顾安西近百年来的文物考古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物考古史,在成功的同时也走了许多弯路。深深感到只有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才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只有在人民的支持下,考古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相信在如此生动丰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安西县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果,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贡献。
注释:
①参见《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安西南山山脉中的探检》(1927年英文版,1936年向达译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②曹馥,字菊泉,湖南省衡山县人,法学士,其生平事迹参见1945年纂《安西县新志》、1992年纂《安西县志》。
③ 参见曹馥1929年2月手书墨本《甘肃省通志•安西县采访录》。
④ 参见曹馥1929年2月手书墨本《甘肃省通志•安西县釆访录》。
⑤ 参见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下)安西南湖与双塔堡考察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四期)。
⑥ 郭元亨,字永科。其生平事迹参见李春元《郭元亨先生传略》(《阳关》1992年第期)o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收藏于瓜州县图书馆,由政协甘肃省瓜州县委员会出版,孟世勇为主编。从历史、人物、经济、文教等对瓜州进行简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春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