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上升的朝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54
颗粒名称: 冉冉上升的朝阳
分类号: D652
页数: 5
页码: 64-68
摘要: 从朝阳开始学大寨以后,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生产成就、农业机械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集体生产,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好像冉冉升起的朝阳,逐步夺目生辉。
关键词: 学大寨 朝阳

内容

朝阳自1968年冬开始学大寨以后,集体生产,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好像冉冉升起的朝阳,逐步夺目生辉。
  1968年冬季,朝阳大队的几名干部先后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深深地为大寨人大干苦干、艰苦创业、坚忍不拔、改造山河、夺得粮食丰收的自力更生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所鼓舞。回队后,发动干部、群众总结1964年学大寨以来不上路的重要教训,按照大寨的模式,采取重大改革措施,重新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1970年,中共中央召开了 “北农会议”,1975年和1976年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省、地、县为贯彻中央会议精神,相继召开了各级学大寨动员会,誓师会,并发布了一系列学大寨的决议、指示和有关政策。推动了朝阳学大寨运动持久、深入发展。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朝阳人没松过气,没歇过劲,年年提岀新计划,年年一个新目标,不间断地向大自然宣战,昔日被称为“疮疤田”的穷东湖,由此而一日比一日变得秀丽、俊俏,一日比一日变得宽余、殷实。朝阳前进的轨迹上,醒目地镶嵌着如下数据:
  一、农业基础建设
  1966一1968年,学大寨前三年。
  维修支渠1条,斗渠5条,农渠21条,长20公里。
  一般平整耕地2000亩。
  1969年,集中力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夺得了粮食和经济好收成,第一年学大寨,群众尝到了甜头,鼓舞了士气,于是,一鼓作气地连续干了六年,六年辛劳,六年丰收。
  1969年至1974年几项主要成果是:
  1、水利建设
  1969年,改造斗渠7条,农渠9条,长19.5公里,加高加固小型水库2座;1970年,用水泥、草皮衬砌大小渠道10条,长16公里;1971年,继续集中力量兴修水利。三年累计新修、改造衬砌各级渠道71条,长84.5公里,全大队渠系基本配套成龙。
  2、道路建设
  1970年开始农村公路和田间道路建设。当年完成主干道和主要田间道6条、14公里,1971年,新修的各级道路累计达到44条、335公里,至1974年,实现了道路配套。共计修筑各级道路52条、37公里。
  3、林业建设
  1970年开始突击造林,当年,四旁植树63万株,人均570株;1971年新造和更新、补种,全大队保活树木累计有65万株。
  1972年至1974年,重点营造成片林、编织绿色屏障。三年间营造防风林带49条20公里,新建大队林场一处,成片造林1005亩,具有一定规模的林地达1856亩,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4、住房建设
  1971年开始改善居住条件,一年修了七个队的居民点,80%的社员搬进了新房,1972年贯彻“先治坡,后治窝”的方针,停止建房两年。1974年腾出手来,建成了两个队的居民点。全大队住宅建设全面完成,共修土木结构房屋728间,家家有了新居。
  5、农田基本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是学大寨的核心内容,朝阳大队始终把它列为每年的建设重点,由大队统一组建工程队,分年规划,集中突击。
  从1969年至1975年,始终坚持未曾放松过。1969年,用一个冬天便建成高标准条田2288亩;1970年,新增1100亩,同年改造荒滩碱窝,新辟良田637亩。1971年,条田累计达到4580亩。
  1974年,计划内耕地全部条田化,条田面积达到5972亩,田间中心的盐碱荒滩全部改造为耕地,此时的条田面积已超过原有耕地1700亩。
  六年间,仅平田整地动土82万多立方,用于农田基建的工日达65.05万个,每个劳动力每年平均投入281个工日,加上正常的农业生产等投工,每劳年均工作在400天以上,其超出部分均是通过加班加点和辅助劳力去完成的。
  二、农业生产成就
  七十年代,农业生产贯彻“以粮为纲”方针,衡量“学大寨”成就的重点是看粮食产量。因此,朝阳的主要目标是集中精力增产粮食。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三年上“纲要”,五年“过黄河”,人均交售商品粮超千斤。其历史是如此记载的:
  1、粮食总产
  1968年39.672万公斤,1969年68.7万公斤,1970年96.663万公斤,1971年123.404万公斤,1974年157.9万公斤,六年增长398%。
  2、给国家交售商品粮
  1968年12.736万公斤,人均127公斤;1969年15.9638万公斤,人均147公斤;1970年31.4131万公斤,人均297公斤;1971年50.0527万公斤,人均446公斤;1974年82.5万公斤,人均715公斤(1973年超过千斤),六年增长547.77%.
  3、农民人均口粮1
  968年126公斤,1969年147公斤,1970年249公斤,1974年315公斤。
  4、平均劳动日值
  1968年0.457元,1969年0.75元,1970年0.77元,1971年1.06元,1974年0.86元。
  三、农业机械化建设
  朝阳于1970年开始农业机械化建设,依靠本队公共积累,加上省、地各级奖励,农业机械化速度与周边比较,发展较快。
  1972年,大队拖拉机站拥有铁牛55型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2台、柴油机4台72马力、脱粒机4台、粉碎机3台、扬场机1台、电动机5台20千瓦、小钢磨2台。这年,还与兄弟大队联合动工兴建184千瓦水电站,农机固定资产为7.3万元,户均278元。
  1974年,大队机站拥有解放牌汽车1辆、东方红75推土机2台、铁牛55型拖拉机2台、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2台、脱粒机4台、粉碎机7台、电动机12台、柴油机3台、扬场机1台。水电站已于上年建成供电,农机机电等设备总值达32万余元。
  截止1974年,朝阳大队已初具新农村雏型。群众形象的说法是“条田连片树成网,渠道配套路四通,田野机声隆,新屋点电灯”。
  这时,田间作业的60%、群众生活中的粮油加工已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六年艰辛创业,朝阳大队所实现的各项指标,多数达到或者超过甘肃省委、省政府1975年提岀的“’大寨式’社队经济方面的十条要求”。女口:粮食亩产已提前过“黄河”,人均产粮1200多公斤,超过“要求”标准350公斤,人均交售商品粮达到了“要求”标准的300%。农田基本建设、养猪、植树,人均生产总值均达到“要求”指标,唯机械化程度略有差距。但是,朝阳人没有踌躇满志,没有歇肩停步,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目标:1977年要实现五化(新变化、机械化、林网化、条田化、水利化),粮食总产达到200万公斤,经济收入60万元。全队男女老少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仍然保持着:一股很大的干劲,以建设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综合平衡进行农业基础建设,至1977年,全大队范围内,除周边荒滩之外,所有盐碱滩涝洼等处全部改造成为条田,耕地中的碱窟窝、漏沙坑全部改造成为良田。全大队形成了六十余挡平整的条田,面积为6700余亩,与1968年比较,耕地面积增加了2500多亩。由于灾害等多种原因,1977年粮食减产,总产实现156.3888万公斤,给国家交售商品粮75.66万公斤,人均仍然超千斤,经济总收入实现52.469万元。对照省委制定的标准,以及朝阳人长期大干苦干的精神,这年5月,中共安西县委、安西县人民政府授予该大队“大寨式大队”称号,迈上了学大寨的第一级台阶。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收藏于瓜州县图书馆,由政协甘肃省瓜州县委员会出版,孟世勇为主编。从历史、人物、经济、文教等对瓜州进行简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