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库”第一果园和徐劳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48
颗粒名称: “风库”第一果园和徐劳模
分类号: K826.3
页数: 2
页码: 52-53
摘要: 安西素有“风库”之称。饱受风沙之苦的徐留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和大伙一道搞好各项治沙工作的同时,大胆设想和谋划在自家土地上建立果园的项目。徐留富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栽种果树,取得成功,为安西发展果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1967年,徐劳模去世,果园从此由中沟村收回集体经营。徐劳模虽与世长辞了,他创办的“风库”第一果园也与安西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紧紧连在了一起。他那敢想敢干、艰苦奋斗、热爱林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为安西林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远为我们学习和怀念。
关键词: 徐留富 果园

内容

建国初,安西人吃桃杏需从敦煌用毛驴驮。为使广大群众吃上本县自己生产的水果,生在安西、长在安西的中沟村农民徐留富,于1951年开始建立安西县第一个果园。
  安西素有“风库”之称。解放前,境内林木稀少,农区内沙丘星罗棋布。大风吹袭,流沙填水渠、埋农田,压庄稼。春季大风刮走农田的表土、肥料和籽种,需返种补种多次;夏季干热风使庄稼青秕落粒,小麦亩产只有百斤左右。由于受风沙危害,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新中国成立后,县委政府就把风沙防治当作保障农业丰收、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改变“风库”面貌的头等大事,积极带领全县人民打沙坝、插风墙、设沙障、压沙丘、大搞植树造林。
  饱受风沙之苦的徐留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和大伙一道搞好各项治沙工作的同时,大胆设想和谋划在自家土地上建立果园的项目。他敢想敢干,想了就干。当时,还没有实行农业合作化,也无农业机械,他带领全家人起早贪黑、肩挑车推平整沙圪挞,凭着坚定的决心和辛勤的劳动,在起伏不平的沙丘群中,完全靠人工,开辟岀5亩园地,在周围栽上杨柳树作防护林,从敦煌用毛驴驮回种子自己育苗,定植桃杏树200多株。建园后,认真浇水施肥,中耕除草、防治病虫、修剪整形,1955年开始结果。
  当他第一次把桃子拉到街头时,令人十分惊奇,很多人不相信安西竟能种出果子来,转眼工夫,果子就销售一空。在当年的安西,风大沙多,种粮已是十分艰难,能长出桃子来,实在是个新鲜事。
  1957年,产果子1万多斤,在每斤桃子价格不到一角钱的情况下,曾收入1000多元。徐留富栽种果树的实践证明,安西不但能种果树,而且能高产。
  徐留富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栽种果树,取得成功,为安西发展果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乡亲们有了栽种果树的积极性,参观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他热情地向乡亲们传授技术,无偿赠送果苗,指导乡亲们栽果树,由此安西的果树逐年增多,徐留富也因此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先后选为省、地、县劳动模范,多次出席省、地林业会议,1958年去西安参加西北五省林业劳模会。先后获得奖章12枚,以及衣服、锄头、步犁等奖品。远近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徐劳模”。195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曾来安西为第一果园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放映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至今那喜摘丰收果实的镜头在老ー代人心中仍留着深刻印象。
  农业合作化时期,徐荣模所建立的第一果园虽归集体所有,但仍由他家管理,依靠集体的力量,果园面积也由5亩扩大到20亩,并相继引进苹果、梨、枣等树种,成为中沟村最大、品种最多的果园。
  1967年,徐劳模去世,果园从此由中沟村收回集体经营。徐劳模虽与世长辞了,他创办的“风库”第一果园也与安西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紧紧连在了一起。他那敢想敢干、艰苦奋斗、热爱林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为安西林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远为我们学习和怀念。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收藏于瓜州县图书馆,由政协甘肃省瓜州县委员会出版,孟世勇为主编。从历史、人物、经济、文教等对瓜州进行简述。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卫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