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进士——谢登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46
颗粒名称: 清代进士——谢登科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46-48
摘要: 谢登科,祖居安西直隶州三道沟山水梁村,于嘉庆三年(179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甲科第103名。
关键词: 清代进士 谢登科

内容

在安西县三道镇山水梁村谢家坟茔,安葬着一位清代进士,他的名字叫谢登科。
  谢登科,祖居安西直隶州三道沟山水梁村,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5年)五月,享年68岁。
  谢登科自幼聪明好学,尤善古文、儒学、行、楷、隶、篆、草书法,笔逸雄健,神采飞扬,文章娟美,未中进士已远近闻名。由于坚实的古文、儒学、书法功底,为他青年得志、步入仕途奠定了基础。按照当时的科举选贤制度,谢登科顺利通过了院试、乡试、会试三道难关,名列前茅。于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启程赴京赶考,历时3月余到达京城参加殿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甲科第103名。
  元、明、清时期,凡考中进士以上学位者,朝廷为其刻石立碑留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天下的有识之士发奋学习,考取功名,为国效力,同时显示皇恩浩荡之意。
  为考证谢登科考中进士确凿证据,为其立传,1994年3月下旬至6月上旬,笔者两赴国家文物局公务期间,专程考察北京国子监,见元、明、清三朝进士碑林立,共计198块刻51624名进士,谢进士碑上有名。元、明、清《进士名录》记:“谢登科,甘肃安西州人,嘉庆三年甲科进士第一O三名”。
  考中进士,决定了谢登科一生的仕途,官封四川省铜梁县知县。他连家都顾不上回,便即刻启程走马上任,正赶上铜梁县连年饥荒,民不聊生。谢登科上任后,着意查访民情,关心百姓疾苦,调集粮谷赈济饥民。并亲临现场查看水情,带领百姓治理水患,由官府统管水利,上下游分水公平;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自救;严惩贪官污吏,恶霸地主;拿出朝廷发给的奉禄救苦济贫,深得民心。三年后,调任永宁县知县。在永宁县为官数十年,励精图治,造福地方,百姓安居乐业。谢登科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生活清贫,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尊称其为谢青天。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谢进士在任病逝,当地百姓将其灵柩用牛车运送原籍,又将当地生长的松柏树连根挖下,用稻草绳绕根洇水,翻山越岭历时三月余运抵安西州。知州率众官员及居民迎接灵柩,于其故乡山水梁建造坟茔安葬。坟茔占地6.5亩,栽植苍松翠柏,立主碑、神道碑、墓碑三通,历代百姓称其为谢家坟茔。
  谢进士灵柩归故里安葬后,历代州府官员每年清明节前往坟地祭奠这位清官。清道光、咸丰时,将其名载入《安西州志》。
  1929年2月,民国安西县政府县长曹馥(字菊,湖南省衡山县人,法学士),将谢登科名纂入《甘肃省通志•安西县采访录》。
  1945年,载入《安西县新志》。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谢进士墓地毁其貌,三通石碑砸毁两通,残存“神道碑”。
  1987年11月13日,笔者冒着大风雪专程前往山水梁村调查时发现“神道碑”在一组村民胡民亮家后院,已断为两截,但尚可拼合。系沙岩碑,莲花纹碑座,碑身高1.95米,宽0.7米,厚0.18米,碑额正中阴刻“大清”,两边刻二龙戏珠及圈枝莲花纹,碑身阴刻“赦封文林朗四川永宁县知县和卿谢翁神道碑,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申辰夏五月立”。现此碑藏于安西县博物馆。谢进士坟茔,于1989年8月29日,被列为近代名人墓,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责成谢登科第七世孙谢生文保护。1991年4至5月,笔者参与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主持编写《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将近代名人墓一一谢登科墓编入,记文物顺序号:309,分类号:B26号。1992年12月,载入《安西县志》,后载入《安西县文物志》。以此来表达人们对谢登科进士的怀念。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收藏于瓜州县图书馆,由政协甘肃省瓜州县委员会出版,孟世勇为主编。从历史、人物、经济、文教等对瓜州进行简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春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