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张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43
颗粒名称: 草圣张芝
分类号: C912.1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此文原载《丝绸之路》1998年第4期第51页。此次重改,内容略有增删。
关键词: 书法家 张芝

内容

提起东汉书法家张芝,安西人老幼皆知。他继汉隶开创行、草书法,笔逸雄健,神采飞扬,被世人尊称“中国书法鼻祖”、“草圣”,当之无愧。
  张芝岀生于东汉灵帝时代(公元168一189)。祖籍敦煌郡渊泉县人(今安西县三道沟镇四道沟村)。“渊泉县地多泉水,故以为名”(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渊泉县》)常言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代渊泉县地灵人杰,自然养育了一代书法家张芝、张昶兄弟。
  张芝祖父“张惇,官至汉阳太守;其父张奂,官至武威太守”(后调任敦煌太守),《后汉书•张芝传》;其弟张昶,兄弟俩互勉互敬,切磋砥励。其祖父、父亲为官数十年,清正廉明,又好书法,这自然熏陶着张芝、张昶兄弟,使他俩成为一代著名书法家。
  张芝自幼聪慧好学,尤其对书法悟性很高。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渊泉县度过的。与弟张昶在父亲严格的教诲下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儒学,又尊崔(瑷)、杜(操)之法,勤学苦练。先从传统的实用文字汉隶字体练起,由浅入深,尔后集秦篆汉隶字体之长,“转精其妙”,首创了行、草字体,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所及通于隔行”(唐张怀瑾《书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闻名遐迩。
  张芝的老家渊泉县城南门外的一条宽阔而清亮的河水(今疏勒河支流四道沟)自东南向西北流淌,河两岸大树参天,城周围一片田园风光,这就为这两位书法才子习文练字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了让两个儿子习文练字,张奂命石匠在河边用石板刻石桌、石凳、墨池。兄弟俩起早贪黑,习文弄墨不止,家里的纸用完了,就用衣帛来写,墨池里的水换了一池又一池,苦练成癖,一举成名。这便留下了“张芝洗墨池”古迹。可惜由于历史上疏勒河支流频繁改道,及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9),在汉渊泉县城遗址内建置安西柳沟卫时,渊泉县城南墙已塌入河底,“张芝洗墨池”也不见踪迹。
  张芝兄弟书法成名后,正值东汉王朝即将没落之时。董卓专权,看中张芝才气名声,企图笼络他为自己篡夺东汉王朝政权效力,任张芝为敦煌太守。张芝看穿了董卓的野心,坚决不从。董卓差人赏赐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他拒不接受,将差官拒之门外,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
  张芝卒后不久,三国归晋(265一420)。西晋(265一317),诞生了一代书法家王羲之、献之父子,对汉魏书迹,唯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也”。而王氏父子的草书,亦沿学张芝行、草章法,一举成名“书圣”。可惜张芝、张昶兄弟出生乱世中,再者时代久远,所留墨迹历代散失甚多,传到现今的真迹几乎不见。
  今天我们看到张氏兄弟的墨宝,是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北宋淳化年间《淳化阁帖》(安西县博物馆藏印件)。张惇、张奂、张芝、张昶祖孙三代在中国古代史上颇有名望。草圣张芝的粋神,后辈应继承发扬。张芝故里一一汉渊泉县城遗址,安西县人民政府已于1989年8月29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此文原载《丝绸之路》1998年第4期第51页。此次重改,内容略有增删。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

瓜州文史第三辑收藏于瓜州县图书馆,由政协甘肃省瓜州县委员会出版,孟世勇为主编。从历史、人物、经济、文教等对瓜州进行简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春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