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中曾行舟载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26
颗粒名称: 疏勒河中曾行舟载船
分类号: TV213
页数: 3
页码: 152-154
摘要: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一条极其重要的河流,全长六百余公里。其名西汉叫籍端水,东汉叫冥水,元明时叫布隆吉尔河,清代叫疏勒河。该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曲折地呈东南向西北流向。出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经过玉门市、安西县,在敦煌西北与党河尾流相汇合,消失于玉门关外的哈拉诺尔古代巨泽中。西汉疏勒河沿途道路漫远艰险,水大畅流,当地官员想通过疏勒河行舟载船,运送兵粮。这项工程规模宏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完成。加之沿途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戈壁,渗漏很大,上游的荡荡巨水到下游变成涓涓细流,行船只限于上、中游,未能达到下游的玉门关附近,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 疏勒河 行舟历史

内容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一条极其重要的河流,全长六百余公里。其名西汉叫籍端水,东汉叫冥水,元明时叫布隆吉尔河,清代叫疏勒河。该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曲折地呈东南向西北流向。出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经过玉门市、安西县,在敦煌西北与党河尾流相汇合,消失于玉门关外的哈拉诺尔古代巨泽中。
  西汉疏勒河沿途道路漫远艰险,水大畅流,当地官员想通过疏勒河行舟载船,运送兵粮。破羌将辛武贤动用一万五千余人大军,开挖疏浚河床,把荒漠中的各支流汇聚于主河道。这项工程规模宏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完成。后因疏勒河、党河一年四季水量不定,随季节不同,变化很大,且冬季太长,行船走舟只能在春末秋初。加之沿途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戈壁,渗漏很大,上游的荡荡巨水到下游变成涓涓细流,行船只限于上、中游,未能达到下游的玉门关附近,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朝廷“命甘肃行省修阿合潭,曲尤濠以通漕运①”,继续开挖疏勒河古河道,引水渡舟,为沿途运送兵粮及其它物资。从玉门赤金到安西锁阳城等地全程八十余公里,这次引渡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惊人。由于疏勒河中夹沙带泥,混沌不清,开挖的河中又积沉了大量泥沙。且水量大小不定,只能在水量大的季节在某一段行船,仍不能完成全段的运送任务。
  清雍正初年,疏勒河已改道北移。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岳钟琪计划开挖疏勒河和党河河道,使其在下游汇合,增加水量,为实现边防军民运送粮食及其它物资,派大批人力开挖今安西布隆吉到敦煌市西北玉门关一带的河道近200余公里,同时招募工匠,兴造船只,以通水运。与过去一样,疏勒河在漏沙地带穿行,渗漏很大,加之沿途大量开垦耕地,农业用水不断增加,到中游分为数岔,疏勒河下游水势渐微,行舟困难,所造之舟沉于今安西县双塔堡一带的河流泥沙中。
  清雍正十年,清政府征讨噶尔丹,在安西部署重兵。为配合这次较大的战役,陕西西安粮盐道沈青崖奉调到酒泉管理军需运送。他汲取和借鉴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在原来的基础上,下令军民继续疏浚河道,制造几千只娇小轻便的牛、羊皮筏,鼓气后放置水中,装上粮食,从今天安西四道沟村起程,向西直达安西镇城, 行程100余公里。由于这次利用河段中水量多,水位深的具体条件, 采用轻便的小皮筏,比较成功。
  古代疏勒河中水量大,沟大谷深,山地河道冲刷较深,流速急, 流量大,冲出祁连山,形成巨大的洪积扇面,随坡而降。从南到北, 辐射形成二十多条河床,最大的是今天玉门到安西的一至十道沟。如今,其大部分沟中已干涸,但古代流水冲涮河崖的印痕很高,有6—7米左右。今踏实古河道,昌马到锁阳城区段大部分被流沙掩埋,但还能辨别出汉唐流水的痕迹。清代疏勒河改道北移,康熙、雍正年间开发古瓜州北部土地,新置靖逆卫,赤金卫,柳沟卫、安西厅,招募迁移移民开田,屯垦戍边。
  今天,蜿蜒曲折奔流的疏勒河,时而舒展,烟波浩渺,时而变窄,浊浪涟涟。水大时河面仍能轻舟往返,只因陆地交通发达,行舟已成为历史。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讲述了瓜州的文化历史;历史纪事和人物春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