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民间节日旧习俗简介俞明君春节:是一年开始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最大、最主要、最繁华的节日。大正月喜气盈门,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亲人(外甥拜舅舅,女婿拜丈人),初三、初四拜亲友,初五女性不出门, 等“破五” “出行”后和平日一样可以干活出远门。食俗讲究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窝窝顶上天,初四、初五随便吃,一定过好人七日(吃长寿面),麦八、瓜九、菜十日。这几天晴朗,就预示今年庄稼丰收,人畜兴旺。初三过后,民众跳社火就开始了,耍牦牛、舞狮子、跑旱船、地蹦子,丰富多彩、饶有情趣,一直闹到正月十五,谓之“活地脉”。
正月十五花灯元宵节:家家扎花灯,挂花灯,形状多样,各有所巧,山水人物、梅兰竹菊、栩栩如生。十五日夜晚,灯盏楼彩灯通明,火树银花,观灯游人络绎不绝,不到深夜,不易分散。食俗讲究吃元宵、吃“茧儿”(一种白面、沙枣食油、糖、调料为馅,做成形似蚕茧的食品)。
惊蛰日:万物苏醒,人食鸡蛋炒面茶,耕牛灌食油萝卜汤,用盐末擦口腔,清火润肺补养分,精力充沛好春耕。
清明节:扫墓祭祖、修饰坟墓,寄托哀思。
端午节:户户门头插柳挂艾草、包粽子、蒸米糕、炸油饼,老人饮雄黄酒(雄黄含碑,不宜饮用),年轻少女做“香包”戴香包, 馈赠亲人,小娃娃手腕、脚脖、脖颈戴彩线绳、百家锁,表示吉德和祥。
六月六:晒沙浴,民间朝山拜佛。另在这天利用强烈阳光晒衣、被、纸画、防虫蛀、防霉烂。
七月十五灯山节:祭祖献奠,告慰亡者在天之灵,食俗讲究葫芦包子。
七月廿七日孔圣节。此为文化教育界人士祭礼“大成至圣先师孔仲尼”节日,开祭礼仪,讲演歌咏、会餐。
八月十五中秋节:烙月饼,讲究在月饼上绘“八卦太极图”、“嫦娥奔月”、“悟空摘蟠桃”图案,夜晚赏月活动,轻歌漫舞,欢度良宵。
九月九日重阳节(如今叫老人节)为老人祝福,送礼品,敬酒祝寿尽孝心。
十月初一寒食节,天气转寒,祭祖哀思,户户讲究吃麻腐馅包子。
冬至节,是一年中土圭影最长的一天,就是太阳在它运行路线移到最南边的一天,白天从这天逐渐增长,俗有“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之说,食俗讲究吃杏皮饭。
腊月初八:腊八节,数九寒天,吃腊八粥、五谷杂粮,美味佳肴, 共祝人畜平安,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腊月廿三:扫房、除尘、送瘟神,洗洗涮涮迎春到。磨面粉、备柴草,又蒸又烙,一直忙碌到卅日,张灯、结彩、贴春联、门画、鼓乐迎新岁,福禄寿喜临门,食俗讲究坐夜装仓。另外重视 “打醋坛”消毒灭疫,以示驱邪。安西婚丧旧习俗追记段延龄婚丧嫁娶是世世代代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我知事以来,直到解放,安西民间婚姻嫁娶,丧葬习俗都有成套的讲究,现追记于后,所记述的事情,只能反映那个时候的真实情况。有些做法,今天看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有些确实是落后的,需要改革。追记的目的只能供人研究过去的历史,另无它意。
婚姻嫁娶过去男女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求婚方式,大都是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求婚。
一、请媒要问亲:媒人男女都可,但讲究年长,有丰富经验,说话有分寸,诚实可靠,和女方父母谈得来,而且有妻有夫的人,即可当媒人前去问亲。
二、上门:经媒人说合,女方父母如愿结亲由媒人陪同男方之子前往女家,先让其验婿并随带礼品,女方父母看准其婿,通同女儿暗中窥视,上下取得同意,女方家即收下男方带来的礼品,热情接待,若女方家相不准,则原礼退回。三、合婚,也叫取八字。男方备厚礼和媒人同去妇方家看望老人,并提出要姑娘生辰八字,年、月、日、时。请阴阳先生用天干、地支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来配。婚分上、中、下等论术推算合婚。如:属牛的不能和属马的相配;属鸡的和属狗的相克。民间有:“青马怕白牛,鸡狗不至头,龙虎不成亲”等说, 合婚不成,媒人亲自送还姑娘八字,婚合成时,此亲事就作为定局。
四、押婚(也叫结话):合婚成后,男方本人及父母亲媒人带礼品同去女家和女方家父母、舅父母及姑娘见面,共商定婚日子。
五、行礼(定婚):讲究选农历双月双日的黄道吉日。女儿彩礼,衣服嫁妆、金、银首饰等,定婚宴客全由女方家决定,所需物,酒、肉、烟由男方办齐提前一天送到女方家,男方出席女家作客人数最多不超过八人为宜。
六、添香:岀嫁前一天,嫁家先摆酒席款待亲友,姑姨、舅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姑表和姨表姐妹等都以礼物祝贺,谓“添香”。这些添香人即第二天女儿岀嫁时的送亲客。在举行宴请时还要摆出娘家陪的礼物和清单,此谓“摆彩”。
七、请客、备宴:①请东、安排执事。主事东、副主事东、招待员、掌盘者。
②请娘家客。新郎携描金礼盒,内装贴儿前去请,每到人家,先下贴、后行大礼说明结婚日期时间,是当日酒还是隔日酒。
③请东家客,由男方家老人定客、柬请,每柬只写8位客。
④备席。
⑤酬东。整个客人款待完后,由主人招待各主事东及帮忙出力的人员,以示酬谢。
八、娶亲、打煞、喝交杯茶、吃宽心面、离娘肉。娶亲时间多在夜间1一2点,娶亲人一律用相,忌相者不可去。去时新郎身披红喜彩绸与男宾相乘马,女宾相(红娘)乘座亲车(用红布、红毡包裹)前往,拉套牲口用马,忌骡,来去走两条路,新娘梳洗打扮完毕,用红纱苫头,由男宾相双手将新娘背向怀抱上亲车,名曰:“上轿” 。起轿回到男方家门口再将新娘抱下新车至庄院内, 此曰:“抱轿”,讲究新娘脚下踩土与新郎并肩站立,等候打煞拜天地。拜高堂后,踩过马鞍系红绫而入洞房,揭面纱、饮交杯茶、吃宽心面。洞房布置讲究门首挂红纸糊的筛子、插弓箭3支,室内桌上置宝斗,装满粮食,内插秤一尺一,大照脸镜一个,点长明灯一盏,3—5天不灭,庭院张贴喜联。
九、闹洞房,也叫攘床。让新娘新郎表演爱情节目,如表扬尘、拨蒜苔、顶棚摘花、男女对口词。
十、铺床:娶亲婆为新婚夫妇铺床,被子四角夹核桃、红枣、花生、桂园,说:“双双核桃、双双枣,男的多来女的少”,让新婚人摸着吃这些干果,预祝早生贵子。
十一、回门。婚后第三天,小俩口回娘家或邻近亲戚家转转叫“回门” 。讲究包饺子招待,其中特意包五六个极度麻、辣、酸、咸的饺子,有意让新女婿吃下,此谓“捏嘴饺子”,其意是要女婿好好看待女儿,不唠叨。回门探亲吃过就走。离开时还要让新娘带回一碗水饺让小姑、嫂子吃,意思是少说长道短,不拨弄是非。
十二、站八天、站对月。请女儿回娘家休息,在婆家多少天,回娘家也站多少天。
十三、其它:“换门亲”,双方老人都看准有合适女子,使双方儿子都能娶上媳妇,托人说合双方老人同意做亲就算定局,不管女儿同意与否,这种亲事多是“撞婚”,不取八字,不押婚,只是双方私下给些财礼、粮食,两家相互关照形成的婚姻。
招女婿:一家有好几个姑娘,膝下无子,男到女方家做门婿一起生活养老归宗。女儿女婿可以继承老人遗产。
丧事习俗
一、报诉:家里亡故了老人,主事人请事户族长辈协同料理丧事,并确定几日发殡。夏秋一至三日,冬春三至七日都可。如有子女在远方需候,在夏天也不能超过五天。报诉一事,穷富都照例行事。一请道士或者僧人都得当天告知;再请一年长者“破孝”,“孝”有长短之分。孝子出门报诉,身着孝服,手执丧棒,有一熟悉亡者亲属的人领着前去报诉,孝子每到一家侧跪门边,等被请的人见面,孝子叩头后再离开。孝子戴孝讲究母故24孝(两年)父殁22孝(一年另十个月),还有“百天孝”、“近期孝”(七七日)、出门孝四种。对生前为官清廉,为人谦和厚道声望高,为百姓做出贡献的人亡故后,可发诉闻,张贴于集镇街头巷尾,让众人得知前来送葬、吊唁。
二、超荐。(做道场、行大礼)。道场分僧人道场、阴阳道场两种。僧、阴阳道场可在同一灵堂念诵,但须僧念道停,轮换开进行。僧人超荐不破土、不上坟,送葬素斋素食不收报酬,但不是佛门弟子不去念经。阴阳道场有随堂食、三报食、铁罐食三种形式。凡家族少、儿孙少、家庭贫寒者多举行随堂食吊丧形式;家庭经济较富裕,亡人生前积恩布德、生财有道、勤俭持家好,众人尊敬的人家多举行三报食(报天地、报祖先、报父母养育恩)的吊丧道场;极少数家庭经济殷富,房舍数院、田地数顷,亡人生前为官清廉、威望高,年已过“寿喜”(七十岁),众人尊敬,后辈儿孙又在官场为官的,老人殁后儿孙为亡者放“铁罐食”,场面雄大热闹,(有三个高贡,五个道士组成的念经道场),吹、念、纸活、挽联、出丧都十分讲究。
三、行儒礼:多半是生前在教育界从事,且有一定职务,名望高尚,弟子甚多者,亡殁后,开祭典仪式有读祭文、讲述生平事迹,作文章、作歌词。仪式由主祭官、陪祭官、执礼、执事生、歌咏生、进行四献、四读寄思恩典后发葬。
四、卧草(跪草):老人去世后,亡灵停放灵堂内,吊丧期间家庭妇女(妻、儿媳、出嫁女儿)跪于灵前门外两侧麦草上致哀,有吊丧者一来即大哭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夜间有儿子守灵。大门外亦有孝子跪地叩头送来往吊丧者。回民小吃嗑馓子与喝盖碗茶张文达“炸油香、从头学、回回的馓子是一绝”,“油茶、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回的盖碗茶”,这都是人们夸赞回族馓子和喝盖碗茶的名句。
馓子,因股条细而松散得名,也称“馓枝”“馓股”是回族群众的节日传统食品之一,据说始于南北朝时,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赞美儆子:“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炸出嫩黄深,夜来春水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回族的油馓, 以股条细匀、香酥脆甜、金黄亮润、轻巧美观着著,很受人们青睐。有个故事说,元代有位阿拉伯人来中国定居后与当地一女子成婚多年,膝下无子,一次在古尔邦节,向真主祈求赐子,敬献油馓,后得一子,合家欢乐,第二年孩子满周岁时,众亲友来贺,感谢真主赐子之恩,特炸油馓子招待客人,从此之后,凡回民过节或举办喜庆大事都炸馓子庆贺,以示吉利,相沿成习。
油炸馓子的关键是要有娴熟的技巧,处理好同料,和面前先熬一锅放有一定比例量的花椒和红糖、蜂蜜的开水,冷却后再将面粉和成面团,由男子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揉压,使面团又软又精富有弹性,然后切成小块,再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拌少许食油放入盆中醒面,到一定程度烧油锅,以纯胡麻油为好,也有用菜籽油、棉籽油炸的,但食味欠佳,当看到油烟冲起,油沸腾时,掌锅人将面条扯成圆形或椭圆形馓坯,套在筷子上边摆边扯,放入油锅,馓子炸硬时即可抽出筷子,再炸成棕黄色即成。回族炸油馓多有中老年妇女掌锅,在炸油馓时必需要洗一次大净(全身及头、脚)否则,不能接近油锅。回族油馓、造型独特,有糖馓子、咸馓子、麻花馓子、细股馓子,形状上有圆馓、花边馓、长椭圆馓子, 各有风味。“吃席嗑馓子,大人娃娃长胆子”,意思是说吃了油馓子,大人小孩身体健康吉利。
喝盖碗茶是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迎宾待客的佳品。不论平时或节日,凡是登门来访者,都要沏茶相待。回族人饮茶很讲究,一般都使用盖碗茶,把这种饮茶方式叫“刮碗子”。其中以“三泡台”碗子最讲究,沏茶时,水要滚烫,以 “牡丹花”开水为最好(经常在火上开滚)。“三泡台”碗子是有盖子、茶碗和掌盘配套而成,造型古朴大方、精巧雅致,设计合理、实用价值高。“三泡台”盖碗子以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四大名瓷最受欢迎。回族特别喜爱飞红点翠,粉美绝伦的粉彩瓷和晶莹如玉及凝重端庄的颜色釉瓷,并且视金边红珊瑚、紫福寿为珍品,价值由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茶叶以毛尖、沱茶和春尖茶为主,加以桂圆、荔枝、葡萄干、杏干、枸杞、红枣、冰糖等“五香茶”和“八宝茶”。
回族人习喝盖碗茶由来已久,据说始于元代,有位在云南平章政事的回族人赛典赤,在一年盛夏,率穆斯林民众在九华山修建清真寺,由于天气炎热,中暑晕倒,不省人事,情急之间有位名叫尤努力斯的老人急忙跑回家,用一个瓷碗放了些茶叶、干果、葡萄、冰糖,泡了一碗药茶赶送到工地,此时赛典赤尚未醒,老人为防工地上飞扬的尘土落入茶中,顺手找了个小瓷碟盖在茶碗上,不一会,赛典赤醒了,把药茶徐徐喝下,顿觉暑气尽消,脑醒身轻,便开口赞曰:“美哉!盖碗茶。”从此,喝盖碗茶便在云南、四川、贵州一带流行开来,后来赛的儿子纳速拉丁到陕西做官, 喝盖碗茶的习俗又流传在陕、甘、宁、青、新。回族兄弟凡招待亲朋好友,都要沏上一碗清香甘醇的盖碗茶,端上一盘黄葱葱的油馓子,边喝边吃,谈笑风生。
回族人喜爱喝茶,这与回族食牛羊肉有关,因牛羊肉性热,喝茶能去脂除腻、利水消食、生津止渴,还有清热解毒,明目清心, 治病健身的功效。现代科学分析,茶中含有茶素、单宁酸、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叶绿素等成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回族喜饮盖碗茶是一种有益的生活习惯和美的享受。回族与回族过节张文达回族是回回民族的前称。据史书记载,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是公元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形成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也通用汉文、汉语,但其族源,主要是来源于阿拉伯、波斯人的成分居多。唐代以前在甘肃安西一带及新疆南部、西部就有回鹘人繁衍生息,六、七世纪葱岭一带就有阿拉伯、波斯人定居。七世纪穆罕黙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其后在四大哈里发及其继承人的统治下,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八世纪至十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中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后,伊斯兰教在这些地方广泛传播并成为各族人民信奉的主要宗教。十三世纪蒙古军队西征后,大批东迁进入中国的回回人(中亚、波斯、阿拉伯穆斯林)为主体和骨干,汇合唐宋时因经商侨居我国东南沿海及内地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后裔包括明初进入中原的大批中亚穆斯林人,及因通婚等多种原因吸收了以汉族为主改信伊斯兰教的犹太人、蒙、藏、维等多种民族成份。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发展,最后在明初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人群共同体——回回民族。屯聚牧羊,随地入社,从一开始形成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清代朝庭在安西曾建筑五堡、安插慕化归来的回民就有2380余户9200余口,垦荒种地、奉旨依议、回汉民族和睦耕耘,留下了光辉历史。民国年间随着马家军驻扎河西各地县、青海、临夏的回族兄弟也相继迁来定居。从历史遗留现象看回民在各地城镇95%的都集居在“关内”或“关外”(指地、县城镇而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回族群众心情舒畅,念经、礼拜、做主麻、封斋、过三大节。讲团结、重礼仪、爱国爱教,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回民过节的三天中,好客的穆斯林青年男女,都沐浴馨香,男子削鬃戴白色小帽,女子(分未婚、中年、老年)分别头戴汞、黑、白色纱帕,三、五成群,奔走相祝“色俩目”。如回礼九月为“莱买丹月”,这月从初一、二见月封斋到十月一、二见月开斋, 这一天就是“尔德节”(即开斋节)。斋戒是回教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之一,凡担任主事的穆斯林男女都应在此月每日从破晓太阳出来前一个半小时吃饭封斋至日落开斋,封斋期间戒绝饮食和房事。大部份地区在斋月下半月就开始准备头面头油、炸馓子和各种式样的油果子,花样达一二十种,这就视各家经济实力而异,相互赠送或招待来客。
“尔德节”这天,早上九点钟,男性都集中在清真寺,首先出“费得勒”(开斋税)按规定每人散小麦2斤或面粉2斤或大麦4斤,亦可按价折钱散出,最好在礼拜前为贵,这钱必须用自己劳动所得(亦可亲戚朋友父母所给),不正当所获为不洁之财,俱是禁止 (如高利贷、赌赙、以及偷、抢等不义之财)此为回民所周知。九点半开始,先口授阿匍讲古兰经,然后面向“天房”举行会礼时间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天房原是主命天仙所造,以作万方之朝向,其地在中国西面阿拉伯之满克(麦加)世界的中心)0会礼完毕后,互道“色俩目”互祝节日幸福,并上坟纪念祖先。回来后,各家根据自己的条件请阿訇并备佳肴宴请宾朋,在这三天都按自己经济力量给穷人小孩散钱。
回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宰牲节)。这一天仍在早上九点钟会礼,礼拜后,有能力的人一人摆一只羊或七人摆一头牛或一峰驼,必须是全、美、肥大健康之畜,将肉分为三份,一份给贫,一份送亲,一份自用。这个节是穆斯林的一个大节,有能力的人,在这个节日亲身赴天房去朝拜,有能力的人平生一世朝拜一次,多次更好。朝过拜的人,回来后称为“哈吉”(类似学历等级)。回民中的“乡老”是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人中选出的,职责是扶持教长开展正当的宗教活动,负责管理寺内资产。“清真寺”也叫“礼拜寺”是回族守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办理宗教及民族内部事务的地方。
回族过节按照伊斯兰教历即“黑吉拉”历讲,每年的10月1日是全世界穆斯林民族的统一欢庆节日。但在我国尔德节的时间按公历(阳历)与农历(阴历)计算都不能固定在一个时间内,这是因为“黑吉拉”历,全折354天,公历365天相比,每年相差10天至11天,而两历元旦相距60天左右,与农历比元旦相距120天,要每年的总天数和月与月头基本相等。尔德节每年10月1日不变,只要能和农历月的初一相一致,经推算确定按农历每隔三年倒退一月,才能与回历的10月1日相等,从尔德节这天起, 每隔三年向后推一月,正好与我国农历的月头同,依此类推,周而复始,回民过节每36年与传统春节相会一次,如1996年农历正月初二正是与回族过年相逢了。
安西回族分布在县城、十工、小宛、八工等地,到目前回民已达140多人,还有近百人等待入户。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他们大多重操旧业,经营各种饮食业、毛皮业、牧养业和农耕,生活不断改善奔小康。1987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重新建了清真寺,1992年又扶持修建了清真餐厅一处,每年清真寺可收入2万余元,达到了以寺养寺的目的并解决了过往穆斯林来客礼拜和就餐困难。同时党和政府极大地重视回族文化教育和汉族一视同仁,回民文化素质逐步提高,民族干部茁壮成长,回族的发展前途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