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校——安西简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606
颗粒名称: 忆母校——安西简师
分类号: G451
页数: 9
页码: 119-127
摘要: 1945年以前安西县没有一所中学,高小毕业学生除少数家境宽裕的学生东去肃州、兰州或西去迪化求学外,大多数的只能在当地谋生,即使在外地读书的也常因路途远,交通不便、开销大,有的中途停学。小学教育发展很困难,教师奇缺,只有小学毕业教小学。面对这样的状况,培养一批合格的小学教师成为发展安西教育的希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1945年国民党安西县政府报请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安西县立简易师范,并委托时任县督学高攀桂(字月秋),渊泉中心小学校长王祥林(字中民),县商会会长张翧负责筹建。1949年9月28日安西解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全面完成中小学整顿任务后,县上又决定将简师与一区小学分开,各成一体。
关键词: 回忆录 忆母校

内容

1945年以前安西县没有一所中学,高小毕业学生除少数家境宽裕的学生东去肃州、兰州或西去迪化(今乌鲁木齐)求学外,大多数的只能在当地谋生,即使在外地读书的也常因路途远,交通不便、开销大,有的中途停学。小学教育发展很困难,教师奇缺,只有小学毕业教小学。面对这样的状况,培养一批合格的小学教师成为发展安西教育的希望。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1945年国民党安西县政府报请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安西县立简易师范,并委托时任县督学高攀桂(字月秋),渊泉中心小学校长王祥林(字中民),县商会会长张翧负责筹建。同年7月破土动工,9月底就基本建成、校址就设在安西老城西大街孔庙、文昌宫之间,还修建了土木结构的学生宿舍、办公室、伙房共8间(按门计算),体育场、操场。首任校长孙彦彬是省教育厅派来的,他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是民盟会员,来安西前在敦煌中学任教育主任。他上任后聘请郑学岚、茹竹村、姚景倏、焦根崇、刘光普等教师,还招来炊事员刘福来,工友刘建成。
  学生是从全县四乡一镇(桥踏、双隆、瓜州、柳沟和渊泉镇)选拔来的高小毕业生30多名。
  学校9月底开始上课,学制原定4年,次年改为3年。课程设置有:国文、英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童训、公民(包括地方自治)、应用文、音乐、美术、体育、劳作和业务课程、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引政、教育测验与统计、实习,主副课共25门, 每节课时45分钟,每周36节,早自习半小时,晚自习2小时,集体课外活动40分钟,都是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全国乡村简易师范学校教学科目纲要》安排的。教材是由甘肃省教育厅统一配发来的由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免费借给学生使用,开学时打条借出,期末考试后交还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因教材分量比较重,学习生活也比较紧张。远乡学生一律住校起伙,城附近的学生也在县城内投亲寄宿走读。教师备课批改作业全是集体办公。孙校长上任后的第一张布告即《告全校同学书》言简意赅,首段文曰:“查建国前程,经纬万端,而百年大计,首在树人。安西教育向称落后,为针对时弊,谋补救起见,始有简师之创办。彦彬资愚材掘,德薄能解,即掌故校、应当鞠躬尽瘁……务希各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勉。今日勤学苦练,将来为人师表,关系重大,责任非轻……。”学校刚迈出了矫健的一步,谁知竟遭当局政界一些人的监视,无奈孙校长及全体老师在一年后的放假中全悄然离去……。
  1946年秋,省教育厅又调来了安西籍人,时任玉门油矿塞上日报社编辑陈秋海(字百川)接任校长。陈自幼家贫好学,毕业于重庆政治学校,也是一位颇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以造福桑梓发展安西教育为重,聘请来段生瑞(三道沟人,肃州师范毕业,后考入江苏无锡大学)、李巨信(兰州南山)、王达超(银川中学)、张万逵(民勤)、张登科(金塔)等老师,此时县长池世英又主持修建起一座土木结构较宽敞明亮的新教室,添置了课桌凳,同年招新生30名。1947年王怀祖(定西人)接任校长,又聘来了景全俭、王永祯、刘西成、安昌德、申华德等几位酒泉藉老师和兼课教师程嘉佐。1949年7月9日高攀贵任校长。为创办安西简师,培养人才历任校长和各位教师都付出了心血。
  这所学校的特色是:1、因地制宜,艰苦创业。庙堂作教室,夏秋尚可,冬春困难就多了。学习时闭上门,光线暗淡,敞开门,又寒气直灌,风携沙尘积满教室。晚自习的盏盏小煤油灯,散发的黑烟满室弥漫;寒冬的教室泥巴火炉,燃料是自己动手砍回的湿梧桐枝、红柳梢,烧起来吱吱啪啪,黑烟缭绕,拭揩出的涕液全是黑泥。环境虽苦,但师生们的教与学情绪始终饱满,老师虽都家在外地,工作起来却一丝不苟,顶风寒,冒酷暑,勤恳施教,经受了风沙侵袭和各种困难的考验,使学校在困难中自力更生,跋涉前进。
  2、坚持师范教育宗旨。在教学中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毕业后胜任教学打好基础。文科教师孙彦彬、刘西成、张万逵很重视抓学生范文、遣词、造句、布局的练习和病句修改,透彻讲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中心的掌握。名著、名作、精华段落都要求学生背诵,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袁枚《祭妹文》、苏轼《赤壁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还有《六国论》、《战国策》、《礼记•大同》及唐、宋诗词等,白文翻译,缩写。李巨信老师标准音掌握比较•111•瓜州文史第2辑好,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必须练习标准语音。数学教师安昌徳、王达超十分重视传授解题方法和记忆公式法则,如几何的证题分析、定理比较、异同记忆、代数方程式、公式、解题、分类归类记忆,数学课中鸡兔同笼、龟兔竞走的规律法则运算。王永祯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讲起教育课来理论联系实际,教法灵活,学生理解快、记得牢。景仑俭理化课讲解透彻,哲理清晰,很受学生称赞。
  3、学风正、求知欲强。学生自动五更起、半夜灯习以为常,各种作业都是在自习、课余去完成的,星期天到校自学,寒暑假相互辅导,竞争性强,优胜劣汰。每学期都有新变动,小考、月考、期终考、环环紧扣,真有点无喘息之空,操行评审关系着下学期的留、去。至1949年7月全校共4个班,百余名学生,首届毕业2个班32人(四年制、三年制各一),经统考后,准予毕业,成为安西第一批年轻的小学教师,由县教育科统一分配到全县各中心小学和国民小学任教,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推进了安西国民基础教育。那时节,安西城乡各学校都是设在旧庙宇内,一庙一校,一师一校,多班复式,泥巴桌子,长条板凳。前面学生上课,后面泥神稳座。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用辛勤的汗水取得大家理解,学生入学巩固率高,春满堂,夏减半,秋凋零,冬不见的现象很快被扭转,为解放初期全县小学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9月28日安西解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新政权的建立,人民解放军的西进,地方干部队伍的发展,这所安西唯一中等学府的学生,成为选拔干部的主要对象,在“年青人,火热的心,跟随着毛泽东前进”的欢歌声中,有的报名参军,跟随大部队上了新疆,卫国戍边,贡献毕生;有的被吸收参加地方干部训练班,经过培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安西首批地方干部;留在学校继续就读的同学已不足30人,还是两种程度。当年放寒假,县教育科长王中禄,将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县上学习党的政策文件,贯彻《关于对中小学进行整顿的指示》,县上决定将安西简师与一区小学(渊泉中心小学)合并,简师2个班,小学部6个班,景全俭担任校长,萧福广任教导主任,总务王曜,简师部教师有杨进俊、杨熙隆、冯项铭、于渊、赵酒弼。学校建立了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组织。1950年寒假,中学教师集中兰州学习,深入贯彻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进行清理思想,整顿队伍。紧接着1951年全县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蓬勃开展,部分教师和学生骨干又先后参加了安西二期土改,在群众运动中得到锻练和提高。1952年放暑假,省教育厅又集中全省中学教师在兰州开展了以忠诚老实为内容的思想改造学习,并对教师队伍作了调整。全面完成中小学整顿任务后,县上又决定将简师与一区小学分开,各成一体。1953年,贯彻教育部《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指示,进一步加强了学校领导和充实教师队伍,又派来张斌、韩卜中、徐瀛广、陶廷明等一批骨干教师,随后又派来史一乔(原酒泉地委干部、中共党员、西北师院毕业)任校长,师范教育课程主要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等,教学方法上也开始启用苏联教育经验一一五环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巩固、布置作业)。多启发、善诱导、教育方针上德智体并重,并恢复了 “学习操行”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也由原百分制改用五记分制,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内容的“五爱”教育,重师德,管理走上正规。1956年根据上级决定改为“安西县中学”。
  安西简师开办10年间,1950年至1952年没毕业班,1955年秋又停招师范生,实际毕业只四期近百人,为安西教育的革新改造、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有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值得记述:1、为期40天的学潮斗争。八年抗战,继以内战,安西经济凋蔽,办学危机日趋严峻,地方政界先后把一些具有真才实学、治校教书有方、主持正义、受学生欢迎的校长、教师排斥走了,却在1947年秋委任了曾在安西县三青团当过书记、只上过两年初中的王怀祖来当校长。消息传开,全校师生一致反对,再加上师范生按国家规定享受的生活补助费一度被县上全部苛扣,两件事激起学生愤怒,经学生会领头,以二、三年级全体及部分一年级同学为主,瞄准10月的一天清晨王怀祖衣冠楚楚来上任之时,群起而攻之,唇枪舌剑的一通质问。当王发脾气后,大伙一阵拳打脚踢,七手八脚将王抬出学校大门扔在了行人来往的西大街面,王怀祖哼哈一阵,见无人理睬,从地上爬起悻悻而去,找他的后台祖师爷去啦。简师学生闹事的消息传开后,下午教育科长来了,先是训斥,后是劝解,当我们提出一系列质问后他张口结舌,见压不服学生,又怕事态闹大,便连忙返回县衙,傍晚时分县长池世英带着警察气势汹汹来学校抓人,教室里、宿舍内空荡荡的,此时学生们早已躲进疏勒河床红柳丛中,县长警察扫兴而归。第二天又去北城外追捕,我们早已转移到南沙窝。下午警察到了城南,学生们又在西碱窝躲避,9天的追捕都扑空了。一周后酒泉行政督察专员王维庸来了,指示教育科急速召唤回学生复课,指示池世英县长严格稽查学生。这时参加学潮的学生随着天寒地冻,口粮接济无着都只好商议到远乡同学家、亲戚家躲藏,不达目的不复课。县衙无奈强抓了姓赵的天水藉教师和学生会主席王学信,关进监狱,多次审讯,除前述两条因素外,别无所得,无奈只好放人并答应另派校长,补发学粮。同学们当听到闹学潮目的已达到,都先后陆续返回学校复课,岂知没过几天王怀祖在他强硬的后台一一省教育厅长宋怡等淫威下仍当了简师校长。这场40多天的学潮虽然失败了,但影响遍及邻近各县,打击了国民党县政府和警察嚣张气焰,锻练并鼓舞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斗志。
  2、张治中将军关心安西简师。1948年秋,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主任张治中将军一行多人来安西视察,全体师生去县城西郊公路口欢迎,张将军在视察过县府后,又徒步来到简师视察。陪同的有酒泉专员王维庸,安西县长吴文青,张将军在视察中再三强调要把培养师资的学校办好。当了解到学校无课外读物,无理化仪器时,表示要设法解决。后来学校收到了上千册图书和不少仪器、标本、模型、化学试剂。全校师生非常感激张将军。学校办起了图书室。同时在外地从政的安西藉人段石泉(国大代表), 也寄来了一批《学生字典》赠送给简师学生每人一本。酒泉警总司令李铁军给安西简师题写了校衔,都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3、邓宝珊省主席视察学校。1951年春夏之交的一天,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来安西检查工作,他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豪爽和蔼的在学校大办公室里和全体教职工一一握手问好,仔细询问了学生入学情况、教学效果。当得知学校经费困难时,邓主席向陪同的安西县委书记贾悦西建议,组建“校董会”,动员社会适当募捐一点。这对学校启发很大。事后经县教育科与学校筹备,成立了校董会,推选了县城有名望的教育界老前辈王福增、狄仙洲担任董事长(董事会主要职能是联络学校与社会关系,瓜州文史第2辑掌握学校教育方向和筹措经费等)。董事会向县城工商界以及各乡村倡导劝导学龄青少年入学读书,又募捐了一些粮、资、木料,充实学校桌凳,初步改善教学条件,意义深远。
  4、安西文艺宣传的先导一一学校宣传队。50年代学校为配合党的政治中心任务,在县委宣传部、政府教育科、团县委帮助下, 成立了业余宣传队,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型秧歌队上街表演,并向群众宣传一些有关政策精神。项目有:霸王鞭、驯牦牛、打野人、踩高跷、团体操、演双簧、说快板、街头画报讲解,还有小歌剧,如《红布条》、《牛永贵挂彩》等歌颂军民鱼水情、启发人民群众团结战斗清剿匪特,光荣支前。小歌剧《害人一贯道》在城乡演出后,及时揭穿了利用封建迷信害人的内幕,不少受骗入道的人纷纷向政府登记退出,使这一反动会道门组织很快被取缔,效果明显,受到县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的称赞。大型歌剧《赤叶河》是学校向安西二期土改献礼节目,排练中从校长景仑俭到教师于渊、杨文浩、学生辛德、郭映文等成夜成夜背台词,乐队的教师高树萍、赵德弼等,有空就练习演奏,后勤组的同志忙碌着赶制布景道具。这年寒假去瓜州、南岔和东半县为农民巡回演出,都是人人背着行李、道具,徒步前往。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欢乐的歌声唱到哪里。特别是“土地改革到了我们的村”、“翻身道情”几首歌曲风盛一时。夜场演出台上挂起几盏气灯,击乐而起就开始了。一个点上演出,周围村子的乡亲们都来观看,骑毛驴的,座大牯辘车的,徒步的,确实是人人心情喜悦。记得一次在九南村演出时,夜场后已是三星西下,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八工村的演出,全体队员连夜背着道具、服装,踏着月色徒步10里赶到八工庙歇脚,从无人叫累。宣传演出期间父老乡亲给我们送茶送水,做饭,队员们偶尔也参加了农村斗争会,听贫雇农诉苦。宣传活动既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时群众运动也教育了自己。印象极其深刻。
  人生短暂,史事绵长。随着时光的流逝,“安西简师”校名虽已隐匿了,但改名后的“安西中学”却继以至今,在改革大潮中阔步前进,屈指掐算已整整50年了,当年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校长、老师早已先后内迁,有的已作古,当年风华正茂的学生如今也都是花甲之余,鬓发雪染。回首往事,历历在目,为使此一史实不湮没于世,我不揣冒昧,将学校当年旧事记之于上,作为对母校老师的纪念。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讲述了瓜州的文化历史;历史纪事和人物春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希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