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勘察整修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93
颗粒名称: 三、勘察整修过程
分类号: K854.1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使这处西夏艺术宝库得以长久保存,从1983年起,先后进行了13次勘察测量,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整修加固洞窟和根治壁画地仗酥碱起甲病害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整个工作共分四期进行:首期于1987年9月2日至10月15日施工,由安西县文物普查队李春元、李宏伟、王俊英承接,历时43天。整修清理后的洞窟内外环境,除安装5副钢门呈具现代物料感外,其它各处基本保持原貌。同年10月29日,经县政府、政协、文化局验收合格。四期于1993年7月7日至27日施工,历时20天,主要加固5、7窟顶。
关键词: 东千佛洞 勘察整修

内容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使这处西夏艺术宝库得以长久保存,从1983年起,先后进行了13次勘察测量,获得第一手资料,为整修加固洞窟和根治壁画地仗酥碱起甲病害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1987年10月起,甘肃省文化厅,国家文物局陆续拨款22.5万元,整修加固洞窟和处理病害壁画,清理残破造像和窟内外倒塌土块、砂砾、垃圾,使这里的古老艺术得到妥善保护。整个工作共分四期进行:首期于1987年9月2日至10月15日施工(壁画临摹同时进行),由安西县文物普查队李春元、李宏伟、王俊英承接,历时43天。安装2、5、6、7、8窟钢门5副;用砂砾石、土坯、砖三种材料封闭1、2、9窟门3座;封闭东崖上下层存放泥梵塔窟和下层清代住持聂和尚坐化窟门3座;清理“文革”时期砸毁无法复原位置的残破佛道造像11身,还原15身,其中1窟2身,2、6、7窟各2身,8窟5身;清理倒塌窟檐院墙砖瓦,土块,木料14.5立方;平整第2、3、5、6、7、8窟前场地355平方米;整修2窟前平台8.5平方米,修筑拦洪坝40米。整个工程用砖2300块、土坯4000块、砂石10.5立方,土4立方、水泥400公斤,水13000公斤,麦草260公斤。由于洞窟处在崖壁上,山路陡峭难行,所用材料车辆无法运到,除土、土坯就地取材外,其余材料用人力搬运,水则由30公里以外的桥子乡拉运,工程十分艰巨。整修清理后的洞窟内外环境,除安装5副钢门呈具现代物料感外,其它各处基本保持原貌。同年10月29日,经县政府、政协、文化局验收合格。
  西夏壁画首次临摹于同年10月15日结束,历时45天,完成画稿28幅,计64.64平方米;其中2、7窟彩绘,白描水月观音,涅槃变各4幅32.74平方米;白描2窟密宗曼荼罗2幅,2平方米,飞天2幅,1平方米,药师变2幅,4平方米;彩绘7窟金刚1幅,0.9平方米,白描接引佛4幅5平方米,净土变2幅9平方米,彩绘5窟小幅佛,菩萨7幅5平方米。经敦煌研究院霍熙亮、榆林窟保护所胡开儒、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九庵鉴定,达到原画线描着色艺术效果。青年美术师王幸福(1956—1998年)临摹的2窟穿道正壁10平方米巨幅涅槃变艺术效果达到较高水平,成为精品,具有文物复制永久保存价值。本次临摹是建国以来本馆美术工作者对石窟寺壁画首次临摹的大胆偿试,一次成功。画稿于1988年7月装裱建立档案,作为馆藏文物永久保存。同年10月举办首次壁画临摹品展览。工作人员有:王幸福、姚志农、潘玉玲、鲁晓花、赵仙钰、俞岚枫、张淳、赵存福。
  二期于1990年7月28日至9月26日施工,历时45天。修复第2、5、7窟壁画113.9平方米。技术措施:在壁画地仗层酥碱起甲病害部位用针管注射聚醋酸乙烯乳液,待乳液渗透后,再用白丝绸裹丝绵球轻轻压平与墙壁粘合,尔后喷涂一层透明粘合乳胶,达到保护壁画地仗层不受潮气侵蚀。修复后的壁画表面平整,图象清晰,效果良好;残壁画脱落边缘的泥皮,用草纸和灰浆修补加固,计45米;修复前后各录相摄影一次,作为对比资料。修复者:敦煌研究院石窟保护所李最雄、段修业;录相摄影者:摄录部吴健。费用3.5万元。
  三期于1991年4月1日至26日、8月12日至26日分两次施工,历时40天。首次工程主要用纯蒸溜水加明矶清洗2窟前室壁画表面附着的数百年香火薰陶的烟釉,计93.93平方米。清洗后画面清晰,用草纸和灰浆修补加固脱落泥皮40平方米。
  二次工程主要是全面系统的测绘、记录、摄影,为编纂《安西县文物志》、《东千佛洞勘察整修总录》准备资料;加固第2、7窟顶砾岩层。详细测量记录洞窟形制、壁画、彩塑造像数据及造型、题记、拍摄黑白,彩色照片各1套,3856张照片,获得5.5万字纪录资料;临摹5窟后室穿道坛城;后室正壁涅槃变各1幅9.5平方米;制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泥标志,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宝玺、本馆李春元、李宏伟、王幸福、潘玉玲承担。
  测绘摄影之同时,在2、7窟顶布设钢网,灌溉厚25厘米混凝土防震防水罩,喷涂PC透明玻璃质乳胶,使其与防震防水罩和周围的砾石层牢固粘合,形成不透水防护层。排除5窟右上方崖面开裂砾石层285立方米,以防塌落震塌5、2窟;其次是清洗7窟接引佛画面的泥沙,由段修业承担;铺2窟砖地。修补大石台左角地基,由天水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榆林窟修建队、敦煌杨家桥建筑队承接。总用工306个,花费2.2万元。
  四期于1993年7月7日至27日施工,历时20天,主要加固5、7窟顶。该地历经地震、风雨剥蚀,造成东崖上层7窟倒塌,5窟前室前墙大部倒塌,又由于窟顶开挖跨度过大,时常有砾土层塌落。1987年9月首次整修时,清理塌落砾石1.5立方,1989年又塌落1立方,巨幅坛城剥落三分之一;7窟前室人字坡顶也因跨度过大塌落2.8立方,清理后于1988年4月又塌落1.5立方,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加固窟顶,防止全部倒塌。施工过程:在5窟顶东北角塌落严重部位,用红砖、水泥砌直径1.5米的方形立柱,立柱顶贴近窟顶处,用预制放射状钢筋混凝土托架,使之坚实地托住沉重的窟顶;再用麻纸和灰浆修补脱落部位;凡壁画及泥皮剥落裂缝处,也进行修补。7窟顶先铺设钢筋网,尔后架设模型板,浇灌厚25厘米混凝土,使之形成一幅牢固的“人”字形框架,支撑着窟顶上方厚达6.5米的破碎砾石层。这次艰难整修,彻底根除了地震倒塌和风雨剥蚀之隐患,达到长久保存之目的,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共用工242个、水泥3吨、砖500块、花费3万元。此工程由敦煌研究院石窟保护所路里成承担,本馆刘晓东监工,榆林窟修建队施工。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

瓜州文史第二辑讲述了瓜州的文化历史;历史纪事和人物春秋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