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西走廊安西、疏勒命名的时代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26
颗粒名称: 二、河西走廊安西、疏勒命名的时代背景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214-216
摘要: 汉代河西四郡设立后,今天的安西县由冥安、渊泉、广至三县组成,由敦煌郡管辖。唐为瓜州郡,宋归西夏,元归蒙古,明属沙州卫地。嘉靖三年明政府关闭嘉峪关,该地遂成为关外之地。康熙曾三次率兵亲征葛尔丹,收复了河西及西域。由此可知,“安西”二字在河西走廊出现是清代1723年。
关键词: 文化遗址 遗址考察 时代背景

内容

汉代河西四郡设立后,今天的安西县由冥安、渊泉、广至三县组成,由敦煌郡管辖。唐为瓜州郡,宋归西夏,元归蒙古,明属沙州卫地。嘉靖三年(公元1529年)明政府关闭嘉峪关,该地遂成为关外之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葛尔丹攻占了天山以南地区,割据中亚、西域后,又北上侵占蒙古,并虎视眈眈,有南下中原之意。康熙曾三次率兵亲征葛尔丹,收复了河西及西域。为加强对收复之地的管理,清廷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今安西布隆吉一带设置安西镇,统摄军队5600人,管辖嘉峪关以西至新疆哈密范围内的军政事务,后又设安西兵备道、安西厅、安西同知及安西守卫衙门等一系列与“安西”二字有关的军事行政单位。由此可知,“安西”二字在河西走廊出现是清代1723年。“安西”二字的内涵,据《重修肃州新志》载:“本朝(雍正)经理关西,始建安西县城”。安是经理、经营、辖治之意,西指嘉峪关西。该书还载记:“又按安西卫,在三危、流沙以东,为唐虞《禹贡》雍州西边之地”。意为今安西卫设于古雍州西边。安定古雍州之西边是“安西”二字的第二层含义。这两条资料是清代人对河西走廊“安西” 一词起源最明确的注解。清代在河西移民实边,开屯田,建筑城堡,修建仓廒、安插户民,惠养边民,是其安定、经理、经营、治理、开发关西的一系列重大实际举措。
  清代以前,人们惯用西域这一名词代表以新疆为主的西部地区。收复西域后,易其名曰“新疆”,意为“新辟疆圉”、“新辟疆土”。“安西”、“西域”等旧名遂废。
  今河西走廊横跨玉门、安西、敦煌三县市的一条河流西汉时叫籍端水,东汉叫冥水,唐叫独利河,元明叫布隆吉尔河,明后期叫苏勒河,清至今叫疏勒河。系祁连山冰雪融化而成,故雨雪大则流量、速度大。从古至今为开发嘉峪关外农业,发展丝路文化,做出不懈的贡献。由于这条河流地位显赫,古代许多民族在这里群雄角逐,轮番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少数民族占领时,该河的突厥语音译有苏赖河、苏勒河、素尔河等,其音接近于疏勒。康熙年间清军在安西布隆吉一带擒获葛尔丹三千余部属,为表彰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即引用了历史上西域著名的古地名——疏勒河,“疏勒”二字在河西走廊始有其名,据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李正宇研究员对该河名称演变研究认为,籍端水之“籍”,独利河之“独”,苏勒河之“苏”,读音本同,至少古时非常接近。籍端、独利、苏勒三个同音词的不同用法,意思都是“黄河”,即河水泛黄之义。他还认为西域于阗、焉耆境内的“树枝水”、“达利水”、“计式水”意思也为“黄河”。他认为这是当地民族各见其境内之河夹土带沙,混浊不清,因而不约而同地起了个意思相同的名字。但它们与中原“黄河”皆不相通。此论给疏勒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增加了新的内涵。笔者曾到肃南县考察,发现裕固族有“苏勒都斯” 一姓。裕固族是回鹘人的后代,唐代居甘、瓜、沙三州者多。“苏勒”二字在唐代普遍使用,后来使用汉姓,“苏勒”衍化为“苏”。凡此说明,疏勒河之名附会于古国名、地名,在音与意及历史背景诸方面,与其本名皆有巧妙的渊源关系。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