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和“疏勒"名称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24
颗粒名称: “安西”和“疏勒"名称溯源
分类号: K878
页数: 6
页码: 212-217
摘要: “安西”和“疏勒”是古代西域非常重要的两个地名。今天河西走廊西端安西县境内正好有一条大河叫疏勒河。古西域的“安西”、“疏勒”同今河西走廊异域同名,地名起源时隔一千余年,相距近三千里,空间和时间概念跨度很大。
关键词: 文化遗址 遗址考察 名称溯源

内容

“安西”和“疏勒”是古代西域非常重要的两个地名。今天河西走廊西端安西县境内正好有一条大河叫疏勒河。古西域的“安西”、“疏勒”同今河西走廊异域同名,地名起源时隔一千余年,相距近三千里,空间和时间概念跨度很大。它们怎样从西域移居河西走廊的,笔者考察了很多地方,参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安西”、“疏勒”两地地名起源、时代背景及相关问题综合调查考证, 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一、西域的“安息”、.“疏勒”地名起源及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敦煌市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及葱岭一带的广大地区叫作西域。张骞岀使西域时,那里千城林立,百国称雄,阡陌纵横,资源丰饶,共有五十余个国家。安息国和疏勒国即是其中比较强大且与汉朝政府保持紧密贸易关系且时间最长的国家。汉人对安息国的记载首见于《史记•大宛传》,次见于《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载记曰:“安息国居和犊城”。其位置在今天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安息”是汉时对帕提亚国王阿塞西一词音译的简称。安息国公元前250年建国,统治延续共400余年。汉朝使臣公元前115年首次到安息国,安息国王令骑兵迎接于其国东界。汉朝使臣看到安息粟特人深目朱须,善于做生意,分铢必争,这是汉人对安息人最初的印象。博望候张骞公元前129年率众到安息国,正是其国力最强盛时期。上述汉人与安息国的交往、了解,尔后根据其国王的名字音译其为安息国,可以说,安息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汉人命名的。疏勒国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喝尔河及克孜勒河冲击而成的绿洲上,使用突厥语。“疏勒”亦是汉人对突厥语国名的音译,含有水、水浊之意。
  由于西域降水稀少,绿洲上一切生命都要依赖冰雪融水,水是最珍贵的东西。许多国名、地名、人名皆与水有关,“疏勒” 即如此。
  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置最高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 总管西域事务。《汉书•张骞传》中称西域为西边。《隋书》中有“经安西到西域”的记载。分析此语,安西之“西”,当初并非指整个西域,而是指西域的部分地区。汉武帝结束西域割据,使西域诸国、诸部落安定统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把安西理解为安定西域、西边、西境,虽无直接的文字材料,但从历史上开发、经营西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息”是如何衍变为“安西”及其所表示的特定含义。《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唐对外有七条交通路线,其中安东道即安定渤海一带, 安西道指通向西域之道。安南道即安定南蛮属地,都护府设于今越南河内。安北之北指北方漠北,既今内、外蒙古及原苏联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安西为安定西域之意无疑。笔者认为,“安息” 与“安西”异字同意,如果假借使用,借古喻今,既引用了古国名,•201•瓜州文史第1辑又赋予开发西域的崭新含意,新旧联系,推陈岀新,是“安息” 变为“安西”的基本前提。如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唐代有个“奄章”姓氏,后来汉化为“安帐”,既表古音,又立安设驻扎帐篷在草原上游牧之意,今天则纯粹简化为“安”字。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疏勒国汉属西域都护府管辖,王莽“新朝”时称“世善”,役属于匈奴。三国时,属曹魏西域长史府和戊己校尉二十道之一,隋唐时仍称“疏勒”,唐又称谓“伽师氏”,为安西四镇之一,叫疏勒镇。公元1883年清政府设立行省后,在此建立疏勒直隶州。疏勒一直沿用其名。
  二、河西走廊“安西”、“疏勒”命名的时代背景及其与西域“安西”、“疏勒”之关系。
  汉代河西四郡设立后,今天的安西县由冥安、渊泉、广至三县组成,由敦煌郡管辖。唐为瓜州郡,宋归西夏,元归蒙古,明属沙州卫地。嘉靖三年(公元1529年)明政府关闭嘉峪关,该地遂成为关外之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葛尔丹攻占了天山以南地区,割据中亚、西域后,又北上侵占蒙古,并虎视眈眈,有南下中原之意。康熙曾三次率兵亲征葛尔丹,收复了河西及西域。为加强对收复之地的管理,清廷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今安西布隆吉一带设置安西镇,统摄军队5600人,管辖嘉峪关以西至新疆哈密范围内的军政事务,后又设安西兵备道、安西厅、安西同知及安西守卫衙门等一系列与“安西”二字有关的军事行政单位。由此可知,“安西”二字在河西走廊出现是清代1723年。“安西”二字的内涵,据《重修肃州新志》载:“本朝(雍正)经理关西,始建安西县城”。安是经理、经营、辖治之意,西指嘉峪关•202•★古史拎零★ 西。该书还载记:“又按安西卫,在三危、流沙以东,为唐虞《禹贡》雍州西边之地”。意为今安西卫设于古雍州西边。安定古雍州之西边是“安西”二字的第二层含义。这两条资料是清代人对河西走廊“安西” 一词起源最明确的注解。清代在河西移民实边,开屯田,建筑城堡,修建仓廒、安插户民,惠养边民,是其安定、经理、经营、治理、开发关西的一系列重大实际举措。
  清代以前,人们惯用西域这一名词代表以新疆为主的西部地区。收复西域后,易其名曰“新疆”,意为“新辟疆圉”、“新辟疆土”。“安西”、“西域”等旧名遂废。
  今河西走廊横跨玉门、安西、敦煌三县市的一条河流西汉时叫籍端水,东汉叫冥水,唐叫独利河,元明叫布隆吉尔河,明后期叫苏勒河,清至今叫疏勒河。系祁连山冰雪融化而成,故雨雪大则流量、速度大。从古至今为开发嘉峪关外农业,发展丝路文化,做出不懈的贡献。由于这条河流地位显赫,古代许多民族在这里群雄角逐,轮番上演一幕幕历史活剧。少数民族占领时,该河的突厥语音译有苏赖河、苏勒河、素尔河等,其音接近于疏勒。康熙年间清军在安西布隆吉一带擒获葛尔丹三千余部属,为表彰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即引用了历史上西域著名的古地名——疏勒河,“疏勒”二字在河西走廊始有其名,据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李正宇研究员对该河名称演变研究认为,籍端水之“籍”,独利河之“独”,苏勒河之“苏”,读音本同,至少古时非常接近。籍端、独利、苏勒三个同音词的不同用法,意思都是“黄河”,即河水泛黄之义。他还认为西域于阗、焉耆境内的“树枝水”、“达利水”、“计式水”意思也为“黄河”。他认为这是当地民族各见其境内之河夹土带沙,混浊不清,因而不约而同地起了个意思•203•瓜州文史第1辑相同的名字。但它们与中原“黄河”皆不相通。此论给疏勒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增加了新的内涵。笔者曾到肃南县考察,发现裕固族有“苏勒都斯” 一姓。裕固族是回鹘人的后代,唐代居甘、瓜、沙三州者多。“苏勒”二字在唐代普遍使用,后来使用汉姓,“苏勒”衍化为“苏”。凡此说明,疏勒河之名附会于古国名、地名,在音与意及历史背景诸方面,与其本名皆有巧妙的渊源关系。
  三、结语“安息”、“疏勒”是与汉朝来往紧密的两个国家的国名。原来汉唐政府大规模地开发经营西域,既沿用旧国名,又标新立异, “安西”、“疏勒”成为西域两个军事行政机构的名称得到普遍使用. 唐政府开发边境的“安东”、“安西”、“安南”、“安北”等七条交通要道命名的含义是对“安西”一词最全面且最恰当的注解。“疏勒”因水取名,先为国名,后为一行政区域之名。从西域到河西, 既有民族语言音声传承衍异的变化,又有清政府一定政治目的命名。
  •204•★古史拾零★红军西征战役旧址调查实录李春元1987年4月及1988年5月份,我们甘肃省安西县文物普查队沿着1937年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该县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查。
  军事会议旧址一磨坊1937年4月20日,西路军左支队在此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旧址磨坊位于榆林窟河北岸的蘑菇台子。蘑菇台子四面环山,东南4公里是榆林窟,北面50米是清代土木结构建筑的王母宫,四周生长着榆、柳、白杨、胡杨,环境幽雅,旧址磨坊为土木结构磨碾房三间,西边一间住人,中间和东边一间安有石磨、石碾各一盘,现已不存,西间和中间保存尚好,东间已倒塌。
  白墩子战役旧址位于安西县城西北35公里,甘新公路南侧唐代大烽燧一一白墩子附近山岗上。这里四面是绵延起伏的山丘,公路由白墩子下自东南向西北穿过,两边山岗上有构筑的钢筋水泥碉堡,局险扼•205•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旭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