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锁阳城遗址的地面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21
颗粒名称: 三、锁阳城遗址的地面遗物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207-209
摘要: 在锁阳城的东郊和南郊各约1华里的范围内,在风蚀黄土残丘的空隙间,散布着大量汉晋陶片。残片上常出现有直径三、四毫米的小圆孔,或在底边,或在口沿下,看来是用做酿醋,或携以绳索,便于行走携带之用。
关键词: 文化遗址 遗址考察 地面遗物

内容

在锁阳城的东郊和南郊各约1华里的范围内,在风蚀黄土残丘的空隙间,散布着大量汉晋陶片。残片上常出现有直径三、四毫米的小圆孔,或在底边,或在口沿下,看来是用做酿醋,或携以绳索,便于行走携带之用。在陶片散布区域中,间或也能捡到 “五铢’或” “开元通宝”的钱币、玛瑙小珠,陶纺轮,石棋子等;东郊还发现有汉晋石磨、石臼、石钻等残破石器,与汉陶片搅混在一起。在城东约5公里处的古河道南岸还发现一处塌陷的土堆,类似陶窑,东、西各有一漫道,周围散布有成堆的碎陶片与炉渣。由此往西约1公里许,地名曰南岔大坑(实位于锁阳城东北5公里多)地势较低,有千百年洪流淤积的白胶泥,龟裂成网状,裂口深达1米多;地面遍生红柳和骆驼刺,大坑中有一小城,略呈长方,占地约10亩许。北部城墙多半为大河洪水所淹没,南墙犹存,尚可登临,城下遗有汉砖碎块,估约为汉代所筑,是否为初期冥安县城,或是都尉驻守之城,尚等译考。
  锁阳城遗址的第二项重大发现,是在城南汉陶散布区域的黄土残丘之间,这里埋藏着许多造型大致相同的土穴。有好些已经塌陷,其形制大都平底、弧顶,底部为宽约1.5米长约2米的长方圆形平底。四壁无棱角,在高约40公分以上便急切内收,构成穹窿顶,而又极象面包(如图),穴内中心高约1.5米,上部全为弧形,仅能容二人坐卧,多数土穴均无一物,亦无陶片,极少数穴内有尸骨,初疑为圹墓。后又在个别土穴发现有挖掘得很好的洞门,门宽约60公分,高可弯腰钻入,门边上还挖有2厘米深的二重台,似可以镶嵌席笆,用以挡风。又在另一洞穴的四壁和顶部发现有久经烟火烧烤的黑色烟霉,厚约7—8毫米,至此,我们开始改变了原来认为是墓穴的看法,认定是中世纪某部族居住过的土穴。因为土穴中无一点残留遗物,部分说明了这个民族的经济生活是十分贫困的,但也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为何种民族所居。就土穴造型近似穹窿,以其地历史推论,很可能是唐末五代及北宋初期吐蕃人长期占据瓜州所营之住穴,再视其造穴时代而论,其洞门多开于风蚀残破之后,始建此洞穴。因此它的建造时代应在瓜州田园荒废之后,必为唐末五代或其以后,不会是很早的了,但也绝不是汉族人所营造。
  今据宋史记载:北宋天圣元年,西夏李元昊袭回鹘,取甘州。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瓜州吐蕃王率千骑投降元昊。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李元昊与角嘶罗的部将安子罗争夺河西西部三州,安子罗劫断李元昊的归路,元昊昼夜角战200余日,安子罗败,元昊遂夺取了瓜、沙、肃三州。
  由以上历史事件,说明了瓜州从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一直是在吐蕃势力的控制之下,因而,这些土穴出现,是与吐蕃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肃州志》明末条下云:盟末部者,吐蕃奴部也。角嘶罗所属下下层贫苦牧民,散居于瓜、沙、肃等州。说明他们生活是比较贫苦的。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地名

锁阳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