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15
颗粒名称: 民俗风情
分类号: K890
页数: 3
页码: 200-203
摘要: 安西县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八角小亭,小亭地处城中央,照应四方,它也可以说是安西人民奋斗多年治理风沙的真实象征。小亭始建于1983年,由县委、县政府倡导,县财政拨款24000余元,由江苏宜兴县丰宜工程队承建,历时半年,并由全国知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了亭名。
关键词: 民俗风情 风俗

内容

安西县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八角小亭,小亭地处城中央,照应四方,它也可以说是安西人民奋斗多年治理风沙的真实象征。小亭始建于1983年,由县委、县政府倡导,县财政拨款24000余元, 由江苏宜兴县丰宜工程队承建,历时半年,并由全国知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了亭名。
  安西自古以来就有“世界风库”之称,这是由它的特殊地理环境所决定。这里南接祁连山,北靠马鬃山,两山对峙,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地势。安西正处在咽喉地带,同时,地势海拔高达1180米,雨量少,年降水量42毫米。蒸发量又大,形成戈壁沙磧。从西北方向刮来的风,在这里汇集,势猛沙大又多为东西向。据气象资料记载,解放前平均年大风天气达150多天。每遇大风,飞沙走石,黄土蔽日,日月浑浊,埋没庄园,不少农家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乡。据历史现存资料记载,截至解放前夕,全县34万亩耕地,由于被风沙湮没只剩下8万多亩。仅环城乡被沙压去的庄园有28处,农田8000余亩。旧县城东、南城墙被黄沙填平,老乡骑毛驴进城顺直越墙而过。原新城东西两面的城垣,被风吹开了许多裂口,如排齿之倒立。曾有人赋诗形容:“近日风声拂树来, 偏吹黄沙上层台。一年三百六十天,纵有双门亦半开。登高远望一片沙,大风刮起不见家。初冬未到冰先结,春尽不睹桃李花”。咋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也不完全失真。
  风沙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灾害,在那封建愚昧的社会里,众多的人视风沙为“黄龙”,把治理风沙的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建风神庙、沙神庙,立定风碑,祭天求神,拜佛念经,毫无结果。1949年安西解放了,翻身的农民还在遭受着无情风沙的侵害。播下地的种子,未等发芽就被一场风沙吹跑,庄稼人只好二次三次的去补种。大自然的恶性发展,教育了我们,要制服风沙只有向风沙宣战。治沙任务落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肩上。1952年县上成立起治沙委员会,编制了长期造林固沙的规划,并向全县人民发出号召“三年户均种树千株”。“有树就有安西,有树就有繁荣”。对全县40多个风沙口,分别定出了治理实施方案。经过40多年的努力,安西风库发生了变化。截至1990年全县有人工造林8600亩,42个风沙口上建起了47个林场,6万多亩流沙被固,耕地面积由解放初的8万亩增加到25万亩,草原扩大到1918万亩,粮食亩产量由原先的100来斤增加到800多斤,风库变绿洲,风库变粮仓。
  为让家乡的子孙后代牢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安西人民“镇” 住了风神,驯服了黄龙,拯救了安西,遂建此亭为后人留作纪念。
  镇风亭修成后,县文化馆文艺工作人员又精心设计,在八角亭的外檐绘了八幅山水画分别反映安西的“布湖春望”、“千峰积雪”、“双塔凌霄”、“石城雄峙”、“水府渊潜”、“踏实秋容”、“乐泉水声”、“截山峙境”等景色。内壁又根据史料•189•瓜州文史第1辑及民间传说编绘了八个民间历史故事,分别为:⑴玄奘夜过葫芦河; ⑵薛仁贵兵困锁阳城;⑶汉兵遇救贰师泉;⑷康熙夜梦桥湾城;(5) 张守硅智退吐蕃兵;(6)草圣张芝洗墨池;(7)薛仁贵丧身白虎关;⑻张骞瓜州得蜜瓜。
  镇风亭修建参与单位和个人:设计:李再华承建:江苏宜兴县丰宜建修队故事编写:刘国聘抄录:陈世屏八景创作及檐梁绘制:张淳、赵存福、姬长斌、王兴福、王铎、潘玉铃、鲁晓花镇风亭高约7米,仿古结构、气势宏伟,既象征安西人民战天斗地、治理风沙的“风库精神”,又流光溢彩,为安西县城增姿添色,具有划时代的纪念意义。
  •190•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