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近代名人涉足记事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14
颗粒名称: 榆林窟近代名人涉足记事考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190-199
摘要: 榆林窟历经千余年之历史,过去只是安西名胜和宗教圣地为当地信徒所名知。它的学术价值为世人所重视和采撷,只是近百年间事。最早对榆林窟登临观光的学者为清乾隆五年督建沙洲城垣、官暑、兵房及三堡的马尔泰。马尔泰为一代名士,且好古,在敦煌多年,对莫高窟颇为熟识。
关键词: 榆林窟 名人涉足

内容

榆林窟历经千余年之历史,过去只是安西名胜和宗教圣地为当地信徒所名知。它的学术价值为世人所重视和采撷,只是近百年间事。
  最早对榆林窟登临观光的学者为清乾隆五年督建沙洲城垣、官暑、兵房及三堡的马尔泰。马尔泰为一代名士,且好古,在敦煌多年,对莫高窟颇为熟识。后来他还远道巡察了榆林窟、石包城,写下了吟咏石包城的诗章。
  清道光10年任敦煌知县的苏履吉,先于道光6—9年,曾任安西知州三载。苏公对文学、古迹多有留心,安西三载,对地方风俗、人物、山川、治所无不留心、稽考。对榆林窟古迹曾多次登临。苏公《敦煌县志》地理形胜中所记药泉一款,谓“饮之可愈百病”者, 正是源于石包城、流经榆林窟前之榆林河水也。
  光绪25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引起西方“学者”的极大垂涎, 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桔瑞超、大谷光瑞、吉川小一郎及美国的华尔纳、俄国的鄂登堡,先后都到敦煌窃取了大量古文书及经卷、塑、画。这些珍贵的文物使这些欧美“学者”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也使敦煌古迹在世界上产生了空前的声望和影响。敦煌艺术的身价一涨百倍。作为和敦煌莫高窟同一艺术价值的榆林窟艺术,自然也引起外国"学者”的涉足。光绪33年(公元1907年), 斯坦因和他的秘书蒋资生于敦煌窃书之后,于5月21日来到榆林窟, 并在第10窟的通道南壁上,由他的汗文师爷蒋资生用刀刻留了一则题记:“大清光绪卅三年五月廿一日,湖南乡阴县蒋资生与英国总理教育大臣司代诺当暮游历到此”。从而使我们确定了他居心叵测的榆林窟之行的事实。
  敦煌卷子的大量流失,方引起清政府的重视。敦煌卷子运到北京后,相继出现了研究敦煌文物的专家,如罗振玉、王国维、刘师培、刘复、陈垣、陈寅恪、郑振铎等。1930年,学者陈寅恪首先提出了 “敦煌学”之名。一个敦煌研究的风潮逐渐兴起,也意味着榆林窟的即将开发。1941年,画家张大千听到敦煌莫高窟壁画富冠绝世,由成都乘飞机到兰州,约同靖远名士范振绪同到敦煌,五月同游榆林窟。25窟的精美杰作,使它留连忘返,深深激起他的艺术激情。返回成都后,凭着深刻的印象,背临了一副“戏拟榆林窟唐人壁画”。范振绪在该画上题跋道:“此大千与余游榆林窟后,见窟中唐隋画,意背临之作。神情与壁画颇肖,足徵早入唐贤三昧,近世无其匹矣。”榆林窟古朴的风貌,陶醉了诗人和艺术家,面对奔流的榆林河,诗人、画家席地坐于河边洁净的盘石上提壶对饮,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夸谈祗数,缅怀古人,十分投契。于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际,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绝艺得观,于心愿而无憾。画家激情振奋,一首情景交融的诗章脱口而出: 《榆林窟纪行》摩挲洞窟纪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179•瓜州文史第1辑晏坐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
  范老一朝进士,岂敢落后。榆林之行、戈壁风情,眼界顿开。柽柳,荒村,雪景,山月无一不触发诗人情怀。蘑菇台之情幽,榆林窟之壮丽,自然造化之美,人工镌凿之雄,无不令人赞叹,禅机萌发,居身这域外仙山,缁流乐土之间,尘世无拘,劳虑悉除之感,令人心神豁然,胸次荡涤,诗人挥臂拈豪,于蘑菇台大殿彩壁大题写到:民国辛巳五月,陪张大千访安西榆林窟古迹道中三首:(一)安西风力劲,逐日是飞沙。为访峡中寺,同乘塞外车。雪泥千里印,山月一钩斜。极目荒郊景,柽红独着花。
  (二)杨柳青青水一湾,尘心涤尽便开颜。我今欲问旗亭客,谁道春风不度关。
  --夜宿毛竹台(三)毛竹何年始筑台,芦芽独自送青来。雁衔凤巢不须问,自有幽人费剪裁。
  ——禹勤再笔为了壮大临绘敦煌壁画人员的队伍,同年7月,张大千离敦煌去青海塔尔寺聘请昂吉等5名喇嘛画匠协助工作。10月大千率众到榆林窟先画了第25、16窟部分壁画。大千的安西之行,得到了安西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地方除派车辆部队协助转运物资和•180•★文教史踪★保卫护送外,并责成领近乡村组织人员支援慰问。东巴兔小学的教师刘曰清,奉乡公所指令,领着21名小学生,从20多华里外赶来看望大千,他们向大千赠送了耗牛肉及鸡蛋之类的慰问品,大千非常高兴,亲自带领师生们到窟内参观临摹工作并讲解了部分壁画故事。当孩子们第一次在洞内见到临摹照明用的电灯时,大家惊奇极了,这也是榆林窟历史上有了电灯的最早年月。大千让孩子们在窟上吃了饭,并对大家讲了话,用“十室之邑,必有中信,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教诲勉励了这些来自穷山僻壤的小学生们。临行,大千给这些小朋友们回赠了当时并不多见的洋糖之类,大家非常高兴地回到蘑菇台住下,第二天返回了东巴兔。
  1943年5月,大千再次率儿子张心智、门人萧建初、刘力上,旧友谢稚柳,弟子李复及4名画工,再上榆林窟,共作画19幅,准备在兰展出。谢稚柳先生在兰州期间写了榆林窟及水峡口石窟的壁画内容总录,大千先生为29个洞窟编了窟号。5月20日,他们别了榆林窟返回敦煌。8月,敦煌及榆林窟壁画在兰州展岀,后又在四川成都及各地相继展出,使大家得以初见敦煌壁画之面目。学者陈垣评论说:“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国宝一般,其成绩固以超岀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为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境界”。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反复临摹,使他的人物绘画进入创新的最高阶段。1957年他被纽约世界美术学会誉为“当代第一大画家”,并授予他金质奖章。他的作品在美、法、日本、巴西、阿根廷相继展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爱好。1983年4月,大千去世于台北市双溪“摩耶精舍”。
  1941年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到西北去视察,顺•181•瓜州文史第1辑便参观了莫高窟。从敦煌返回途经安西时,听到了榆林窟的情况,遂不畏路途偏远,执意前往观看。于老是国民党政界中留足安西的唯一最高官员,对安西地方政府震动不小。安西县政府调遣大批驻防部队及踏实乡公社保安队沿途护送。汽车到今水库山前,淤沙难行,遂乘马登涉蘑菇台。县政府早有消息报告郭元亨(道人),郭元亨准备了茶点之类,翘首以待。于老至蘑菇台稍事休息,看见蘑菇台的木轮大车和古代高车族(西部古代少数民族)的木轮大车颇似,不禁触动他嗜古之幽情,想从蘑菇台乘大车到榆林窟。陪同县长等人急忙将车辆铺陈起来,从蘑菇台到榆林窟10华里路, 大车沿河在戈壁滩上颠颠簸簸缓缓前行。于老并不怕苦,他兴致勃勃地坐在高车之上,谈笑风生,沿途观望榆林河对岸被千年雨水切割的峭壁深壑,微微感叹。
  榆林河峡岸红柳丛生,梧桐高古,其实正是中秋之际,桐叶红遍峡谷,煞是好看。到了窟区,于老见峡内峭壁屹立,窟室栉比,非常惊奇,及至看到窟内唐画的丰姿神韵,更使他不可思议。大佛一座,高可倚山,金碧辉映,他深为祁连山上丰富的文化宝藏所感动。在郭元亨的小窟洞里休息时,一边听郭道讲述这里僧道人员屡遭土匪屠杀,毁楼焚经的惨痛故事,一边沉思于国事的艰涩中。莫高窟、榆林窟偌大规模,千年古迹,竟至今任意荒废,无人问津。价值连城的历史遗物,或失于他人之手,或毁于无知之中,这损失太大了。他从榆林窟的荒僻萧条景象和僧道人众性命无期的难局中,深感国家急需安定,塞外百姓急需安乐,国家文化宝藏更急需拯救、开发、研究和保护。返回重庆后,即刻发表了 “建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的文章。广泛向各界陈述敦煌艺术的珍贵、丰富和在学术上的重要价值。再次呼吁有关部门设立.182.★文教史踪★专门管理、研究机构。在于老和大千的反复呼吁下,终于1943年由国民党教育部聘请高一涵、常书鸿、郑通和、窦景春等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由常书鸿负责,选录人才,于1944年成立了 “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先生任所长。
  于老回重庆后,时常回忆起他的塞外之行,安西榆林窟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和美好的回忆,写下了四首回忆诗作:(一)激水狂风互作声,高岩入夜倍分明。
  三危山下榆林窟,写我高车访画行。
  (二)隋人墨迹唐人画,宋抹元涂覆几层。
  不解高僧何处去,独留道士守残灯。
  (三)层层佛画多完好,种种遗闻不忍听。
  五步内亡两道士,十年前毁一楼经。
  (四)红柳萧疏映夕阳,梧桐秋老叶儿黄。水增丽色如图画,山比髯翁似老苍。
  1942年春天,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的摄影记者罗奇梅夫妇,在敦煌居住一年之久,拍摄了大量的敦煌壁画和部分外景后,又来到榆林窟,拍摄了窟内壁画15张,外景12张。罗氏先后在敦煌、安西拍壁画、塑像、外景2600余张。1968年,罗氏接受洛克菲勒三世基金的援助,移居普林斯顿并将全部壁画底板加以整理,复印成册,收藏于普林斯顿大学资料室。1968年秋被日本秋山光和所见,1970年秋山光和用所获特别研究补助金,以东京大学文•183•瓜州文史第1辑学部名义,将这批照片买了去,全部由文化交流研究机关保存整理。罗氏照片由于拍摄较早和细致,无疑对日本人的敦煌研究(包括榆林窟)带来极大方便。
  1944年,由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北大文科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西北史地考察团”,到敦煌实地考察。考古学家向达到安西榆林窟初次调查。在他的“西征小记”中写下了“榆林小记一文”。日记中说:“民国33年5月初,复游榆林窟,摩挲残践,九逾旬日,神游艺苑,心与古含。边塞行役之苦,尘世损伤之劳,不复关情。平生之乐,无逾于此也”。他又在榆林窟小记中写到:“榆林窟即在水峡口南30里,自水峡口沿河谷南行,20里蘑菇台子,复南10里即榆林窟。踏实河发源南山,蜿蜒北流, 石窟位于河谷两岸,东西相距不及100公尺,峭壁矗立,有若削成。石窟错落点缀于两岸壁间,河水为石峡所束,奔腾而出,砰磅訇磕, 其声若雷。春夏之际,两岸红柳掩映,杂花蒙茸,诚塞外之仙境、缁流之乐土,莫高窟所不逮也”。榆林窟地处边远,为人所不知。以先生的身份能为榆林窟留如此深情公正的溢美之词,托先生的口福,榆林窟将会以绝世超人的艺术风彩,博得更多高贤大哲的青睐。这将引导更多的寻幽探圣者,来观光这一为“莫高窟所不逮” 的“塞外仙境,缁流乐土”。
  1944年,沈阳博物馆馆长闫文儒,继西北史地考察团对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的考察之后。复到安西,其时正是隆冬之日,先生骑马跋涉数日,几于冻伤双脚。到蘑菇台后,因榆林窟僧人为躲避土匪的袭击,皆于蘑菇台栖身。先生只能每日奔波于榆林窟和蘑菇台之间,每天早出晚归,白天紧张工作,搞完了整个石窟调查。抄录了光绪31年赴金塔请象牙佛匾额全文。写出了 “榆•184•★文教史踪★ 林窟勘察报告” 一篇。同年李浴亦来榆林窟作了调查,写出了 “榆林窟佛教艺术调查” 一文,于1946年在兰州七里河整理归档。1947年岭南派画家,现广东美术学院院长黎雄才先生同尹纪田、张开仪游览了榆林窟。
  1953年至1957年间,敦煌文物研究所艺术工作者,往返于榆林窟3次。第一次在所长常书鸿带领下,由段文杰、史韦湘、霍熙亮、关友惠、李复、杨同乐等参加,到榆林窟进行首次资料调查和整理工作,写出了《榆林窟勘查报告》一文,编排了41个洞窟号码。
  第二次是1956年4月,由段文杰先生率领临摹人员携带大量临摹工具,前往榆林窟临摹第25窟壁画,当时安西的榆林窟并无大道,十几辆牛车装载着笨重的画具、行李包裹及生活用品,一路风餐露宿、颠簸前进。由安西到十工一站,从十工到破城子一站,由破城子到水峡口又一站。今天我们乘汽车只需走一个多钟头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三天。其工作人员全是由南方初到西北的文弱书生,还有五位女同志:李承仙、万庚育、李琪琼、欧阳琳、何鄂。戈壁的山风,吹裂了她们细嫩的面庞,他们时而徒步前行,时而点燃戈壁上的大丛柴禾,聊以取暖。水峡口露宿的夜晚,野狼的嗥叫声,使她们毛骨悚然,无法入睡。到榆林窟后,主持道人郭元亨热情地迎接了这批稀客,为她们打扫房间。当时这里并无现成房屋,一行十几人,大家一起住在北端的大洞子里,这种洞冬暖夏凉,颇具天趣,乍然居身于此,别有情味。
  临摹工作开始了,北壁“弥勒变”由史韦湘、霍熙亮先生及李承仙、欧阳琳、李琪琼承绘。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由段文杰、冯仲年、李复、关友惠先生及万庚育承绘。唐人的绝世杰作,在•185•瓜州文史第1辑这些丹青妙手的复制下复活了。孙纪元先生和何鄂同志完成了榆林窟的模型制作,孙濡涧先生进行了洞窟测量。各项工作在常书鸿先生的主持下,紧张地进行着。
  荒凉的山谷尽管偏僻,艺术家的生活还是调剂得丰富多样。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在黝黑的洞窟里欢声歌唱。汽油发电机工田福林师傅的夫人刘瑞芳是北京演唱京腔和河北梆子的能手,是她在那儿没电影、电视、收音机的年代里,用歌喉给这座寂静的山谷带来欢乐。郭元亨先生时时奔走在距榆林窟最近的东巴兔山村,给大家购鸡、蛋、肥猪、羊等。厨师是一位河南籍师傅,他每日变换着饭食花样,给大家调剂伙食。这一工作持续了半年之后, 直到国庆节前夕,大家方回到敦煌。
  第三次临摹是1957年,艺术家们在塑有涅磐大象的睡佛殿里大鸣大放,畅谈国事,善意的提出各种建议。
  1961年,北大副教授宿白至榆林窟作了壁画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1979年9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一行三十余人参观了榆林窟,人们无不对25窟的精美杰作惊叹叫绝。参观之余,大家纷纷在窟前画外景,记录榆林窟的古拙风貌。邵宇先生为窟上的儿童画了写生像。最后大家共同聚集在郭元亨住过的大洞子内午餐。艺术家们谈笑风生,述说参观感想,并且追忆大千先生在榆林窟的活动。中国榆林窟,历史上第一次荟萃了中国美术界的群贤高士。第二年, 吴作人先生又专程寻访了榆林窟圣迹。
  从1980年起,榆林窟进入了一个为世人初识面目的历史阶段。至1986年底,先后涉足榆林窟的各大美术院校及美术研究单位有: 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西安美院、西北师院艺术系、鲁艺、•186•★文教史琮★浙江美院、江苏国画院,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轻工部工艺美术公司、西安玉雕厂、甘肃工艺美术厂的代表。各地的学府由: 北大、清华、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兰大、内蒙师大、甘肃师大、武汉大学的代表。来榆林窟采访或参观的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有: 宁夏电视台、解放军政治部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代表。全国各家报社及杂志社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新华社、文物出版社、中外妇女杂志社的代表。其它主要单位有:国家文物局保护研究所、甘肃省旅游局、上海旅游局、中央地震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内蒙古歌舞团的代表。来窟参观的各级领导人有:文化部高占祥副部长、文化部文物局沈竹局长、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副书记刘冰、省政府副省长黄正清、侯宗宾、刘恕等。省委宣传部宋静存部长、省文化局霍仰山局长。文物处钟圣祖处长、王勤苔处长、新华社团内部张万舒主任、国家环保局李云敖局长。1949年以后第一个涉足榆林窟的外国人是武汉大学美籍学生诺杨、杨纳。第一个涉足榆林窟的侨胞为美籍华人藩杰梅女士。
  这些捷足先登的各院校学府的广大师生,无不对榆林窟艺术价值作了广泛的宣传。来窟参观的各级领导人,无不对这里的开发、保护予以热情的关注。我们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榆林窟的宣传和保护工作将历史性的跨入一个新阶段。
  •187•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开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