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榆林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503
颗粒名称: 安西榆林窟
分类号: K878
页数: 6
页码: 152-157
摘要: 榆林窟地处汉代常乐城东南的榆林河两岸。南临戈壁,与石包城逶迤相接;东北60余里与唐代锁阳城遥遥相望,三座古城对榆林窟形成包围之势。洞窟就在沿河两岸的峭壁中央,呈上下两层排列,东西相距不过百米,河水为石峡所束,奔腾而岀,其声若雷。
关键词: 文化撷萃 文化遗址 安西榆林窟

内容

榆林窟地处汉代常乐城(今安西县踏实乡)东南的榆林河两岸(俗称上洞子,亦名万佛峡)。南临戈壁,与石包城逶迤相接;东北60余里与唐代锁阳城遥遥相望,三座古城对榆林窟形成包围之势。洞窟就在沿河两岸的峭壁中央,呈上下两层排列,东西相距不过百米,河水为石峡所束,奔腾而岀,其声若雷。春夏之季杂花茸草铺满硬坡,红柳榆桐交错成荫,与洞内壁画彩塑相互映衬。游人到此,心胸豁然开朗,为这“塞外仙境”赞叹不止。
  榆林窟确切的创建年代至今尚无文字可考,但从洞窟形制及供养人题记看,大致可推溯为隋唐以前。从记载及残留碑文考证,在唐代有过大规模修建,至今民间还流传有“景德监修二掺泥” 之说。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3个,保存着上千平方米的壁画和百余躯彩塑。从各方面考证,大致推定:唐代4窟,五代8窟,宋代13窟,西夏4窟,元代3窟,清代10窟,回鹘1个。
  榆林窟距敦煌莫高窟160多公里,在古代属敦煌境内,总属敦煌艺术,是莫高窟的姊妹窟。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及艺术风格看,都与莫高窟同承一脉。在敦煌艺术闪光的时候,应当引起对这遗留在百里之外的姊妹窟的重视。它是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西北边缘创建最早,规模较大的石窟寺之一。随着当时佛教的广泛流传,它和张掖马蹄寺,武威天梯山、大同云冈等构成了我国北部边沿的石窟寺网。它和莫高窟一样,在当时的佛教流传过程中,有着深远影响。
  榆林窟壁画中,除了佛教壁画之外,绝大部分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人物画像,“供养人像”在后期的许多洞窟中都有所增加。特别是五代以后,从数量、面积及所处位置上有所突破,越来越多的居于墙壁下方和甬道左右。五代宋初曹议金继张议朝之后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他统治期间,在莫高窟和榆林窟开凿了大量的洞窟,从壁画到彩塑,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榆林窟现存的洞窟之中,属于曹氏开建或重修的洞窟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在他所修建的洞窟中,他和他的眷属的画像占据了洞窟许多显著的地位,十九窟“曹议金夫人像”就是一例。这些洞窟,题材内容上仍袭唐代余绪,以东方药师,西方净土,劳度义斗圣,弥勒净土等巨幅经变供养人像为主。“供养人”大多都作进香朝拜的行进模样,服饰装束,衣裙帔帛大多都施彩画,已和前代大不相同。在这方面它不仅构成了一部系统而生动的服饰演变图像,而且为我们描绘了一部一目了然的历史画卷,提供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某种程度上,从残留的塔姿,风墩遗址及过道绘画门楣雕刻上,都能使人窥视到当时中西艺术的交融。第四窟的密宗曼荼罗和一些裸体赤脚的舞蹈人物,比较突出的体现印度艺术风格。
  八世纪初开创的中唐二十五窟,其壁画是榆林窟的佳作,也是唐代壁画和敦煌壁画的代表作。长垂、厚实、刚劲的线条显得•141•瓜州文史第1辑气势磅礴,所描绘的衣褶效果形柔实刚,含蓄沉着。线描上的成功尤为突出,可与莫高窟同期壁画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张萱、周方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相媲美。从遒劲的线描,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敷彩上,都充分体现了唐代丰膄健康、绚丽多彩的时代风格。西壁南北侧白6普贤、文殊,只用几根简练的线条,就勾画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们座下的青狮与白象,一个狂怒暴躁,一个俯首贴耳,形成了显明的对照,真实体现了两种动物不同性格。北壁左上方的“耕获图”及其他穿插在经变中的小幅图画,从内容、样式、构思、构图到人物塑造的要求以及饮宴、弈棋、探亲、更衣、盥洗的各种动作姿态,采用了相适应的并能给予充分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线描形式,把各种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西方净土变》及其《舞乐图》是这些壁画的中心,色调清新,结构严谨。这些舞乐,虽然都是宗教仪式的,表演者及奏乐者都是佛国人物,但无疑是画工们从现实生活中摄取的,所描绘的虽然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情景,但也反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它和唐代盛行的伎乐,以伎乐侍奉主人和娱乐宾客的情形相仿。
  二十五窟飞天别具一格,面相潇洒,上身裸露,清癯秀丽,神态安逸,手执莲花,平视前方,长裙裹脚,舞姿飘逸,颇有凌空飞腾、顷刻升天之感,飘带也随着前进的动作飞扬。
  从整个榆林窟壁画及雕塑看,当时的工匠们沿用了习惯的造型方法来塑造人体。人物体态质朴柔和而富有真实感,特别是塑造女性时所运用的柔和的轮廓线,生动地描绘了肢体的扭动,给人一种有节奏的美感。人物面部表情低眉下垂,表现出一种寂静自在的内心世界。
  •142•★文化撷萃☆这批壁画,可以说是最初从尼泊尔、印度流入的佛教艺术与本土文化结合而成的艺术珍品。此外,壁画颜料也多是画工自制的矿质颜料,色彩浓厚,能多次覆盖。画法除采用单线平涂外,在裸露的肉体、云彩、花卉、火纹等装饰图案上,也采用明暗烘托的手法。并有在色底上白描的画法,还有的在黑或红底上用黄线勾描。勾线后,局部施以色彩,使整个画面显得即单纯又丰富。其衬景的图案设色,也很典雅协调。
  第六窟(即大佛殿)中高近20米的释迦牟尼佛,全身用金色涂就,在幽静的殿内,更显得庄严雄伟。佛前正门矗立着金光耀眼的缠花龙门,两条游龙附之于上,吞云吐雾,格外壮观。
  从各方面考证,榆林窟兴盛的时期是唐代。当然,这与唐王朝经营西域有密切的关系。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从此衰落。很显然,榆林窟也逐步衰落,到了明清就更加冷落。明王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肃州(今酒泉)以西修筑了嘉峪关。公元1516年(嘉靖三年)又关闭了嘉峪关,敦煌一带几经为吐番盘踞,与中原基本隔绝。清初虽然打通了新疆,但也因交通改道,走天山北路,这里还是很闭塞。所以,这段时间僧道四散,香火灭绝,洞窟为流沙掩埋。这儿不但没有明代开凿的洞窟,而且连香客游人的题记也没有。直到清末,才逐渐恢复旧貌。
  千佛洞、万佛峡两个姊妹窟,几兴几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其命运是悲惨的。万佛峡相当一部分古建筑因兵火之灾,自然坍塌和风沙侵袭,都不复存在。人为的破坏也很严重,帝国主义的掠夺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肆意破坏,使榆林窟历经沧桑,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如解放前夕在一次马匪的抢劫中,他们推倒塔垣,•143•瓜州文史第1辑挖开墙壁,寻找所谓的财宝,破坏了许多古代艺术,更可耻的是他们将20窟东壁整块壁画铲下,在泥壁背后左寻右觅,将住在蘑菇台的道人吊打火烧。象这类事例在解放前枚不胜举。
  解放后,国务院于1961年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了不少修复和保护工作。现在正进一步修复,到这里游览参观的人日益增多。和莫高窟一样,它的声誉将随着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名扬中外,成为丝绸之路上又一艺术明珠,象一颗雾底的明星,一旦雾消云散,便异彩闪烁,放射出灿烂的艺术光辉。
  •144•★文化撷萃☆桥湾城揭谜王守业在嘉峪关以西,国道312线3145公里处南侧的沙磧中,有座残破的古城。它就是安西桥湾城。这座古城,没有留下碑匾文牍,后人们对它的根底知道者甚少,猜度者居多。群众中尚流行“康熙夜梦桥湾城”的神奇传说,就是一例。人们企盼着有科学依据的揭谜问世。
  据史料记载,桥湾城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兴盛于乾隆时期,破毁于同治年间。它是清政府为用兵准葛尔所筑的军用粮仓。
  清军入关前后,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相继同清廷保持臣属关系。但是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 开始,漠西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的四代首领葛尔丹、策妄阿拉布坦、葛尔丹策凌、阿睦尔撒纳曾多次发动叛乱。清政府历三代皇帝, 经六七十年,才完全平定了准葛尔部四代首领发动的叛乱。
  清廷为平定叛乱,维护西部边防安全,先后采取了移民实边、发兵屯垦、筑廒储粮等一系列措施。
  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清廷派付都御史三格办理平叛军•145•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国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