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纵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493
颗粒名称: 经济纵横
分类号: F201
页数: 28
页码: 122-149
摘要: 安西县自西汉建治迄今两千余年,考证其工业发展历史,最早见于史料的是1928年2月,始建的安西县民生毛织厂。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方兴未艾。偏远的安西也在革命大潮席卷下,泛起了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关键词: 经济纵横 经济发展

内容

安西县自西汉建治迄今两千余年,考证其工业发展历史,最早见于史料的是1928年2月,始建的安西县民生毛织厂。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变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方兴未艾。东方睡狮开始觉醒,思变革、求发展、图富强、振中华的气氛弥漫神州大地。偏远的安西也在革命大潮席卷下,泛起了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时任县长曹馥,正值而立之年,是一名具有新潮思想的知识分子。主政安西以后,锐意革故鼎新,干一番事业。兴水利、促农耕、创办实验林场、修葺城池、编史修志、兴办女学、创建工厂、建立义仑、不乏新举措。安西县民生毛纺厂便是其新的政绩之一。
  创办民生毛纺厂的初衷是试图发展社会福利,标示政府对民众的体恤。因而,这个工厂的体制确定为工读兼顾,即学工艺,又学文化;招收的工人全是十几岁的少年,但内外都叫他们学生而不叫工人;生活待遇是管吃管住管教,不发工资。入厂时发了一套白布制服,脊背上缝一个青色“工”字,在安西属新事物,他们走在街头,人们投之以稀奇而亲昵的目光。
  工厂厂址设于县衙后院东边的马号院中,三间厂房,几间宿舍而已。厂长是三道沟人贾国瑞,聘请二名杨姓技师,有学生40多名。主要产品是地毯、椅垫、毛衣、马褥子和马塔裢。
  工厂除了有几名脚踏纺车外,其余工序全是传统的手工技艺。制毯用砍刀,制衣用竹签,染色用大锅煮,颜料亦多是代替品。黑色用锅沫,紫色用紫果,咖啡色用陈年纸顶棚泡的水。只有当时称之为“洋红、洋绿”两种需外购。产品虽很粗俗,但在市面上属新鲜商品,又因制着“龙凤呈祥”、“鹤鹿同春”、“猛虎下山”等祥瑞图案,攫住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得到了市民,商贾和财主们的青睐,工厂附设的销售门点也曾一时生意兴旺。12尺 x6尺的地毯售价达40块大洋,马褥子卖8块大洋,毛衣卖2块大洋。
  工厂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有规定:每天早晨两小时定为学文化的时间,以识字为主。学校设施虽然简陋,但却别致,厂房对面的墙上抹着一块大黑板,上书为一寸见方的《千字文》。下置一张大沙盘,学生们围着沙盘边识字,边用手指在沙盘上抄写,实用又省钱。工作时间学生默字,或抬头看黑板上的字,不仅允许,而且提倡。教学生作画,也是一门课程,当时的学生张光昶而今80多岁,仍然习画,便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功底。
  民生毛纺厂属官办试点福利企业,由县衙投资,建设科管理。工厂吃的大锅饭,因而,经营管理十分松懈。学生虽然有分工分业和定额,但从来不予考核,工厂的投入产出,盈亏赔赚也不计核算。直到倒闭之日,厂里的生产和管理尚未走上正常轨道。
  1927年5月,肃州驻防军排长吴延章兵变叛乱,安西也遭兵祸,县长下乡避难,学生纷纷逃回家乡,工厂被迫关闭。同年8月,•111•瓜州文史第1辑兵变平息,县衙四处动员童工返厂,但归来者不足半数,工厂勉强维持。至1929年曹馥离任,民生毛织厂也自行解体,它的寿命只不过一岁多一点。
  •112•★经济纵横☆安西民国年间四大商号及其它王曙张希才安西,古称瓜州,乃“丝绸之路”之重镇。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自汉以来进入鼎盛,东西方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源远流长。元代马祖常对当年嘉峪关外商业情形留诗云:“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停驼铃识途奈,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三十年代范长江足迹西北,在玉门—— 西间,收尽眼底的是:“骆驼队、毛驴驮、东运西送商贾多,山西商人多气派,三道沟繁荣盛安(西)玉(门)。”皆为例证。现就民国年间颇有名望的晋泰统、同顺玉、长胜西、万泉生四大老字号商行简记于后:晋泰统:创建于何年待考。民间传有“先有晋泰统后有安西城” 之说,是否确切,尚未见文字记载。晋泰统在安西算是最早办起的头家商号,则是无疑的了。它的兴盛期是清末及民国初。商号由一帮山西人合股经营。领东先为陈维旺,后由长子陈学孟继任,经营日杂百货、中药铺和小当铺。其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兼驼运。店铺座落在安西老城西大街城隍庙对面,有铺面3间,一大院砖瓦房,后院有一自喷泉,店容尚算优异,生意兴隆。经营一段后于民国三年歇业分股。即由陈的门婿李述贤领头在三道沟小街上•113-瓜州文史第1辑开办起晋兴协商号。次子陈学坤领头在瓜州堡内办起晋兴德商号。原晋泰统铺址被安西邮政、电报局所用。
  晋兴协:开设在安西三道沟小街上(旧址),由三股组成。即李东(李述贤)、辛东(辛志成之父)、柴东(柴作栋之父),均为山西人,股本不详。李述贤为领东。经营范围为日杂布匹、中草药、榨油、酿酒、养殖、驼运兼种地六大项;除东家人手外,先生(管账)、店员伙计全是就近雇工。兴盛阶段雇佣工多达40多人,是当地一大财主。资产在民国35年(1946年)已有骆驼180多峰,一顶房子,9人操务。驼头张鸿业、伙计戴永升等常年往返于安西至包头一带,出发时驼运当地羊毛、驼毛、各类皮张及甘草药材,返回时满载日杂布匹、土特产、家具,往返一趟需要六个多月时间。酒坊由酒匠史吉宽负责技术,伙计吴生科等4人操作。兴盛时节开6-7窖,一般情况下3—4窖。每窖一般是200斤、九天可出一窖,年产白酒约万斤。原料为青稞、高梁、糜子,除自产原料外,多为兑换,产品质量尚好,在安西城乡和酒泉、玉门、敦煌等地畅销不衰。
  铺店柜台有李东掌管,李东具有行医技艺,座堂开方销药。前来购货者、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种植的田地有120多亩,全由庄头杨东存管理,种植小麦、青稞、糜谷、油料,年年收成不错。这个商号有一套管理办法,经营权由领东全权负责,股东不能干涉,分红形式是每年年终由领东负责,各东家由总管先生将全年经营详细公布后,按章程分配。分得的红利可自行提走,也可继续入股,扩大股份,参与再分红。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三股东分开,各自经营,自负盈亏。李东分得原铺店及酒坊、实物,生意一直比较红火。辛东分得外欠债及油坊、庄田地,由辛志成主事。因缺乏经商经验,忙于四处收债,•114-☆经济纵横☆ 对欠户见物核价,一时计回的牛、马、驴、骡圈满庄园,草、料、放牧弄得七上八下,发病的、死亡的、溃跑的、丢失的,所剩无几, 亏了本,后来仅靠放债为生,至解放后油坊入社。柴东后人柴作栋好逸恶劳,吸食大烟,至分股时所剩无几。在县城家院开了一间小铺面,不久货净钱光,家业倾空,落得光棍一条。
  晋兴德:陈学坤掌柜,独家经营。有酒坊、油坊、杂货店,还种一些田地。陈本时任瓜州国民中心小学校长,各业生意全由雇工操作,庄头管理、经营效益一般,至解放时停业。
  长胜西:创业人狄胜鹏(狄仙洲的祖父),是民国初年由山西晋中与同乡金长海、毛学尔、毛志安等多人来安西做生意的。在县城西大街合股办起“长胜西”商号,原股本不详。主营日杂百货、土特产、中草药,兼营驼运、种地,狄为总掌柜,毛学尔为账房先生,金长海、毛志安、田头、王喜分别为铺店、驼运庄田地头人。开业时有可使役骆驼20多峰,他们以自釆、自购、自运、自销的形式招揽了一些生意。在集体股份下,还允许庄头、骆驼把式(拉骆驼的人)自带1—2峰骆驼随行自营,增加收入,扩大股金。很快使商号事业从小到大,滚动发展至民国十几年,骆驼发展到大小800多峰,其中可驮运的就有400多峰,四顶房子,四十多人经营,生意走俏,东至包头,西至迪化(乌鲁木齐),过载量日益俱增。此时商号股本约达数万计白银,配上的“壶悬济世” “长胜西”招牌店前高悬,向八方客户承招。嗣交儿子狄登璋掌柜后,由于主观武断,不听各东家建议,几起事端,生意蒙受损失,人心失散。金长海趁去包头发货,自带2顶房子、200多峰骆驼及货到达后,自算够本利,以物相顶自行告别。接着是田头父子初人股只有5峰骆驼,在一次去包头发货带了1顶房子,100多峰•115-瓜州文史第1辑骆驼及货物却再未回来,也自行撤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狄登璋弟狄登跃率王喜等组织了118峰骆驼的货物前往迪化、古城子(今奇台),被新疆督办公署所扣,骆驼、货物没收,掌柜狄登跃被关押(数年后才释放)。同乡柴子玉退股,另开“玉盛成”药铺。狄登顺分股后办起了 “晋顺西”铺。柴茂松、姚启兴、刘典相也相继退出,走乡串户摆货摊。后到孙子狄瀛宝(狄仙洲)主事后,为重振长胜西雄风,除继承好商贸生意外,他又广开财源,一是在小宛和西小庙种地一百多亩;二是与富商金富堂合股办起安西县煤炭生产合作社,开发经营芦草沟和红口子两处小煤窑,初期生意红火;三是参与了安西县农民银行(股份有限银行),集资入股操金融生意,很快使家业昌盛。但好景不长,没几年灾祸接踵降临,煤窑的煤质下降,产品大量滞销,资金积压;南山代牧的百余峰骆驼因遭瘟疫全部损失;县农民银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加上通货膨涨,纸币贬值,亏损停办,兰州市官钱局来人处理, 狄以商号资产索赔了不少,从此盛景日下,大名鼎鼎的“长胜西” 只剩一小小中药铺和一名店员。狄仙洲只有座堂就诊,开药铺维生, 至1951年歇业。
  万泉生:为民国初年由平番县人(今甘肃永登)高鹤年、高鹤龄、高鹤轩三兄弟所创办。" —碗泉”起家后,迁移安西.座落在县城西二道巷本宅,商号名“万泉生”,是否有纪念生意源头之意,无须深究:可算是安西最早的较大独资商号。领头掌柜先为高鹤年• 后为其子高宗彪。经营项目从开车马店发展到杂货、药铺、养殖、驼运。资本由2峰骆驼发展到黄金百余两;从业劳力除雇用管账先生1人和2名店员外,其余全为自家人。在经营中一人主事,全体服从,管理细致,处事谨慎:他家的信条是:“勤是聚宝盆,・116•★经济纵横★慎是护身符”已为几代人相传,再加上抓住了广开财源、节省开销、现钱交易、重质量、重信誉、因而事业兴旺发展快,至民国15年 (1926年)骆驼已达到380多峰,坚持常年驼货的有200多峰,在千里河西及新疆来往不停。据高宗适记忆,当家人说:“那时从包头年进3000块银兀的货,销完后就能获利一万多块银元。老二高宗冲又有一手兽医技艺,很受城乡民众欢迎,看畜、销药两方便,因此生意兴隆,比较持久。到民国16年吴庭璋攻战安西后,以筹措军饷为名,要“万泉生”出一万银子,一时竟以大称过数,银两一箱箱送进营房,致元气大损,加上商号货棚起火,再次受损,遂昌盛气派成衰败局势。最后商号易名为:“宗顺生”,铺面事业较前为小,其中,中药铺开至解放后歇业。
  同顺玉:为陕西人所开,领东张典甲。起业时间仅晚于晋泰统,但又早于其他商号。主要经营百货特产、家具及中草药铺,生意兴旺,在安西县城占据地盘较大,留给当地民间印象也广。因歇业早,主人都早返故里,后代张永景、张永汉未继业,而各奔前程,经营期限及效益尚无法考证。
  综上所述,四大商号的盛行,使安西商业网点相继破土而出并带入鼎盛。除前述之外,还有天盛泰(王国盛)、正兴和(王贡爷)、福生泰(张永录)、福德和(王国福)、积兴隆(张积善)、一文本(王义斋)、兴生源(马国贤)、协益恒(龚正恒)、和顺统(杨作桢)、富华店(金福堂)等商铺以及客栈,殷家店(殷大珍之父)、董家店(董顺章)、鲁家店(鲁占太)、张家店(张玉仁)、袁家店(袁振海)、孟家店(孟寿庭)、夏家粉坊(县城)、苗家油坊(八工),张家油坊(踏实)、王家糖坊(先农檀),陈银匠(陈万仁)、常银匠(常万录),西安杨的药铺、山西货朗刘典相、河南药客梁宝旦,遍及城乡,•117-瓜州文史第1辑他们构成了安西早年间商业网络,特予记述:本文根据王跃(78岁)、郭兴茂(74岁)、杨成礼(78岁)、狄应庆(78岁)、高宗适(78岁)、戴永升(76岁)、蒲生仁(70岁)、吴生科(74岁)、谢才发(74岁)、李华(68岁)等十余人调查整理而成。在此向他们表示谢意。
  1995年7月•118-★经济纵横★花牛山矿创业纪实张希才花牛山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安西县城北偏西103公里处的北山境内。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东经95032; 52〃,北纬41014,15〃。四周环山,山势赤秃异奇,中央平坦,波状剥蚀戈壁,正北面双峰山,峰陡比翼,东南边花牛山,头西尾东,白色岩脉绕身,形似花牛卧状,刚刚醒起,气势宏伟。也许古人就以此山形特点而称它“花牛山”吧!矿床的名字,自然也是以它而命名了!这里海拔在1960—2000公尺,气候干燥,终年多风,降雨量稀少,年降雨量约为40—50毫米。年结冰期长达201天。冬春风力一般为6—9级,属干旱区。但地下岩脉裂隙水却比较丰富,矿山生产用水可以自给。交通运输:东距甘肃酒泉368公里,西距新疆哈密315公里,南距兰新铁路干线柳园车站只有22公里,都有公路或简易道相接,自备运输工具,其交通也比较方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个矿山的全体员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这块山坳历经努力,矿山由土到洋,事业由小变大,现在已实现机械化、正规化作业。成为盛产铅、锌、银、黄金等多种金属的采选矿联合矿山。经济效益显著,是安西•119-瓜州文史第1辑县骨干企业之一,1990年晋升为省二级企业。
  古矿的新生花牛山矿原是一个古矿场,老洞分布密集,开窑年代尚无资料可查。但据老乡传说约为清末,民国年间曾有百姓为避抓壮丁来这里淘金炼银。1955年8月国家石油局102队(玉门石油地质普查队)在进行石油外围普查时始发现此古矿遗址,报告国家地质部指派654队5分队赵生贵、闫兴国等同志前去寻找,第一次未找到,第二次走访安西民间邀请一名对北山地形较熟悉的老乡闫相福作向导,终于找到。踏勘后希望较大,接着增派曾自强为队长的三分队加强勘探,做了地质草测和路线地质测绘。并对部分老洞进行了槽探、采样、编录和清理。在此期间地质部总工程师刘英及苏联专家依格纳契夫等应邀亲临矿区勘察,初步确定了勘探方法及矿区远景。1955年12月下旬,正式组建起了以强自毅、蒙桂芳、胡信姬三位同志为领导的花牛山地质队(编名638队),从1956年正式开始,对一矿区进行详细勘察。二、三矿区做普查, 四矿区取样分析,历经两年半,止1958年6月,基本搞清了矿区铅锌储藏情况,正式提交了《花牛山铅锌矿区地质勘探报告》。报告表明:1、 本矿区域处于天山地槽东南边缘之延长带上,祁连山地槽的西北部,塔里木段经此与阿拉善三角地块相连,属于北山铅锌矿带的一部分。
  2、 本矿床属于高温热液,系代充填的矽卡岩型矿床。
  3、 矿石结构划分为“块状硫化矿石、浸染状硫化矿石、氧化矿石三种类型。主要成分有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伴生贵•120•★经济纵横★元素一银、黄金,赋含量较富,其它猛、鋁等都有小型开采价值。
  4、 铅锌矿区分布:一矿区位于整个矿区中心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二矿区在一矿区之西紧相连,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三矿区位于一矿区中心南部,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四矿区在东北方向,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
  5、 铅锌矿石总储量约为447.83万吨,其中C级储量338.95万吨,含铅锌平均品味2.91%-4.26%,金属总含量约为23.38万吨。
  艰难的历程花牛山铅锌矿床的发现与勘探,给安西县地方工业指明了出路,同时也给发展甘肃有色金属工业增添了后劲。1958年6月,花牛山地质报告提出后,立即得到省储委的批准。省冶金局也相继作出了《关于开挖花牛山铅锌矿石增加出口的决定》,并出面牵头协商达成协议,企业盈利实行合作分成。并由张掖地区出领导(注:当时酒泉、武威二地地区并入张掖地区)安西、张掖两县出劳力,干部由省商业厅派出30人,张掖地区派14人,张掖县派6人,安西县派3人,共计有干部53人,民工1050人(张掖县890人,安西县派160人)总计职工、民工1130人。同年8月正式成立了 “甘肃省花牛山铅锌矿生产管理委员会”和“中共甘肃省花牛山铅锌矿总支委员会”,由范青元(张掖)任主任,范青海(张掖)、陆光亭(安西)任副主任、寇年祥(张掖)任总支书记。干部工人在花牛山矿区中心安营扎寨,白手起家。凭着简陋的工具,如铁锤、洋镐、钢钎、炸药等,开竖井、挖巷道,大打矿山建设之仗。不幸的是在1959年,因粮食紧张,张掖干部、民工全撤走,仅剩安西160人简挖贱卖,一度矿石滞销,迫使矿山暂时停产。
  •121-瓜州文史第1辑1960年元月省冶金局再次扶植花牛山铅锌矿上马。省冶金设计院也提交了建设花牛山100吨/日铅锌采选矿设计意见书,总投资额控制在76.9万元。省上也派出采、选矿技术干部4名,安西县调集劳力300人,重上花牛山开矿。建设工程于同年3月开工。当年完成竖井下掘30米,厂房土建面积达1024.94平方米的任务,设备到货73台(件),还培训了50名采选矿技术操作工,花去投资50万元。1961年甘肃又遭自然灾害,3月间省冶金局发电指示 “缓建”。只好留6人看守矿山,部分转产,大部分民工返乡种田,矿山第二次又被迫下马。
  1970年10月,安西县第三次组织劳力上山开矿,县委指派宋天祥、张红旗二同志组建了革命领导小组,县财政拨款一万元资助二乡镇投入民工21名,小打小闹,沿着老洞采富矿,卖给湖南水口山,以滚雪球的办法开矿山。五年后,县上又从双井子铁矿调入200名农民采矿工支援建设,风钻凿岩,电动绞车提升,加速矿井建设。1978年冶金部把花牛山矿建设列入建设项目,投资79万元,设备也有冶金部统配。1979年,省冶金局又组织西北设计院人员再次来矿论证,却又认为花牛山采选矿建设程序简便,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水文资料不齐全,水源无保证,不宜建选矿厂°因此,1980年全国冶金杭州会议上,把花牛山建选矿厂的决定又给予否定:原到的设备又全部调往南宁,采矿工人由200多名减去一半。如此几经周折,选矿建设终未如愿,矿山生产时断时续。幸运的是十年光景采选矿剔除成本费用,还获利100万元,为财政做出了贡献。严重的问题是被遗弃含量百分之十以下的数万吨贫矿,堆积满矿井的四周。这些金属即无法收益,又严重影响着采矿生产。矿山又一次濒临山穷水尽,到了非下大•122•★经济纵横★ 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而客观要求又急待着上选矿,求效益,彻底寻求柳暗花明的明天!大胆的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加速发展小有色金属工业纳入治穷致富、发展经济的战略措施。1981年省采掘会议上对花牛山选矿开发又决定立项。业务部门搞了50吨/日铅锌选矿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全部设计资料。省计委牵头专题报告国家有色总局,论证后批准建50吨 /日选矿厂,并列入正式计划。这个顺民心、合民意的决策,极大地鼓舞了矿山职工。1982年5月破土动工,次年“七•一”投产,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实现利税30万元的好效益。濒临下马的花牛山矿被彻底挽救了,从此走上了兴旺发展的道路。安西县人民政府接着又在1984年作出了进一步扩建改造,形成100吨/日铅锌采选配套的决定,并向省上申请,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经同年5月省两委(计委、经委)两行(人行、建行)一厅(财政厅)联合发文批准,在财政补贴县资金安排中列入投资284万元,后因“三材”涨价,1985年增拨56万元,共计资金340万元(国家拨款57万元,贷款237万元,自筹36万元)。扩建工程与当年生产统筹安排,建设中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不断加强领导,解放思想,重视智力投资,挖掘内部潜力等一系列措施,百吨选矿于1987年投产。当年新增产值80万元,利税20万元,显示了技术进步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1988年又自筹资金43万元,用五个月时间进行工艺改进,最终生产能力达到日处理铅锌矿石150吨。工艺灵活,不仅能选铅锌矿石,还能选铜、铁矿石,一举多用。
  •123•瓜州文史第1辑投产后比50吨选矿又新增产值85万元,利税20万元。1989年产值达到270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人均1.48万元。产值、利税、职工福利、企业经济实力同步增长,已连续9年创安西县先进企业,两年获“省有色金属工业先进集体”。
  美好的前景北山地区岩(脉)金矿资源比较丰富,仅目前已探明和正在开采的小金矿点就有多处。为了早日摘掉县财政吃补贴的帽子,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花牛山矿近年来因势利导,突破旧的办矿模式,探索多种经营的新路子。在1989年初就制定了 “稳定铅锌、发展黄金、艰苦奋斗、再攀高峰”的三年规划。积极与地勘部门合作,调查资源,先后投入资金20多万元,搞了拾金坡金矿的探采工程,下掘竖井两眼140米,打穿岩脉巷道542米。有效地控制了矿体,该矿点平均品位27.6克/吨,储量可观,现已进入采矿。委托西北矿研院作了 “马庄山金矿选矿与氧化试验报告”。已应用于矿石金选矿车间的建设工艺。并在1988年大胆申请建设花牛山50吨/日选金厂的可行性报告。多次邀请省、地、县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了论证,从资源、水电、交通运输、技术力量、生活设施条件全面分析,认定建设50吨/日选金厂条件优越,甘肃省计委在1989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面对当年铅锌生产和选金厂建设时间紧,任务大的实际、安西县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计委、财政、银行、工业、电力、城建等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主厂房工程委托县建筑公司承包施工。25名选金操作骨干委托唐山市金厂峪选金厂培训。设备安装和调试在华北矿建院、吉林冶金研究院、烟台、招远黄金机械厂、酒泉市电器开•124•★经济纵横★ 关厂帮助指导下进行。还注意启动矿工中的能工巧匠,在学中干、干中学。资金筹集376.6万元,其中省财政扭补拨款39万元,省财政提前付给县上定额补贴款227万元,企业自筹及垫付款110万元。1990年4月动工,10月竣工投产,历时180天共完成生产、建筑、构造物3409.93平方米,安装设备122台(件),修筑上山公路3公里,一次性试车投产运行良好,生产指标已达到设计要求。1991年生产黄金80.86公斤,纯度在九十八以上。全矿当年实现利税235.65万元,是连续第九个丰收年。
  花牛山选金厂的投产,展现了矿石前景方兴未艾,邻近县肃北、敦煌、哈密以及安西一些乡镇小金矿点纷纷签订供应矿石合同,共同开发地方资源。该矿矿长陆树林抓紧时机,组织全体职工,在“八五”计划年度到来的前夕,民主讨论,集思广益制定出了矿山近期与中期发展规划。指导思想是:稳定铅锌、开发金银、依托资源、联合发展。议定的经营规模由“小打小闹”转向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全方位联合、多层次开发、滚动式发展。在原有铅锌矿的基础上,加紧拾金坡矿的基本建设,争取早日形成50吨/日的岀矿规模;金选矿厂扩建从现有日处理50吨,增加到100吨;花岗石开采、板材生产、贵金属加工等也争取早日立项、付诸实施,加快企业发展,开创更加辉煌的局面。
  创业者的足迹“火车跑的快,全靠头来带”。花牛山矿业创始人之一的老矿长陆光亭,从1958年受命上花牛山办矿以来,30多年里,尽管企业有过三上两下的波折。干部走了一茬又一茬,可他却在这里栉风沐雨,苦心创业,度过了人生的大半辈子。始终不懈地率•125•瓜州文史第1辑领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冲过无数难关,做了不少工作。
  一是加强职工培训,狠抓智力开发。积极采取向外地冶金院校联系,对职工进行专业定向培训,请对口矿山工程技术人员来矿岗位练兵,走出去双向交流生产技术等方式,吸引外地新技术。还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刊大、函大学习和成人自学考试,并在矿区开办业余“双补”培训班,努力提高职工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特别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几年来共计培训职工67名,其中有青工27名。经过2—3年定向学习,分别在地质、测量、采矿、选矿、冶炼等十八个专业取得大、中专合格成绩,22名取得技术员资格,两名取得“助工”资格,均被聘用。成为矿山生产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的骨干力量,为企业振兴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尊重科学,上新项目,拓新路子。他多次向省、地、县奔走呼吁,建议上选矿,1982年得到国家批准,拨款资助,他又承担了边生产边基建的任务,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预期目的,揭开了安西县生产金属的历史。1988年扩建了一座日处理150吨铅锌选矿厂。
  三是突破旧的办矿模式,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在市场竞争激烈、对手林立的局面下,他针对矿区外部,邻地、邻县矿产资源丰富的条件,提出了变单纯生产型为开拓经营型。在发挥铅锌优势的同时,横向发展,技术协作,支持青年领导大胆设想,改进工艺流程,扩大选铜矿石、铅锌矿石。近年来还建起了黄金选矿厂, 企业后劲不断迸发,产品畅销,企业信誉越来越高,生产经营的路子也因此越走越宽,为安西财政扭补做岀了卓著贡献。矿山七年被评选为省、地有色先进集体,他本人九次受到地县表彰,两次被树为省有色金属工业战线“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989年•126•★经济纵横★ 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 o1992年虽已退休,但为了矿山的发展, 他仍担起“顾问”职责,发挥余热。矿山另一位创始人张红旗同志,早在四十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冀中地区扛枪打过日本侵略军。1958年转业地方,他从华北平原来到花牛山办矿。当过副矿长、副书记,也跑过供销。矿山创建的初期,交通运输实在困难,他以苦为荣心里乐。毛驴车、自行车是他常年累月组织运送工具、材料、粮食的唯一伴侣。风里来、雨里去,几十里山路留下了他密密的足迹。外地出差,整装就走,住旅馆找最低价,乘车船硬板席、简易仓是他最多的乘座选择。处理经济开支,告诫工作人员“省点是点” “经济就是经世济民,万万不可浪费”。他情系矿山,连他的亲生儿也起名叫“铅锌” “铅莹”。他虽于1989年退休后病故,但他那勤奋工作、艰苦一生、欢乐慈祥的音容笑貌仍留在矿山。
  现在呈现在人们眼中的花牛山矿,已是一个生产蒸蒸日上、管理有序、职工安定、效益显著的新企业。事业的成功,凝聚着花牛山人的心血,当然,也凝聚着前一辈创业者的心血……1992年4月10日•127•瓜州文史第1辑兰新铁路安西境内路段的修筑及机构演变纪略朱坤—、修建经过铁路是交通运输的经济大动脉。铁路通,经济兴。早在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大纲上,提出了兴建铁路的长远规划设想。“横贯中国八千里,联接世界两大洲”这就是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上对修建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的长远设想和宏伟目标。但是,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退出,甘肃省仍没有一寸铁路,兰新铁路更是遥遥无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人民政府就开始规划这功垂万代的事业。提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口号。那时人民政权刚刚建立,百业待兴,但资金有限,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在1950年兰新铁路就测量完毕。1952年10月1日,陇海铁路通车兰州,毛泽东主席亲手题词:“庆祝天兰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铁路!” 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工程开始动工了。这一工程由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承建(西北铁路工程局的前身,后改为第一铁路工程局),抽调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铁路员工,并招收解放了的•128•★经济纵横☆ 农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转业部队,以及甘肃省公安厅劳改局管辖的几支劳改分队(负责路基土方工程)。当时施工机械很少,全凭人拉肩扛,但兰新铁路向西进展极快。
  1956年5月西北铁路工程局将兰新线安西境内的铁路修建任务,分派给第四工程段和第五工程段承建。其中:第五工程段进驻桥湾,负责兰新铁路868—1022公里的修建工程,这段铁路均在平原戈壁,全长为153.049公里。第四工程段进驻小泉,负责兰新铁路1022—1144.5公里的修建工程,这段线路全是丘陵山地,全长122.813公里。五段于1956年5月动工至1957年3月结束。四段于1956年8月动工至1957年4月结束。这样,安西境内修筑铁路的梦想得以实现。安西境内有了兰新铁路900—1135公里,计235公里的铁路线(即三道沟铁路大桥东头至红柳河铁路大桥以东)。
  按当时的铁路设计方案,兰新铁路在桥湾向西跨过疏勒河后,应沿着北岸戈壁,向安西修建,即现今兰新公路的走向。但由于当时世界的大趋势,国家的方针是要求兰新铁路尽快和苏联在阿拉山口接轨,打通国际线,以利于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加之后来国内又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兰新铁路也相应要求:“一年通天山, 二年通国境,三年扫尾交运营”的任务。就改变了原设计,按航测的最近距离,将兰新铁路修建在安西的北戈壁,然后进入北山地区,在小泉东通过分水岭,沿立陵山地,取道红柳河,进入新疆境内。构成了兰新铁路桥湾一一烟墩间近300公里的最大缺水地区,将兰新铁路建在古称之为莫贺延磧的大戈壁上。工程单位将已修好的20多公里的断断续续向安西伸去的路基丢弃(至今遗迹可见),将兰新铁路修建在安西北戈壁,呈东北——西北走向。
  •129•瓜州文史第1辑这条铁路设计时,要求最大限制坡度疏勒河至红柳河6.5%。,红柳河以西为12.5%。,近期规划年运输量为800—1200万吨,远期规划年运输量为1800万吨。
  1957年初,兰新铁路安西境内三道沟——峡东境内临时运营。当时,设三道沟、桥湾、柳沟、安北、石板墩、峡东6个火车站。同时,还成立了三道沟机务段和三道沟工务段,归属西北铁路工程局乌鲁木齐铁路临时运输指挥部。后来,三道沟因与东北铁路的牡图线(牡丹江一图们)上的三道沟站重名,根据铁路的惯例,通车的先后,运输量的大小等,要求站名不能重,以防造成运输上的误会,将三道沟站更名为疏勒河站。遂将三道沟机务段更名为疏勒河机务段。1958年8月15日将三道沟工务段改为柳园工务段。
  1959年12月20日,第一列旅客列车通车红柳河。至此,安西县境内铁路全部贯通,后将向阳红(原照西1115公里至红柳河1135公里,共20公里铁路)划归敦煌县。原因是1958年大跃进时, 提出县县通铁路,敦煌县全国人大代表常书鸿先生提出敦煌县无铁路,遂将20公里铁路地界划归敦煌。
  1961年3月23日,根据运输生产安全的需要,将哈密电务段柳园驻在所改为柳园电务段;1965年,为解决缺水地区困难,在柳园成立了当时全国第一批的柳园内燃机务段,同时撤销疏勒河机务段。1980年又根据运输的需要,将原来哈密车务段管辖的东部分分出来,成立了柳园车务段和柳园车站,1989年两单位又合并为柳园车务段。这样,柳园地区形成了有铁路运输的四大单位,即:机务、车务、工务、电务段。
  1978年,根据需要又成立了柳园工委、后改为柳园铁路办事•130•处,为哈密铁路分局派驻机构。
  1971年第一铁路工程局将兰新铁路疏勒河一一乌鲁木齐段由国家验交后,正式交接,即成立了乌鲁木齐铁路局。
  截止1985年底,甘肃省安西县(含敦煌市)境内兰新铁路设置火车站及养路工区,列表如下:•131•二、机构设置1、柳园铁路地区办事处兰新铁路通车后,疏勒河一一红柳河间段随着运量不断增长,于1959年2月24日,将哈密铁路办事处、中共哈密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迁到柳园,改称为柳园办事处。1960年元月1日,又将机构迁回哈密。
  随后,根据需要,先后在柳园设置工务段、电务段、机务段等基层站段。为了便于哈密工委的领导,1966年以前,在柳园地区成立了党的中心组,由各段党委书记轮流担任组长,以协调地区工作。文革时期在柳园地区派驻了军管会,疏勒河地区派驻了军管组,隶属于柳园地区军管会。至1978年成立了柳园地区党委,为哈密工委派驻机构。1980年哈密铁路分局成立后,为分局派驻机构,改为柳园铁路地区办事处。至1985年底,地区党委设有党办、夜校等机构。1985年,随着运输状况的发展,又增设了安全•132•★经济纵横★生产科、综合科、基建组、团委、工会、武装、纪检、计划生育、综合财务组等机构,协助分局协调柳园铁路地区的各种事务。
  2、柳园工务段柳园工务段成立于1958年5月1日。
  柳园工务段的前身是西北铁路工程局河西堡工务段,后迁至玉门镇。铁路进入安西境内后,一个工务段管辖过长,故成立柳园工务段,将东部新民堡至三道沟交于玉门工务段。后来,工务段段址迁至柳园,将西部红柳河至尾亚交于哈密工务段。这时,柳园工务段的管辖才最后定了下来。
  柳园工务段至1985年共管辖疏勒河至红柳河,即兰新铁路899公里+478米处至1135公里,共辖五个养路领工区,一个桥梁领工区和一个机修所。现将管辖设备列表如下:⑴正线235.522公里⑵站线66.116公里道岔232组(其中正线96组,站线136组)桥梁66座/1846.3延展米(其中有人看守两座)涵渠258座/4560延展米道口54处(正线21处,道口54处(正线21处,站线33处,有人看守15处)柳园工务段在1958年建段后,由于兰新铁路修建时的指导方针是“先通后备”,线路按三级铁路修建,所以养路维修一直十分繁重。
  在建段初期,主要是保证线路稳定,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主要的维修方式是人工打排镐,全扒全捣整个线路。
  一直到1971年,才开始上养路机械。1978年以后,全段才使每个工区具备走行小车,解决了养路工人上下班走行和吃饭的•133•瓜州文史第1辑问题。直到1985年,养路机械化已从第一代电力过渡到第二代液压捣固机了。
  柳园工务段在通车时,由于工人的干劲足,所以在通车一年多时间里,就把线路运行速度从45公里/小时,提高至90公里/小时。1964年前后,全段开始进行线路加宽工作,一直到1975年,前后用了10余年的时间,才将路基加宽工作结束,达到了二级线路标准。截止1985年,全段共有职工869人柳园工务段下设材料、技术、财务、总务、教育、企办、段办、安全、集企、人劳等室。
  段设党委、团委、工会。党委下设8个支部。
  3、柳园电务段柳园电务段成立于1961年3月23日,担负兰新线疏勒河—— 天湖以东的电务设备养护维修及电报、电话服务工作,保证通信、信号设备的可靠性,满足安全运输生产需要。
  段设领工区级车间7个,37个班组,辖兰新铁路899公里480米处,至1153公里+33米处,全长253.555公里。担负疏勒河、河东、桥湾、布隆吉、柳沟、龙岗、安北、金泉、石板墩、峡东、峡口、柳东、柳园、柳园西、小泉东、小泉、大泉、布特、照东、向阳红、红柳河、河西、天湖23个车站和区间的通信、信号设备的养护维修任务及报话业务。
  1961年3月,随着兰新铁路的发展,哈密电务段柳园驻在所正式从哈密电务段分离出来,成立子柳园电务段。段设二个通信、信号领工区。即柳园通信领工区,疏勒河通信领工区;柳园信号领工区,疏勒河信号领工区。5个信号工区(疏勒河、安北、峡东、柳园、红柳河信号工区),8个通信工区(即疏勒河、柳沟、安北、•134•★经济纵横★ 峡东、柳园市外、市内、大泉、红柳河八个通信工区)。柳园电源室、试验室、修缮工区、疏勒河、柳园、峡东电话所(后撤销)、疏勒河、柳园电报所、管辖疏勒河至红柳河间十二个信号站。
  段机构随历史几经变迁,到1985年,在行政机构中,设有通讯、信号10个领工区(所)和9个股室。有人劳、财务、材料、总务、调度、通信技术、信号技术、教育和集体企业办公室。党群设有党委办、工会、团总支、保卫和四个党支部。
  1982年以后,先后增设了教育室,集体企业办公室、通信、信号两个中修队,通信检修所、继电器检修所、信号修配所、机车信号检修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截止1985年底,职工总数为313人。其中:生产工人215人,学徒工40人,管理人员3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人。
  1985年后,无多变化,只是随着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成立了安全室和企业管理办公室。
  1989年始,增设了无线列车电话和小站电气集中,目前哈密——柳园间复线插入段,调度电气集中工程尚未完工,届时,还会增入新的内容。
  4、柳园机务段1956年,应兰新铁路铺轨的需要,西北铁路工程局运输指挥部成立了疏勒河机务段。建段初期,得到了全路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先后从东北的梅河台、辽源等机务段、西北的狄家台、石咀山、张掖、于塘、玉门等机务段调入大批的干部、工人和设备(及蒸汽机车等)。
  1958年一1965年,柳园机务段是机务折返段,划归疏勒河机务段领导。担任疏勒河——尾亚区段的列车牵引任务。鉴于疏勒•135•瓜州文史第1辑河——哈密414公里的区段基本上是无水区,是兰新铁路最大的一段缺水区,而且夏季又炎热干旱,给耗水量巨大的蒸汽机车运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般地说,蒸汽机车每运行100公里左右需加水一次,因此,为解决这一困难,于1965年开始筹建柳园内燃机务段。
  1965年,根据运输指挥部的文件,将疏勒河机务段西迁,并逐步由蒸汽机车向内燃机车过渡,疏勒河机务段改为机务折返段,归属于柳园机务段领导。
  截止1985年底,柳园机务段配属内燃机50台,担负柳园—— 嘉峪关296公里的区段的货运牵引任务和柳园一一疏勒河142公里区段的客车牵引任务。(柳园以西的牵引任务由哈密机务段担当)o1985年底,柳园机务段的机车牵引总重为5770.814万吨公里, 职工总数为1144人。
  段内设有党委、工会、团委。
  5、柳园车务段(含柳园车站)柳园车务段建设于1980年11月1日。在此以前,安西境内的疏勒河一一石燕站均为哈密车务段管辖。由于运量的增长,新增加的会让站增多,故铁路局决定将哈密车务段柳园线路区段分离出来,成立了柳园车务段和柳园车站(后于1989年又将柳园车站调整划归为柳园车务段领导)o1980年11月1日,柳园车务段成立后辖兰新铁路900公里 +673米(即疏勒河站)至1165公里+409米(即石燕车站)的运输生产。
  疏勒河站和柳园站为三等技术站。
  •136•★经济纵横★河东、布隆吉、桥湾、柳沟、安北、石板墩、峡东、小泉东、大泉、照东、红柳河、天湖13个站为四等中间站;龙岗、金泉、峡口、柳东、柳园西、布特、向阳红、河西、石燕站为五等中间站。
  1985年底,共有职工702人(不含柳园站职工人数)1985年底,共有疏勒河站、柳园乘务室、安北、红柳河中心站四个车间(不含柳园站)。
  1985年底,货物发送量88.7万吨,旅客6.2万人,运输收入557.4万元(不含柳园站)。
  柳园站在国家“七五”期间,五年客流量80万人次,货运量342万吨,经济收入11500万元。
  1989年底,段设人事、财务、企管办、教育、技术、安全、保卫、总务、材料等室。
  段内还设党委、工会、团委。
  党委下设3个总支,即西线总支、东线总支和柳园车站总支,以及22个党支部。
  止1989年底,柳园车站和车务段合并为一个单位后,柳园车务段共有职工1143人。
  1990年11月•137•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