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安西空军四十五站和陆军招待所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474
颗粒名称: 抗战时期安西空军四十五站和陆军招待所始末
分类号: K204.4
页数: 6
页码: 52-57
摘要: 安西县地处西北腹地,毗邻新疆。县府地是个千把人的小集镇,由于坐落在兰新公路的中点,且城南有一片广袤而平坦的戈壁,因而有幸成为抗战期间“苏联援华物资和过往行人的空军转运站”。当时苏联提供的飞机时速一般为400公里,续行能力小,从乌鲁木齐飞到兰州,中途需要加一次油。被中国人称为“羊毛”车的苏联汽车时速仅四五十公里。安西是乌鲁木齐至兰州之间必停站点之一。
关键词: 历史纪事 招待所始末 安西空军

内容

安西县地处西北腹地,毗邻新疆。县府地是个千把人的小集镇,由于坐落在兰新公路的中点,且城南有一片广袤而平坦的戈壁, 因而有幸成为抗战期间“苏联援华物资和过往行人的空军转运站”。
  当时苏联提供的飞机时速一般为400公里,续行能力小,从乌鲁木齐飞到兰州,中途需要加一次油。被中国人称为“羊毛” 车的苏联汽车时速仅四五十公里。安西是乌鲁木齐至兰州之间必停站点之一。因此,安西被选定为兰新交通线上空运和陆运的中转站。安西机场于1937年开始修建并相应成立了 “空军四十五站 (群众叫航空站)” “空军招待所” “战地服务团安西招待所(群众叫陆军航空站)”承担空、陆战中转的接待和服务任务。
  安西飞机场坐落于安西新城南门外。据安西县志记载:1727年建于杜尔柏津地的城址叫安西旧城,由于潮碱严重,道路翻浆,房屋屡塌。于1768年搬迁至旧城南一公里处的戈壁边沿另建新城。
  命名曰“安西新城”又称为“戈壁新城”。新城寿命仅为6年。因缺水和屡遭火焚,遂于1774年废弃,县址原迁杜尔柏津地,1968年又在新城旧址周围新建了现今的安西县城。
  1937年欧亚航空公司一架飞机降落于新城戈壁上,对周围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勘察,选准了废城南边广阔的土地修建机场。委派安西县政府建设科负责施工。于是安西群众户均一佚,义务建场。老百姓为着神圣的抗日使命,箪食壶浆自备工具行囊,赶着牛马驴车,恪尽忠诚。1937年秋季破土兴工,冒严寒,斗冰雪,大地冰封不停工。翌年春天交付使用。
  机场控制面积10余平方公里,实际使用面积约2平方公里,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千余米,一次可停落小型战斗机七、八十架。
  机场设施十分简陋,即无指挥塔台,也无电子信号,没有跑道, 也无机库。指挥着陆的手段是由场兵在地面铺设红色丁字布;加油全靠人力操作,由场兵将油桶抬至机旁,用简单机械把油桶升高, 通过管道自流注入;启动飞机就像现今汽车司机用摇把启动汽车一样,只不过执摇把的是一台专用启动车,用一个摇把将启动车引擎与飞机螺旋桨连接起来,发动汽车带动飞机。有时启动机发生故障,只好用人工发动飞机——在螺旋桨上绕上长长的麻绳,由几十个场兵拉着麻绳的另一端快速奔跑,牵动飞机引擎。飞机降落的制动全靠尾部的犁铧式构件,着陆后在机场上犁出一道深深的、长长的沟。当时的飞机结构也不象现代精密、坚实。由于安西多大风,飞机停稳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由场兵在机身四周拧上粗大的钢制地脚螺钉,用麻绳将飞机栓固定,否则大风会把飞机刮走。这个机场自1938年启用后,苏联援华飞机分批从此东飞,每批十几架或30架,最多的一次达60多架。除特殊气候之外,一般只在此处加油、就餐。1941年前后,国民党飞机也不时从兰州飞来这里休整、训练,但数量不多。1942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统治新疆的盛世才投靠蒋介石后,对这条运输线的干扰加剧, 苏联物资基本停运,机场逐渐冷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便不再停落飞机,场站机构相继裁撤。解放前夕只剩几名留守人员。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民航曾利用这个机场执行飞播和灭虫任务。
  抗战时期,围绕机场所设置的配套服务机构有:1、“空军四十五站”,下辖一个场兵中队;2、空军招待所,内设接待部和西餐部,在旧城设立办事处;3、电台;4、气象台;5、警卫连。上述机构各成体系,各负专责,互不隶属,它们的编制情况和具体任务是:“空军四十五站”,初建时叫“欧亚公司”(电台叫欧亚电台),1938年易名,属军事建制。几任站长多为中校军衔。工作人员有翻译、机械师、管理员等10余人。机械师随停落飞机多少而增减, 最多时达到过10余人,绝大多数为外省人。主要任务是维修本国飞机,接待本国空勤人员,整理机场,储备油料,为过往飞机加油。
  四十五站所辖场兵有40多人,除一名中士队长外,其他人均从安西招募。分正式场兵和临时场兵,各占一半,属半军事性质,正式场兵发军服和微薄薪金,临时场兵不发军装,只管吃饭,发少许津贴。场兵的任务是平犁沟,割杂草(机场内)、滚油桶、栓飞机、守油库、干杂活。他们吃的是粗粝的伙食,住的是墙根的地窑,干的是苦累的活计,拿的是微薄的报酬。但安西青壮年却找门路、托人情、请人担保争当场兵,其原因是当了场兵可免抓兵。
  为了逃避抓兵,宁可去当那不离家门的场兵。
  “气象台” “电台”是为机场进行技术服务的机构,设在距机场半里之遥的毛家庄(今中沟村三组)。业务上互有联系,但建制却各成体系。“气象台”有台长、气候员、气候士、气候兵等5—6人,配备有必要的观测仪器,昼夜监测本区间气象,每小时提交一次气象报告。“电台”设台长、报务员、揺机兵6人,以手揺机供电,主要任务是负责机场的电讯联络。
  机场警卫最早由场兵担任,后调来马步芳一个连,随后由中央军一个连接防,至抗战胜利前夕撤离。
  “空军招待所”是接待苏联援华人员的专设机构,由中国人管理,分两套管理班子:一套是接待部,编制有主任、干事、翻译及勤杂工12人,有20多间房子,60多张床位,只接待常住和过往的苏联人。有时住宿人员突增,则在活动室、会议室临时加床。另一套是西餐部,有管理员和厨师4人,杂役7—8人。主要供应常住和过往苏联援华人员的饮食。为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俗,西餐部修建了冰窖和面包炉,成为安西首次出现的西式餐具。
  招待所对苏联人的食宿实行供给制,由国内有关业务系统供给。
  空军招待所常住着10余名苏联专业人员,分别为正、副站长、医生、气候员、报务员和汽车司机。有自备的气象台、电台、并配备启动车、卫生车、运输车各一辆。他们独立执行飞经本场尚未移交的苏联的有关业务,不受中国节制。他们有定期邮政机与国内联系。除政令,信息、家书外,还带来苏联制通心面,黄油等民族商品,带来书报、电影、文艺剧团等精神食粮。
  由于安西远离内地发达地区,生产落后,物资匮乏,给苏联人提供的服务是比较微薄的。虽然每人一个盘子四样菜,只不过是本地产的猪牛羊肉和鸡肉及土豆、萝卜加白菜。喝的是肉汤、蛋汤和“素普”(葡萄杏皮熬制的饮料,喝时加糖)。别无多样菜肴相调剂,他们理解战争时期的艰难,从无过高要求,但十分注重饮食卫生。每餐饭菜,每锅饮水,备好之后都需他们的医生取样化验,开饭时由医生监督,饮水注入专用桶,由医生消毒后加锁, 为了人身安全,数年长此不疲。
  安西陆军招待所成立于1937年,设在北大桥龙王庙内,它的前身是“西北公路招待处安西招待所”,为兰新公路服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征为军用,易名“战地服务团安西招待所”(俗称陆军招待所)。专事接待运送战略物资的苏联汽车司助人员。抗战胜利后恢复民营。
  陆军招待所由中国人经营,编制有站长、干事、交际员(翻译)、西餐厨师、勤杂工等16人。管理人员系西北公路总处原在编人员。西餐厨师系专门从上海、武汉等地招聘而来,勤杂工由当地雇用。
  1937年至1942年间,每10天或半个月通过一批汽车,每匹大致40至50辆,从伊犁岀发时便电报通知安西站。所运物资都用铁皮箱包装,十分秘密,看不出内装何物,行车纪律非常严格,队伍整齐,中途添水加油,站岗放哨都有苏联人自己承担,不准外人接近。过往车辆通常在此住宿一夜,吃两餐饭,出发时带上当天的午餐,一般为面包、熟肉和烤制肉饼。
  1942年新疆形势变化后,国民党中统加强了对这条线路的控制。向安西派驻了宪兵队,并由中统特务上校郑康(庆阳人)率特工10多人进驻安西。设立检查站和专用电台。针对这条运输线进行特务活动。这年夏季的一天,50辆装满铁桶的汽车徐徐驶入停车场,当汽车停稳,司助人员列队即将离去之时,郑康率宪兵和特务突然将其包围,荷枪实弹,强行检查。苏车队负责人严辞抗议, 坚决不让,双方剑拔弩张,互相对峙。后经谈判达成“中方不得检查, 苏方车队返回新疆”的协议,从此再无苏援华车辆由此通过。

知识出处

瓜州文史第一辑

《瓜州文史第一辑》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教育人民。历史不能割断,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分不开的。今日的安西是前天的安西、昨天的安西演变发展而来的,只有深刻的了解昨天,才能正确的认识今天,科学的预测明天。当前,全县人民团结一致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安西而努力奋斗。

阅读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