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物纪念地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4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物纪念地遗址
分类号: K878.2
页数: 6
页码: 186-191
摘要: 南岔镇老疙瘩庙位于南岔镇九北村,距村委会2500米。2007年设立。东经95。44’18〃,北纬40。27’46〃。因是原清代九工老疙瘩庙遗址,恢复修建后取名为老疙瘩庙。1999年信教群众在原旧庙遗址上擅自修建,2007年经酒泉市宗教局批准开放。宗教文化内涵佛教。
关键词: 纪念地 遗址

内容

南岔镇老疙瘩庙位于南岔镇九北村,距村委会2500米。2007年设立。东经95。44’18〃,北纬40。27’46〃。因是原清代九工老疙瘩庙遗址,恢复修建后取名为老疙瘩庙。1999年信教群众在原旧庙遗址上擅自修建,2007年经酒泉市宗教局批准开放。宗教文化内涵佛教。第三节人物纪念地遗址143南岔镇截山佛寺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12千米。东经95°40’11",北纬40。22’17"。2007年设立。因此活动场所所在地山脉为截山,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故名为截山佛寺。清雍正十三年(1735)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废弃。20世纪90年代,信教群众自发重建。保护级别县级,宗教文化内涵佛教。
  六工城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5000米。东经95°35'52.90",北纬40。23’44.10"。因清雍正时在该遗址置第六工区安置回民背景,六工城始有名。占地面积0.13平方千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六工城遗址小城为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大城为曹魏时期宜禾县城。西晋元康五年(295)划宜禾县归晋昌郡,后魏属常乐郡。北周改凉兴县,唐末陷于吐蕃。宋、元、明沦为空城。清雍正年间,整修故城,安置吐鲁番回民屯垦,后叠遭肃州回民、安西南山土匪逆害,城破民逃,废弃至今。遗址由城、障两部分构成,均夯土版筑,分布面积大、结构复杂,沿用时间长,对河西史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六工城1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距村委会5000米。东经95°27’02.10",北纬41。00’35.50"。即位于六工城编号为1号烽火台遗迹。遗址土坯基础,烽体土坯垒筑,烽体和基础间夹杂红柳,烽体现倒塌呈土丘状。1989年8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和构筑形制,被推断为汉唐时期瓜沙两州之间古道及驿站安全瞭望、守备设施,对研究瓜沙地区历史地理文化及交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双墩子遗址位于南岔镇南岔村东南部,距村委会5700米。东经95°42’04.50",北纬40。20’51.40"。汉唐时期南部山区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因残存两座土塔,当地人惯称为“双墩子”。
  双墩子东烽燧遗址位于南岔村东南部,距村委会5850米。东经95°42’41.40",北纬40。20’54.10"。因该遗址位于双墩子遗址东面,以双墩子而得名。即位于双墩子遗址东侧的烽火台遗迹。年代无法断定。保护级别144第五章南岔镇尚未核定。
  开工城遗址位于南岔镇开工村西部,距村委会3500米。东经95°37’21.30",北纬40。2600.40"。因该遗址位于开工村西侧,以开工而得名。即位于开工的古城池遗址。清雍正七年为安置吐蕃回民所建,后废弃。保护级别尚未核定。
  老师兔采石场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老师兔)西南9千米石山当中,距村委会25千米。东经95。30’53.20",北纬40。14’10.40"。即位于老师兔旧时采石头场所遗址。采石场遗址由石料加工区和居住区两部分构成,四周分布有大面积的砂砾石和花岗岩石,散落有大块半成品石料,东南角用石块筑有一方形台基,依山而建,长宽均为2米,高1.2米,主要用于装卸大块成品石料。分布有三处用石头垒筑简易房屋,房屋内有土炕、灶台。根据调查,该遗址是清代一民国时期,人们采集石料,加工石磨、石碾、石磙的地方。对研究当时石料开采、加工及运输等具有重要价值。
  老师兔古城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东北7千米,距村委会20千米。东经95。57’48.30〃,北纬40。16’49.20"。即位于老师兔古城遗址。保护级别尚未核定。据考证,该古城遗址汉代为鱼离古城所在地,唐代设鱼泉驿。对研究汉唐时期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驿站设置及道路走向具有重要价值。
  老师兔马王庙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西15米山丘,距村委会20千米。东经95。54'57.50",北纬40°17'25.50"。即位于老师兔供奉马王的庙宇遗址。保护级别市级。原庙宇为土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庙内正壁供台供奉马王爷像,现全部被毁。根据调查,该寺庙遗址是清代老师兔周边居民为祈祷马的平安而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废弃。对研究本地宗教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老师兔大泉梁湾马场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部,老师兔北4千米风蚀台地与砾石戈壁相间地带,距村委会18千米。东经95。37,42.80",北纬40°15,52.50〃。即地处老师兔大泉梁湾清代牧养军马的场所遗址。保护级别第三节人物纪念地遗址145尚未核定。四周筑有围墙,现全部倒塌成土梁。根据调查,该马场遗址是清代圈养马匹的地方。对研究当时畜牧业发展及马场构筑形制具有一定价值。
  塔尔泉墩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塔尔泉西南150米,距村委会30千米。东经95。26’59.40",北纬40。14’25.80"。即为塔尔泉的旧驿站遗址。保护级别县级。据《敦煌县志》记载,该遗址为清代所建安西敦煌界墩,对研究当时行政区域划分具有一定历史考古价值。
  老师兔西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西南4千米山顶,东距老师兔故城1.5千米,距村委会18千米。东经95。34’18.30",北纬40。15’10.60"。即位于老师兔西烽火台遗址。保护级别尚未核定。根据其地理位置,可初步推断为汉唐时期看护草场和水源军防设施,对研究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截堡子遗址位于南岔镇八工村二组南250米,距村委会1000米。东经95°41’34.60",北纬40。25’36.80"。根据调查,该城址为清代本地居民居住地,后废弃。对研究清代城堡构筑形制及地方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北村药王庙位于南岔镇九北村东部,距村委会1200米。东经95°44’18.48",北纬40。27’46.85"。即九北村曾经供奉药王的寺庙。1971年设立。保护级别市级,宗教文化内涵道教。
  九工堡子遗址位于南岔镇九南村东部,距村委会200米。东经95°43'58.70",北纬40。2602.60"。即位于九工旧时遗留的古堡遗址。保护级别县级。据《肃州志》记载,该城建于清雍正年间,主要用来安置吐鲁番移民,后废弃。对研究清代城堡建筑形制及移民屯田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苟金元墓位于南岔镇十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300米。十工山口北坡,瓜锁公路东侧600米。东经95。47’29.70",北纬40。24'57.50"。即是红西路军战士苟金元墓地。2007年11月下葬。保护级别县级。苟金元1916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井淇乡,卒于2007年11月。1933年4月在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四146第五章南岔镇方面军,在三十八军八十九师二十七团一营一连,任排长。1937年随李先念、程世才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近千名指战员,经过43天艰苦跋涉,终于走出祁连山,在红柳园战役中被打散,在踏实一带给地主当长工。新中国成立,苟金元重新参加革命工作。1984年办理离休手续。此间苟金元保存有一件革命战争时期自己使用过的牛皮公文包,二十世纪80年代捐献给县博物馆,经鉴定属一级革命文物。苟金元墓在青少年缅怀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十工农场劳改监狱旧址位于国营小宛农场十工农场六组。东经95°49'14.30",北纬40。26'54.20"o因该遗址曾用来关押犯罪人员而得名。建于1958年,归省劳改管理局管理,1969年被撤销,交农建十一师,并入小宛农场。保护级别尚未核定。是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
  十工山墓群位于瓜州县十工山北麓,十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1200米,314省道线南侧。即位于十工山古墓群落。东经95。40'48.70",北纬40°23'20.90"o东起十工村南戈壁,西至小火焰山,南起十工山北麓,北至省道314线南侧,东西长26千米,南北宽3—5千米,地表有可见封土墓葬134座。保护级别县级。根据其墓葬发掘情况,被断定为汉一魏晋时期六工城周边农耕区墓葬群。对研究当时墓葬形制和历史演变具有参考价值。
  八楞墩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山南150米荒草滩。东经95。47'05.30", 北纬40。2137.70"。即呈现八愣形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省级。该烽是清代十工山南麓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警戒设施,在《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安西县新志》中均有记载,对研究当时瓜沙二州之间交通贸易具有参考价值。
  十工山1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西南十工山山顶,距村委会2000米。东经95。45'40.40",北纬40。2337.80"。即编号为1号烽火台遗迹。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烽体构筑形制,被推断为汉唐时期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安全瞭望警戒设施,对瓜沙历史文化及交通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十工山2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5000米。东经第三节人物纪念地遗址14795°52'20",北纬40。2418.70"。即位于十工山编号为2号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县级。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构筑形制,被推断为汉唐时期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警戒设施,对研究该区域历史文化和交通路线具有参考价值。
  十工3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东北部,距村委会4000米。东经95°51'25.10",北纬40。0930.60"。即位于十工村编号为3号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县级。该烽燧烽体高大,烽燧北侧汉长城东西向通过,根据其位置及地面散落遗物,可初步推断是汉代长城南侧军事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汉长城防御体系具有参考价值十工4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东北部,距村委会7000米。东经95°52'47.90",北纬40。29'12.10"o即位于十工村编号为4号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县级。烽南侧留有登烽脚窝,四周散落有大量陶片。该烽北侧汉长城东西向通过,根据其地面散落遗物和位置,可初步推断是汉代长城南侧军事防御体系组成部分,对研究汉长城防御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十工山1号房屋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山低矮山丘,距村委会2000米。东经95。44'10",北纬40。2434.10"。即位于十工山编号为1号旧时遗留房屋遗迹。保护级别尚未核定。该房址年代待定,对研究瓜州早期民房建筑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知识出处

瓜州县地名志

《瓜州县地名志》

瓜州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文化灿烂,因瓜得名,因瓜闻名。《瓜州县地名志》比较详尽记载瓜州地名的来源、含义、变化及文化内涵。通过地名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瓜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对提升瓜州历史文化价值和对外开放整体形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岔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