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岔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县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39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南岔镇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22
页码: 175-196
摘要: 133南岔镇620922一B004南岔镇[NANCHAZHEN]瓜州县辖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因地处八工渠(旧渠)分水岔之南而得名。位于东经95°21'21"一96°57’23",北纬40。10’20"一40°29'13"之间。东、南与锁阳城镇相连,西南与敦煌市接壤,北与梁湖乡、瓜州乡、广至乡相邻。人民政府驻南岔村,距瓜州县城22千米。
关键词: 乡镇 南岔镇

内容

133南岔镇620922一B004南岔镇[NANCHAZHEN]瓜州县辖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因地处八工渠(旧渠)分水岔之南而得名。位于东经95°21'21"一96°57’23",北纬40。10’20"一40°29'13"之间。东、南与锁阳城镇相连,西南与敦煌市接壤,北与梁湖乡、瓜州乡、广至乡相邻。人民政府驻南岔村,距瓜州县城22千米。1949年10月,现南岔镇境内设六工、八工、九工3个乡,隶属第五区(瓜州区)。1953年4月,八工乡分设为南岔、八工两个乡,九工乡分设为九工、十工两个乡。1955年12月,六工、八工两乡并入南岔乡,十工乡并入九工乡。1958年10月,南岔、九工乡并入五爱人民公社,1959年7月划归瓜州人民公社。1961年4月成立南岔、九工人民公社。1964年6月,九工公社并入南岔公社。1966年10月,南岔人民公社易名为红旗人民公社,1969年12月恢复南岔公社,1983年3月改为南岔乡,2003年1月改为南岔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3千米,总面积996平方千米。
  2014年末辖十工、九南、九北、八工、开工、南岔、六工、七工8个村,56个村民小组。辖区总人口10,800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回、裕固、藏、蒙古、东乡、白族等7个少数民族。
  地形地处十工山南北,中部隆起,山南为盐碱草原,山北为平原绿洲。属瓜州县双塔水库以西暖温带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2℃,无霜期172天,年降水量50.5毫米。
  境内有双塔水库,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机井提灌有效补充农业灌溉。有六工城遗址。名优特农产品有棉花、葡萄、蜜瓜、大枣等。境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个,有幼儿园1所,小学2所。省道314线、国主G3011高速公路经过镇境。134第五章南岔镇第一节单位南岔镇人民政府位于南岔镇镇区。东经95。39’51.79",北纬40°24’27.63〃。1949年10月,现南岔镇境内设六工、八工、九工3个乡,隶属第五区(瓜州区)。1953年4月设南岔乡人民政府。1955年改为南岔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撤销南岔乡。1961年4月成立南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10月易名为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3月改为红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12月改为南岔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南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3月改为南岔乡人民政府。2003年1月改为南岔镇人民政府。南岔镇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工作。
  瓜州县公安局南岔派出所位于南岔镇镇区。1985年设安西县公安局南岔派出所。负责管理南岔镇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保障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瓜州县邮政局南岔邮政所位于南岔镇镇区。2014年设立。瓜州县邮政局在南岔镇派出机构。业务范围邮政函件、特快专递、邮政包裹。
  中国人寿保险瓜州县南岔镇营销服务部位于南岔镇镇区。2009年设立。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瓜州县支公司在南岔镇设立的营销服务部。业务范围财产保险、人身保险。
  南岔镇中心小学位于南岔镇人民政府东侧200米。1958年设立。先后名为红旗公社小学,南岔小学。1984年设南岔乡中心小学。2008年南岔中学撤销后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原中学校址。主要为招生范围内适龄儿童实施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南岔镇旺苗幼儿园位于南岔镇小康住宅区对面。2008年9月根据批复文件成立瓜州县民办旺苗幼儿园。为南岔镇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场所。
  南岔镇林场小学位于南岔镇人民政府东8千米,南岔镇林场。因设在南第一节单位135岔镇林场而取名林场小学。1998年成立。主要为招生范围内适龄儿童实施小学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南岔供水有限公司位于南岔镇九南村。2014年设立。是一家自来水供应,管道安装及维护维修,管材、水表等材料供应与销售企业。
  中国石油天然气甘肃酒泉销售分公司南岔加油站位于南岔镇人民政府北800米。2003年设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酒泉销售分公司在南岔镇设立的加油站。零售汽油、柴油和机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甘肃酒泉销售分公司十工加油站位于南岔镇十工村村委会南300米。省道314线旁。2001年设立。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酒泉销售分公司在南岔镇十工村省道314线旁设立的加油站。零售汽油、柴油和机油。
  35千伏南岔变电站位于南岔镇北街,南岔加油站对面。1998年设立。因建在南岔镇,输入电压为35千伏,故命名为35千伏南岔变电站。为辖区供电提供架设、维修、收费和安全保障。
  35千伏十工箱式变电站位于南岔镇十工桥西侧,东侧为省道314线公路。2007年设立。因输入电压为35千伏,建在十工村,变电设备新式而命名十工箱式变电站。
  第二节村民委员会、居民点十工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东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15千米。因原是清代十个屯垦工区排序第十的工区而得名十工。1949年10月设十工村。1962年改为十工大队。1966年改为团结大队。1969年恢复十工大队。1983年改为十工村。2014年全村560户,2100人,耕地面积9860亩。辖8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设南岔镇林场小学。十工村村民委员会,即为十工村村民选举产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136第五章南岔镇十工村一组位于十工村东部,距村委会200米。东临十工农场,南邻南干渠,西靠二组,北连十工农场。有89户,327人。
  十工村二组位于十工村东部,距村委会150米。东临一组,南邻干渠,西靠三组,北连七组。有53户,169人。
  十工村三组位于十工村西部,距村委会800米。东临二组,南邻省道314线,西靠四组,北连九南村一组。有45户,141人。
  十工村四组位于十工村西部,距村委会1000米。东临三组,南邻省道314线,西靠五组,北连九南村二组。有57户,225人。
  十工村五组位于十工村西部,距村委会1500米。东临四组,南邻六组,西靠九南村九组,北连九南村二组。有67户,192人。
  十工村六组位于十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2650米。东临五组,南邻省道314线,西靠九南村九组,北连五组。有54户,235人。
  十工村七组位于十工村北部,距村委会800米。东临十工农场,南邻二组,西靠八组。原是安西县园艺场在此建立的南分场,1996年从园艺场分出成立安西县原种繁殖场,副科级事业单位。2003年县属农林牧场改制,就近移交南岔镇管理。南岔镇接收后划归十工村,设十工村第七村民小组。有90户,395人。
  十工村八组位于十工村西北部,距村委会1000米。东临七组,南邻三组,西靠九南村一组,北连九北村七组。原南岔乡林场。2004年全县合村并组,南岔镇将其划归十工村,设十工村第八村民小组。有100户,416人。
  九南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东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7千米。因原是清代十个屯垦工区排序第九的工区而得名九工,九工区又分为南北两个沟,南沟称九南,北沟称九北,故名。1949年10月设九南村。1958年改为九南大队。1966年易名火炬大队。1969年恢复九南大队。1983年改为九南村。2014年全村474户,1773人,耕地面积11,900亩。辖10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九南村村民委员会,即为九南村村民选举产第二节村民委员会、居民点137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
  九南村一组位于九南村东部,距村委会3000米。东临九北支渠,南邻二组,西靠三组,北连九北村一组。有67户,237人。
  九南村二组位于九南村东部,距村委会2200米。东临九北支渠,南邻南干渠,西靠四组,北连一组。有47户,164人。
  九南村三组位于九南村东部,距村委会3000米。东临一组,南邻四组,西靠五组,北连九北村一组。有39户,138人。
  九南村四组位于九南村东南部,距村委会700米。东临二组,南邻十工村五组,西靠五组,北连三组。有36户,132人。
  九南村五组位于九南村中部,距村委会100米。东临四组,南邻南干渠,西靠六组,北连九北村一组。有39户,140人。
  九南村六组位于九南村中部,距村委会200米。东临五组,南邻南干渠,西靠七组,北连九北村二组。有63户,215人。
  九南村七组位于九南村西部,距村委会800米。东临六组,南邻南干渠,西靠八组,北连九北村三组。有57户,178人。
  九南村八组位于九南村西部,距村委会1100米。东临七组,南邻南岔村一组,西靠八工村一组,北连九北村四组。有61户,203人。
  九南村九组位于九南村南部,距村委会1300米。东临九南支渠,南邻十工村六组,西靠南岔村林场,北连南干渠。有38户,148人。
  九南村十组位于九南村西南部,距村委会2500米。东临九组,南邻314省道,北连南岔村一组。有26户,98人。
  九南林场位于九南村东部,距村委会1500米。东至十工村八组,南至南干渠,西靠二组,北临九北村一组。有28户,100人。
  九北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东北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7.5千米。因原是清代十个屯垦工区排序第九的工区而得名九工,该工区又分为南北两个沟,南沟称九南,北沟称九北,故名。1949年10月设九北村。1958年改为138第五章南岔镇九北大队。1966年10月易名烽火大队。1969年恢复九北大队。1983年改为九北村。2014年全村365户,906人,耕地面积9800亩。辖7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九北村村民委员会,即为九北村村民选举产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
  九北村一组位于九北村东部,距村委会1.5千米。东临七组,南邻九南村,西靠二组,北连七组。有73户,283人。
  九北村二组位于九北村中心。东临一组,南邻九南村,西靠三组、四组,北连瓜州乡头工村。有81户,314人。
  九北村三组位于九北村北部,距村委会800米。东临二组,南邻四组,西靠五组,北连瓜州乡头工村。有48户,189人。
  九北村四组位于九北村南部,距村委会900米。东临二组,南邻九南八组,西靠八工村,北连三组。有35户,139人。
  九北村五组位于九北村西部,距村委会1200米。东临三组,南邻八工村,西靠八工村二组,北连瓜州乡头工村。有36户,125人。
  九北村六组位于九北村东部,距村委会1.5千米。南邻一组,西靠七组。有20户,78人。
  九北村七组位于九北村东部,距村委会1.5千米。东临六组,南邻一组,西靠二组。有66户,296人。
  八工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中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5千米。因原是清代十个屯垦工区排序第八的工区,得名八工。1958年9月设八工大队。1966年易名革新大队。1969年恢复八工大队。1983年改为八工村。2014年全村312户,1206人,耕地面积7146亩。辖6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村内有卫生室。八工村村民委员会,即为八工村村民选举产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
  八工村一组位于八工村东部,距村委会1.5千米。东临九南村八组,南靠南岔村,西靠二组,北连九北村。有55户,201人。第二节村民委员会、居民点139八工村二组位于八工村东部,距村委会600米。东临一组,南靠南岔村,西靠三组,北连九北村。有56户,210人。
  八工村三组位于八工村东部。东临二组,南靠南岔村,西靠四组,北连九北村。有63户,249人。
  八工村四组位于八工村中部,距村委会300米。东临三组,南靠南岔村,西靠五组,北连九北村。有53户,230人。
  八工村五组位于八工村西部,距村委会800米。东临四组,南靠南岔村,西靠六组,北连九北村。有43户,154人。
  八工村六组位于八工村西部,距村委会1.5千米。东临五组,南靠南岔村,西靠开工村,北连九北村。有42户,166人。
  开工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北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5千米。因清代建屯垦工区,在该地首先动工而得名开工。1961年设开工大队。1966年改为双胜大队。1969年恢复开工大队。1983年改为开工村。2014年全村214户,772人,耕地面积8805亩。辖5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开工村村民委员会,即为开工村村民选举产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
  开工村一组位于开工村东部,距村委会800米。东临八工村,南邻六工村,西靠二组,北连瓜州乡。有54户,215人。
  开工村二组位于开工村东部,距村委会400米。东临一组,南邻六工村,西靠村委会,北连瓜州乡。有39户,128人。
  开工村三组位于开工村中部,距村委会400米。东临村委会,南邻六工村,西靠开工村四组,北连瓜州乡。有35户,139人。
  开工村四组位于开工村西部,距村委会1千米。东临三组,南邻六工村,西靠五组,北连瓜州乡。有37户,144人。
  开工村五组位于开工村西部,距村委会1.9千米。东临四组,南邻六工村,西靠广至乡,北连瓜州乡。有40户,156人。140第五章南岔镇六工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西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2.8千米。因原是清代十个屯垦工区排序第六的工区而得名六工。1958年设六工大队。1966年改为金光大队。1969年恢复六工大队。1983年改为六工村。2014年全村406户,1446人,耕地面积10460亩。辖9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六工村村民委员会,即为六工村村民选举产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
  六工村一组位于六工村东部,距村委会2.3千米。东临镇政府,南邻七工村一组,西靠二组,北连开工村。有59户,169人。
  六工村二组位于六工村东部,距村委会1.9千米。东临一组,南邻七工村二组,西靠三组,北连开工村。有72户,224人。
  六工村三组位于六工村东部,距村委会500米。东临二组,南邻七工村二组,西靠四组,北连开工村。有59户,207人。
  六工村四组位于六工村中部,距村委会1千米。东临三组,南邻五组,西靠七组,北连开工村。有36户,109人。
  六工村五组位于六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9千米。东临四组,南邻七工村三组,西靠六组,北连四组。有32户,130人。
  六工村六组位于六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2000米。东临五组,南邻七工村四组,西靠广至乡,北连七、八组。有34户,137人。
  六工村七组位于六工村西部,距村委会1.5千米。东临四组,南邻六组,西靠八组,北连开工村。有31户,114人。
  六工村八组位于六工村西部,距村委会2000米。东临七组,南邻六组,西靠九组,北连开工村。有35户,135人。
  六工村九组位于六工村西部,距村委会2200米。东临八组,南邻六组,西靠广至乡,北连开工村。有54户,239人。
  七工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西南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2.5千米。因原是清代十个屯垦工区排序第七的工区而得名七工。1958年9月设七工第二节村民委员会、居民点141大队。1966年改为前进大队。1969年恢复七工大队。1983年改为七工村。2014年全村314户,1109人,耕地面积7400亩。辖7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七工村村民委员会,即为七工村村民选举产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
  七工村一组位于七工村东部,距村委会2千米。东临南岔村九组,南邻南岔村十组,西靠二组,北连六工村一组。有43户,147人。
  七工村二组位于七工村东部,距村委会200米。东临一组,南邻五组,西靠三组,北连六工村三组。有65户,217人。
  七工村三组位于七工村北部,距村委会100米。东临二组,南邻五组,西靠四组,北连六工村五组。有45户,187人。
  七工村四组位于七工村北部,距村委会1千米。东临三组,南邻小农场,西靠林场,北连六工村六组。有68户,265人。
  七工村五组位于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千米。东临六组,南邻戈壁,西靠小农场,北连二组。有36户,117人。
  七工村六组位于七工村南部,十工山南,古地名老师兔,距村委会15千米。四周盐碱草地。有11户,38人。
  七工村七组位于七工村西部,距村委会4千米。原七工村林场和小农场合称七组。东临四组,南邻戈壁,西靠六工城遗址,北连六工村六组。有31户,197人。
  南岔村村民委员会位于南岔镇中部,距南岔镇人民政府驻地1千米。因地处八工渠(旧渠)分水岔之南而得名南岔。1958年9月设南岔大队。1966年改为红旗大队。1969年恢复南岔大队。1983年改为南岔村。2014年全村431户,1211A,耕地面积17,910亩。辖10个村民小组。主要种植棉花、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南岔村村民委员会,即为南岔村村民选举产生,管理、教育、服务村民群众性自治组织。
  南岔村一组位于南岔村东部,距村委会2900米。东临九南村九组,南142第五章南岔镇邻荒滩,西靠二组,北连九南村八组。有55户,261人。
  南岔村二组位于南岔村东部,距村委会2500米。东临一组,南邻荒滩,西靠三组,北连八工村一组。有47户,173人。
  南岔村三组位于南岔村东部,距村委会2100米。东临二组,南邻荒滩,西靠五组,北连八工村三组。有44户,166人。
  南岔村四组位于南岔村东部,距村委会810米。东临三组,南邻五组,西靠六组,北连八工村四组。有35户,123人。
  南岔村五组位于南岔村东部,距村委会820米。东临三组,南邻荒滩,西靠村委会,北连四组。有32户,106人。
  南岔村六组位于南岔村中部,距村委会320米。东临村委会,南邻荒滩,西靠七组,北连八工村四组。有35户,129人。
  南岔村七组位于南岔村中部,距村委会750米。东临六组,南邻荒滩,西靠九组,北连八组。有27户,96人。
  南岔村八组位于南岔村西部,距村委会1050米。东临七组,南邻荒滩,西靠镇政府,北连六组。有45户,167人南岔村九组位于南岔村西部,距村委会2100米。东临七组,南邻十组,西靠荒滩,北连镇政府。有45户,155人。
  南岔村十组位于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2500米。东临七组,南邻荒滩,西靠七工村六组,北连九组。有61户,236人。
  第三节人物纪念地遗址南岔镇老疙瘩庙位于南岔镇九北村,距村委会2500米。2007年设立。东经95。44’18〃,北纬40。27’46〃。因是原清代九工老疙瘩庙遗址,恢复修建后取名为老疙瘩庙。1999年信教群众在原旧庙遗址上擅自修建,2007年经酒泉市宗教局批准开放。宗教文化内涵佛教。第三节人物纪念地遗址143南岔镇截山佛寺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12千米。东经95°40’11",北纬40。22’17"。2007年设立。因此活动场所所在地山脉为截山,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故名为截山佛寺。清雍正十三年(1735)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废弃。20世纪90年代,信教群众自发重建。保护级别县级,宗教文化内涵佛教。
  六工城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5000米。东经95°35'52.90",北纬40。23’44.10"。因清雍正时在该遗址置第六工区安置回民背景,六工城始有名。占地面积0.13平方千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六工城遗址小城为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大城为曹魏时期宜禾县城。西晋元康五年(295)划宜禾县归晋昌郡,后魏属常乐郡。北周改凉兴县,唐末陷于吐蕃。宋、元、明沦为空城。清雍正年间,整修故城,安置吐鲁番回民屯垦,后叠遭肃州回民、安西南山土匪逆害,城破民逃,废弃至今。遗址由城、障两部分构成,均夯土版筑,分布面积大、结构复杂,沿用时间长,对河西史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六工城1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距村委会5000米。东经95°27’02.10",北纬41。00’35.50"。即位于六工城编号为1号烽火台遗迹。遗址土坯基础,烽体土坯垒筑,烽体和基础间夹杂红柳,烽体现倒塌呈土丘状。1989年8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和构筑形制,被推断为汉唐时期瓜沙两州之间古道及驿站安全瞭望、守备设施,对研究瓜沙地区历史地理文化及交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双墩子遗址位于南岔镇南岔村东南部,距村委会5700米。东经95°42’04.50",北纬40。20’51.40"。汉唐时期南部山区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因残存两座土塔,当地人惯称为“双墩子”。
  双墩子东烽燧遗址位于南岔村东南部,距村委会5850米。东经95°42’41.40",北纬40。20’54.10"。因该遗址位于双墩子遗址东面,以双墩子而得名。即位于双墩子遗址东侧的烽火台遗迹。年代无法断定。保护级别144第五章南岔镇尚未核定。
  开工城遗址位于南岔镇开工村西部,距村委会3500米。东经95°37’21.30",北纬40。2600.40"。因该遗址位于开工村西侧,以开工而得名。即位于开工的古城池遗址。清雍正七年为安置吐蕃回民所建,后废弃。保护级别尚未核定。
  老师兔采石场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老师兔)西南9千米石山当中,距村委会25千米。东经95。30’53.20",北纬40。14’10.40"。即位于老师兔旧时采石头场所遗址。采石场遗址由石料加工区和居住区两部分构成,四周分布有大面积的砂砾石和花岗岩石,散落有大块半成品石料,东南角用石块筑有一方形台基,依山而建,长宽均为2米,高1.2米,主要用于装卸大块成品石料。分布有三处用石头垒筑简易房屋,房屋内有土炕、灶台。根据调查,该遗址是清代一民国时期,人们采集石料,加工石磨、石碾、石磙的地方。对研究当时石料开采、加工及运输等具有重要价值。
  老师兔古城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东北7千米,距村委会20千米。东经95。57’48.30〃,北纬40。16’49.20"。即位于老师兔古城遗址。保护级别尚未核定。据考证,该古城遗址汉代为鱼离古城所在地,唐代设鱼泉驿。对研究汉唐时期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驿站设置及道路走向具有重要价值。
  老师兔马王庙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西15米山丘,距村委会20千米。东经95。54'57.50",北纬40°17'25.50"。即位于老师兔供奉马王的庙宇遗址。保护级别市级。原庙宇为土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庙内正壁供台供奉马王爷像,现全部被毁。根据调查,该寺庙遗址是清代老师兔周边居民为祈祷马的平安而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废弃。对研究本地宗教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老师兔大泉梁湾马场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部,老师兔北4千米风蚀台地与砾石戈壁相间地带,距村委会18千米。东经95。37,42.80",北纬40°15,52.50〃。即地处老师兔大泉梁湾清代牧养军马的场所遗址。保护级别第三节人物纪念地遗址145尚未核定。四周筑有围墙,现全部倒塌成土梁。根据调查,该马场遗址是清代圈养马匹的地方。对研究当时畜牧业发展及马场构筑形制具有一定价值。
  塔尔泉墩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塔尔泉西南150米,距村委会30千米。东经95。26’59.40",北纬40。14’25.80"。即为塔尔泉的旧驿站遗址。保护级别县级。据《敦煌县志》记载,该遗址为清代所建安西敦煌界墩,对研究当时行政区域划分具有一定历史考古价值。
  老师兔西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六组西南4千米山顶,东距老师兔故城1.5千米,距村委会18千米。东经95。34’18.30",北纬40。15’10.60"。即位于老师兔西烽火台遗址。保护级别尚未核定。根据其地理位置,可初步推断为汉唐时期看护草场和水源军防设施,对研究当时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五截堡子遗址位于南岔镇八工村二组南250米,距村委会1000米。东经95°41’34.60",北纬40。25’36.80"。根据调查,该城址为清代本地居民居住地,后废弃。对研究清代城堡构筑形制及地方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北村药王庙位于南岔镇九北村东部,距村委会1200米。东经95°44’18.48",北纬40。27’46.85"。即九北村曾经供奉药王的寺庙。1971年设立。保护级别市级,宗教文化内涵道教。
  九工堡子遗址位于南岔镇九南村东部,距村委会200米。东经95°43'58.70",北纬40。2602.60"。即位于九工旧时遗留的古堡遗址。保护级别县级。据《肃州志》记载,该城建于清雍正年间,主要用来安置吐鲁番移民,后废弃。对研究清代城堡建筑形制及移民屯田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苟金元墓位于南岔镇十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300米。十工山口北坡,瓜锁公路东侧600米。东经95。47’29.70",北纬40。24'57.50"。即是红西路军战士苟金元墓地。2007年11月下葬。保护级别县级。苟金元1916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井淇乡,卒于2007年11月。1933年4月在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四146第五章南岔镇方面军,在三十八军八十九师二十七团一营一连,任排长。1937年随李先念、程世才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近千名指战员,经过43天艰苦跋涉,终于走出祁连山,在红柳园战役中被打散,在踏实一带给地主当长工。新中国成立,苟金元重新参加革命工作。1984年办理离休手续。此间苟金元保存有一件革命战争时期自己使用过的牛皮公文包,二十世纪80年代捐献给县博物馆,经鉴定属一级革命文物。苟金元墓在青少年缅怀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十工农场劳改监狱旧址位于国营小宛农场十工农场六组。东经95°49'14.30",北纬40。26'54.20"o因该遗址曾用来关押犯罪人员而得名。建于1958年,归省劳改管理局管理,1969年被撤销,交农建十一师,并入小宛农场。保护级别尚未核定。是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
  十工山墓群位于瓜州县十工山北麓,十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1200米,314省道线南侧。即位于十工山古墓群落。东经95。40'48.70",北纬40°23'20.90"o东起十工村南戈壁,西至小火焰山,南起十工山北麓,北至省道314线南侧,东西长26千米,南北宽3—5千米,地表有可见封土墓葬134座。保护级别县级。根据其墓葬发掘情况,被断定为汉一魏晋时期六工城周边农耕区墓葬群。对研究当时墓葬形制和历史演变具有参考价值。
  八楞墩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山南150米荒草滩。东经95。47'05.30", 北纬40。2137.70"。即呈现八愣形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省级。该烽是清代十工山南麓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警戒设施,在《重修肃州新志•安西卫》《安西县新志》中均有记载,对研究当时瓜沙二州之间交通贸易具有参考价值。
  十工山1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西南十工山山顶,距村委会2000米。东经95。45'40.40",北纬40。2337.80"。即编号为1号烽火台遗迹。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烽体构筑形制,被推断为汉唐时期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安全瞭望警戒设施,对瓜沙历史文化及交通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十工山2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5000米。东经第三节人物纪念地遗址14795°52'20",北纬40。2418.70"。即位于十工山编号为2号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县级。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构筑形制,被推断为汉唐时期瓜州一敦煌古道沿线警戒设施,对研究该区域历史文化和交通路线具有参考价值。
  十工3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东北部,距村委会4000米。东经95°51'25.10",北纬40。0930.60"。即位于十工村编号为3号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县级。该烽燧烽体高大,烽燧北侧汉长城东西向通过,根据其位置及地面散落遗物,可初步推断是汉代长城南侧军事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汉长城防御体系具有参考价值十工4号烽燧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村东北部,距村委会7000米。东经95°52'47.90",北纬40。29'12.10"o即位于十工村编号为4号烽火台遗迹。保护级别县级。烽南侧留有登烽脚窝,四周散落有大量陶片。该烽北侧汉长城东西向通过,根据其地面散落遗物和位置,可初步推断是汉代长城南侧军事防御体系组成部分,对研究汉长城防御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十工山1号房屋遗址位于南岔镇十工山低矮山丘,距村委会2000米。东经95。44'10",北纬40。2434.10"。即位于十工山编号为1号旧时遗留房屋遗迹。保护级别尚未核定。该房址年代待定,对研究瓜州早期民房建筑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第四节河滩地片芦草河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30千米。因河流流域内生长芦草而得名。名称沿用至今。“芦草”当地用于喂养牲畜一种野生植物。主要支流黄水沟,河流级别五级,河流类别为常年河,径流量0.1立方米/秒。
  营湖沟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8千米。起于老师兔东侧,止于敦煌与瓜州交界处,最大水深0.3米。因该排水沟是根据当地游牧民族根据季节变化或水源情况转地放牧栖息地统称“扎营”而得名。即牧民扎营地方148第五章南岔镇的流水沟。由水流自然冲刷形成。
  黄水沟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北部,距村委会1500米。因该排水沟地下渗水浑浊看似黄色而得名。即流淌黄色水的沟槽。起于瓜州乡和南岔地界处,止于广志乡西侧,最大水深0.1米。
  吊干沟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部,距村委会60千米。即比较上扬常年干旱的沟槽。沿用至今。起于老师兔西,止于许家沟,最大水深0.1米。
  许家沟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部,距村委会60千米。因早年前有姓许人家居住,口口相传而来。即许姓人家曾经生活地方的沟槽。沿用至今。起于南戈壁,止于芦草沟南口,最大水深0.01米。
  石头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北部,距村委会15千米。因其周围布满石头,口口相传而来。即周边石头很多的泉。最高水位1米,最低水位0.5米。涌水高度0.1米,年均水温25℃,类型冷泉。
  直路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南部,距村委会16千米。即道路比较直地方的泉。名称沿用至今。最高水位0.5米,最低水位0.2米。年均水温22℃,类型冷泉。
  芨芨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南部,距村委会25千米。因其周围布满芨芨草而命名。即芨芨草丛里的泉眼。“芨芨”:当地一种野生植物。最高水位0.5米,最低水位0.3米。年均水温20℃,类型冷泉。
  五个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南部,距村委会22千米。因有五口泉眼,约众俗称而来。最高水位1.5米,最低水位1米。涌水高度0.1米,年均水温22℃,类型冷泉。
  三个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南部,距村委会25千米。因有三口泉眼,口口相传而来。最高水位0.4米,最低水位0.1米。涌水高度0.1米,日出水量0.1立方米,年均水温23℃,类型冷泉。
  塔尔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部,距村委会40千米。“塔尔”系蒙古语,意为泉水旺流。最高水位0.1米,最低水位0.02米。涌水高度0.1米,年均第四节河滩地片149水温20℃,类型冷泉。
  抹坡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北部。因其特殊地形、地貌约众俗称而来。“抹坡”当地方言,指山坡度较小。抹坡泉即山坡度小的地方的泉。最高水位0.6米,最低水位0.1米。涌水高度0.1米,日出水量0.1立方米,年均水温20℃,类型冷泉。
  许家沟泉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部,距村委会30千米。因地处许家沟附近,约众俗称而来。即许姓人家居住沟槽附近的泉。最高水位0.08米,最低水位0.01米。涌水高度0.08米,日出水量0.1立方米,年均水温25℃,类型冷泉。
  吊吊水泉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8000米。约众俗称而来。吊吊水意为水时有时无,吊吊水泉意为该泉时常断流。名称沿用至今。最高水位0.01米,年均水温20℃,类型冷泉。
  老师兔山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南部,距村委会15千米。因其地处老师兔附近而得名。即老师兔附近的山。东西走向。
  截山子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2000米。因山脉拦腰截断而得名。即中间有断裂的山。东西走向。
  红山坡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5000米。因该山坡呈红色,口口相传而来。即颜色呈红色的山坡。东西走向。
  乱山子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2000米。约众俗称而来。“乱”:没有秩序。因该地山丘排列没有秩序、不规则。即不规则的山。东西走向。所在山峰截山。
  乱石子山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5千米。因其地形、地貌而命名。即不规则石头形成的山。东西走向。
  双墩口子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5000米。因其地形有两个烽火墩而命名。即有两个烽火台的山口。长3000米,宽30米,所在山峰截山。
  达拉口子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3000米。因其民族语言而150第五章南岔镇命名。系蒙古语,有开阔之意。达拉口子意为开阔的山口。长4000米,宽50米,所在山峰截山。
  十工口子位于南岔镇十工村南部,距村委会2000米。根据其地理位置地处十工山口而命名。即位于十工道路的出入山口。长5000米,宽20米,所在山峰十工山。
  麻黄口子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3000米。因该山口长满麻黄,口口相传而来。麻黄即一种植物。即生长麻黄的山路出入口。长4000米,宽10米,所在山峰十工山。
  瓜州口子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2000米。根据其地理位置及地貌而命名。即以瓜州命名的山口。名称沿用至今。长5000米,宽20米,所在山峰十工山。
  截山口子位于南岔镇南岔村南部,距村委会4000米。根据其地理位置而命名。即通往截山庙山间的路口。长5000米,宽20米,所在山峰截山。
  青圪垯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距村委会30千米。当地方言口口相传而来。即颜色发青的小土包。
  大沙头位于南岔镇七工村东南部,距村委会40千米。即体积比较大的沙丘。范围东至东小泉,西至老师兔,南至五个泉,北至河坝沿。
  老师兔山采石场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南部,距村委会35千米。即地处老师兔开采石料的场所。范围南至南戈壁,北接十工山。
  达坂墩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0千米。根据其地形及特殊形状而命名。即达板山烽燧周边的土地。范围东至达拉口子,西至截山。
  牛桥子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5千米。约众俗称而来,根据其地方方言命名。即放牛行走而修建的桥周边土地。范围东临青疙瘩,西至石路口。
  火烧圈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北部,距村委会25千米。太阳落山时出现晚霞,其颜色呈火烧颜色。因晚霞照射像火烧一样而得名。即晚霞似第四节河滩地片151火烧照射的圈舍周边土地。范围南至盐池槽,北至石路口。
  营盘圈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东北部,距村委会30千米。早年前有人在此安营扎寨而命名。营盘即修建过兵营的地方。即在曾经修建兵营的地方修建的圈舍。范围东至火烧圈,西至芦草沟南口。
  三岔井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北部,距村委会15千米。根据该地片有“三叉木架”,加之其地形而得名。即有三岔木架的井。范围东至火烧圈,西至营盘圈。
  大墩湾位于南岔镇六工村南部,距村委会3500米。因其地形而命名。即体积比较大的土墩周边的土地。范围东西2千米。
  大圪垯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东部,距村委会15千米。根据其地形地貌口口相传而来。即体积比较大的土丘。范围东至大墩湾,西至老师兔。
  谢家圈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北部,距村委会12千米。因早年前该地片有姓谢人家在此放牧修建圈舍而得名。即谢姓人家曾经放牧修建的圈舍。范围东至桥子,西至火烧圈。
  平湖坑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南部,距村委会25千米。因早年该地片有湖,后期填湖造地形成。即平湖干涸后形成低陷的地面。范围西至徐家沟,东至芦草沟南口。
  八棱墩位于南岔镇十工村南部,距村委会15千米。因其地形命名,该土墩呈八棱状。即在八个棱角烽火台周边的土地。范围东至35线路,西至五个泉,南邻戈壁,北至十工山。
  黄草梁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北部,距村委会12千米。因其地形及生长野草,加之长期缺水,植物呈焦黄色而得名。“梁”指隆起的土坡。即生长焦黄色野草的土坡。范围东至东树窝,南至五个泉,西至老老师兔,北至河坝沿。
  盐池槽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部,距村委会20千米。因该地片多盐碱而命名。即生长土盐的沟槽。范围东西1千米。152第五章南岔镇煤窑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南部,距村委会15千米。因该地片有早年挖煤的遗迹而得名。煤:一种燃料,窑:这里指挖煤的坑口。范围南邻南戈壁,北至老师兔,东至东树沟,西至老师兔西。
  芨芨槽子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25千米。因该地片生长芨芨草而得名。“芨芨”:当地一种野生植物。“槽子”:指地面凹下。即生长芨芨草的槽子。范围老师兔西,西至石场,南邻南戈壁,北至新老师兔。
  芦草沟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西部,距村委会30千米。因该地片生长芦草而得名。“芦草”当地一种野生植物。即生长芦草的沟槽。范围南至戈壁,北至公路。
  大坡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北部,距村委会15千米。因其地形而得名。即有比较大坡度的大片土地。范围东至牛桥子,西至石路口。
  谢家圈滩位于南岔镇七工村老师兔西部,距村委会18千米。因该地片早年有谢姓人家放牧修建的圈舍得名。即谢姓人家修建圈舍周边的草滩地。范围东至大坡,西至石路口。
  石板盐池位于南岔镇十工村南部,距村委会20千米。因地处盐碱滩地,周围有大量石头而得名。即有很多石头生长土盐的池子。名称沿用至今。水源盐池,深度0.2米,长度300米,宽度200米。
  瓜州县截山庙多金属矿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3000米。东经95。39'00" -95°43'00",北纬40。20'30" -40°22'00"。因地处截山庙而得名。2006年由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察院办理探矿许可证,延续至今。
  瓜州山口建筑用辉绿岩采石场位于南岔镇七工村南部,距村委会5000米。东经95°47'14" ~95°47'37",北纬40°24'13" -40°24'26"。因其地理位置及功能而命名。地名含义:瓜州县丰辉石料厂南山口建筑用辉绿岩采石场是一家以开采建筑用辉绿岩为主的企业。历史沿革:2011年瓜州县丰辉石料厂南山口建筑用辉绿岩采石场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至今。建筑

知识出处

瓜州县地名志

《瓜州县地名志》

瓜州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文化灿烂,因瓜得名,因瓜闻名。《瓜州县地名志》比较详尽记载瓜州地名的来源、含义、变化及文化内涵。通过地名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瓜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对提升瓜州历史文化价值和对外开放整体形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岔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