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360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3
页码: 231-233

内容

从2006年开始,至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把锁阳城遗址打造成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顶级的文化遗产,除遗产本身所涵盖的历史文化价值外,还集中体现了瓜州几代文博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锁阳城的保护利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那时就是一座静立的城址,没有电,没有房屋。偶尔有行人闻名而来,也是登上宏伟的城墙,发一番感叹而归。这里只有业余文保员过数十天来查看一番,看是否有人在墙体上取土、挖洞。
  到了80年代,张淳、李宏伟等人来到锁阳城遗址,准备在这里建立起一个景点,引游人来参观的同时,挣点钱,逐步改变这里的条件,让这座壮观的古城走入人们的视野,揭开古老城址的面纱。那时,城址内还留有“文革”破四旧、大炼钢铁时的残痕,被骆驼刺、红柳包裹着,矗立在沉寂、荒凉中。偶有鹰鸟飞过的天空,幻化出古时候的繁荣。他们扎下帐篷, 自己脱土坯、修房屋,挤出钱买来木料盖房子。干馒头、咸韭菜就着白开水的艰苦生活,没有阻挡住这些先行者们掀开锁阳城遗址第一页的脚步。真可谓“天当房子地当床,夜晚星星当伴郎,油灯烛泪掩月夜,红柳听风莎莎唱”。以苦为乐的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座当时文化面貌不清、文物保护措施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考古调查研究浮浅的土遗址,30年后,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正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为锁阳城遗址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埋下了丰收的种子。
  197如今,申遗成功了,但申遗走过的艰辛路程却历历在目。记得正当锁阳城遗址处在申遗工作的紧要关头,2012年6月5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降临锁阳城遗址。洪水没过防洪堤,冲破沙丘直奔文管站的住房。雨停后, 我们前去参加抗洪救灾,望着文管站室内外、院内外没过脚而的淤泥和那墙体上五六十厘米高处的水印,没有一人不心生寒栗。全局员工在局班子的带领下,马不停蹄地分为两组,一组在锁阳城文管站清理淤泥,一组去东千佛洞清理人行步道上的沙石。紧张的抗洪救灾工作和申遗工作同步进行。事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我看到锁阳城的讲解员张洁用手机拍的题为《李局长的背影》的一组抗洪照片,被那实景惊呆了。洪水给本来工期就紧张的申遗工作带来预想不到的额外工作。为了保证遗址不再受洪水的冲袭,加固防洪提,疏通泄洪道,勘察、编制、报批防洪方案。使任务繁重的申遗工作人员,每人身上的工作量又有增加。白天上工地,不怕冬寒酷暑;夜晚灯如昼,键盘啪啪响。既要不误抗洪抢险,又要推进申遗进程,可谓既要二者兼顾,还必须确保质量。而今想起在那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一个人过过一个周末,为了申遗全都挺了过来。
  锁阳城申遗是把文物保护的理念、具体做法、理论研究、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向世界最高标准迈进的过程;也是把我们所不掌握的科学技术、文化内涵学习、普及、推广、运用的过程;更是为后辈人们建起精神和财富家园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把这个过程整理记录下来,为人们更多地了解申遗、研究申遗,留下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材料。
  锁阳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瓜州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了瓜州新的名片,文化综合竞争力、市民幸福感和认同感都得到空前提升。锁阳城遗址申遗成功,极大地提升了瓜州文化和旅游的知名度;更好地改善了锁阳城遗址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同时也获得了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推动瓜州文化、旅游产业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锁阳城遗址申遗纪实》从申遗综述、申遗的基础工作、申遗的相关工作、申遗的探索成果、申遗感想录、附录等方面详细记叙了锁阳城遗址申遗的全过程。该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瓜州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安排岀版经费,多次过问书的编辑出版情况,在此深表感谢!也对所有参加撰稿的同事、编审、校对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感谢三秦出版社的各位编辑和汇丰印刷厂的设计、排版、印刷等全体工作人员。
  限于水平,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99

知识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瓜州文化遗产》

矗立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历史底蕴深厚饱满,文物遗迹遗 存灿若繁星。瓜州锁阳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 艺术享誉世界,隋、唐玉门关名重学界。瓜州是东汉大书法家“草圣”张 芝的故乡、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讲经说法和西行取经的重要策源地、唐 代名将张守珪西征吐蕃大军的重要古战场。瓜州还是红西路军浴血河西走 廊最后一战的红色革命圣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