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锁阳城有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351
颗粒名称: 我与锁阳城有缘
分类号: G232
页数: 7
页码: 172-178
摘要: 当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丝绸之路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那一时刻起,我突然觉得,在锁阳城遗址申遗中的那些苦累心酸随之淡去。幸喜之时,暮然回首,觉得我与锁阳城确实有缘……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红霞染红天际。新来的同事经不住我这些天来的使劲蛊惑,和我一人骑了一辆摩托车,从瓜州最东端的小镇出发,开始“自驾”锁阳城。我俩身穿风衣,戴头盔,一个车上驮着菜,一个车上驮着补修的工具, 不顾工作的劳累和家人反对,不怕秋风割面和路上搁浅,踏上了向锁阳城进发的旅程。在今天来说,这就是锁阳城遗址保护的起步吧!没多停留,李局就将人分为两组,一组在锁阳城文管站清理淤泥,一组去东千佛洞清理人行步道上的沙石。
关键词: 遗址申遗 感想录

内容

当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丝绸之路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那一时刻起,我突然觉得,在锁阳城遗址申遗中的那些苦累心酸随之淡去。幸喜之时,暮然回首,觉得我与锁阳城确实有缘……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红霞染红天际。新来的同事经不住我这些天来的使劲蛊惑,和我一人骑了一辆摩托车,从瓜州最东端的小镇出发,开始“自驾”锁阳城。
  我俩身穿风衣,戴头盔,一个车上驮着菜,一个车上驮着补修的工具, 不顾工作的劳累和家人反对,不怕秋风割面和路上搁浅,踏上了向锁阳城进发的旅程。车沿着走兔葫芦的道路,经山水梁到五四,过辉铜农场,奔向一棵树而至潘家庄。到了双塔村,尔后折向青山子牧场,穿越胡杨林,到北桥子,向南直达桥子乡。两辆摩托车,顺着从前大轱辘牛车在湖滩戈壁上开辟的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古道,撒一路扬尘,穿村庄,过草滩,窜树林,跨河床,时快时慢,在天色将晚时,来到了行程的第一站,时任桥子乡文化站站长兼锁阳城文管站站长于凯的家门前,我俩宛如土猴一样的戳在于凯家的“院中”。
  于凯就住在原桥子乡的院子里。我没来得及洗漱,就跑到道徳楼前欣赏起这座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于凯没穿外套,我不顾他在秋的傍晩中的寒冷,细细地端详起道徳楼建构的魅力来。这座全木结构歇山顶单飞檐式的方形木楼,共两层,底基平面呈长方形,楼顶脊贯雕龙砖构件,四角飞檐脊贯雕龙、走兽,平脊顶贯筒瓦,兽头瓦当封檐。楼顶由8根通柱支撑,下置花岗岩金瓜柱石,西檐下悬有黑地金字行书“道德楼”匾额。二楼东、西两面开棱花格扇窗门,门外四周铺木板做过道,边沿安装扶手栏杆以确保人员安全。一楼东、西两侧安装板壁,南、北两侧用青条砖砌墙,四周用花岗岩石条铺台沿,开西门,楼梯口向东,门额楷书“安民”。于凯说:“据资料和有关专家考证,道德楼建于清代,是当时堡子城的附属建筑物,四周原建有火神庙、龙王庙、娘娘庙等古建筑,1958年全部被拆除,仅存此楼,是瓜州唯一幸存的木楼,弥为珍贵。1989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听着于凯的解说,看着他脸上那为文物消失特有的遗憾,我觉得仅就这瓜州唯一保存完整的木建筑和它旁边的百年大树,我已经是不虚此行了。洗过脸,和于凯来到他房子后边的小泉边,看到与小泉一色的湖水,阵阵凉意扑面而来。湖中那矗立在水中郁郁葱葱的芦苇,清粼粼碧波荡漾的湖水,还有嬉戏于水中的鸭群,我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我说:“于站长,怪不得你才思涌泉,原来你住在宛似仙乡的地方。”于凯谦虚地一笑,从泉源里提起水桶,深情地凝视着远方的水面,仿佛在用这举动回答我。
  晚上,就着一桌子的美味和美酒,与于凯畅谈起来。丝毫没有久别的那种陌生。不由得想起几年前与他相识在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改稿会上,传言中讷言的他,却风趣幽默,已令我折服。他的小品《授气》,讲的是一个懒汉,妻子因不能容忍他的懒惰,撇下他和孩子跟人而去,他为了和儿子生活,不得不做起给自行车授气的生意,没想到授气变成受气了。语言朴实,故事生动,哲理至深。见到于凯就想起他的小品,自然彻夜长谈。
  第二天,我们三人来到了锁阳城。张杰儒与那几个讲解员叙着旧,她们听说我是他的头儿,又是于站长的文友,显得格外的热情,就带着我去了锁阳城遗址。记得《安西县志》载:“锁阳城在汉冥安县境,属敦煌郡, 始建于隋开皇三年(583),是隋至西夏那一时期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遗址已逾1000多年,第一次近距离直视城址,那墙体泛出的古色、夯土吹图的各种病害、固定夯板的圆木也或是木筋朽腐后露出的有序的空洞……可谓饱经风霜。但除如雅丹样的东墙以外3个保存完好的墙体,又足以说明古人夯土版筑技艺的精湛和瓜州少雨旱重的气候。不然,夯土建造的城址在被誉为风库的世界里,是难以保存1000多年的。沿途她们给我讲着薛仁贵兵困锁阳城、樊梨花腕铃跌落生出铃铛刺、程咬金凿墙沟巧出城搬救兵的故事。我被亘古浩大的城址和她涵括的历史故事震撼了。站在高大的城墙上,我浮想联翩,叹故事的委婉与传奇,吟征歌的凄楚与悲壮,赞古人的伟大和智慧,抒内心的感触和震颤。望着落日的余晖,洒在庄重的城墙上泛岀淡红的古色,与盘踞在沙丘上高低起伏的红柳,相映成辉,可谓“寺城和丘滩静矗,墙柳与长天一色”。那空旷的博大和凝重的深厚,让我震颤,宛如洗礼。
  出城址,走入红柳淹没的文管站,热情的他们已经准备好晚餐,炖羊肉,锁阳酒,喜悦的歌声瞬间充满房间。因年轻而奔放,喜豪迈而放歌,与一伙放飞青春的人在一起,让我在酒醉后写下了《我的文化情结》,以致使我后来因下岗和父母、妻子相继病故,到了穷困潦倒和举步维艰的境地,依然孜孜不倦的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求。
  在高中毕业30年的同学聚会中,又来到了锁阳城遗址。毕业后的30年,是人生最黄金的岁月。那曾经寒窗里所有的梦想,都会在这30年里随打拼而呈现出人生的起伏跌宕。昔日懵懂人,今朝知天命。这就是人生的分水岭,不论你当初的宏愿如何浩大,生活的现实与命运的轨制,会让你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细细体味。
  这次出行与在校时郊游的最大区别,不是汽车替换了自行车,而是笑声中没有了充满朝气的天真烂漫,多了辛勤耕耘后的喜悦和饱尝生活艰辛后的酸涩。
  来到锁阳城遗址,我自认为我来过锁阳城,也就没有随同学们同去饱览古城遗址的风韵。看着那几个生面孔的讲解员带着同学们步入遗址,独自自以为是的在红柳和白刺丛中,独赏那乔灌木的秀曲和它们与生命抗争的精神。殊不知没有尽兴,就被爱好文史的同学又拉到古老的城墙下,和他们一起观赏、细聊起遗址沧桑所蕴含的人文。
  看着这1000多年的墙体,欣赏着这自汉唐建县置郡后兴盛于唐、西夏, 明为苦峪,清康熙五十七年沦为空城后,至今仍然矗立的夯土古城,难以想象古人是凭借啥先进的生产工具,筑起这等庞大的工程?使用啥先进的测量仪器,把城修得墙直一线、角成九十度、收分适度均匀?那从地基开始,夯土板水平翻升、夯土细匀密实坚硬,马面与直墙浑然一体,历经战争的洗礼和千余年雨雪风霜的侵蚀而不倒,足以证明祖先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建筑技术的高超,敬业精神的伟大,不愧为古代夯土版筑技术的杰出典范。登城向四周眺望,看到城周围汉、唐、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万顷耕地,经过300多年的风蚀切割,形成连绵起伏的沙丘、沟壑、风蚀台地,再听讲解员说与古城保存完好的古佛寺、古渠系和古垦区、古墓葬群等多种遗迹遗址,脑际浮现出历朝历代生产、生活的场景,眼前仿佛绿洲蔼蔼、溪水潺潺..然而,眼前的锁阳城遗址,与我初来时有了些许变化——那就是多了一些保护方面的设施——人行步道上的石子、墙体上的水泥砖、内城中的砖铺人行步道等。在今天来说,这就是锁阳城遗址保护的起步吧! 当我第三次到锁阳城加入申遗行列后,才逐渐明白这沉淀千年人文的古城址,来一次有一次不同的感受,看一次有看一次的思想。这尽显历史文化信息的古遗址群,岂是来一两趟就能解读明白和清楚的呢? !2012年6月5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光顾了锁阳城遗址。几天后, 我随李宏伟局长去锁阳城。途中洪水冲断了道路,我们不得不原路返回瓜州,又从双塔绕道桥子到锁阳城。望着文管站室内外、院内外没过脚面的淤泥和那墙体上五六十厘米高处的水印,心生寒栗。没多停留,李局就将人分为两组,一组在锁阳城文管站清理淤泥,一组去东千佛洞清理人行步道上的沙石。我是李局让随车去东千佛洞那儿了解情况的。到了那儿,就随着那些不认识的男男女女,顺着人行步道的台阶,一阶一阶清理起从山坡上被雨水冲下来的沙石。他们武装的比较严实,戴着口罩,套着脖套,围着围巾,戴着帽子。到了中午吃方便面泡馍时,他们一个个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才看清干活最卖力的那个高个子叫谢晶的模样子,才记住了那个眼晴最大的美女叫郭海英。
  下午返回锁阳城,李局宣布我是新聘的员工,到锁阳城申遗工程做监工。这是我在下岗许多年后又一份新的工作。也许是30年前与李宏伟的一次有关于文学的长谈,让这位师者兄长老友牢牢的记住了我,也许是这么多年在各种工作岗位和修建工程中的磨炼,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工程环节和技术的熟知巧用,才使我有了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总之,能够参加到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确实有幸。毕竟我在他人怀疑的目光中又有了施展自己特长的良机。
  在这项工作中,我被分配为本体保护小组组长,专门负责锁阳城申遗中的工程事宜,也兼顾蘑菇台王母宫修复的现场监工和技术指导。别人说我是文化人,但真正到了文化这个环境,才临渊知深啊!尤其文物保护这一行,我没有实践的知识,没有躬身的亲为,没有多少积累。以前的所学,都是底色,只有像画师那样亲自拿笔才能涂出不朽的画卷。期间,我虚心请教,刻苦学习,细心领会,亲身所为,终于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锁阳城展示道路铺筑中那些原始人工的高科技做法;本体保护中撤出原墙体上的水泥砖,用麦草泥封护墙体的做法;换乘点凉棚上搭建的手工编织的红柳、芨芨草帘的原始做法……经过联合国专家组实地参观考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锁阳城遗址干的这些现代化时代又宛如古时候的手工操作工程,让我逐渐地走入这里的曾经,融入了瓜州历史文化的长河,懂得了历史的博大精深,懂得古文化的精髓所在。懂得自己的所学不过是千牛一毛甚至是万牛一毛。
  我确实与锁阳城有缘。前后近二十年时间,三次到锁阳城遗址。前两次都是匆匆过客,带着不同的目的,而第三次却成了主人。夜晚,呆在文管站,回想三次到锁阳城,每每都是陌生的面孔,那些曾熟悉的面孔次次全非,不是岁月沧桑的妩媚多情让他们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都经不住时代物欲的诱惑而一茬一茬的流去。我猜想在他们甩手一去的时候,可能都会想起穷文富武的古训,都会长叹文化文物部门长期以来弱势无援,很难得到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因为我也见证了这弱势的无奈,也不禁暗自喟叹,文化需要的是沉淀,文化人需要的也是沉淀。没有对文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追求积累,能搞好文化那就是怪事;而从事文化的人,如果像割韭菜那样茬茬新,文化繁荣那就更是怪事了。不禁赞叹那些不论环境优劣与待遇高下,真正追求文化而不计个人得失的人,他们确实是人中之伟丈夫。
  而今,锁阳城遗址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瓜州县境内除汉长城外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是我们中国在世界上争夺世界文化制高点的一场硬仗。一个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多少,代表一个国家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有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对世界有巨大的贡献,只有力争在世界上建设文化强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上拿第一,才不负名为一个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我想,文化人也许就是靠着这一信念的伟大,才舍弃自己的一切而不止的追寻着。就正如在申遗座谈会上,李宏伟局长所说:“申遗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我们的队伍,改善了锁阳城遗址的硬件设施,提高了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增加了人员的编制,改变了县委县政府对瓜州文博事业的看法和认识。”当听到他精湛的总结,回想艰难的申遗过程,一个文博专家的如是说,也是追求探索文化行者大家的心声吧! 如今回味起锁阳城遗址申遗的历程,有一种释怀,毕竟已走出心酸和艰难。相反倒觉得申遗成功是真正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开端,如何做好瓜州境内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是瓜州文博人面前的新课题,我信心百倍的努力着。
  锁阳城,我与你真的有缘!

知识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瓜州文化遗产》

矗立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历史底蕴深厚饱满,文物遗迹遗 存灿若繁星。瓜州锁阳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 艺术享誉世界,隋、唐玉门关名重学界。瓜州是东汉大书法家“草圣”张 芝的故乡、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讲经说法和西行取经的重要策源地、唐 代名将张守珪西征吐蕃大军的重要古战场。瓜州还是红西路军浴血河西走 廊最后一战的红色革命圣地。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景普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