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遗产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331
颗粒名称: 第三单元 遗产利用
分类号: K878.8
页数: 16
页码: 109-124
摘要: 锁阳城遗址的价值诠释方式可分为遗址博物馆和现场展示两种。对锁阳城遗产区构成各要素进行全面的介绍,其中包括对现阶段暂无条件进行现场展示的古渠系和古垦区、锁阳城墓葬群的全面介绍。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保护管理 研究工作

内容

文字说明
  在对遗产及其自然、历史环境有效维护和保护管理的基础上,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尽可能多的将锁阳城的建筑布局、道路结构、遗存性质及其反映出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功能,以及遗址出土文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通过遗址博物馆、现场展示及讲解人员准确、明了的讲解等有效的诠释方式,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广告等形式向公众传播,进而达到增强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弘扬、传承研究、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使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份遗产的价值和魅力。
  锁阳城遗址的价值诠释方式可分为遗址博物馆和现场展示两种。
  1.遗址的现场展示因锁阳城遗址规模巨大,且保存环境较为脆弱,目前尚不具备遗址现场全面展示的条件,只能对锁阳城城址和塔尔寺遗址进行重点展示。古渠系和古垦区遗迹、锁阳城墓葬群在对其保护条件具备的时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遗存再行展示。
  (配遗址标示系统图片)2.遗址博物馆综合诠释遗址博物馆展陈通过建立系统的诠释结构,以锁阳城遗址对“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突出普遍价值的支撑为主题。对锁阳城遗产区构成各要素进行全面的介绍,其中包括对现阶段暂无条件进行现场展示的古渠系和古垦区、锁阳城墓葬群的全面介绍。
  附件:锁阳城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文物目录锁阳城遗址陈列布展文物76续表77五、展示工程锁阳城遗址,总面积1.2平方公里,城墙总长度6.4公里。内城面积28.5万平方米,周回折合3.88唐里(合今2.33公里)。锁阳城遗址区包含有古城址、塔尔寺遗址、古渠系、古墓葬群。对于这样一个坐落庞大的文物景点,展示道路的铺筑,做到相得益彰,与环境协调,能不重复展示,又不破坏原始地貌,是很不容易的。
  在展示道路的铺筑设计上,采用:远观用电瓶车道,近观用人行步道。开辟大循环线(从入口→1、2号遗址西北角墩西南角墩→南城墙→ 东南角塔尔寺→ “锁东”公路→入口)和小循环线(绕内城遗址一周),基本全面展示了锁阳城遗址内外城和塔尔寺的全景风貌,沿途设有(入口处、1、2号遗址、西北角墩、盐豆木、西南角墩、塔尔寺)6个换乘点,方便搭乘。
  (一)电瓶车道创新理念和铺筑做法1、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电瓶车是一种由电池驱动的轻型机动车,低速、行走里程有限,要求行使路面平坦、路基瓷实。因此,结合文物展示的要求,电瓶车道线路的选择极为讲究:一是利用原有的旧路面,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地表原貌的占用;二是依形就势,选择没有植被和障碍物的较为平缓的地面,尊重大自然的遗存;三是尽量确定在外城和内城最佳的观赏距离中间;四是不损坏任何文化层和植被;五是对车道的宽度、车辆在运行中的停靠和会车做周全详细的通盘考虑。
  2、铺筑的工艺流程 (1)将浅表层堆积的浮土,顺地势左右刮平。宽度控制在3.5~4米。刮平时,尽量避开地表上的植物和文物本体及与之有关的文化信息。选择78低洼处植物相距较宽的地方,绕避植物而行。刮平后,洒水碾压,形成路线。
  (2)在形成的路线上铺筑15厘米厚的沙石,沙石铺筑时,拉运车辆只在原路线上行驶,不能对路线以外的文物和植物造成影响。将沙石刮平, 洒水碾压,形成路况。
  (3)铺筑试验。选择长约200米的一段路,铺15厘米厚的沙石,沙石中要求有约占15〜20%的粘土与之均匀混合,刮平、洒水、碾压,进行行车试验,看沙石层是否稳定、瓷实。中间恰巧经历了2012年6月5日百年不遇暴雨和集聚雨水的冲刷,试验路段稳定性很好。同时,我们与三合土铺筑的人行步道试验,在感观、硬度、造价、使用效果等方面做了对比。结论:这种铺筑方法,感观效果更接近自然,与环境协调,铺筑方法简单快捷,造价更低廉,是三合土铺筑造价的三分之一。因此,确定整个电瓶车道用与试验同样的方法铺筑,形成了路基。
  (4)把路基两边淤积的沙石,顺地势散开,规整成型,让路基与地貌呈现自然衔接,形成自然状态。
  (5)在整理成自然状态的路基上,选约200米长的一段,铺筑直径5毫米以下的米粒石3〜5厘米厚,洒水碾压,形成路面,看行车的效果。经过行车试验和征求专家意见,认为这种路面古朴自然,电瓶车行走不起尘土。同时,便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便将电瓶车道全部按这种方法和要求,铺筑了路面。
  (6)换乘点的铺筑,采用同样的方法,使路面和换乘点浑然一体。并且,在换乘点增设了凉棚、座椅、导向标志,供游客休息的同时,让游客了解下一步参观路线。
  小结:这样铺筑,车道瓷实,行车平稳,既不过大的破坏地貌、破坏存在的文物信息,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面上的植物,还不影响遗址的整体景观。经风吹后,与环境协调。行车不起土。与其它的铺筑方法相比,省时、省工、造价低。
  79(二)人行步道创新理念和铺筑做法近观用人行步道。从西南角墩换乘点下车,沿人行步道登上西南角墩, 角墩上设有观景台,(观景台与跨越城墙的木栈道连为一体,和木栈道一样的做法,二者浑然一体。)站在观景台上,可一览遗址全貌,并能远景眺望古垦区和古墓区;下观景台,沿城址内人行步道到北城门出内城,行至西北角墩换乘点搭乘电瓶车。沿途将城内建筑遗迹和景观一览无余。人行步道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人行步道从换乘点到各个观景台,穿过内城,甚至要跨越城墙。城内城外因地势、地貌、地质的不同,有堆积的沙丘,有沉积的黄土。土遇雨成泥,人行泥泞,干则遇风扬尘。沙是随风移动的,人行之上面脚陷于沙中,物置于上面失稳。城墙是文物的本体,要很好的加以保护。针对这几种情况, 人行步道的线路选择更为讲究:一是选择最重要的参观景观的重要节点;二是不损害遗址本体;三是不触动遗址的文化层;四是尽量避开所有植物;五是在不同的遗址本体区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步道形式;六是随形就势,因地制宜,路随景转,景、路自然协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七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体现了最小干预的文化遗产保护准则;八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工人的通行在道路上和行走路线上,做合理安排及周全考虑。
  1.人行步道的试验在人行步道铺筑前,进行了4种铺筑方法的试验:试验一青砖立铺。把青砖侧立起来,铺成人字形状,铺宽1.2米。在人字形状的砖两边,将砖侧起,立两道跑砖,跑砖错缝,以稳定人字形未成形的人行步道80的砖,使其稳定。
  试验二三合土铺筑。用素土、白灰、水泥,按比例搅拌均匀,铺10厘米厚,抹平,压实。路面瓷实平整。
  试验三沙石铺筑。选择直径不超过5厘米的混合沙石,铺10厘米厚, 碾压瓷实。但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由于沙石过大,人走在上面,石子磕绊, 脚失稳、不舒服。所以,又在上面铺了3厘米厚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后, 人行走平稳、硬实,舒服。但在淤沙地段不适应,原因是基础不稳,只适用于地面坚硬地段。
  试验四木栈道铺筑。选择上好的松木,破成10x3厘米厚120厘米长的木板和10x10厘米的木条。木板做面,木条固定木板。木板与木条之间, 打眼,用螺杆拧紧,连为一体。在连接前,对木板进行防裂、防变形处理。将木板分别放在柴油、煤油、清油和盐水中浸泡。柴油、煤油、清油为原油, 盐水浓度为10%。浸泡7天,晾干后将木板等距离放置在木条上,木板与木板之间空10毫米的缝隙,打上眼,用螺杆拧紧。用不同物质浸泡的木板, 各做了1组,共做了4组。每组长2米。将组装好的木栈道,在确定好的线路上,放平、放直,用直径12毫米的圆钢,做成“∟”型,钉入地下,固定起来,防止木栈道发生左右移动。经过对比分析,油料泡的木板,成本太高,且在做旧时不易着色,最终在木栈道的木料处理上,运用了盐水处理。
  四种试验选择在相邻地段,便于对比。试验完成后,投入使用,观察其性能和变化,分析其特点和优劣,核算其造价的高低。
  试验结论:试验一,路面稳固平坦,适用于淤沙多的地段,但颜色太跳。试验二,路面瓷实平整,也适用于淤沙多的地段,存在人工作业费时且占用场地过大,机械作业省时省工,却对环境和植被有破坏,且后者人为痕迹无法改进。不宜用在展示道路的铺筑。试验三,路面平稳、硬实,81人行舒服。但在淤沙地段不适应,原因是基础不稳,只适用于地面坚硬地段试验四平稳易行,但成本太高,只适用于重点路段。
  对于试验一青砖颜色太跳等疑难,进行二次试验:用盐水把土搅拌成泥浆,浇在青砖上,遮盖砖的颜色,使人行步道和环境相和谐。但这样的做法,泥浆会随着人的行走,逐渐脱去。三次试验:在铺好的砖上面,抹3厘米的麦草泥。由于草泥与环境中的沙反差太大,同时,草泥在下雨时,会变得泥泞,让人无法在上面行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经过反复研讨, 又进行四次试验:在泥上面铺豆粒石,将豆粒石碾压置于泥中。麦草泥既可以稳定豆粒石,又可以使砖铺路基连接成整体。但豆粒石凸凹不平,人走在上面有不舒服的感觉,也存在太过于规整,不像自然形成。为了使路面平整、自然,又进行第五次试验:在豆粒石上面铺约2~3厘米厚的米粒沙,刮平,洒水,碾压,使路面变得平整、瓷实,还和周边环境协调,成自然状态。
  第六次试验后,经过一个阶段使用,初步确定:从西南角墩穿越内城至北门的人行步道,由于城内浮沙堆积严重,地况松软,采用试验一及其多次完善的方法,既能够形成稳定的路基,又和内城地表相协调;其他地方地况稳定,采用试验三的方法;本体和地下文物信息不明的地方,采用试验四的方法,铺木栈道。
  2.人行步道铺筑的工艺流程根据试验结果的研讨,人行步道最终采用了3种做法:第一种:青砖立铺,上面抹泥、铺豆粒石,再铺米粒沙石。确定地段:从西南角墩换乘点穿越内城至北城门,地表特征是淤沙较人行步道的工序82为严重的地段。具体做法是:(1)将浮沙按地势向下清至原沙面15厘米,形成路线。在形成的路线上,把青砖侧立起来,铺成人字形状,铺宽1.4米。在人字形状的步道两边,将砖侧起,立两道跑砖,跑砖错缝,以稳定人字形的砖。形成步道路况。
  (2)由于青砖颜色太跳,在铺好的砖上面,抹3厘米的麦草泥。抹泥前,将跑砖两侧的沙子,向下清至5厘米,让泥填至其中,以稳定跑砖。再在泥上面铺豆粒石,将豆粒石压至泥中。麦草泥既可以稳定豆粒石,又可以使砖铺路况形成整体。
  (3)在豆粒石上,铺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让它们成为一体,并形成坚硬、平坦的人行步道。
  (4)整修两边。把步道两边的沙子依地势散平成自然状态,把米粒沙石撒在上面,既可以防止风吹沙跑,又恢复了自然地貌,使人行步道如同自然形成一般。
  (5)在铺筑好的人行步道两边,每隔2米,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 拉上麻绳。引导游客沿路而行。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和石子一色,弱化纤绳给人的感观。麻绳做旧,不显生硬。
  小结: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材料选用自然,路况处理坚实,完工后与环境协调。行人步履平稳。下雨时,地下的砖,有较强的吸水性,可使路面保持干爽,不影响人行走。
  第二种:沙石铺筑。确定地段:原管理用房至西北角墩;北城门向西至换乘点;北城门向西北至标志石。地表特征是这三段地况较为稳定,但雨天成泥,晴日行走起土,地下也不存在文物信息,所以选择成形的人行步道83铺筑成形的人行步道沙石铺筑,具体做法是:(1)选择直径不超过5厘米的混合沙石,在选定的路线上,铺10厘米厚,碾压瓷实,形成步道路况。
  (2)再在上面铺3厘米厚,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后,形成人行步道。
  (3)把铺好的人行步道两边,规整与环境自然衔接。
  小结: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人行走平稳、硬实,舒服,与环境协调。与青砖立铺比较,造价低,节约资金达70%。
  (三)木栈道创新理念和铺筑做法在翻越城墙、盐豆木和塔尔寺,地下文化信息尚不明确的地方,铺筑木栈道,保护这些文物信息。
  1.确定地段:锁阳城遗址东南角跨越内城城墙处和人行步道翻越外城墙处;盐豆木处;塔尔寺参观路线。地表特征是本体和地下的文物信息尚不明确。木栈道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2.木料准备。选择上好的松木,破成10x3厘米厚的木板和10x10厘米的木条。将木板刨平刨光,用木板做面,把木板固定在木条上。然后依据人行步道的宽度切断木板。步道的宽度,依据地势和参观人流的多少而定。分别为0.6米、0.7米、1.2米、1.4和2米。
  3.木料处理。一是防裂防变形:先将木板和木条,放在盐水中蒸煮。盐水浓度为10%。蒸煮时间不少于70分钟。蒸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木板裂缝,同时,加速木板干透,防止变形。二是做旧:用锁阳、黄连、鸡血藤、木炭粉、红土等原料,熬成汁,刷在木板和木条表面。这些原料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在熬制中比例的控制相当考究,颜色、着色及作用各不相同。
  84正在铺筑的木栈道一可使木料显旧,遮挡新木料的扎眼,二可防虫、防蜂、防雨翘、不褪色。
  4.组装。将两根木条平行放置,间距为离木板两头15厘米为宜。木板等距离放置在木条上,木板与木板之间空5〜10毫米的缝隙,在木板和木条的衔接处打上眼,用螺杆将木板和木条连起来,将螺帽拧紧。为了运输、安装方便,组装成组,每组长短不等,依地势决定每组的长短。或2米,或1.5米,或1米,甚至几十厘米。
  5.铺筑。将组装好的木栈道,在确定好的线路上,放平、放直。遇到地势有高有低时,打踏步。踏步高13〜15厘米。踏步用木条做斜橧,把固定木板的木条开斜面,然后锚固。使整个木栈道成为一体。
  6.固定。把木栈道铺筑好后,用直径12毫米的圆钢,做成“∟”型,钉入地下,固定起来,防止木栈道发生左右移动。
  7.在铺筑好的木栈道两边,距离木板两头7厘米的地方,每隔2米,打眼,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钢钎上端焊接弹垫圆环,在圆环里穿上麻绳拉起来。引导游客沿木栈道而行,既使游客不乱跑,也提醒游客防止踏空跌倒。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浅灰色,和石子色泽相近,弱化纤绳给人的感观以突出本体。麻绳做旧,不显生硬。
  铺筑成形的木栈道铺筑成形的木栈道858.在木栈道的踏步外沿,钉上合金钢角条,提醍行人,沿台阶上、下, 以防绊倒,同时也能减缓踏步外沿的磨损。
  9.在铺筑木栈道时,地表上有植物的地方,我们将木栈道挖空,让植物露出木栈道,不影响植物生长,尊重大自然。
  根据地势,西南角和外城墙木栈道铺筑1.4米宽,盐豆木处铺筑0.6米宽,塔尔寺铺筑1.2米宽。鉴于有些游客,有绕大塔膜拜的习俗,我们特在大塔前,铺筑了一条0.7米的木栈道,绕大塔的前半周,与大塔两边的木栈道联通,形成环形,方便游客绕大塔而行。并在大塔前设立了3x3米的平台,供游客观景留影。在远离大塔的正对面的木栈道上,铺筑了4x6米的平台,以便游客远距离观看塔尔寺全貌。
  小结:木栈道的铺筑,感观简单,颜色柔和陈旧,成型稳定、坚固,方便行人,有力地保护了地表及地下文物信息,和环境相协调。
  另一种是:针对西南角墩太高,大量的托平会影响整体景观和破坏现存的环境,直接铺筑人行步道又太陡,只能做踏步。用上一种做法,费木料费工不说,踏步凸起的部位,不填充,悬空失稳,不安全;若填充,会影响原环境。我们进行了另一种木栈道做法的试验:1.木料准备。把直径20〜25厘米干透的圆木,从中间破开,将两边用刨床推平,作为踏步的挡板。然后,再用同样的木料,截成40厘米长,在挡板两头向内30厘米处,立起来,作为稳定桩,置于沙土中。
  2.组装。将稳定桩与挡板打上眼,用圆木的边角料做销子,锚固在一起,使稳定桩和挡板成为一体。
  3•安装。將组装好的挡板和稳定桩体,一层一层的安装在人行步道上,形成踏步。
  4.锚固。在踏步挡板前的空处,装上麦草泥,形成实体。使稳定桩置于泥中,既不破坏环境,又能使踏步稳定。这样做成的阶梯式的木栈道,86古朴,自然。
  5.在铺筑好的木栈道两边,紧靠踏步的地方,每隔2米,打眼,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拉上麻绳。引导游客沿踏步层层而行。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和石子一色,弱化纤绳给人的感观。麻绳做旧,不显生硬。
  小结:这种做法,较前一种,做工简单,节省木料。稳定性更好,古朴自然。但不适合在平地铺筑,限制性较强。
  由于考虑到与整个遗址上铺筑的木栈道风格保持一致,在试验做完后, 没有采用,又将其拆除。
  (王景普)(四)导向标识的制作安装锁阳城遗址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线性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支撑点之一,依照《锁阳城遗址管理规划》,在申报地完成重点展示地点的展示及保护工程设计之后,为建设完整清晰地展示标识系统,充分诠释和展示锁阳城遗址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提升游客参观效率,辅助进行游客管理之目的,瓜州县文物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于2013年5月底编制完成《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设计方案》;6月经瓜州县人民政府采购办向社会通过政府公共采购,确定陕西高格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为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制作安装施工单位,9月初组织完成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的制作、安装工作。
  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由遗产形象标志系统、价值诠释系统、游客引导系统三大类组成,其系统构成如下:87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紧密围绕规划展示线路,结合游客参观流线和观赏角度进行布置,设置时充分考虑与遗产地申遗展示工程主要展示点的解说需要,做到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展示标识牌在外形设计上弱化自身形象,不突出自我,形式简洁、体量适度,色彩雅致,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所选材料耐久美观、经济环保,标识牌安放选用无基础或浅基础的设施,符合对遗产本体最小干预的原则,形象符合遗产展示的氛围。
  展示点名称牌展示点解说牌及安全警示牌展示区指路牌展示区定位牌展示点解说牌 (五)接待设施的购置、制作和安装为了能在国家、省市申遗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既定的时限要求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瓜州县文物局在抓紧实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早谋划、早入手积极开展接待设施的购置、制作和安装工作。其中,2013年4〜5月,县文物局经报请县政府同意,委托县政府采购办通过公开招标形式,为锁阳城遗址景区采购益高牌电瓶观光车9辆(其中11座3辆、8座3辆、4座高尔夫2辆、警用巡逻车1辆),同时可运送50位游客参观。该电瓶观光车辆由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于2013年6月将车辆交付锁阳城遗址文物管理所,随即投入游客接待服务运行。
  景区观光车接车现场(谢延明)

知识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瓜州文化遗产》

矗立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历史底蕴深厚饱满,文物遗迹遗 存灿若繁星。瓜州锁阳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 艺术享誉世界,隋、唐玉门关名重学界。瓜州是东汉大书法家“草圣”张 芝的故乡、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讲经说法和西行取经的重要策源地、唐 代名将张守珪西征吐蕃大军的重要古战场。瓜州还是红西路军浴血河西走 廊最后一战的红色革命圣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