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锁阳城遗址专题展览陈列大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319
颗粒名称: 附件:锁阳城遗址专题展览陈列大纲
分类号: G257.2
页数: 40
页码: 85-124
摘要: 陈列题衔:锁阳城遗址专题陈列第一部分锁阳城遗址与丝绸之路的关系Site of Suoyang City and the Silk Roads前言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由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整个丝绸之路的起始路段与分布于天山山脉地区的交通路网组成,是“丝绸之路”中地位特别突出、交通距离特长、交流内容极为丰富、影响力非常深远、旅途景观尤为壮美多彩的组成部分。内城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城中有南北向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墙体上有城门、瓮城、马面和角墩等设施。30米处建有一道小墙,俗称“羊马城”,是城市的又一道防御工事。两处堡子分布于外城西北,距外城西北角约80米处,平面均呈方形,夯土筑造。
关键词: 书目编绘 专题展览

内容

陈列题衔:锁阳城遗址专题陈列第一部分锁阳城遗址与丝绸之路的关系Site of Suoyang City and the Silk Roads前言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由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整个丝绸之路的起始路段与分布于天山山脉地区的交通路网组成,是“丝绸之路”中地位特别突出、交通距离特长、交流内容极为丰富、影响力非常深远、旅途景观尤为壮美多彩的组成部分。
  它从中国古代的长安/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进入天山山脉地区,路网跨距近5000公里,总长达8700多公里,由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3国境内的代表性遗迹,以及它们之间在18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交通交流关系构成。遗存类型包含了亚洲大陆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诸多帝国或汗国的都城或宫城、中心城镇、商贸聚落或城镇、佛教石窟寺、古道、驿站、关隘、烽燧、长城、城堡、墓葬等考古遗址和多种宗教建筑与遗存;沿途拥有高山与平原、森林与草原、沙漠和戈壁、绿洲与河谷等亚洲内陆极富特色的地貌景观。
  锁阳城遗址是公元7~13世纪,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51的交通枢纽,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
  锁阳城申遗纪第一单元地理环境文字说明: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西北距瓜州县城约68公里,遗产中心坐标:东经96。12‘11",北纬40。14'48",海拔1358米。
  锁阳城遗址处于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昌马冲积扇西缘的古代绿洲上, 南依祁连山余脉长山子北麓,东西两侧分别有疏勒河和榆林河。同时,锁阳城遗址又处于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实验区,是我国古绿洲沙漠化演进过程当中的典型标本,是集古城址、古渠道、古垦区、古寺院、古墓群等多种遗迹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
  瓜州县地图申报遗产点丝绸之路路线521.锁阳城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简图2.锁阳城遗址在中国、甘肃、酒泉的位置3.锁阳城遗产区沙盘 (需反映锁阳城周边山川地貌及城址环境,突出锁阳城遗产区构成四要素,弱化其他遗址。)第二单元历史沿革文字说明:公元6~7世纪丝绸之路进入兴盛期,为进一步巩固疆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唐王朝整修锁阳城,并于武德五年(622),设置瓜州,锁阳城为州治所在。唐大历十一年(776),吐蕃占领锁阳城。大中三年(849), 敦煌世族张议潮归义军政权驱逐吐蕃,锁阳城复归于唐。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6)西夏占领时期,设西平监军司,仍名瓜州。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灭西夏,元世祖至六十四年(1277)复立瓜州,属沙州路。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因吐鲁番久居哈密,朝命边臣筑苦峪城(即锁阳城),移哈密卫于其地。明武宗正德(1506〜1521)苦峪城为吐鲁番攻破,徙民于嘉53峪关内,锁阳城即荒废至今。锁阳城盛产锁阳,数百年久负盛名,世人皆知,又因清代小说《薛仁贵征西》撰述锁阳曾解救三军将士性命的文学情节, 故清后谓之“锁阳城”。
  1.锁阳城历史沿革表锁阳城历史沿革表时代年号(公元)建制说明武德五年(622)置瓜州,属河西道大历十一年(776)吐蕃攻占唐敦煌世族张议潮率众驱赶吐蕃,由敦煌世族张大中三年(849)复归大唐氏、曹氏充任节度使西夏景祐三年(1036)属西夏设西平监军司,仍名瓜州明正德(1506~1521)徙民于嘉峪关内,锁阳城即荒废至今2.锁阳城遗产区7~13世纪历史沿革图54第二部分遗产构成及价值Values and Attributes 文字说明:锁阳城遗址是由锁阳城城址、塔尔寺遗址、古垦区及渠系和古墓葬群构成的一处集城址、佛寺遗址、古渠系和古垦区、墓葬群等多种遗迹为一体的文化遗产,它保存了中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水利体系,遗存类型丰富、规模宏大,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至今日,城址的东、南、西面均留存有巨大面积的古垦区遗迹,同时古垦区的地表还留存有多条长距离、网状密布的古代灌溉渠系遗迹。塔尔寺遗址和规模庞大的墓葬群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这个屯田绿洲城镇内的真实生活。这些类型丰富的遗址遗迹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在丝绸之路长距离的交通和交流过程中,锁阳城作为屯田绿洲城镇为之提供的交通保障作用。
  The Site of Suoyang City, a cultural heritage, comprising the city itself, Ta' er Temple, ancient reclamation, imgation canals and burial area as a whole, has the most intact preservation of large scale systems of military defense and imgation as well as a great variety of other cultural relics.It is a remarkable demonstration of human land use in the Hosi Comdor・ The traces of ancient imgation network formed with many canals and the vast reclaimed land distributed east, west and south of the City can be still seen now.The Ta' er Temple and large burial area are the witnesses to the real life that took place within the garrison-reclaimed town in oasis.The ruined city wall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their spatial relations well reflect that the City once sewed as a guarantee of safe锁阳城遗址申遗的基础工作55transpoilation across the long distance through the Silk Road.第一单元锁阳城城址锁阳城申遗纪实文字说明:锁阳城城址区包含内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外两处堡子遗址。內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规则方形。内城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城中有南北向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墙体上有城门、瓮城、马面和角墩等设施。外城总面积48.1万平方米,西北部有一条东西向隔墙,将外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外城东、北两区距内城城墙20〜30米处建有一道小墙,俗称“羊马城”,是城市的又一道防御工事。两处堡子分布于外城西北,距外城西北角约80米处,平面均呈方形,夯土筑造。
  锁阳城城址的内城、外城双重城墙,外城与内城之间的“羊马城”,以及墙体上的瓮城、马面、角墩等防御设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河西走廊边疆城市的防御特征,是人类在长距离交通和交流条件下的防御和安全体系的突岀例证。
  The Site of Suoyang City includes inner city and outer city, both in shape of an irregular square and2fortresses at the northwest corner out side of the outer city.The total area of the Inner City is285,000square meters, with a north-south partition wall dividing the city into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The city walls have gates, turrets, barbicans, salient(Mamian).The Outer City has a total area of481,000squai-e meters, with an east-west pailition wall in the nortliwest splitting the city in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between which a short wall called by lhe locals Yangmacheng, literally town of sheep and horse, actually was another defense facility of the City.The2fortresses, clay-rammed, both in shape of a square lie northwest of the Outer City and80m away from the northwest corner56of the City.The City, double walled, with Yangmacheng in between of the city walls, turrets, salient(Mamian)and barbicans formed a complete defense system.It reflects fu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rder city defense in the Hosi Conidor.It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security and defense systems built to serve the long distance journey under the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锁阳城遗址城墙、马面锁阳城遗址西北角墩锁阳城遗址内城北城门瓮城第二单元塔尔寺遗址文字说明:塔尔寺遗址为一处大型佛教寺院遗址,遗址以其寺院格局及锥形佛塔建筑展现了唐至西夏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遗址分布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为外围院落和内部寺院两部分。
  Ta’ er Temple is a large scale Budclliist temple of the city.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the temple and the conical Buddhist Pagoda are the traces of Buddhism spreading in57the Hexi Coni dor during the Tang and Western Xia periofls.The temple, coveri ng ancuea of150,00square meters, has two courtyards, the outer anfl the internal・1.塔尔寺遗址平面分布图 (1)外围院落 —-东西全长约175米,南北宽约126米,地上堆积层厚0.5〜2米不等。北墙宽约1米,残存墙基长125米,最高处2米。西墙宽约1米,残存墙基长约80米,最高处2米。南墙宽约1米,残存墙基长约130米,最高处约1.2米。夯土层厚0.1-0.12米。
  (2)内部寺院 ——呈南北向长方形布局,长85米、宽41米,3485平方米。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大殿、大塔、小塔群。两侧有:西侧伙房(火庵)、东西钟鼓楼台基、东配殿(厢房)等组成。东院靠钟楼处有僧房5间等。
  ——寺院南墙与外围院落南墙为一墙;西墙保存较好墙基痕迹残存明显,南北长85米,北与东西向一排小土塔连接,南端靠鼓楼高台基处保存较好,墙宽1.5米、残高3~4米。东墙仅残存南端的墙基痕迹,残存长35米,最高处仅1米左右。
  ——址中心残存圆锥形大塔I座,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身上部为覆钵式结构,底径约11、残高约8.5〜9米。大塔北侧残存小塔10座。
  2.塔尔寺中心大塔图片583、塔尔寺小塔群图片4、塔尔寺钟鼓楼台基图片第三单元古垦区及农业灌漑渠系文字说明:锁阳城城址的东、南、西面均留存有巨大面积的古垦区遗迹,古垦区的地表还留存有多条长距离、网状密布的古代较为完好的农业灌溉水利体系遗迹。灌溉渠系囊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各项设施,仅干渠和支渠的长度约90公里,灌溉了锁阳城周边约60平方公里的“耕地”。这些类型丰富的遗迹与城址、寺院、墓葬群之间的空间关系, 很好地体现了在丝绸之路长距离的交通和交流过程中,锁阳城作为屯田绿59洲城镇为之提供的交通保障作用。同时,该区域的荒漠化是我国古绿洲沙漠化演进过程当中的典型标本,对于今天绿洲地区的开发建设及沙漠化的防治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The ruined city, in the east, south and west, preserves traces of vast land reclaimed in ancient times, on which an irrigation network of canals remains in intact condition.The irrig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dredging building, clam, major canals, branch canals, ditches and other facilities・ The major and branch canals, not including the small ditches, stretch for100kilometers in total, irrigating the "land" of over60square km surrounding the city・ The remains, rich in variety, such as ruined city, temple and burial area, together with the spatial relations among them reflect well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City built on the reclaimed land in oasis was to guarantee safe transportation and necessary supply under the harsh condition in the Silk Roads.It is also a typical specimen for study of the desertification of ancient oasis and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present-day oasis development and prevention of land degradalion.1.古垦区风蚀地貌图片602.古渠道特写图片3.分水闸烽燧图片4.拦水坝图片61第四单元锁阳城墓葬群文字说明:锁阳城墓葬群分布在锁阳城城址南侧、长山子北侧、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16公里的范围内。经过一千多年由长山子河口和碱泉子河口2处出水口的山洪冲刷,整个墓葬群被分为3片,现地表上可辨认的墓葬共计2157座。从现存遗迹和经清理的墓葬看,墓葬的时代为东汉、魏晋和唐代的遗存。墓葬形制可分为土穴墓、砂石洞墓、砖石墓和大型坑葬。
  The Burial Area lies south of the city, north of Changshanzi, spreading out over an area of north-south5km by east-west16km.It had been split for hundred years into3parts by the flood carried by rivers of Changshanzi and Jianquanzi・ There are in total2157tombs that can be traced or idenlified on ground・ The excavation at some of the tombs revealed that the Burial Area had been used from the Eastern Han(25-220AD)through the Wei-Jin (220-581AD )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AD・ The tombs were macle of different building materials, such as earth, sandstone, brick-stone and large earth pit.1•锁阳城古墓葬区分布图(卫星影像)2.典型墓葬布局俯瞰图(航拍影像)3•典型墓葬:锁阳城1号墓。该墓葬属唐代时期的遗存,坐南向北,墓室使用砖石券砌,穹窿顶。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有三彩马、驼、俑、镇墓兽及墓室地砖、丝绸、瓷器、钱币等文物。该墓葬葬制规格高,随葬品造型逼真生动,堪称精品,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为丝绸之路繁盛的商贸活动提供了直接的佐证。
  4.锁阳城墓葬区外景照片62第三部分保护管理、遗产研究及利用Heritage Protection, Management,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文字说明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研究及利用工作起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精力、财力致力于这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及利用。目前遗产区已建立了以文物部门为主导、四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共同组成的管理体系,与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形成了双重保护管理、研究及利用格局。
  第一单元保护管理文字说明锁阳城遗产区保护管理除国际、国家、省三个层面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保障外,同时还有《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两个专项法规保障,这一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确立了 “锁阳城遗址”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锁阳城遗址涉及的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为保护锁阳城遗址的遗产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锁阳城遗产区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通过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安防系统和一丝不苟的遗产日常维护和管理,已基本满足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要求。
  632.锁阳城遗产区与缓冲区与自然保护区区划关系1.锁阳城遗址管理体系示意框图遗产地管理机构3.锁阳城遗址管理执行手段4.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历程大事记 ——1957年3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锁阳城遗址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2月,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安西戈壁荒漠草地自然保护区”,锁阳城遗址位于其中;——1992年11月,国务院公布“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5(锁阳城遗产区包括在内);——1995年锁阳城遗址文物管理站成立,开始接待中外游客;——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锁阳城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西县实施了锁阳城遗址文物保护防洪工程,工程共投资60万元,修筑防洪堤坝以阻挡洪水。
  ——2002年4月至6月,由敦煌研究院、瓜州县文物局共同实施锁阳城西北角墩抢险加固工程。
  ——2006年2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完成《甘锁阳城申纪肃省瓜州县锁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的通知》,将锁阳城墓群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锁阳城遗址。
  ——2006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将“锁阳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中国段”。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将锁阳城遗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12年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所首次对锁阳城城址区、塔尔寺遗址,古渠道遗址进行考古勘探调查,揭开了锁阳城遗址考古调查的新纪元。
  ——2012年12月,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完成 《锁阳城遗址管理规划》。
  ——2013年2月,国家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文本,锁阳城遗址作为代表性或特殊性遗迹位列其中。
  ——2013年3月,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66验室)对锁阳城遗址采集样品实施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试,为锁阳城遗址各组成要素的年代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3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的通知》,将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锁阳城遗址。
  5.保护工程对地上夯土遗迹实施局部抢险加固工程,有效控制了风蚀、墙体坍塌等病害威胁,并已启动风蚀病害治理专项研究;通过局部开放和控制游客参观线路实现对遗存的保护。为有效规范遗产区文物和景观保护修缮工程, 我们严格遵循以下程序:前期研究、分析论证、环境评估、编制方案、项目实施、评估验收、建档监测。
  内城西北角墩抢险加固工程防洪坝保护工程675.锁阳城遗产区管理目标 (1)提升专项法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衔接相关规划;提升管理机构的管理运行能力。
  (2)避免遗产价值载体受到潜在开发活动的影响;保持生态平衡,减缓或避免锁阳城遗址受到降雨和风沙等长期环境影响因素的破坏;采取有效的监测和预防措施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降低游客对遗产的影响程度。
  (3)深化基础研究,推进考古工作。
  (4)调整利用结构,展现遗产价值特征;系统诠释遗产价值,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
  (5)为遗产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健全监测体系,落实监测指标;有效保障规划的实施、管理与监督。
  第二单元遗产研究文字说明从1914年斯坦因对锁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到2013年近百年以来,较重要的考古发掘调查有5次,参与考古发掘调查的学者水平高,研究的领域广,采用的科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多达50余篇,岀版锁阳城研究专刊、专著两部,为锁阳城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奠定了较为详尽扎实的学术基础。
  锁阳城遗址考古研究大事记:1.考古工作:锁阳城遗址的城址区大部分被积沙掩埋,给考古勘察和发掘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积沙同时对城址区的地表遗迹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锁阳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以调查为主。仅进行了零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
  ——1992年,对锁阳城墓群中历史时期被盗的两座唐代墓葬进行了清理。
  68——2002年,为配合内城西北角墩抢救加固工程,开展了局部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200平方米。
  ——201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锁阳城城址、塔尔寺遗址开展了初步勘探工作,总勘探面积162415平方米,其中包括锁阳城内城约90000平方米,外城约68700平方米;塔尔寺内院区3485平方米;1,2号堡子共约230平方米。
  ——2013年3月,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锁阳城遗址采集样品实施加速器质谱(AMS)碳ー14测试,为锁阳城遗址各组成要素的年代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69——201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锁阳城各个遗产价值载体实施无损考古探测。
  ——锁阳城遗产区样品加速器质谱(AMS )碳-14测试报告 (1)锁阳城城址区样品加速器质谱(AMS )碳-14测试报告检测单位: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续表一71续表二72(2)塔尔寺遗址区样品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试报告检测单位: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73(3)锁阳城古垦区及渠系样品加速器质谱(AMS )碳-14测试报告检测单位: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2.研究工作:对锁阳城遗址的遗产价值研究主要建立在现场调查和历74史文献查考的基础上。针对遗产价值研究尚缺乏明确的考古工作支撑的状况。
  ——积极组织考古和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对锁阳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研究,目前已结集出版两份研究专刊。
  ——2006年,组织致力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30余人,成立了群众性的社会科学研究团体“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该学会以促进瓜州历史文化之研究,深刻揭示瓜州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开发、弘扬、普及遗产及其承载的价值为宗旨。
  第三单元遗产利用文字说明在对遗产及其自然、历史环境有效维护和保护管理的基础上,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尽可能多的将锁阳城的建筑布局、道路结构、遗存性质及其反映出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功能,以及遗址出土文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通过遗址博物馆、现场展示及讲解人员准确、明了的讲解等有效的诠释方式,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广告等形式向公众传播,进而达到增强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弘扬、传承研究、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使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份遗产的价值和魅力。
  锁阳城遗址的价值诠释方式可分为遗址博物馆和现场展示两种。
  1.遗址的现场展示因锁阳城遗址规模巨大,且保存环境较为脆弱,目前尚不具备遗址现场全面展示的条件,只能对锁阳城城址和塔尔寺遗址进行重点展示。古渠系和古垦区遗迹、锁阳城墓葬群在对其保护条件具备的时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遗存再行展示。
  (配遗址标示系统图片)2.遗址博物馆综合诠释遗址博物馆展陈通过建立系统的诠释结构,以锁阳城遗址对“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突出普遍价值的支撑为主题。对锁阳城遗产区构成各要素进行全面的介绍,其中包括对现阶段暂无条件进行现场展示的古渠系和古垦区、锁阳城墓葬群的全面介绍。
  附件:锁阳城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文物目录锁阳城遗址陈列布展文物76续表77五、展示工程锁阳城遗址,总面积1.2平方公里,城墙总长度6.4公里。内城面积28.5万平方米,周回折合3.88唐里(合今2.33公里)。锁阳城遗址区包含有古城址、塔尔寺遗址、古渠系、古墓葬群。对于这样一个坐落庞大的文物景点,展示道路的铺筑,做到相得益彰,与环境协调,能不重复展示,又不破坏原始地貌,是很不容易的。
  在展示道路的铺筑设计上,采用:远观用电瓶车道,近观用人行步道。开辟大循环线(从入口→1、2号遗址西北角墩西南角墩→南城墙→ 东南角塔尔寺→ “锁东”公路→入口)和小循环线(绕内城遗址一周),基本全面展示了锁阳城遗址内外城和塔尔寺的全景风貌,沿途设有(入口处、1、2号遗址、西北角墩、盐豆木、西南角墩、塔尔寺)6个换乘点,方便搭乘。
  (一)电瓶车道创新理念和铺筑做法1、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电瓶车是一种由电池驱动的轻型机动车,低速、行走里程有限,要求行使路面平坦、路基瓷实。因此,结合文物展示的要求,电瓶车道线路的选择极为讲究:一是利用原有的旧路面,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地表原貌的占用;二是依形就势,选择没有植被和障碍物的较为平缓的地面,尊重大自然的遗存;三是尽量确定在外城和内城最佳的观赏距离中间;四是不损坏任何文化层和植被;五是对车道的宽度、车辆在运行中的停靠和会车做周全详细的通盘考虑。
  2、铺筑的工艺流程 (1)将浅表层堆积的浮土,顺地势左右刮平。宽度控制在3.5~4米。刮平时,尽量避开地表上的植物和文物本体及与之有关的文化信息。选择78低洼处植物相距较宽的地方,绕避植物而行。刮平后,洒水碾压,形成路线。
  (2)在形成的路线上铺筑15厘米厚的沙石,沙石铺筑时,拉运车辆只在原路线上行驶,不能对路线以外的文物和植物造成影响。将沙石刮平, 洒水碾压,形成路况。
  (3)铺筑试验。选择长约200米的一段路,铺15厘米厚的沙石,沙石中要求有约占15〜20%的粘土与之均匀混合,刮平、洒水、碾压,进行行车试验,看沙石层是否稳定、瓷实。中间恰巧经历了2012年6月5日百年不遇暴雨和集聚雨水的冲刷,试验路段稳定性很好。同时,我们与三合土铺筑的人行步道试验,在感观、硬度、造价、使用效果等方面做了对比。结论:这种铺筑方法,感观效果更接近自然,与环境协调,铺筑方法简单快捷,造价更低廉,是三合土铺筑造价的三分之一。因此,确定整个电瓶车道用与试验同样的方法铺筑,形成了路基。
  (4)把路基两边淤积的沙石,顺地势散开,规整成型,让路基与地貌呈现自然衔接,形成自然状态。
  (5)在整理成自然状态的路基上,选约200米长的一段,铺筑直径5毫米以下的米粒石3〜5厘米厚,洒水碾压,形成路面,看行车的效果。经过行车试验和征求专家意见,认为这种路面古朴自然,电瓶车行走不起尘土。同时,便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便将电瓶车道全部按这种方法和要求,铺筑了路面。
  (6)换乘点的铺筑,采用同样的方法,使路面和换乘点浑然一体。并且,在换乘点增设了凉棚、座椅、导向标志,供游客休息的同时,让游客了解下一步参观路线。
  小结:这样铺筑,车道瓷实,行车平稳,既不过大的破坏地貌、破坏存在的文物信息,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面上的植物,还不影响遗址的整体景观。经风吹后,与环境协调。行车不起土。与其它的铺筑方法相比,省时、省工、造价低。
  79(二)人行步道创新理念和铺筑做法近观用人行步道。从西南角墩换乘点下车,沿人行步道登上西南角墩, 角墩上设有观景台,(观景台与跨越城墙的木栈道连为一体,和木栈道一样的做法,二者浑然一体。)站在观景台上,可一览遗址全貌,并能远景眺望古垦区和古墓区;下观景台,沿城址内人行步道到北城门出内城,行至西北角墩换乘点搭乘电瓶车。沿途将城内建筑遗迹和景观一览无余。人行步道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人行步道从换乘点到各个观景台,穿过内城,甚至要跨越城墙。城内城外因地势、地貌、地质的不同,有堆积的沙丘,有沉积的黄土。土遇雨成泥,人行泥泞,干则遇风扬尘。沙是随风移动的,人行之上面脚陷于沙中,物置于上面失稳。城墙是文物的本体,要很好的加以保护。针对这几种情况, 人行步道的线路选择更为讲究:一是选择最重要的参观景观的重要节点;二是不损害遗址本体;三是不触动遗址的文化层;四是尽量避开所有植物;五是在不同的遗址本体区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步道形式;六是随形就势,因地制宜,路随景转,景、路自然协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七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体现了最小干预的文化遗产保护准则;八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工人的通行在道路上和行走路线上,做合理安排及周全考虑。
  1.人行步道的试验在人行步道铺筑前,进行了4种铺筑方法的试验:试验一青砖立铺。把青砖侧立起来,铺成人字形状,铺宽1.2米。在人字形状的砖两边,将砖侧起,立两道跑砖,跑砖错缝,以稳定人字形未成形的人行步道80的砖,使其稳定。
  试验二三合土铺筑。用素土、白灰、水泥,按比例搅拌均匀,铺10厘米厚,抹平,压实。路面瓷实平整。
  试验三沙石铺筑。选择直径不超过5厘米的混合沙石,铺10厘米厚, 碾压瓷实。但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由于沙石过大,人走在上面,石子磕绊, 脚失稳、不舒服。所以,又在上面铺了3厘米厚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后, 人行走平稳、硬实,舒服。但在淤沙地段不适应,原因是基础不稳,只适用于地面坚硬地段。
  试验四木栈道铺筑。选择上好的松木,破成10x3厘米厚120厘米长的木板和10x10厘米的木条。木板做面,木条固定木板。木板与木条之间, 打眼,用螺杆拧紧,连为一体。在连接前,对木板进行防裂、防变形处理。将木板分别放在柴油、煤油、清油和盐水中浸泡。柴油、煤油、清油为原油, 盐水浓度为10%。浸泡7天,晾干后将木板等距离放置在木条上,木板与木板之间空10毫米的缝隙,打上眼,用螺杆拧紧。用不同物质浸泡的木板, 各做了1组,共做了4组。每组长2米。将组装好的木栈道,在确定好的线路上,放平、放直,用直径12毫米的圆钢,做成“∟”型,钉入地下,固定起来,防止木栈道发生左右移动。经过对比分析,油料泡的木板,成本太高,且在做旧时不易着色,最终在木栈道的木料处理上,运用了盐水处理。
  四种试验选择在相邻地段,便于对比。试验完成后,投入使用,观察其性能和变化,分析其特点和优劣,核算其造价的高低。
  试验结论:试验一,路面稳固平坦,适用于淤沙多的地段,但颜色太跳。试验二,路面瓷实平整,也适用于淤沙多的地段,存在人工作业费时且占用场地过大,机械作业省时省工,却对环境和植被有破坏,且后者人为痕迹无法改进。不宜用在展示道路的铺筑。试验三,路面平稳、硬实,81人行舒服。但在淤沙地段不适应,原因是基础不稳,只适用于地面坚硬地段试验四平稳易行,但成本太高,只适用于重点路段。
  对于试验一青砖颜色太跳等疑难,进行二次试验:用盐水把土搅拌成泥浆,浇在青砖上,遮盖砖的颜色,使人行步道和环境相和谐。但这样的做法,泥浆会随着人的行走,逐渐脱去。三次试验:在铺好的砖上面,抹3厘米的麦草泥。由于草泥与环境中的沙反差太大,同时,草泥在下雨时,会变得泥泞,让人无法在上面行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经过反复研讨, 又进行四次试验:在泥上面铺豆粒石,将豆粒石碾压置于泥中。麦草泥既可以稳定豆粒石,又可以使砖铺路基连接成整体。但豆粒石凸凹不平,人走在上面有不舒服的感觉,也存在太过于规整,不像自然形成。为了使路面平整、自然,又进行第五次试验:在豆粒石上面铺约2~3厘米厚的米粒沙,刮平,洒水,碾压,使路面变得平整、瓷实,还和周边环境协调,成自然状态。
  第六次试验后,经过一个阶段使用,初步确定:从西南角墩穿越内城至北门的人行步道,由于城内浮沙堆积严重,地况松软,采用试验一及其多次完善的方法,既能够形成稳定的路基,又和内城地表相协调;其他地方地况稳定,采用试验三的方法;本体和地下文物信息不明的地方,采用试验四的方法,铺木栈道。
  2.人行步道铺筑的工艺流程根据试验结果的研讨,人行步道最终采用了3种做法:第一种:青砖立铺,上面抹泥、铺豆粒石,再铺米粒沙石。确定地段:从西南角墩换乘点穿越内城至北城门,地表特征是淤沙较人行步道的工序82为严重的地段。具体做法是:(1)将浮沙按地势向下清至原沙面15厘米,形成路线。在形成的路线上,把青砖侧立起来,铺成人字形状,铺宽1.4米。在人字形状的步道两边,将砖侧起,立两道跑砖,跑砖错缝,以稳定人字形的砖。形成步道路况。
  (2)由于青砖颜色太跳,在铺好的砖上面,抹3厘米的麦草泥。抹泥前,将跑砖两侧的沙子,向下清至5厘米,让泥填至其中,以稳定跑砖。再在泥上面铺豆粒石,将豆粒石压至泥中。麦草泥既可以稳定豆粒石,又可以使砖铺路况形成整体。
  (3)在豆粒石上,铺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让它们成为一体,并形成坚硬、平坦的人行步道。
  (4)整修两边。把步道两边的沙子依地势散平成自然状态,把米粒沙石撒在上面,既可以防止风吹沙跑,又恢复了自然地貌,使人行步道如同自然形成一般。
  (5)在铺筑好的人行步道两边,每隔2米,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 拉上麻绳。引导游客沿路而行。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和石子一色,弱化纤绳给人的感观。麻绳做旧,不显生硬。
  小结: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材料选用自然,路况处理坚实,完工后与环境协调。行人步履平稳。下雨时,地下的砖,有较强的吸水性,可使路面保持干爽,不影响人行走。
  第二种:沙石铺筑。确定地段:原管理用房至西北角墩;北城门向西至换乘点;北城门向西北至标志石。地表特征是这三段地况较为稳定,但雨天成泥,晴日行走起土,地下也不存在文物信息,所以选择成形的人行步道83铺筑成形的人行步道沙石铺筑,具体做法是:(1)选择直径不超过5厘米的混合沙石,在选定的路线上,铺10厘米厚,碾压瓷实,形成步道路况。
  (2)再在上面铺3厘米厚,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后,形成人行步道。
  (3)把铺好的人行步道两边,规整与环境自然衔接。
  小结: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人行走平稳、硬实,舒服,与环境协调。与青砖立铺比较,造价低,节约资金达70%。
  (三)木栈道创新理念和铺筑做法在翻越城墙、盐豆木和塔尔寺,地下文化信息尚不明确的地方,铺筑木栈道,保护这些文物信息。
  1.确定地段:锁阳城遗址东南角跨越内城城墙处和人行步道翻越外城墙处;盐豆木处;塔尔寺参观路线。地表特征是本体和地下的文物信息尚不明确。木栈道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2.木料准备。选择上好的松木,破成10x3厘米厚的木板和10x10厘米的木条。将木板刨平刨光,用木板做面,把木板固定在木条上。然后依据人行步道的宽度切断木板。步道的宽度,依据地势和参观人流的多少而定。分别为0.6米、0.7米、1.2米、1.4和2米。
  3.木料处理。一是防裂防变形:先将木板和木条,放在盐水中蒸煮。盐水浓度为10%。蒸煮时间不少于70分钟。蒸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木板裂缝,同时,加速木板干透,防止变形。二是做旧:用锁阳、黄连、鸡血藤、木炭粉、红土等原料,熬成汁,刷在木板和木条表面。这些原料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在熬制中比例的控制相当考究,颜色、着色及作用各不相同。
  84正在铺筑的木栈道一可使木料显旧,遮挡新木料的扎眼,二可防虫、防蜂、防雨翘、不褪色。
  4.组装。将两根木条平行放置,间距为离木板两头15厘米为宜。木板等距离放置在木条上,木板与木板之间空5〜10毫米的缝隙,在木板和木条的衔接处打上眼,用螺杆将木板和木条连起来,将螺帽拧紧。为了运输、安装方便,组装成组,每组长短不等,依地势决定每组的长短。或2米,或1.5米,或1米,甚至几十厘米。
  5.铺筑。将组装好的木栈道,在确定好的线路上,放平、放直。遇到地势有高有低时,打踏步。踏步高13〜15厘米。踏步用木条做斜橧,把固定木板的木条开斜面,然后锚固。使整个木栈道成为一体。
  6.固定。把木栈道铺筑好后,用直径12毫米的圆钢,做成“∟”型,钉入地下,固定起来,防止木栈道发生左右移动。
  7.在铺筑好的木栈道两边,距离木板两头7厘米的地方,每隔2米,打眼,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钢钎上端焊接弹垫圆环,在圆环里穿上麻绳拉起来。引导游客沿木栈道而行,既使游客不乱跑,也提醒游客防止踏空跌倒。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浅灰色,和石子色泽相近,弱化纤绳给人的感观以突出本体。麻绳做旧,不显生硬。
  铺筑成形的木栈道铺筑成形的木栈道858.在木栈道的踏步外沿,钉上合金钢角条,提醍行人,沿台阶上、下, 以防绊倒,同时也能减缓踏步外沿的磨损。
  9.在铺筑木栈道时,地表上有植物的地方,我们将木栈道挖空,让植物露出木栈道,不影响植物生长,尊重大自然。
  根据地势,西南角和外城墙木栈道铺筑1.4米宽,盐豆木处铺筑0.6米宽,塔尔寺铺筑1.2米宽。鉴于有些游客,有绕大塔膜拜的习俗,我们特在大塔前,铺筑了一条0.7米的木栈道,绕大塔的前半周,与大塔两边的木栈道联通,形成环形,方便游客绕大塔而行。并在大塔前设立了3x3米的平台,供游客观景留影。在远离大塔的正对面的木栈道上,铺筑了4x6米的平台,以便游客远距离观看塔尔寺全貌。
  小结:木栈道的铺筑,感观简单,颜色柔和陈旧,成型稳定、坚固,方便行人,有力地保护了地表及地下文物信息,和环境相协调。
  另一种是:针对西南角墩太高,大量的托平会影响整体景观和破坏现存的环境,直接铺筑人行步道又太陡,只能做踏步。用上一种做法,费木料费工不说,踏步凸起的部位,不填充,悬空失稳,不安全;若填充,会影响原环境。我们进行了另一种木栈道做法的试验:1.木料准备。把直径20〜25厘米干透的圆木,从中间破开,将两边用刨床推平,作为踏步的挡板。然后,再用同样的木料,截成40厘米长,在挡板两头向内30厘米处,立起来,作为稳定桩,置于沙土中。
  2.组装。将稳定桩与挡板打上眼,用圆木的边角料做销子,锚固在一起,使稳定桩和挡板成为一体。
  3•安装。將组装好的挡板和稳定桩体,一层一层的安装在人行步道上,形成踏步。
  4.锚固。在踏步挡板前的空处,装上麦草泥,形成实体。使稳定桩置于泥中,既不破坏环境,又能使踏步稳定。这样做成的阶梯式的木栈道,86古朴,自然。
  5.在铺筑好的木栈道两边,紧靠踏步的地方,每隔2米,打眼,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拉上麻绳。引导游客沿踏步层层而行。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和石子一色,弱化纤绳给人的感观。麻绳做旧,不显生硬。
  小结:这种做法,较前一种,做工简单,节省木料。稳定性更好,古朴自然。但不适合在平地铺筑,限制性较强。
  由于考虑到与整个遗址上铺筑的木栈道风格保持一致,在试验做完后, 没有采用,又将其拆除。
  (王景普)(四)导向标识的制作安装锁阳城遗址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线性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支撑点之一,依照《锁阳城遗址管理规划》,在申报地完成重点展示地点的展示及保护工程设计之后,为建设完整清晰地展示标识系统,充分诠释和展示锁阳城遗址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提升游客参观效率,辅助进行游客管理之目的,瓜州县文物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于2013年5月底编制完成《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设计方案》;6月经瓜州县人民政府采购办向社会通过政府公共采购,确定陕西高格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为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制作安装施工单位,9月初组织完成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的制作、安装工作。
  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由遗产形象标志系统、价值诠释系统、游客引导系统三大类组成,其系统构成如下:87锁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系统紧密围绕规划展示线路,结合游客参观流线和观赏角度进行布置,设置时充分考虑与遗产地申遗展示工程主要展示点的解说需要,做到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展示标识牌在外形设计上弱化自身形象,不突出自我,形式简洁、体量适度,色彩雅致,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所选材料耐久美观、经济环保,标识牌安放选用无基础或浅基础的设施,符合对遗产本体最小干预的原则,形象符合遗产展示的氛围。
  展示点名称牌展示点解说牌及安全警示牌展示区指路牌展示区定位牌展示点解说牌 (五)接待设施的购置、制作和安装为了能在国家、省市申遗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既定的时限要求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瓜州县文物局在抓紧实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早谋划、早入手积极开展接待设施的购置、制作和安装工作。其中,2013年4〜5月,县文物局经报请县政府同意,委托县政府采购办通过公开招标形式,为锁阳城遗址景区采购益高牌电瓶观光车9辆(其中11座3辆、8座3辆、4座高尔夫2辆、警用巡逻车1辆),同时可运送50位游客参观。该电瓶观光车辆由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于2013年6月将车辆交付锁阳城遗址文物管理所,随即投入游客接待服务运行。

知识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瓜州文化遗产》

矗立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历史底蕴深厚饱满,文物遗迹遗 存灿若繁星。瓜州锁阳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 艺术享誉世界,隋、唐玉门关名重学界。瓜州是东汉大书法家“草圣”张 芝的故乡、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讲经说法和西行取经的重要策源地、唐 代名将张守珪西征吐蕃大军的重要古战场。瓜州还是红西路军浴血河西走 廊最后一战的红色革命圣地。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延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