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锁阳城遗址申遗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29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锁阳城遗址申遗综述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6
页码: 35-60
摘要: 随着诸帝国文明的扩展,他们之间的沟通需求及可能性进一步增强。名单包括48处文化遗产,其中甘肃省11处。
关键词: 锁阳城 文化遗址 申遗综述

内容

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概述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诸多国家的商贸交流、人员往来之路,其兴起于世界古典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罗马、安息、大夏——贵霜、中国汉王朝等大帝国在地中海沿岸到太平洋之间形成了一条不间断的文明地带,分别和四周的草原游牧民族、包括中亚地区游牧政权国家诸如塞种、乌孙、康居等不断发生着碰撞与融合,形成了积极的互动关系。
  随着诸帝国文明的扩展,他们之间的沟通需求及可能性进一步增强。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汉代官方凿通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文明交流的孔道,促成了整个亚欧大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往。这一创举不仅有利于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品种广泛的商业活动,也促进了亚欧大陆上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间不同文明与文化在思想、技术、知识和制度方面的传播与交流。特别是在公元6〜12世纪的中国隋唐、波斯萨珊、印度、阿拉伯、拜占庭等大帝国及古代突厥汗国之间最为兴盛。琐罗亚斯德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都在“丝绸之路”上获得长距离传播,宗教因此而成为联系亚欧大陆诸文明与文化的强有力的纽带。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的崛起,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亚洲大陆的政权格局,再度促成了亚欧大陆洲际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繁盛局面。
  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贸易、宗教、技术交流的文化线路,其整体意义超过其所有组成部分之和:它汇聚了古老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亚文明以及其后的诸多文明,沟通了亚欧大陆上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3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得到促进,贸易发展迅速,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得到充分交流和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冶炼术、指南针、火药和瓷器等传到了西方;沿着同样的路线, 西方的造桥术、棉花种植和加工、挂毯织造、天文历法以及葡萄等水果蔬菜种植技术进入了东方。佛教更是借助丝绸之路,从古印度传播到东方的日本、朝鲜和中亚的土库曼斯坦等地区。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突出的地位,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上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大而杰出的贡献,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得到各国普遍认同,人们对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举世闻名的文化廊道变成了历史遗产,但其为东西方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做出的杰出贡献不可磨灭,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为了强调关注起源于东西方交往所产生的复杂文化交流,并且帮助塑造亚欧民族的多元认同及丰富欧亚大陆的共同遗产,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交流和对话,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 “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引发了世界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遗产。20多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曾开展了5次国际性科学考察。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定期报告会上,中亚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准备行动计划被正式提出。
  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来自该地区的成员国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给予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型遗产申报提名最大优先权的行动规划。
  2006年8月,来自中国和中亚五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50名与会代表,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这次会议集中解决了4个问题。一是确定丝绸之路的定义和性质,即丝绸之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二是丝绸之路(中国段)的起止时间和主要路线:丝绸之路中国段始于中国汉代的东西两京(洛阳、长安),止于清代末期,主要线路分3条,即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敦煌,在新疆境内分南、北、中三道,最终从新疆阿力麻里(今伊利)和喀什葛尔(喀什)通向中亚。三是确定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标准,争取3~5年内提交首批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正式文本。四是将这次会议达成的合作意向在同年10月撒马尔罕会议上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自此,中国和中亚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了一系列的跨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技术路线和可操作性国际讨论,积极推进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将“丝绸之路中国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共涉及35处遗产点。锁阳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甘肃省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锁阳城遗址的申遗工作也正式开展起来。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组建4个专家组分赴各地,对各省(区)初步遴选的申报名单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形成专家评估意见。
  2007年9月,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考察评估形成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中国遗产选点推荐名单。名单包括48处文化遗产,其中甘肃省11处。
  锁阳城遗址申遗综述5锁阳城申遗实由于丝绸之路涉及范围大,情况非常复杂。像丝绸之路项目这样大规模的跨国联合申遗史无前例,各参与国面临的处境和困难不同,以至于申报工作进展缓慢,申报时间表几度被迫延后。
  2009年5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次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分区研讨会上,与会各方代表商定,由中亚五国和中国、阿富汗、印度、伊朗、日本、尼泊尔每个国家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共同协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问题。
  2011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持开展的《丝绸之路主题研究报告》对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一个系列申报项目,而是以“廊道”概念为核心和申报单元,分为若干个丝绸之路申报项目。并推荐两个廊道作为首批跨国申遗项目:一条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国廊道;另一条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跨国廊道。
  2012年5月15日,为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遗产进程,加强对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在北京举行“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联合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系列申报世界遗产和协调保护管理的协议》,正式确定“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为2014年跨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指丝绸之路东段由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遗址点串联而成并具备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它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在地理区域上连接了两个古老的亚洲文明中心——东端是位于中国的华夏文明中心之一的“黄河中游地区”或称“中原地区”,西端是作为中亚文明中心之一的“七河地区”;在两大亚洲文明中心之间6建立起直接、长期的联系,不仅在整条丝绸之路的交流交通体系中具有起始的地位,还在游牧与定居、东亚与中亚文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世界古代亚欧大陆上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若干重要历史阶段,是人类经由长距离交通进行广泛的文明与文化融合、交流和对话的杰出范例,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丝绸之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从黄河中游地区沿秦岭、祁连山、天山一路往西,贯通了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七河地区4个地理区域,建立起跨度近3000公里、长度近10000公里的长距离交通;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其中“起始段”始于中国汉唐时期的政权中心洛阳、长安,向西穿河西走廊至玉门关, 开通于公元前138年之后。“天山廊道”以天山为地理依托,由敦煌玉门关与起始段相接,经楼兰、伊吾(今哈密)后,沿天山山脉南北两侧西行2000余公里至塔拉斯河谷(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其中沿天山南麓的一系列绿洲西行可达今吉尔吉斯斯坦并进入天山,又称“天山南路”,它与中原的连通时间是公元前138年之后;沿天山北麓的草原地带西行过霍尔果斯或阿拉山口,可达哈萨克斯坦,又称“天山北路”,它与中原的联通时间是公元1世纪。
  丝绸之路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同的责任。为了保护和传承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2013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将丝绸之路申遗文本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并力争在2014年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过几轮筛选,2013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 “丝绸之路: 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遗产点名单。遗产包括丝绸之路沿线,分布于三国境内包含中心城镇遗迹、商贸聚落遗迹、交通7及防御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个遗产要素的33处遗址点。名单中确定中国有22处遗产点、哈萨克斯坦8处遗产点、吉尔吉斯斯坦3处遗产点。甘肃省有5处: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
  (薛金)二、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的提出丝绸之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遗产,跨越了四分之一个地球, 浓缩了东西方文明的千年对话史,是联接东西方的第一条道路。通过丝绸之路,技术得到了传播,思想得到了交融,増进了彼此的友谊和理解,两千多年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丰厚历史及其独特的文物遗存所体现出的普通文化价值,是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一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关注。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丝绸之路的研究命题,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并启动了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曾先后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进行了考察。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组织过多次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形成了较为专业的考察报告。由此,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人们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了保持丝绸之路作为文化线路的连续性,和其文化价值的完整性,同时也为了尊重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史上的独特作用,2004夏天对丝绸之路沿线进行了专程考察,决定协调沿线缔约国整体申报世界遗产,确定由中国牵头,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8教科文组织提出中亚和中国的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准备行动计划。2005年11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线路遗产申报列为优先项目的行动计划。2006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五国的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处的项目专家及我国文物部门管理者,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达成《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就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定性、遗产的入选标准、工作机制、行动步骤等达成了基本共识。这次会议,标志着长期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薛金)三、锁阳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属“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形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它连接了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与七河地区4个地理区域,在东亚古老的文明中心“中原地区”和中亚拥有悠久历史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七河地区”之间建立起跨度近5000公里、长度达8700多公里的长距离交通、交流线路,在“丝绸之路”的缘起与亚欧大陆的东西向交通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起始段”始于中国汉唐帝国时期的政权中心长安(今西安)一洛阳向西穿河西走廊至敦煌玉门关,全长3000多公里,开通于公元前138年之后。该路段本次申报的代表性史迹包括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的帝国都城遗址、宫城遗址、交通及防御设施遗迹、宗教类建筑遗存共16处。
  “天山廊道”以天山为地理依托,由敦煌一玉门关沿天山山脉南北两锁阳城遗址申遗综述9侧西行2000余公里至塔拉斯河谷(今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境内),可分为“天山南路”和“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开通时间与起始段同。该路段本次申报的代表性史迹包括公元1~14世纪的中心城镇遗址、交通防御设施遗迹、石窟寺和寺庙群遗址等共5处;“天山北路”约开通于公元1世纪,该路段本次申报的代表性史迹包括公元6~14世纪的汗国都城遗址、中心城镇遗址、商贸聚落遗址、交通设施遗迹等共12处。整条路网首次申报的33处代表性遗迹包含了考古遗址25处、古建筑3处、古墓葬1处、石窟(寺)4处,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境内;在地理气候上跨越了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甚至极干旱地带,包含了高山与平原、森林与草原、沙漠和戈壁、绿洲与河谷等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具有非同一般的旅途审美特色。“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丝绸之路”东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整体交流交通体系中具有起始的地位。它以跨越东亚与中亚的特大区域性路网规模、持久的沿用时间、丰富的各类遗存及相互间的内在动态关联、多元的交流内容、丰富的地理环境,展现岀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诸多文明区域间,特别是游牧与定居东亚与中亚等文明间的广泛而持久的交流。它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将近1800年间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及若干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突岀的多元文化特征。是人类建立长距离交通、进行广泛与长期的文明与文化交流的杰出范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对话和共同繁荣。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
  1.锁阳城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10锁阳城在古代丝绸之路和亚欧交通线上,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古瓜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区段,古代亚欧交通从汉到宋元盛而不衰,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多是在这里进行的。锁阳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它作为唐河西重镇——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史唐代瓜沙地区的断代标志;是丝绸之路自开通到发展、繁荣、衰落、最后到消亡千年历史的缩影。在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中世纪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证了丝绸之路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历程。
  综上所述,锁阳城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上的一座重镇,东与嘉峪关, 西与阳关、玉门关遥遥相望,共同扼守着古代中国的西大门,是构成古代河西军事防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边防军事重镇,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国家的安全、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汉唐时期河西走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作为唐河西重镇一一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史唐代瓜州的典型标志。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自开通到发展、繁荣,直至衰退整个阶段的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像锁阳城遗址这样保存较为完好、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故城遗址极为罕见,可供调查、发掘研究的更为少见。锁阳城所蕴含的在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作用与结果,是其他遗址所不能替代的,是丝路文化研究、古代城址布局、筑造、功能设置及绿洲沙漠化演进过程中的典型标本。
  11——在丝路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由于“第五道”的开通,致使丝路北移、玉门关东迁至瓜州境内。丝绸之路经瓜州取道哈密直达北疆,瓜州(锁阳城)担负起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中心位置角色,其在丝路上的显赫位置是其他遗址所无可替代的。
  ——锁阳城不但是丝绸之路自开通到发展、繁荣阶段主要交通干线上一座非常重要的故城,它在丝绸之路晚期(丝绸之路结束阶段)的西北仍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西部多个少数民族游牧、迁徙、居住地,尤其在西夏时期,西夏民族信奉佛教,在瓜沙一带开凿和重修了90多座石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成为丝绸之路上难得的研究西夏民族的珍贵资料。锁阳城遗址起始于汉唐达到鼎盛时期,五代、西夏、元、明时期又成为历代王朝经营河西的重镇,是控扼河西、雄视四方的重镇。
  (薛金)2.锁阳城遗址的概况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内蒙古四省的通衢之地。东连石油城玉门市(相距135公里),西接旅游名城敦煌(相距117公里),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相接,西北经星星峡(相距187公里) 与新疆哈密市接壤,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现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有汉、回、蒙古、藏等21个民族。随着“两西”、疏勒河、引洮工程移民项目的实施,先后建立整建制移民乡镇6个,移民人口8.2万, 占总人口的58%;少数民族人口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兰新铁路、国道312线、连霍高速及安敦高等级公路贯穿县境,交通十分便捷。瓜州县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县,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是敦煌艺术的中心地带,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是草圣张芝的故乡,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人物孙悟空原型的原创地,是全国的古城遗址大县,也是“中国蜜瓜之乡”和“中国锁阳之乡”。
  12(1)锁阳城概述锁阳城遗址,又称苦峪城,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海拔1358米,遗址居于阡陌纵横、绿荫绕野的古绿洲中心,是丝绸之路上雄踞酒泉(肃州)与敦煌(沙州)之间,西通伊吾、北庭,南通青海的一座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城址的形制、布局和有关专家考证:锁阳城保存了我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水利体系。同时也保存了我国古代自然环境和人文遗迹沙漠化演进变化过程中的典型标本。锁阳城遗址起始于西晋,兴盛于隋唐。在西夏时期又成为西夏政权控制河西、雄视四方的军事、政治、指挥机关的所在,在丝绸之路和西部边疆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西部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锁阳城遗址巧妙地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据守要冲、控扼古代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城市布局和建筑艺术雄伟壮观,建筑密集,布局巧妙,井然有序,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封闭性和防御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西部城市锁阳城遗址申遗综述当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标本,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故城之一。
  锁阳城规模宏大,城址总面积达1平方公里,城墙总长度达6.4公里,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备选点,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2016年成功入选“2015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风景区”。
  (2)锁阳城自然环境气候基本特征: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13冬季严寒,风大沙多。
  气温:年均气温在9〜10.4℃;最高气温在35〜37.7℃之间;瑕低气温在-10.4~-30.5℃之间。年平均日差为16.代。
  光照:全年日照时数达3230小时,日照平均率为73%,5~8月日照时间最长,平均日照时数大于10小时。
  降水:年降雨量在45.7~104毫米之间,平均降水日数22.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1%;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1951~1990年未发生过暴雨, 属极早区,年蒸发量在2889~3028毫米之间,最大积雪厚度15厘米,最大冻土深度150厘米。
  风:年平均风速2.2~3.7米/秒,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盛行东风和西风,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历年平均大风日数为70.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9.2%。
  地质:处于北祁连山脉支脉长山子北麓第四纪冰河时期,昌马洪积砾石层扇面与全新世洪积黄土层交汇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锁阳城的地貌构成主要有两种类型——沙质荒漠(沙漠)和风蚀地(雅丹)。
  土壤:主要为膨胀土和风成黄土。
  水源:锁阳城遗址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由疏勒河、榆林河及其渠道渗漏补给。
  植被:锁阳城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植被。
  (3)锁阳城历史沿革锁阳城始建于西晋元康五年(295),为晋昌郡治所。唐武德五年(622), 设置瓜州,锁阳城为瓜州郡治所。唐大历十一年(776),吐蕃占领锁阳城。大中三年(849),敦煌世族张议潮归义军政权驱逐吐蕃,锁阳城复归于唐。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被西夏军占领,设西平监军司,西夏时,仍名瓜州。西夏(1038—1227)统治时期,国王李仁孝一度驻守瓜州,从事各类佛事活动,14并在瓜州境内开凿了大量石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灭西夏,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复立瓜州,属沙州路。以“瓜沙二州为边塞重地,不可忽视”,并“以蒙古军万人,分镇险隘立屯田,以供军实方便”。至元二十六年(1289)因“瓜沙二州城坏,诏发军民修完之”。终元之世,瓜沙地区为军屯区域。
  锁阳城遗址又称苦峪城。“苦峪”最早出现于明永乐三年(1405), 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因吐鲁番久据哈密,朝命边臣筑苦峪城,移哈密卫于其地。明武宗正德(1506—1521),苦峪城为吐鲁番攻破,徙民于嘉峪关内。锁阳城遂荒废至今。
  锁阳城盛产锁阳,数百年久负盛名,世人皆知,又因清代小说《薛丁山征西》撰述锁阳曾解救三军将士性命的文学故事,故清后谓之“锁阳城”。
  (4)锁阳城的位置及保护范围地图上的准确位置:东经96。11'55.1” ,北纬40°15’09.5”。
  地图:锁阳城遗址申遗综述图例.世界文化遗产点丝绸之路路线锁阳城遗址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图15锁阳文物点图03200803锁阳城遗址遗产区、缓冲区图锁阳城遗址的保护范围为,东界:东至锁阳城内城西北角墩8911米的南北延长线,经过锁东公路向东南方转折的道路拐点;南界:南至距锁阳城内城西北角墩6942米的东西向延长线,经过长16山子河口 ;西界:西至距锁阳城内城西北角墩7957米的南北向延长线,经过锁阳城西墓群的西边缘;北界:北至距锁阳城内城西北角墩2372米的锁阳城遗址博物馆南边缘的东西向延长线。
  遗产区面积共计15788.60公顷。
  锁阳城遗址缓冲区四至边界: 东至遗产区东界外扩2000米,南至遗产区南界外扩8000米,西至遗产区西界外扩500米,北至遗产区北界外扩3000米。
  缓冲区面积:23424.66公顷。
  (李宏伟)四、锁阳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1.锁阳城遗址保存现状锁阳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城东南68公里的戈壁荒漠中,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的昌马冲积扇西缘。遗址南靠祁连山余脉长山子,东西两侧分别有疏勒河和榆林河。锁阳城遗址遗产区面积15788.6公顷,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农业灌溉渠系遗址、锁阳城墓群和塔尔寺遗址。考古调查和勘探初步推测,城址年代约为公元7~13世纪,是唐代瓜州城故址。
  锁阳城城址包含内城、外城和外城西北角两处堡子遗址,内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规则方形。内城城中有南北向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墙体上有城门、瓮城、马面和角墩等设施。外城西北部有一条东西向隔墙,将外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外城东、北两区距内城城墙20〜50米处建有一道墙体,俗称“羊马城”,是城市的又一道防御工17锁阳城申纪实事。两处堡子分布于外城西北,相距约80米,平面呈方形,夯土筑造。锁阳城农业灌溉渠系遗迹分布于锁阳城周边区域,包括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干渠和支渠的总长度约90公里,灌溉了锁阳城周边约60平方公里的耕地。锁阳城墓群分布于锁阳城城址南面和东南面,在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16公里的范围内,地表可辨认的墓葬共计2157座,以唐代墓葬为主,出土文物有三彩马、驼、俑、镇墓兽、丝绸、瓷器、钱币等。城址东侧1公里处有塔尔寺遗址,是一处大型的佛教寺院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考古推测为唐至西夏时期遗存。遗址中心残存圆锥形大塔一座,以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身上部为覆钵式结构。大塔北侧残存小塔10座。
  2.锁阳城遗址突出的普遍价值 (1)锁阳城遗址的历史价值锁阳城遗址是由内城,外城,羊马城,1、2号遗址,塔尔寺等五大部分组成。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戈壁荒漠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有着密切关联。这里保存了我国古代最为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农业灌溉体系,是我国古代河西绿洲与西部边疆交接地带的重镇,是唐代至西夏时期多民族交往和经营的重地,是古代西部州郡城市建筑的典范,也是古代绿洲荒漠化演进过程中的典型标本,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军事、农业、佛教、城市建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3年2月1日,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交了申报文本,锁阳城遗址已被正式确定为中亚三国共同申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点。
  18(2)锁阳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所依据的标准锁阳城遗址是古代城池总体布局、建筑序列及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的优秀典范锁阳城遗址的总体布局、建筑序列和建筑群区划的全方位的统筹安排, 较好地表现出城市布局的整体性和和谐美,其功能区区划分明,功能完善, 在形制布局中各功能区错落有致,自成体系。同时,在形制布局中有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城垒高耸、形势险峻、层层设防、回环复杂、易守难攻,重点区域重点防守,较好地表现出边防城市的封闭性和独特性,既有中原城市的对称与规整,又有边关城市的独特性创造,锁阳城遗址创造了中国西部土质建筑史上的奇观。
  锁阳城的城址布局结构是晋、唐、西夏边疆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古代边地城市功能日趋繁复多样,日趋完善的标志。
  锁阳城遗址是丝绸之路开通、发展、繁荣、衰退直至消逝的历史见证古瓜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区段,古代亚欧交通从汉到宋元盛而不衰,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多是在这里进行的。锁阳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古城之一,它作为唐河西重镇一一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自开通到发展、繁荣、衰落,最后到消亡的缩影。锁阳城遗址为中世纪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促进民族融合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及在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见证了丝绸之路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历程。
  锁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州郡城池规划、筑造的杰出范例锁阳城的外城和羊马城是属于唐代鼎盛时期的建筑遗迹,而内城则属于西夏时期在唐瓜州城的基础上补建和重建的建筑遗迹。这些建筑遗迹的最大特征是既吸取了中原城市区划分明的建筑布局,又具有边防城市封闭19性和防御性的特点,可称得上是古代边关城市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符合实战要求的典范,是中国西部边关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观。锁阳城遗址的建筑规模是新疆交河故城的两倍,在中国西部现存古城遗址当中,其完整性和独特性是极为罕见的珍贵遗存。
  锁阳城遗址区的沙漠化过程是人类过度干预自然,使自然环境恶化的典型范例锁阳城地区因人为作用导致的开发地域的转移及其水流状况的变化,是锁阳城绿洲古垦区沙漠化过程的主因,对于今天绿洲地区的开发建设及其沙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锁阳城遗址也保存了我国古代遗址群完好的古环境风貌,古代遗址群的分布区和古环境当中的沙丘、植被、风蚀地貌、戈壁荒漠形成了一道最为和谐完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锁阳城遗址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价值,符合《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标准的第Ⅱ、Ⅲ、Ⅳ及第Ⅴ项标准。
  (3)锁阳城遗址的遗产价值锁阳城遗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戈壁荒漠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重点城址,与丝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
  (4)真实性及完整性真实性尽管锁阳城遗址废弃至今已有700余年,但其地处戈壁荒漠,遗址下层被黄沙掩埋,且远离城市与居民,未受到人为干扰,保存了极为完好的古环境风貌。锁阳城遗址至今真实地留存了历史上体现防御特征的城址格局、佛寺建筑格局、方位、规模、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等特征;古垦区和古渠系仍可以在地表清晰辨识;锁阳城墓葬群庞大的墓葬数量和分20布规模真实记录了这一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完整过程。同时,荒漠自然景观与遗存保存完好,真实地传递着屯田绿洲城址、防御性交通聚落等历史信息,真实地延续了丝绸之路上交通保障性重点城址的特征与空间感受。
  完整性锁阳城遗址于西夏末年(公元11~13世纪)荒废至今,逐渐被黄沙覆盖。锁阳城遗址的遗产区完整包含了承载遗产价值的所有价值载体,包括锁阳城城址、塔尔寺遗址、墓葬群,古渠系和古垦区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依存关系。区划范围达到15788.6公顷。所有的价值载体都存在于它们的自然环境范围中,包括祁连山长山子余脉以及昌马冲积扇绿洲退化形成的戈壁、荒漠、雅丹等各种自然地形地貌,这些均包括在遗产区和缓冲区之中,范围达到23424.66公顷。在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依托文物保护范围与自然保护区,已经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进行了完整有效的保护,满足对遗产价值载体产生潜在影响和破坏的自然及人为因素的控制。
  (李宏伟)3.锁阳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内容(任务分解及资金概算表)(薛金)锁阳城遗址申遗综述21锁阳城遗址申遗工作任务分解及资金概算表续表一锁阳城遗址申遗工作任务分解及资金概算表锁阳城遗址申遗工作任务分解及资金概算表续表三锁阳城遗址申遗工作任务分解及资金概算表锁阳城遗址申遗工作任务分解及资金概算表。

知识出处

瓜州文化遗产

《瓜州文化遗产》

矗立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历史底蕴深厚饱满,文物遗迹遗 存灿若繁星。瓜州锁阳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 艺术享誉世界,隋、唐玉门关名重学界。瓜州是东汉大书法家“草圣”张 芝的故乡、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讲经说法和西行取经的重要策源地、唐 代名将张守珪西征吐蕃大军的重要古战场。瓜州还是红西路军浴血河西走 廊最后一战的红色革命圣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