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县珍贵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瓜州史话》 图书
唯一号: 291920020220000178
颗粒名称: 瓜州县珍贵文物
分类号: K854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瓜州史话》中对瓜州县珍贵文物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瓜州县 珍贵文物

内容

象牙佛清嘉庆年间,喇嘛吴根栋云游榆林窟,见这里破败不堪,便立志振兴,在清理大佛殿积沙时发现了象牙佛。从此,榆林窟香客如云,香火旺盛。这件出土于榆林窟的稀世珍品,以其精美的雕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已闻名中外。它的外观是一尊骑象菩萨,双手持宝塔做虔诚状。内刻50个不同情节的佛传故事,有摩耶夫人入梦、树下诞生、太子学习、九龙灌顶、四门游观、夜半出城、剃发染衣、山中苦行、鹿野苑说法、双婆罗树下涅槃等。
  这些故事内容,是根据《大藏经•本缘部》和《阿含部》各经刻出的,从其造像的雕刻技法和装饰形貌以及塔、车马的形式来看,与印度恒河上游笈多王朝时期的抹菟罗佛教艺术风格极为相似。象牙造像是隋唐年间西域诸国很流行的佛教艺术作品,这尊造像,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产物。
  郭元亨是曾经保护过象牙佛的榆林窟最后一位住持道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这件珍宝交给了安西(今瓜州) 县人民政府。
  千手千眼观音绢画1982年10月,安西(今瓜州)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张淳会同敦煌研究院的胡开儒等,在桥子乡向导聂发刚的带领下,前往东千佛洞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考察,当他们进入第7窟时,在该窟的前室西壁下发现了这幅珍贵的千手千眼观音绢画。后经中国故宫博物院装裱,使残损的画面得到较好的保存,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代表甘肃省参加过国内外的许多大型文物展览。
  八仙拐杖1985年4月,安西(今瓜州)县文化馆文物工作者调査东千佛洞时,在一座远离窟区的北岸小窟内发现八仙拐杖。拐杖为桪子木质,长1.12米,直径2.5厘米,拐杖由上而下依次雕刻:拄杖老寿星,手持拂尘、身背宝剑的吕洞宾,骑小毛驴的张果老,右手擎酒葫芦、左手拄拐杖的铁拐李,吹笛的韩湘子,拿笏板的曹国舅,拿荷花的何仙姑,提竹篮的蓝采和,持扇的汉钟离,最下端是持钱戏金蟾的刘海。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在人物和动物图案的空白处穿插雕刻花卉,并巧妙地利用桪子木结疤,雕刻成石榴和花朵的形象,可谓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是一件罕见的木雕精品。唐三彩锁阳城唐墓中岀土的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瓷。主要器物有三彩马、三彩骆驼、三彩镇墓兽、三彩俑等类型。这些三彩器物造型逼真、生动,题材新颖、独特,与中原地区的唐三彩属同一种风格。三彩马、骆驼丰满健壮,生动地体现了大唐气象。三彩器作为随葬品,始于初唐后期,盛行于盛唐,前后流行大约百年时间。中唐以后,三彩器逐渐消失。锁阳城墓岀土的唐三彩属于盛唐时期的遗物,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面貌和社会形态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榆林窟唐25窟弥勒变(临摹品)“弥勒变”是一幅佛国未来世界畅想图。“一种七收”耕:获图中的二牛抬杠,至今在西北农村还可以见到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八万四千岁老人自入坟墓”、“五百岁女人岀嫁”、“青龙洒水”、“树上生衣”等场面,不仅是佛国的理想境界,也生动地再现了唐代耕获嫁娶及太平盛世的景象。现在,这幅经变的大型临摹品,以会堂甘肃厅內。
  敦煌壁画艺术的代表作陈列于人民大(李宏伟)

知识出处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

《瓜州史话》中对人物春秋、文物古迹、诗词题记、瀚海景观、乡风民俗、物华天宝、传说故事相关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吴根栋
相关人物
安西县
相关地名
瓜州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